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泰安市 2019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414 页,满分页,满分 300300 分,考试用时分,考试用时 150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第卷(必做,共卷(必做,共 140140 分)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1
2、.第第卷共卷共 353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140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目要求的。 2.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 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 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在位皇帝 州刺史的权力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 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
3、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 中央决策” A.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减弱 D.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涌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故 A 错误。当时诸侯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 彻底解决,故 B错误。表格内容的主旨是汉代刺史的权力在逐渐扩大,无法反映出地方行政权的加强,故 C 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时期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 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 D 正确。 2
4、.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科举制的录取来看,三代不士者占重要部分,说明科举制有利于削弱贵族体制,排除 A;通过材 料看出,中进士的人有很多是出身低微,原来无官职的人士后代,他们中进士,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 故选 B;材料没有比较科举制成熟的信息,排除 C;科举制是做官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必经之路,排除 D。 3.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
5、值, 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 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 而大圣人之所必用“, 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反映了在明末商品经 济发展的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基本认识,故选 A;世俗化不是明末儒学的主流,明末儒学的主流应是理学思想, 故排除 B;C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所以排除 C;题干说的是儒学思想而不是市民文学,故 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4.在
6、整个 18 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 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 1783 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 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 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没有涉及海关关税税率,A 错误;题干看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B 错误;清朝初期,中 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即使贸易顺差,说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有优势,受他 国的欢迎,故选 C;中国
7、对外出口货物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 D。 5.阅读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的投资中,比重占第一位的国家的数据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1840 1895 年 1985 1911 年 19111927 年 1927 1937 年 1937 1945 年 1945-1949 年 国家 英国 英国 曰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数量(万 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 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B. 甲午战争后英国对华投资丧失绝对优势 C. 甲午战争后日本对
8、华投资开始占据第一 D. 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 表格中列举的数据是投资数量及比重, 1895 年1911 年英国比重下降但投资数量并没减少;C 项错误,1937 年1945 年美国所占的比重高达 75.5;D 项错误, 19451949 年美国投资份额下降;1895 年1911 年投资比重只占 28.1 显然丧失了绝对优势,故选 B。 考点 :近代列强在中国的经济侵略 点评 :本题立意新颖。利用表格,我们能直观得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状况,同时反映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此消彼长的态势。 6.1910 年
9、12 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 ,其主要内容以“上谕”和“奏折”的方式呈现;它以“折衷各国 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戾:违反)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 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度(缓刑)和假释制度。对大清新刑律的认识,最准确的一 项是 A. 固守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B. 成为中国宪法性文件的滥觞 C. 反映了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 D. 体现近代法制精神,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说明大清新刑律也注意到吸收西方普世法律 法规的成果,排除 A;成为中国宪法性文件的滥觞的是 1908
10、 年钦定宪法大纲 ,排除 B;材料中既“采近 世最新之学说”, 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 反映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排除 C;1911 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第一部与当代刑法有直接历史因缘关系的刑法典,体现近代法制精神,但没 有挽救清朝的统治,排除 D。 7.1939 年 2 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极少数汉奸特务、依法被剥夺公民权的犯罪分子和神 经病患者以外,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 18 周岁,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宗教信仰、 财产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条例 A.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 突出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11、 C. 使得边区直接选举制真正确立 D. 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 18 周岁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种变化有利于团结抗日阶层,巩固并扩大抗日民主政权,故选 A;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没有突出中共的 核心领导地位,故排除 B;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的颁布,为边区实施普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不能说直 接选举制真正确立,故排除 C;真正实现了人民主专政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 8.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重工业类 数量 轻工业类 数量 黑色冶金(钢铁)工业 15
12、 纺织工业 53 有色金属工业 31 食品工业 34 电力工业 113 医药工业 4 煤矿工业 194 造纸工业 10 石油工业 13 其他轻工业 7 其他重工业 建筑材料工 业 21 机械工业 157 木材工业 6 化学工业 36 A.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C. 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 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重工业和轻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 A 错误;材料未凸显发展 军事工业,故 B 错误;材料涉及范围较广,并非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故 C 错误。据材料数据并联系 所学知识可知是以国家
13、重大战略为导向,故 D正确。 9.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雅典思想家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但西塞罗认为大多数希腊人“永远不 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这表明 A. 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有限 B. 雅典公民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 C. 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落 D. 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断裂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的“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可知,雅 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不相符的现象,即存在断裂的现象,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的 法律,并未论述对罗马法的影响
14、,故 A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中的“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 可知,雅典公民并不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的信息,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10.阅读下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1832-1935 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 在英国内阁中贵族阁员减少,非贵族阁员增加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
15、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数据表明贵族的数量在增加,故 A项错误;总体上看,内阁中贵族数量 减少,非贵族数量增加,中间出现曲折波动,并且经历的时间超过一百年,由此表明英国政治变革的渐进性, 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内阁权力的变化,故 C 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阁中贵族的数量在第三阶 段增加,第四阶段减少,说明工业革命并不能决定贵族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11.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 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
16、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A. 苏联有意加人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B. 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 C. 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D. 美苏在政治、经济上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在经济上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只是跻身于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 列,并未指出苏联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故 A错误。 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根据材料可知,布雷 顿森林体系属于经济领域,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取得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经济霸主地位,并未实现其全球 霸权,故 B错误。苏联承认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有利于发挥
