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最新.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376095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最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最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最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最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最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考情概览考情概览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考点2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2019北京,11,4分,难度)莫霍面深度不一。如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据图可推断(B)A.地地壳厚度最薄B.地金属矿产丰富C.地地幔深度最浅D.地地下水埋藏深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深度越大,地壳越厚,地幔深度越深,由此可知地地壳厚度较大,地地幔深度较深;地靠近河流,地下水受河流补给较多,地下水(潜水)埋藏较浅。据此可排除A、C、D三

2、项。故B项正确。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2.(2018浙江,2223,4分,难度)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据此完成第(1)(2)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D)A.B.C.D.(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D)A.岩浆侵入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C.岩浆喷出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解析第(1)

3、题,读图可知,岩石层理结构明显,应为页岩;岩石为石灰岩;岩石为砂砾岩;为洁净颗粒明显的花岗岩。其中页岩、石灰岩和砂砾岩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故选D项。第(2)题,从岩石的形态可以看出,岩石和表面光滑,磨圆度较好,应为河床上捡到的,和岩石是从基岩上打下来的。从基岩上打下来的页岩和砂砾岩都是沉积岩,是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形成的。故选D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3.(2018北京,4,8分,难度)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图中(C)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

4、造成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甲处为花岗岩,是由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产生的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的,A项错误;由花岗岩侵入砂岩岩层可知花岗岩形成于该砂岩岩层之后,而该砂岩岩层形成于断层后,B项错误;岩浆活动过程中会导致周边岩石因温度、压强变化而变质,乙处位于岩浆岩附近,因此形成变质岩的可能性大,C项正确;丙处位于石灰岩层,其溶洞多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而不是岩浆活动造成,D项错误。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4.(2015上海,1314,4分,难度)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

5、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完成第(1)(2)题。迁移应用能力(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D)岩浆冷却较快岩浆冷却较慢在地表形成在地下形成A.B.C.D.(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D)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考查岩石的成因。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到地壳中缓慢冷却凝固后生成的,岩浆中的矿物有充分的结晶时间,因此颗粒较大,结构致密。而喷出岩喷出地表后快速冷却,没有充分的结晶时间,其间的气

6、体填充部分还来不及被其他矿物充填,使之具有气孔构造且颗粒细小。故选D项。第(2)题,考查岩石的特点。变质岩是指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具有岩性致密的片理构造,D项正确;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C项错误;A、B两项是岩浆岩,既没有层理又没有片理结构,A、B两项错误。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5.(2015天津,3,4分,难度)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图中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C)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

7、面示意图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随岩浆一起沿着岩层断裂地带上升到地表,并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浆岩),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其产物被河流搬运过程中发生沉积,该矿物就出现在河滩泥沙中。故选C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考点30板块构造理论1.(2016北京,4,4分,

8、难度)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平顶海山(D)获取解读信息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成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由图中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图可以看出,此山属于岩浆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由玄武岩构成,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平顶,其随着板块的移动而没入水下,形成平顶海山。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2.(2015上海,1112,4分,难度)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据此完成第(1)(2)题。(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C)A.地震和火山B.火

9、山和断裂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C)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A.B.C.D.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地壳在巨大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但因为陆壳厚度大,发生火山的难度大,交界处多高大的褶皱山系;火山一般发生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交界处和岩石圈拉伸减薄的地方(比如大洋中脊),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第(2)题,沉积岩变为岩浆岩需先熔化为岩浆,说明海洋板块下沉

10、消熔,错误;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要经过高温或高压作用,这也要下沉消熔,错误;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和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没有经过高温熔化或高压作用,故正确。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3.(2014全国大纲,6,4分,难度)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C)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K岛位于亚欧板

11、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故选C项。区域认知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4.(2014海南,17,3分,难度)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A)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解析P地位于亚洲东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火山活动。故选A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5.(2013上海,1517,6分,

12、难度)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 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 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完成第(1)(3)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C)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A.B.C.D.

