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年年 4 月份陕西省渭南市教学质量检测(月份陕西省渭南市教学质量检测(2)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选择题部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 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 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 B
2、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 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 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学生应该结合 所学知识从传统文明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蛛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蛛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打一大铸钱 的数量, 至玄宗天宝年间, 钱炉打一充至 99 座, 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一七千余贯, 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
3、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 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 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 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蛛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蛛钱的标准重量”“达到唐朝历 史上的最高产量”等信息可知,铸币业由官署办理有利于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提高铸钱的技术水准,增 加生产量,有效防止私铸钱币,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故 C 选项贴切;材料体现了唐代官营铸币业的情况, 无法得出政府垄断了铸币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江淮地区的官营铸币业初步发展,但与当时私铸 业相比这种发展微不足道,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代开元钱币纠正隋朝钱币的缺点,恢
4、复西汉五铢 钱的重量,有利于使钱币的标准化和规律化,无法得出盈利规模不断扩大,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中唐朝官营 铸币业的措施更多的是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 D选项错误。 3.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 表明宋代 A. 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 B. 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 D. 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皇帝是官家道理最大、 不以天下奉一人”反映了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道 理”,说明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故 A 正确;“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说法过于绝
5、对,故 B 错误;宋代 封建等级制度并未趋向解体,而且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故 C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经济发 展的信息,故 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对 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答案。 4.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坤奥万国全图 ,据专家研究,这是四百多年以前根据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舆 地山海全图重新绘制的。 坤與万国全图在中国的传播 A. 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 B. 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 C. 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完善 D. 成为明末启蒙思想的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
6、识可知, 坤舆万国全图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该图中的地理信息 极为丰富,涉及到中国地理和世界著名河流的描绘, 坤舆万国全图在中国传播说明中国在这时期已经开始 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能得出这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故 B 选项正确; 坤舆万国全图 在中国传播最多能说明中国传统的华夏观念被冲击, 不能够得出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 故 A选项与史实不符; 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京师将此图献于明神宗,这时期中国印刷术 已经高度发展,因此这与当时的印刷术的发展完善无关,故 C选项错误;明末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萌芽 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7、制的早期启蒙思想,故 D 选项与材料无关。 5.1980 年,史学界经过对光绪脉案等清宫档案的仔细研究,普遍认为光绪是由于体虚病久而自然死亡,并非 死于谋杀;2008 年,史学家运用中子活化等实验方法对光绪头发进行检验,证明光绪系中毒死亡。据此可推 知 A. 科技推动历史认知变化 B. 档案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C. 历史事实因时代而改变 D. 史学家决定史学观点变迁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清宫档案的仔细研究到中子活化等实验方法,体现了史学研究的科技变化, 对光绪死因的结论变化说明科技推动历史认知变化,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科技方法更接近历史事实,故 B 项错误;
8、历史事实客观存在,不因时代而改变,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史学家决定史学观点变迁,故 D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解读材料信息,注意找出前后结论变化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科 技的发展进步是主要原因,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6.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贡献(部分) 。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贡献(部分)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 历史的发展。 李大钊 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胡适 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 鲁迅 1918 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狂人日记是他
9、的第一篇鲁迅白话文 小说 蔡元培 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蔡元培养造 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钱玄同 大力宣扬文学革命的观点,在当时反封建反孔教的思潮中,处处以“疑古”的 批判精神,对守旧势力作出不妥协的攻击 A. 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B. 客观认识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C. 确保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D. 有利于营造爱国进步的社会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和蔡元培的贡献体现在爱国变革方面,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的贡献体 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因此新文化运动有利于营造爱国进步的社会氛围,D 选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 要
10、局限在知识分子阶层,而且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A 选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 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B选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并未保障民主政治实现,C选项排除。 【点睛】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 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 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 (原 名青年杂志 )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 2000 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 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 基础。 7.下文出自中
11、国共产党 1935 年发表的八一宣言 :“田中奏折所预定的完全灭亡我国的毒计,正在实 行,长此下去,眼看长江和珠江流域及其他各地,均将逐渐被日寇所吞蚀。我五千年古国将完全变成被征服 地,四万万同胞将都变成亡国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 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的必要性 C. 国共已经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八一宣言直接引发西安事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1935年”“田中奏折所预定的完全灭亡我国的毒计”反映出日本不断侵华,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 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 B项正确;A项是指 1937年七七事变,排除;C项是指西安事变,排除; D项
12、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1935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8.某学者回忆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 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A. 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 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 “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 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开 始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20 世纪 80 年代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13、过渡的时期,“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 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说明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不是完全的 清晰,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 D选项正确;“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说 明当时主要以政府调控的作用,并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故 B 选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世界两极格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时期中国的经济 受冷战影响较少,故 B 选项错误;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恢复贯彻“双百”方针,故 C选项与史实不符。 9.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
14、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 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古代雅典 A. 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 B. 实行了轮番执政民主制 C. 公民以城邦利益为宗旨 D. 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 【答案】B 【解析】 “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 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表明雅典看重担任公职的机会在公民中平等的分布,以便让尽 可能多的公民能直接参政,在此基础上雅典实行了轮番而治,B 正确;A、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提问 的是雅典看重担任公职的机会在公民中平等的分布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 D。 10.
