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12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爱会流传 文档编号:43415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12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12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12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12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12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 12 校校 2019 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下表是史籍中有关先秦时期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言论 出处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孟子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 士寡,则之治薄。” 墨子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吕氏春秋 A. 儒家的仁政思想被广泛传播 B. 诸子已意识到对人培养的重要性 C. 国君重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D. 统治者恪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墨子不属于儒家学派,

2、吕氏春秋不属于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宣扬儒家仁政思想,排除 A;“善 致不如教之民心” 认为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表达了贤 良之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成身莫大于学”强调要通过学习而修身养德,可见上述材料反映来了儒家、 墨家和杂家都认识到人培养的重要性,故选 B;材料反映的的诸子的看法,并未体现国君的做法,也没有体 现统治者的执政理念。排除 CD。 2.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东汉初郡守 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这反映出 A. 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郡县

3、制度遭到破坏 D. 汉代出现割据隐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叙述的是郡守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不仅拥有财权,东汉时还拥有兵权,这使地方很容易形成 割据势力,故 D 项正确。专制皇权并未削弱,排除 A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 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而题干材料是用东汉与秦西汉对比,排除 B项。汉代时郡县制 只是出现破坏的隐患,但还没破坏,排除 C 项。 3.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 多是“路”的首府。这说明 A. 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4、 C. 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D. 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宋实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不可能庇护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AC;材料没有反映商品经济 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排除 C;州治所或路首府作为地方政治中心,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发展商品经济 的优势,如相对较多的人口形成的较大的市场等,故 D 正确。 4.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 100 人,其中蒙古 31 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 称)32 人,汉人及其他民族 37 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 79 传、100 人之多,占元史列传 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

5、.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 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 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 D 项。 5.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主要借助国家资金发展工业,到了晚期洋务派则转向了发挥私人资本和企业家的作 用而着重发展轻工业。这一转变反

6、映了 A. 市场竞争意识进步增强 B. 工业化主导力量发生转移 C. 实业救国的理念开始践行 D. 民族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早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用工业,后期由于资金缺乏,故以“求富” 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且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反映洋务企业参与市场竞 争,经营意识增强,故 A 项正确。B 项,题干中可知工业化主导力量依然是洋务派,故排除。C 项,实业救 国思潮出现在甲午战后,故排除。D项,题干无法反映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排除。 6.五四运动后,许多并非共产主义者的报刊也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俄国

7、革命的历史经验,以见 好于读者。这体现了 A. 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较大 B. 新文化阵营出现分化 C. 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接受 D. 十月革命道路成必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许多并非共产主义者的报刊”刊登文章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以迎合读者,反映了当时马克 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影响增大,但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接受,故 A项正确,排除 C项。材 料没有反映新文化阵营情况,排除 B项;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十月革命的关注,但不能因此得出十月革命道路 成必然,排除 D项。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联系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想来到中国,结合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以及在五 四运动后得到广泛

8、传播可知答案。 7.1938 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 之总称。”这一认识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 组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来看,这一认识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从而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故答案为 C 项。1937 年

9、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 A、D 项;1938 年中国抗战还处于 艰难时期,不利局面没有实现扭转,排除 B 项。 8.下图为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工业生产技术发展 C.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D. 居民消费结构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统计图看出,2008 年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初期,说明我国农村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 提高,A 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反映我国农村居

10、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的变化,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的变化,无法体现居民消费结构是否完善,排除 D。 9.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 放。公元前 450 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这说明雅典 A. 重视公民公平参政 B. 议事会职权的下降 C. 政治机构人员众多 D. 民主已发展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 450 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 说明雅典公民可以公平、平等参政,雅典民主不断完善,故 A 正确