1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 用;同时苏联也是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一。这说明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故 C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博弈和妥协,并未涉及政治上的对抗,故 D错误。 12. (22)1978 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 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 25 倍,达到了 140 亿美元。苏 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 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 ) A. 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 B. 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 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 D. 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苏联石油出口收入,在
18、外汇收入中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故 A.C 项错误; 根据所学,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石油出口占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故 B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 美苏争霸问题,故 D 项错误。 第第卷(必做卷(必做 I35I35 分分+ +选选做做 2525 分,共分,共 160160 分)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1.第第卷共卷共 1010 道题。其中道题。其中 36423642 题为必做部分,题为必做部分,4343 题题4444 题为地理学科选做题(考生从题为地理学科选做题(考生从 43444344 题中任选题中任选 1 1 道试题解答) ,道试题解答) ,4545 题为历史学科必
19、选题。题为历史学科必选题。 2.2.考生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完成解答。考生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完成解答。 【必做部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 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洋务派人物李鸿章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 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 与立约通商, 以牢笼之, 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 胥 (胥: 皆, 都) 聚于中国, 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18 世纪末至 19 世
20、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变革时代。 在这些世纪里, 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 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 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一九年新年贺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21、括战国“大变革”和清末“大变局”的突出表现,并分别指出两次“大 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根据这些变 革指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表现。 【答案】 (1)表现: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清末: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 被迫开埠通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原因:战国: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国变法运动的推动。清末:工业革命后西方国 家的殖民扩张;清末国力衰退,民族危机加重清
22、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 (2)变革:启蒙运动深入开展,理性主义盛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欧洲 确立。工业革命先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自由主义盛行。西方国家在全 球范围内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开始指导国际工人 运动。 基本趋势: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 (3)表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持续发展,但面临重大挑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国家利益 至上趋势上升。科学技术等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对国际格局的发展产生重
23、要要影 响。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严重破坏了世界秩序。中国积极完善现有 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机制,以实现新旧秩序嬗变和治理模式改善。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 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结合所学,可以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如诸侯争霸、旧制度和封建制度确立 等方面说明;而由材料“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结合所学,可以从清末时期列强侵略,中国逐 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小问,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根源于当时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和各国纷纷改革变法。清末则是
24、由列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不断丧失。 (2)第一小问,由材料“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结合 所学,在启蒙运动鼓动下,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初步形成,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二小问,采用近代化史观回答 即可,如: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 (3)第一小问,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息,可以从经济领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科技发展新趋势等方面 说明。由材料“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
25、世界而不懈努力”,可见中国努力开展全球治理以实现新旧秩序嬗变和治理模式改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在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 产结构的影响一文中写道: 新航路开辟后,引种到中国的美洲作物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 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镏、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 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 30 种。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 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
26、加剧及市场 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 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有关知识,评述该历史现象。 【答案】现象: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农作物大量引人中国。 评述:原产美洲的农作物大量引人,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给中国带来深远影响。 这些新的髙产作物,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 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 的种类;
27、这些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和产量提高,又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也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穿衣等) ;加强了中外经济的联系。 【解析】 【详解】 本题设问开放, 言之成理即可。 由材料“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可见材料给出的相关现象指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而评述的对象要围绕 美洲作物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如:通过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和提高单产以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粮食 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改变人们生活习惯和密切中外联系等方面归纳。 【选做部分】【选做部分】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8、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都曾制定了个税实施细则和征收办法,但都未能推行。1943 年国民党政 府正式公布所得税法,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富人大量逃税,而穷人又无力纳税,所 得税法只是徒有虚名,并未很好地实施。 我国在 1980 年制定了个人所得税法。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又相继 对个税法进行五次修正,个税免征额从每月 800 元逐步提高到每月 3500 元。2018 年 8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 对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七次修改, 决定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将工资薪金、 劳务报酬、 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
29、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 个税起征点由每月 3500 元提高至每月 5000 元;二是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此 次个税改革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个税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更好地实现税负公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个人所得税未能很好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个人所得税得以实施的原因,并分析我国第七 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原因:列强人侵,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人
30、们收入水平低, 穷人无力纳税,富人大量逃税。 (2)原因: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乂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 民收人不断增长;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政策。 意义:促进收人分配更加合理和有序;防止收入差距拉大,注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以民 为本的理念;标志着我国个税将由传统税制向现代税制转变;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由于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富人大量逃税,而穷人又无力纳税”,可以从 政治状况、经济落后和人们收入水平低下等方面归纳。 (2)第一小问,由材料“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
31、逐步确立”,可见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乂 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结合所学,新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人不断增长;由材料“对个人所得税 法的第七次修改”,可见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政策。第二小问,由材料“将工资薪金、劳 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可见促进收人分配更加合理和有序;由材 料“个税起征点由每月 3500 元提高至每月 5000元”,可见防止收入差距拉大,注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由材料“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可见体现了以民 为本的理念;由材料“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可 见标志着我国个税将由传统税制向现代税制转变;由材料“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又相继对个税法进行五次 修正”,可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