13、(2)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D)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A)太平洋西部岛弧北美大陆西海岸北美大陆东海岸南美大陆东海岸A.B.C.D.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图中0为海岸线,海岸线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海岸线东侧,震源深度限于100千米深度以内。第(2)题,海岸线西侧震源深度较深,说明位置较低,海岸线东侧震源深度较浅,说明位置较高。四个选项中,张裂运动两侧的板块深度变化不大,大陆板块

14、与大陆板块碰撞主要是板块边界隆起,两侧板块高低变化不大;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大洋板块更低,大陆板块被迫抬升,导致震源深度相对较浅。第(3)题,太平洋西部岛弧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大陆板块抬升隆起形成,正确;北美大陆西海岸以山地为主,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大陆板块抬升隆起形成,正确;北美大陆东海岸不位于板块交界地带,错误;南美大陆东海岸不位于板块交界地带,错误。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6.2019全国,37(4),4分,难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

15、,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答案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解析里海成为内陆湖的起因来自地壳运动导致的山脉隆升,因此需要具体分析板块的运动状况。必须是板块挤压,才能导致山脉隆升。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7.2019北京,36(1),8分,难度中国与东南亚山

16、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解析图示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板块运动活跃,受板块的碰撞挤压,容易发生地震。地震可以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等。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8.(2011海南,21,10分,难度)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答案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17、0003 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从图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有一条深海沟,它沿着海岸线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延伸,这条海沟的最深处超过了3 000米。这条海沟就是美洲板块和其相邻的大洋板块的重要分界。这是一条典型的海沟俯冲型的板块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导致这里多火山。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考点31内力作用与地貌1.(2018全国,67,8分,难度)贝加尔湖(下图)是世

18、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第(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C)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考查地壳运动与地貌。贝加尔湖一侧邻山脉,呈狭长形,属构造湖,地壳断裂下陷集水而成。第(2)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任何地貌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据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19、8千米,说明外力作用携带物质不断沉积;而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地壳断裂下陷还在继续,导致湖盆在加深。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2.(2018海南,14,3分,难度)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D)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通过对文字与图中信息的审阅,要求考生获取以下信息。X和Y区在地表形态上存在的差距是:两地地面起伏状况不同,一为平坦,一为

20、略有起伏;两地相对高度存在较大差异。两地地层剖面的最上部的岩石都为火成岩性质的玄武岩且两地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两地地层剖面结构相同,两区的地层从底部向上都为变质岩砾岩砂岩泥岩玄武岩系列。这个剖面结构不仅体现了两地沉积序列的一致性,而且还隐含了除基地(变质岩)和顶部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外,从底部向上的序列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岩石类型从粗到细的变化即表明沉积环境发生了从陆相河湖/滨海相海相的变化过程)。两个区域在地表形态上最显著的差异是相对高度的差别,同时岩层存在明显错断和位移,即同一岩层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断层结构。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

21、34断层是沿破裂而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从图中给出的这些信息比较容易判断出图示的构造类型为断层。流水和风沙侵蚀对任何一个区域的影响在于地表形态的变化,而非大的构造背景的差异。褶皱是一种重要的构造运动,但其地质的剖面特征表现为岩层受到挤压作用而发生拱曲的形态,有显著的轴部和两翼。据此推断,图中两区域最大差异的形成原因在于内力作用引起的岩层断裂。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3.(2018天津,34,8分,难度)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D)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

22、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三地,地表岩石分别是砂岩、页岩和石灰岩。三类岩石的物质组成和抗侵蚀性的差异,是导致地形差异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甲、乙、丙三地位置相近,地质构造的部位差异不大,A、B两项错误。图中没有显示植被信息,且在该地植被覆盖率也不会成为造成地形差

23、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第(2)题,河谷的成因一般是地壳上升,河流向下侵蚀形成的。河床沉积物标志着河道的位置,图中显示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表明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抬升。故选A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4.(2018江苏,56,4分,难度)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完成第(1)(2)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A)(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