11、;材料反映参加议事会的议员资格限制逐 步放开,无法体现议事会职权的下降,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机构人员众多,排除 C;材料反映 参加议事会的议员资格限制逐步放开,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雅典民主是否已发展到顶峰,排除 D。 10.巴尔扎克的小说古物陈列室以 19 世纪的法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位迂腐的侯爵希望儿子能谋取功名, 但这个花花公子却挥霍无度,甚至被人利用,将整个家族置于破产和名声扫地的险境。该作品 A. 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 B. 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C. 揭露了封建贵族灭亡的必然 D. 讽刺了贵族阶级的唯利是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侯爵家的花花公子的

12、腐朽生活,排除 A。巴尔扎克的小说古物陈列室揭露现实, 批判现实,属于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排除 B。由材料“侯爵家的花花公子却挥霍无度,甚至被人利用,将整 个家族置于破产和名声扫地的险境”来看,揭露了封建贵族灭亡的必然,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贵族阶级的 唯利是图的信息,排除 D。 11.1905 年, 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 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 30 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 1937 年的 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A. 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 B. 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13、 C. 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 D. 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最高法院在 1937 年 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时代背景,故 B 正 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联邦最高法院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故 A 错误;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关于 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也不能说明其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故 C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意的要 求,而且案件审判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民意要求,故 D 错误。 12.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

14、带,出现了 70 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 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 冷战主要是指排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对抗形式,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播放的 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可知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对抗,故 C 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 心的分界地带,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美苏拍摄的电影是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 这并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较量,故 A 错误;从以上分析来看,美苏拍摄的电影更不是反映东

15、西柏林之间的文 化共建和认同,故排除 B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54 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国逐渐摆脱荷兰人对茶叶贸易的垄断。1669 年,英国政府授 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 1 英镑, 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 6 周的收入。后来,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 健康。1774 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 年,一名法 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 消失。因为廉价而

16、又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 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 到了 2,300 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 200 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 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甚至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 一方面,英国不断提高对中国茶叶的关税,另一方面,英国人于 1851 年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在 印度和锡兰大面积种植。 当时,中国的茶叶的经营方法是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茶商各谋各业,且股 本无多,不能购置先进设备。而在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

17、管理 方法和采用最新机器等手段, 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英国茶叶市场逐渐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业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印茶业兴衰原因及其启示。 【答案】 (1)特点: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从受指责到普遍欢迎;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亚欧茶叶贸易;从 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等。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加强;茶叶物美价廉;英国打败荷兰;为解决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大力扶持 印度种茶等。 (2)原因:中国茶衰落:遭受外国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英

18、国打压;茶叶 生产以个体手工业为主,缺乏机器生产;茶叶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未掌握市场主导权;缺乏雄厚资本;管 理方式落后等。印度茶兴起:英国扶持;采用先进技术及设备;改进管理方法等 启示:维护国家独立;掌握市场主导权;重视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改善管理;重视资本积累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英国逐渐摆脱荷兰人对茶叶贸易的垄断”、“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 一天喝两次荼。 荼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 “英国人于 1851 年将中囯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在印度 和锡兰大面积种植”等内容可知英国茶业演变特点主要是茶叶从备受指责的奢侈品变为受到普遍欢迎的普通 饮品,英

19、国垄断茶叶取代了荷兰的垄断,从印度进口茶叶取代了从中国进口等。导致英国茶业形成如此特点 的原因可从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发展,茶叶本身物美价廉,英国打败荷兰成为世界霸主和英国扶植印度种 茶等方面进行总结。 (2) 根据“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 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 茶商各谋各业, 且股本无多, 不能购置先进设备”、 “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采用最新机器等手段”可 知中国茶叶的衰落主要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英国的侵略和打压等因素有关;印度茶叶的兴起则和英印政 府的扶植、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生产手段的先进有关。由中印茶叶的兴衰可知,维护国家独立是发展民

20、族 经济的前提,掌握市场主导权、改进生产手段和管理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重视资本积累是经济发 展的重要因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信、 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 超英、超美、红专等;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到 70 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武、爱武等;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

