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爱会流传 文档编号:43420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9 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语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

2、效。 3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韩非子 ) ,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 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

3、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 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 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 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 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 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 障碍。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 积聚。在

4、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 代的变革和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当 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 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武帝开始独任执法之吏以 治民,强调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的权威。凭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来的文吏(秦汉时期深受法家理念影响的 官吏)群体最先对拯救时弊顺应世变作出回应。他们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显现出来,重厚长者 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

5、,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 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 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 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儒学渐 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 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 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

6、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以 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 补充修习新贵之学, 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 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 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 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 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 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7、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 B. “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 C. 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 D. 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 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 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

8、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 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 B. 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 C. 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D. 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

9、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 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 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选项要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需要逐一审查选项有无错误。A 项偷换概念。从原文第二段可知,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 但是“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的是“立法制刑、悬赏设罚”,不是“严刑苛法”。B 项说法正确,从第 二段可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本身是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是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 的理论相契合的。C 项主观臆断。从原文中间内容看,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是“

10、进而渐 兴”,说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错误。D 项因果不当。从原文第三段看,“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 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选项单纯说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 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错误。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 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选项

11、要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项, 理解不当。全文是讲“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的情况, 说明的是“法与时转则治 的道理,并没有侧重比较“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 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题干 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项,看原文第三段结尾,“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 吸收整合完毕”,“此期”是汉武帝时期,后文“到宣帝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

12、彼此独立向内在一 体发展的趋势”,宣帝时也只是有“趋势”,选项“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的分析错 误。故选 D。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 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 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 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 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

13、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当然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与现实原因,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但一切事 在人为,就古建保护而言,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当是摆正意识的问题。讽刺的是,与大量传统古建筑、古村落 遭致冷落相比,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上,似乎又并不缺乏热情与投入。这再次 反映了古建筑的保护,可能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到地方在 投入上的偏好。事实上,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强化古建

14、保护,也是为地方的未来进行投资。因为随着时间推 移,古建筑、古村落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其价值都将提升。梁 思成有言: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反之,无视古建筑价值,肆意毁坏它们的 代价,越往后也将越发体现出来。 (摘编朱昌俊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 , 光明日报2016 年 8 月 18 日) 材料二: 山西的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票号的发祥地,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1995 年 6 月 15 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其中包括苏州园林、辽宁 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平遥古城没

15、有被列入书面推荐名单。郑孝燮拍案而起:为什么平遥不能进入名 单?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贯穿着封建礼制的规范,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 等级关系的城市布局形制,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不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么?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已经不多了。 他还引用了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保持古城特色的平遥县城规划一文中的题言:妥保斯城,务使旧 城新貌,两不干扰。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平遥古城得以被申报,并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 , 光明日报2017 年 1 月 26 日) 材料三: 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当前我们

16、主要应该警惕认识上的大问题,认为保护世界遗产,经济效益就大大 地有了,摇钱树的思想很明显。在这样的认识下,势必就会出现开发利用过度,或者错位利用,忽视保 护,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世界遗产竟然搞出股票上市,或者转包、出售经营权等等非 常错误的做法。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当然,这里面 不仅要解决认识问题,也有个立法约束的问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 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议政与建言周刊郑孝燮建言 2017 年 7 月 1 日) 材料四: 在新兴城镇化大迈进的当下,城市拆迁有指标,古建筑保护无指

17、标是普遍现象。事实证明,古建筑保护 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 建筑是建于公元 857 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 1056 年。 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 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 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 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 保护依然困难重重。相较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

18、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古建筑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是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古建筑给予我们现 代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和自信心。古建筑保护于你,于我,于 任何人都是一种历史责任。 (摘编自如何处理好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建筑网2016 年 5 月 19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我们的漫长历史及古老文明不匹配,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难题, 主 要问题不是资金不足,而是保护意识不强。 B.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这句话说明随

19、着时间推移,古建筑的稀缺性将愈发 突显,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价值都将提升。 C. 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 要纠正保护就是为了经济效益的“摇钱树”思想, 对世界遗产不能过度开发利用, 更要反对转包、出售经营权等错误做法。 D. 不同时代的古建筑会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样式;优秀的古建筑也是寄托、安放文化灵魂的殿堂,会增强 我们的文化自信;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等方面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 这反映出这些地方官员对于古建的价值认识不 足,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 B. 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外金融发展史

20、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 它就会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之交臂。 C. 郑孝燮认为平遥古城的布局形制体现了儒家重礼尊礼的汉民族文化特点, 并突出了晋中地方建筑特色; 引 用陈从周教授的题言在于强化自己的观点。 D. 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因此,在修建西方风格摩天大楼的同 时,在古建保护上也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 6. 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C 6. 强化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提高对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端正官员政绩观,正确处理古建筑保护与城 市发展的矛盾问题,在进行城市规则时优先制定古建