15、16 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 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A. 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 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 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 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 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具备共同认同感,其中共同的
16、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内容 体现了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民众的语言还没有统一,表明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 A选项正确;材 料体现的是由于只能少数人接受必需的教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不统一,材料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 化加剧问题,故 B选项错误;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 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 C选项说法有误;启蒙运动的时间是 17-18 世纪,故 D 选项与史实不符。 11.“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 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
17、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 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可见工业革命 A. 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B. 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紧张 C. 加速贵族阶层的衰落 D. 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A 【解析】 材料意思为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由此可得出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故 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 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 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
18、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 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2.二战后,“人”在美国某一流派作品中,就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他也不是话语的主体,人物仅仅成为 “角色”(而不是主角) ,他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该流派作品的特点是 A. 再现社会风貌 B. 强调表现理性 C. 重新理解自我 D. 挖掘人类情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二战后”“人就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他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体现了二战后 的人们生活在比较压抑的环境中,由此可知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强调 个人主观感受,故 C 项符合题意,
19、B 项错误。再现社会风貌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故 A项错误。挖掘人类 情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析题 1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 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 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 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 2270 余处,清代 3500 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 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
20、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 继传入我国。18 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 耕作制,并出现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 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7、18 世纪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二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 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 要素市场流通机制、
21、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 机制”之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 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 原点。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17、18 世纪的英国为例,简要分析其如何创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 转型的。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最社会转型的认识 【答案】 (1)特点: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 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
22、一步发展。 原因:只是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封闭保守。 (2)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三角贸易,圈地运动等建立起社会财富积累机制;通过殖民战争,打败 荷兰和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建立庞大的海外市场,获得了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 (3)社会转型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转型也会推动社会体制,人们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解析】 【详解】 (1)特点:依据材料一“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的信息可得出采用新式农具;依据材 料
23、一“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的信息可知实行 新的耕作制度; 依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的信息可知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依据材料一“明代兴修水利共 2270 余处,清代 3500 余处,形成排灌网络”的信息可知是排水灌溉技术的进 步;依据材料一“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的信息可知农学著作的大量 出现;依据材料一“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的信息可知集约型农业 进一步发展。原因: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传统的农业只是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以及所学从古代政治 制度、经济模式以
24、及古代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回答。 (2)依据材料二“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 围绕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从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三角贸易,圈地运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以 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等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社会转型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环境的制约和影 响以及社会转型也会推动社会体制,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下表所示 时段含义 人民统治 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 1864 1894 年 12 323 10 1895 1900 年