24、地层是(A)A.志留纪B.石炭纪 C.二叠纪 D.第四纪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乙地层为较老地层C,海拔较低;中间地层为较新地层P,海拔较高,由此可判断该地属于向斜山。故选A项。第(2)题,读图可知,丙处位于背斜部位,丙处地层为泥盆纪D,向下钻探可能发现更老的地层(S2、S1),不可能发现较新的地层。故选A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5.(2017天津,3,4分,难度)读图,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B)获取解读信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解析岩石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25、质岩,其中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地质构造主要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山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图中山地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图示岩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应为褶皱构造。故选B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6.(2017江苏,56,4分,难度)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B)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B)A.1B.2C.3D.4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

26、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岩层年龄。丙岩浆岩未穿过甲岩层下方的侵蚀面,故其形成时间早于甲岩层。乙断层上方的侵蚀面未发生明显错动位移,故该侵蚀面形成时间晚于乙断层,而丙岩浆岩穿过该侵蚀面,故丙岩浆岩形成晚于该侵蚀面。因此,甲乙丙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2)题,考查地质构造。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变形。由图中岩层的倾斜状况可推出,乙断层处的岩层和甲岩层都有岩层的倾斜,故褶皱次数为2次。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7.(2015福建,9,4分,难度)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27、(A)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解析根据a处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知,X处为山谷;由a到b、c岩层均由老到新,为背斜构造。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8.(2015浙江,56,4分,难度)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第(1)(2)题。调动运用知识(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C)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

28、峰”,其岩石可能是(A)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解析第(1)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地为山峰,排除B项;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排除A项;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排除D项;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故选C项。第(2)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根据图示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石灰岩、砂岩为沉积岩,A项正确;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为变质岩,B、C、D三项错误。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9.(2013广东,1,4分,难度)下图

29、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B)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0.(2012江苏,910,4分,难度)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完成第(1)(2)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属于背斜谷

30、的地方是(D)A.B.C.D.(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C)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解析第(1)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由此可判断两处所对应的沉积岩层向上凸出明显,为背斜构造。由地形剖面线图可知,均为谷地,故为背斜谷。第(2)题,处沉积岩层发生错位,且相对左侧岩层发生相对下降,应是断裂下降。综合思维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考点32风化作用与地貌1.(2016海南,1920,6分,难度)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

31、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第(1)(2)题。(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D)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C)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故选D项。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

32、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2.(2013安徽,3233,8分,难度)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曲线、分别代表(B)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

33、C)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第(2)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

34、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考点33流水作用与地貌1.(2019全国,10,4分,难度)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

35、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C)河水流量支流汇入沿岸地貌两岸岩性A.B.C.D.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则河道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因此C选项正确。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在不同河段差别不大,因此可以排除其他选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2.(2019全国,9,4分,难度)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

36、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B)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材料显示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主要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B项正确。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3.(2018全国,68,12分,难度)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

37、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第(1)(3)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D)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1)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材料“洪水期

38、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A项正确。第(2)题,流水搬运能力与其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流速最大时,搬运能力最强,沉积物颗粒粒径最大,图中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A项正确。第(3)题,地壳抬升使得该河段(上游河段)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阶地。四个平坦面呈阶梯状分布而不是连续状态,说明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地壳稳定期沉积作用强,形成砾石沉积层,地壳抬升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故选D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4.(2017全国,911,12分,难度)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39、。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1)(3)题。获取解读信息(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C)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B)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B.C.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B)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试

40、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第(1)题,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选C项。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小。故选B项。第(3)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

41、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故选B项。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5.(2016浙江,56,8分,难度)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论证探讨能力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C)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