21、、斌、博、璐、鑫、琳、颖、捷、睿、静、洁、莹、晨、 露、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 50 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 须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1:看法:中国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 说明:福、禄、贵、富贵、荣等常见人名,反映了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理想和诉求。仁、义、礼、信、忠、 孝、德,等常见人名则反映了儒家纲常伦理成为古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思想。综上,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 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示例 2:看法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

22、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 说明:建国爱华、解放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 权的认同与拥护。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 爱国情感,是人民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综上,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 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是当时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的生动体现。 示例 3:看法:20 世纪 50 到 70 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抗美、保国、卫国等 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3、”的重大历史事件。跃进、超英赶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 历史背景。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综上,20 世纪 50 到 70 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来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 一个视角。 示例 4:看法:80 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 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 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常见人名。80 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波、涛、浪、

24、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综上,80 年代以来, 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选择某一时期的人名,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如由“仁、义、 礼、信、忠、孝、德”,可见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由 材料的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人名,如“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卫东、卫红、向东、文革”,可 见新中国常见人名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重大历史变迁。由材料

25、“波、涛、浪、飞、海”,可见 80 年代以来,中国人名政治色彩逐渐减弱,富有个性。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该 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 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 1951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 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 79.6 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 年,东北部 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 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

26、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 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 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答案】 (1)政府颁布相关政策,统一管理;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建设制 度与时俱进;前期借鉴了苏联经验。 (2)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全国性改革积 累经

27、验。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48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 险条例”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前期借鉴了苏联经验;依据材料“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 保险条例 ,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 一管理。”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由政府颁布相关政策,统一管理,并且覆盖面较广;依据材料“这是 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 1951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 了很好的借鉴。”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影响较大,走在了全国前列,并为国家企业社会保障建设

28、 提供了借鉴;依据材料“1982 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知东北地区企 业社会保障建设根据现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2)依据材料“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 1951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986 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借 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可知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结合社会保障政治建立 的意义相关所学可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也为全国性改革积累经验,

29、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 年 8 月,英、美两国首脑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一次会谈,并于 8 月 14 日发表了美 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 ,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 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原则。宪章表达了英、美两国对于摧毁纳粹暴政的坚强决心,对于鼓舞世界 人民的反法西斯决心、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宪章发表后,苏联于 9 月 24 日正 式声明,基本同意宪章原则。在大西洋会谈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对苏援助问题。根据英美建议, 美、英、苏三国

30、于 1941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举行了莫斯科会议,会议达成了对苏援助的具体方案,使三国之 间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首脑进行大西洋会谈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两国首脑大西洋会谈的历史作用。 【答案】 (1)目的:加强双方合作以摧毁德国法西斯;制定重建战后世界的原则;探讨对苏援助。 (2) 作用: 促进了英美两国关系的加强; 为战后世界重建提供了原则;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促进了莫斯科会议召开和对苏援助的达成。 【解析】 【详解】 (1)目的:根据“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

31、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 原则”得出加强双方合作以摧毁德国法西斯,制定重建战后世界的原则;根据“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对 苏援助问题”得出探讨对苏援助。 (2) 作用: 根据“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原则”得 出促进了英美两国关系的加强,为战后世界重建提供了原则;根据“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具 有积极作用”得出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根据“根据英美建议,美、英、苏三国于 1941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举行了莫斯科会议, 会议达成了对苏援助的县体方案”得出促进了莫斯科会议召开和对苏援助 的达成。 17.

32、【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 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 ,他撰写的岳阳 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 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宮,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 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

33、等都是 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答案】 (1)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以载道,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士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热心教育,兴办学校;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对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 力。 (1) 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诗文 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34、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 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 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 足迹所至, 广为兴学”“范 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等 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点睛】本大题属于典型的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 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 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对于“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的解答,应当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哪些部分是阐 述范仲淹文学创作主张的,然后再看阐述了几个问题,划分为几个层次,最后对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 据此回答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等12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爱会流传)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