25、149 640 7 1901 1908 年 391 1210 0 1909 1914 年 76 490 3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 【答案】 【历史阶段一:信息:18641894 年间:民主观念已经出现,但理解肤浅,民主一词使用量较少。 说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主要侧重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早期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 思想。 历史阶段二:信息:18951900 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迅速增加,出现第一个高峰,对民主的理解进一 步深入。说明: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日
26、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倡导维 新变法,进一步宣传民主思想。 历史阶段三:信息:19021908 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第二个高峰,传统君主观念被 抛弃,表明人们极其关注民主问题。说明: 辛丑条约签订 ,清政府的统治进一步失去统治基础;1901 年清 政府进行预备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 历史阶段四:信息:19091914 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下降。倡导君主制的理念又死灰复燃。说明: 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复辟帝制,民主有名无实。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
27、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图表中给出从 1864 年至 1914 年中国国内使用民主的情况, 学生任选其中两个阶段答出民主使用高或者低, 然后学生结合当时时 间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原因,注意在论述过程中要史实准确,尽量做到多角度进行分析,不要出现知识性 错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民主的含义 三:选修部分三:选修部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学校的教育大体与西汉相同。东汉太学,建立于建武五年,当年就诸生横巷”,学习人数空 前。就学的不仅有太子和诸侯功臣子弟,甚至匈奴也遣子弟入学。和帝、安
28、帝时,由于政治黑暗,太学一度 很不景气。永建六年,顺帝扩建太学校舍 240 房,1850 室,同时扩大生源,除太常所择及郡国选送外,又增 加公卿子弟及明经下第两种,并增加太学生的俸禄。 西晋建国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帝秦始 八年,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下诏遣散部分太学生,令“大臣子弟堪受救者”入学。咸宁二 年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到惠帝时,仍嫌国子学招收太谧,更具体地 规定只准“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子)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东汉至西晋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
2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趋势:教育日益贵族化;原因:庄园经济的发展;士族阶层的壮大;官员选拔的贵族 化; (2)影响:维护和巩固了士族门阀势力; (滋生豪强势力和累世公卿) ;加剧政治腐败;不利于人 才培养(导致人才素质的下降) ;破坏社会公平;削弱统治基础。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晋武帝秦始八年(272 年) ,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咸宁二年(276 年)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 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从经济上田庄经济的发 展、政治上士族阶层的壮大和文化上选官制
30、度的变化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主要围绕教育的贵族化的危害分析。 可以从壮大士族势力、破坏社会公平、加剧腐败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归纳。 1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5 年的洛迦诺会议,是英美帝国主义扶植德国,复活德国军国主义的个重要步骤,是“道威斯 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德国统治集团和垄断资产阶级图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抵制和破坏战争赔偿, 以图实现恢复其世界大国位之野心,施展了各种手段。其中之一是使用通货膨胀这个武器。他们通过帝国行, 大量发行没有任何担保的纸币,以弥补国家预算赤字,结果造成马克大量贬值,通货急剧膨胀。到 1922 年
31、, 德国政府更进一步走上公开抵制赔偿的道路。德国工业巨头斯汀纳斯带有几分挑衅的口吻说:德国工业家纵 使冒着鲁尔被占质的危险,也要拒绝缴付赔偿。1923 年 5 月,德国政府正式要求重新讨论赔款问题。同时德 国的民族主义分子还在群众中煽动复仇主义情绪 摘编自于忠洛迦诺会议和洛迦诺公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迦诺公约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力图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的具体举措。 【答案】 (1)关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对凡尔赛体系所做规定的一次调整。 影响: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稳定了欧洲 秩序;
32、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提供法律依据;促进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任意 三、点) (2)措施:大量发行货币,实行通货膨胀;拒绝缴付赔偿;煽动复仇主义情绪;1936 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 事区;1939 年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 。 【解析】 (1)本题属于分析归纳并结合所学类设问,“关系”从“洛迦诺公约与凡尔赛体系调整”角度来回答; “影响”结合所学从“欧洲秩序的稳定以及德国政治地位恢复”角度回答。 (2)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设问,依据材料中“使用通货膨胀”、“公开抵制赔偿”、“煽动复仇主义情绪”以 及两次大战期间德国具体挑战洛迦诺公约的措施来回答即可。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克思预
33、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发生在更先进的工业社会,需要有相当发展的工人阶级和强大无产者 的自觉。他曾认为俄国不具备爆发革命的条件。而中国由于其农业性质和农民人口占压倒优势,革命前景看 起来就更加渺茫了,号召重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以适应中国国情的思想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大钊和列宁不 同,李大钊把农民而不是城市工人看作革命变革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李大钊通过把中国社 会叫无产者社会来证明他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作出转变的合理性。他认为,整个中国一直在遭受着资产阶 级、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剥削,因此,被压迫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统一起来并反抗他们的剥削。 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
34、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 (2)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重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 【答案】 (1)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先进的工业化社会发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预言;先进的社会制度替代 旧的社会制度具有必然趋势。中俄革命具有特殊性。 (2)结合中国国情;认为农民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无产者需要统成一个整体来反抗剥削。 【解析】 【详解】(1 )由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将发生在更先进的工业社会,需要有相当发展的工人阶级和强大无产者的 自觉“的信息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先进的工业化社会发生;由材料“俄国不具备爆发革命的条 件。而中国由于其农业性质和农民人口占压倒优势,革命前景看起来就更加渺茫了”的信息可知马克思认识到 俄国和中国的国情的特殊性。依据所学可知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预言以及先进的社会制度替代旧的社会制度 具有必然趋势的答案。 (2) 依据材料“通过把中国社会叫无产者社会来证明他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作出转变的合理性”的信息可 知李大钊强调革命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由材料“李大钊把农民而不是城市工人看作革命变革的先锋队”的信 息可知李大钊认为中国农民是革命的先锋队; 由材料“被压迫的中国人作为一一个整体需要统一起来并反抗他 们的剥削“的信息可知中国无产者需要统成一个整体来反抗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