42、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B)A.甲B.乙C.丙D.丁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地质构造的类型主要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据图可知,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即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故为向斜构造。河流阶梯状地貌是由河流作用(包括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地壳抬升形成的。此河段阶地主要由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可知,与东侧相比,西侧同一阶地位置高,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第(2)题,图中甲为黏土,乙为沙、卵石,丙为页岩,丁为石灰岩。据题干中信息“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

43、矿产”,故最可能在乙处找到这种贵重金属。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6.(2014海南,1820,9分,难度)如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图,完成第(1)(3)题。(1)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A)A.甲地 B.乙地 C.丙地D.丁地(2)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B)A.甲地 B.乙地 C.丙地D.丁地(3)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C)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

44、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位于河流上、中、下游,从甲地到丁地的集水面积逐渐增加,在湿润区,集水面积越大,流量越大,因此,甲地的流量最小。第(2)题,甲、乙两地地貌为峡谷,基岩出露;丙、丁两地地貌为宽谷,沉积了泥沙。建坝应选择峡谷,地质基础好,坝长短,工程量小。甲、乙两地中,乙地集水面积大,更适宜修建水坝。第(3)题,根据河流流向,流域内东(南)高西(北)低,三道平行山脉为三道背斜山(或断块山),因此,考生应考虑两种构造运动过程。一是地壳先掀斜,再褶皱;二是先形成褶皱,再做掀斜运动。考生进一步分析两种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河流特点,先掀斜运动,形成

45、东高西低的坡面,沿坡面发育河流,流向为东西向。之后,坡面受东西向挤压,形成褶皱,褶皱走向为南北,与河流走向垂直。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背斜隆起过程中,河流流经位置处在侵蚀状态,随着背斜成山,河流流经位置侵蚀成峡谷。背斜隆起不改变河流流向,故河流仍为东西向;如果先形成褶皱,河流就会与背斜平行,为南北向。然后再做掀斜运动,东高西低,在西部,河流溯源侵蚀,穿通山脉,袭夺沿向斜谷发育的南北向河流,袭夺后河流产生折曲。由于图示河流无折曲现象,因此,该区域只能是河流形成先于褶皱山脉的形成。最后,如果山脉断裂,断裂处虽可形成河流,但断裂的两盘会产生相对运动,背斜山脉

46、在河流两侧会产生差异,与题意不符。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7.(2014北京,67,8分,难度)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完成第(1)(2)题。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该河谷(A)A.岩层比岩层形成年代早B.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D)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

47、(1)题,岩层和岩层分别为页岩和石灰岩,均为沉积岩,分布上岩层在岩层上部,因此岩层形成的年代早于。河谷两岸相同岩层的高度错动位移,是断层的结果,断层构造多裂隙,修建水库容易渗水,产生水库塌陷、地震等灾害。从岩层和岩层的剖面看,岩层缺失更严重,说明岩层更容易被侵蚀。第(2)题,三个时期河床底部沉积物的变化说明,水位上升时期底部沉积物减少,河流搬运作用增强,同时含沙量增大。由于搬运使河床底部沉积物减少、水位加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侧蚀作用加强,河床变宽。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8.(2014重庆,810,12分,难度)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48、。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第(1)(3)题。(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B)A.河源 B.凸岸C.凹岸 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C)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D)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砾石是岩石在搬运过程中常年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根据“凹岸侵

49、蚀,凸岸堆积”的规律,砾石遇到河流凸岸时,就会堆积下来,慢慢形成了砾石滩。第(2)题,石笋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斗状洼地;风蚀蘑菇是岩石常年受到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与流水对岩石侵蚀的效果类似;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第(3)题,对比图中9 cm的砾石大小,可以断定图中粒径9 cm左右的砾石最多,粒径过大或过小的较少。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9.(2014浙江,78,8分,难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第(1)(2)题。试题类编

50、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1)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C)A.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2)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B)A.B.C.D.试题类编试题类编考点29考点30考点31考点32考点33考点34解析第(1)题,考查地质构造的成因及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不可能受到黄河干流流水的侵蚀作用,A项错误。地断裂下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最新.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