21、筑文物保护规则;完善法律,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文 物保护法律实施细则;避免对古建筑的过度开发利用,错位利用,杜绝出现建设性破坏;加大对古建筑 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厘清产权归属,避免产权纠纷,明确古建筑保护主体。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首先看清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曲解文意、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主观

22、臆断,说法绝对。材料 一,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时,说原因太多,不止一种。“保护意识不强”是当下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 但未必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数量少的主要原因,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 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 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题干要求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需要对选项逐一审读。A项,强加因果。从材料一可知,修建仿古建筑上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 作者认为是源

23、于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认识不足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但并没有说有关官 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选项说法无据。B 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二可知,平遥古城“最终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源于“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当年它会和“名 录”失之交臂,但未必永远进不了“名录”。选项假设不成立,表述错误。C 项,讲说的是郑孝燮的认识和 引用陈从周教授题言的目的,从材料二写的郑孝燮的发言情况上可以看出表述正确。D 项,范围不当。材料 四讲“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学习借鉴的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未必都是“西方国家”,选项曲解

24、文意。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 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内容进行 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题干要求回答“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的问题,应先从各 材料中找出在“保护中国古建筑”上的现状、作者的建议和提到的措施等信息。材料一,朱昌俊的莫让古 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 ,开头提出存在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问题,之后提示要提高对古建历史价 值的认识;材料二, 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 ,展现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典型;

25、 材料三,强调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 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材料四,表明在古建筑保护方面要学习借鉴。选用原材料的关键语 句,加入自己的理解分析,整理概括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 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

26、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 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 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 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 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 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

27、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 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 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 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

28、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 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 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 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

29、先爬到上 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 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 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 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 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

30、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 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 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 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 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

31、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 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 年 11 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 唱歌、 碰球, 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 对群众的文化教育, 更表现出和群众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 写吴召儿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掩藏东西,也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而认真动听、紧 张激动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C. 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其外形、行为、语

32、言也富有个性,其行为从一 个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 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 最后则坚信革命志土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 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8. 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9. 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 【答案】7. B 8. 烘托吴召儿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给色调单一 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 9. 乐观主义精神方面:从衣(衣着单薄、单一) 、食(挨饿、吃倭瓜) 、住(住牛棚

33、马圈) 、行(爬神仙山) 等,可见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却“上山唱歌”,快乐地生活战斗,由此,可观照出他们 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内心、乐观的精神。浪漫主义气息方面:选材上,写战争,却选取一位美丽、活泼的 年轻女性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浪漫气息;写景上,逼真、明丽,情景相生,极富画面感;语言上, 清新、质朴、优美、生动,抒情味浓。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题干要求选“下列对小说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34、不正确的一项是”,比对选项和原文理解。B 项,“认真动听、紧张激动 的念书声”有误,“紧张激动”是在写我听读后的心理感受,不是吴召儿念书声的特征。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情节结构及其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读懂题干,把握情节发展 的基本过程,再从中找出与“物线”相关的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内容一般涉及人物、环境、主旨几个方 面;再联系几次描写,看其在情节上的前后关联,就是多次描写的原因。从小说里看,“红棉袄”和女孩吴 召儿有关:在这乱石山中,她笑着,像突然开出一朵红花,表现了她的美丽乐观;她的红棉袄是我给军队 上纳鞋底换的,体现了她的勤劳率真;“我要伪装

35、起来!”表现了她的机智;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 是白里子,她活像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 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红棉袄与乱石山特定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代表生活的亮色。红棉袄在不同地方出 现,又起到了串联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从人物形象、环境和情节三个方面分点作答 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和艺术风格的理解探究能力。答此类题目,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在中国文学史上, 某个时期的某个地域往往形成一种文学流派,产生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平时要注意采取分地域、按流派、 从特征入手识记的方法。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

36、题方向。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荷花淀派”作 品语言清新、朴素,心理描写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在内容和感 情上,如物质条件艰苦,人们却都是在快乐地生活战斗;“浪漫主义气息”,体现在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上, 写战争,选取的主人公是穿“红棉袄”的美丽活泼的女孩,故事很有画面感,而且语言生动形象,有人情味 儿和美感。围绕流派风格,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做到分析有理有据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莹,字廷璧,

37、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 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 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 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 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阅,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 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

38、。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 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 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六年,云南 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 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 武宗践祚,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 。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 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

39、保,谥清简。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 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樊莹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 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B.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 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C.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 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D. 锦田贼

40、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 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面官,原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员,明代时指地方政府的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 B. 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明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迁都顺天府后,应天府作为留都。 C. 净军,是由宦官太监组成的军队;当势太监被贬斥,但罪不至死,就充军到净军。 D. 削籍,即取消官员籍贯,赋闲在家,是古代官员因为犯事而被较轻处理的一种处罚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莹体恤百姓,为民

41、兴利除弊。他出任松江府知府时,令粮长专门运粮,解放了民夫,也给粮长以优惠; 他对周忱赋役旧法稍作变通,百姓困境大为缓解。 B. 樊莹做事果决,能够力排众议。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河南田赋积弊本末,但众人为难他;樊莹则建议复 杂问题简单处理,徐恪通过樊莹部吏很快查清积弊。 C. 樊莹查办弊案,能够严明纲纪。景东卫、宜良、曲靖等多有异常灾象,樊莹受命巡察;他弹劾镇巡官员, 罢免文武官员,对“景东之乱”祸首吴勇弹劾并定罪。 D. 樊莹曾遭诬陷,最终平反昭雪。因隆平侯争袭和松江官布之事,他遭到刘瑾多方陷害,其生活更加困窘; 刘瑾失败后,樊莹复名原官,追赠官职,谥号清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42、现代汉语。 (1)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2)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樊莹改任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境百姓做贼寇,他快速传送檄文制止他们的阴谋。 (2)樊莹为人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在田间行走,他说:“不只是看庄稼,是想让 子孙习惯于劳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

43、次,要掌 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 ;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可用排 除法。比对选项,差别主要看“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和“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两处如何断。从易处 入手,“乞休”是固定词语,意为“自请辞去官职”,“家居七年”,在家居住七年,语意完整,排除 AD 项。承接上文“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看,“莹”“余党”是名词,若“余党”属下,“戮首恶十八人” 的主语是余党,于理不通,“莹谕之散余党”后面停顿正确,排除 BD。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 职、科

44、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 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削籍之“籍”,非“籍贯”,而是指官名册;削籍,即革去官职,永不录用, 这是一种对犯事官员较重的处理方式。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 即选“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 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

45、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 项,“众人 为难他”分析不当。原文的“众难之”,意为“众人觉得这有困难”,这从后面樊莹的“何难”(有什么困 难?)亦可得到推测、印证。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注意关键词。“按”,动词,担任巡 按。“驰檄”, 快速传送檄文, “檄”为动词, 传送檄文。 “寝”, 平息,制止。 (2) 注意关键词。 “

46、诚 悫”,真诚。“舁行田间”,舁,抬,抬着;行田间,省略句,行(于)田间。“徒”,只是。句意要 前后疏通,正确表达。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是常山人。天顺末年,他考中进士,托病回家调养。过了很久,樊莹被授行人之职,出 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修建“却金亭”纪念他。成化八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 命捕获他们的首领。整顿江北的军队,他上奏的条文大多被定为例规。樊莹改任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境百 姓做贼寇,他快速传送檄文制止他们的阴谋。出任松江府知府。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损耗,樊莹取消民 夫,令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运输的要求,费用上优惠他们。赋役按照周忱的旧办法,稍作变通,百姓的

47、困 境大为缓解。服丧回家,后起用为平阳知州。弘治初年, (朝廷)诏令大臣推荐地方官员。侍郎黄孔昭拿樊莹 应荐,尚书王恕也器重他,他被提拔为河南按察使。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樊莹巡察赈救,保 全存活的人很多。河南田赋多有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积弊产生的原因,众人觉得这有困难。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罢了,有什么困难?”徐恪把这事委托给樊莹的部吏调查,十 天之内,积弊全部查清。弘治四年,樊莹升迁为应天府尹。守备宦官蒋琮与谏官互相上奏攻击,所牵连的人 大多被判罪罢免。樊莹奉命彻查此事,开初好像没查出异样的情况,蒋琮非常高兴。后来樊莹上奏他破坏孝 陵山龙脉的事,

48、蒋琮就被关进监狱,并发配到净军中。弘治七年,他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 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寇勾结两广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劝告他们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过了一年多, 因病请求退休。 (樊莹)在家闲居七年,朝廷内外一同推荐,被起用担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 部右侍郎。弘治十六年,云南景东卫白天昏暗了七天,宜良地震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 害异常,朝廷命令樊莹巡行视察。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巡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查 访得知景东的变乱,是指挥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模糊虚张其事,樊莹弹劾吴勇并定罪。 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武宗即

49、位,樊莹退休回家。刘瑾因联合核查隆平侯争袭爵位之事,牵连到樊莹, 削除他的名籍(官名) 。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送到边疆。樊莹向来贫穷,到这时更加困 窘。樊莹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刘瑾失败后,樊莹恢复原官名,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清简。樊 莹为人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在田间行走,他说:“不只是看庄稼,是想让子孙习 惯于劳动。”他的后人遵循教诲,大多敦厚朴实勤奋学习。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 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 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 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爱会流传)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