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断句揣摩句意,抓标志词 一、断句的思路一、断句的思路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二、断句的方法二、断句的方法 1.1.找名代,定句读找名代,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和代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也常常做句和现代汉语一样,
2、名词和代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也常常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了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了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需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易了。需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2.2.抓动词,定句读抓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
3、略。借助句子成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分,关键是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干,从而断开句子。3.3.找虚词,定句读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惟、盖、凡、窃、请、敬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用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用于句首;于句首;“乎、哉、也、矣、欤、焉乎
4、、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尾;而“以、于、为、而、则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掌握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4.4.察对话,定句读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曰”“”“云云”“”“言言”“”“谓谓”为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方来断句。5.5.依总分,定句读依
5、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也可以据此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也可以据此进行断句。进行断句。6.6.找对称,定句读找对称,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体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体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同的结构。7.7.辨句式,定句读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一些文言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一些文言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断句。如“者,者,也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不亦乎乎”“”“孰与孰与乎乎”“”“其其乎乎”“”“安安哉哉”“”“何何为为”等是反问句式;等是
6、反问句式;“为为所所”“”“见见于于”“”“受受于于”等是等是被动句式;被动句式;“如如何何”“”“况况乎乎”“”“何(以)何(以)为为”等等是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是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帮手”。8.8.据修辞,定句读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断句也有帮助。一特点,对断句也有帮助。三、断句的步骤三、断句的步骤 1.1.准确理解句意。准确理解句意。2.2.分析把握句间关系、句子结构。分析把握句间关系、句子结构。3.3.寻找标志词,辅助断句。寻找标志词,辅助断句。4.
7、4.综合分析句段,准确断句。综合分析句段,准确断句。【典题典题】(20132013湖北卷)请用斜线(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 6处)(处)(3 3分)分)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勺 饮饮 不不 入入 口口 者者 三三 日日 恸恸 辄辄 呕呕 血血 扶扶 乃乃 能能 起起 既既 葬葬 结结 庐庐 墓墓 所所 诸诸 相相 以以 居居 忧忧 无无 例例 欲欲 极极 力力 起起 公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竟不忍言。(选自(选自元朝名臣事略
8、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有删改)【破题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1.1.通读文段,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通读文段,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2.2.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本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本文段中文段中“既既”等虚词对断句就非常重要)、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虚词对断句就非常重要)、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等。3.3.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答题答题】题文对应,由文及题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解析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
9、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文段中的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文段中的“既既”等虚等虚词对正确断句很重要,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词对正确断句很重要,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难先易后难”的原则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规范答案:规范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扶乃能起/既葬既葬/结庐结庐墓所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欲极力起公。(每处(每处0.
10、50.5分)分)【点题点题】失分警示,归纳技巧失分警示,归纳技巧 1.1.对题中提供的阅读文段语意弄不明白,词性、句法知识对题中提供的阅读文段语意弄不明白,词性、句法知识浅薄,不能快速寻找出一些断明句读的标志性词语,如文中的浅薄,不能快速寻找出一些断明句读的标志性词语,如文中的“既既”等。等。2.2.文言文整体阅读理解能力薄弱,不能在语境中结合文意文言文整体阅读理解能力薄弱,不能在语境中结合文意对自己的断句文段进行分析推断,以验证其正确性。对自己的断句文段进行分析推断,以验证其正确性。【我来评卷我来评卷】现场答案:勺饮不入口者现场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三日/恸辄呕血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扶乃能起
11、/既葬结庐既葬结庐墓所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欲极力起公。得分:得分:2 2分分理由:理由:不能较好的理解文意,不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断句。不能较好的理解文意,不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断句。【方法归纳方法归纳】1.1.解题方法解题方法 根据文意,在一些标志性词语,如根据文意,在一些标志性词语,如“既既”等前后斟酌断句;等前后斟酌断句;在明确的句意后断句。在明确的句意后断句。2.2.答题步骤答题步骤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步骤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段,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第一步:通读文段,根据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及主旨。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
12、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本文段中词(本文段中“既既”等虚词对断句就非常重要)、有特殊用法等虚词对断句就非常重要)、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文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文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附附【译文译文】希宪公的母亲去世,他率领家族亲戚举行古代的丧礼,多希宪公的母亲去世,
13、他率领家族亲戚举行古代的丧礼,多日不吃不喝,一痛哭就吐血,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母亲已经日不吃不喝,一痛哭就吐血,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母亲已经下葬,(希宪公)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修了一座房屋,住在里面下葬,(希宪公)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修了一座房屋,住在里面守丧。诸位臣相认为居父母之丧没有先例,想尽全力起用他,守丧。诸位臣相认为居父母之丧没有先例,想尽全力起用他,一起来到他的墓庐,听到他痛苦的号哭声,竟然不忍心说出他一起来到他的墓庐,听到他痛苦的号哭声,竟然不忍心说出他们的想法。们的想法。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 3分)分)丁氏穿井丁氏穿井 宋之
14、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用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有有 闻闻 而而 传传 之之 者者 曰曰 丁丁 氏氏 穿穿 井井 得得 一一 人人 国国 人人 道道 之之 闻闻 之之 于于 宋宋 君君 宋宋 君君 使使
15、 人人 问问 之之 于于 丁丁 氏氏 丁丁 氏氏 对对 曰曰 得得 一一 人人 之之 使使 非非 得得 一一 人人 于于 井井 中中 也也 求求 闻闻 之之 若若 此此 不不 若若 不不 闻闻答案: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国人道之/闻之于宋闻之于宋君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中也/求闻之若此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不若不闻(9 9处停顿,错处停顿,错1 1到到3 3处扣处扣1 1分,错分,错4 4到到6 6处扣处扣2 2分,错分,错7 7处及以上该题不得分。)处及
16、以上该题不得分。)附附【译文译文】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丁氏打井得一人。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
17、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2.2.用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 5分)分)天天 之之 道道 其其 犹犹 张张 弓弓 与与 高高 者者 抑抑 之之 下下 者者 举举 之之 有有 余余 者者 损损 之之 不不 足足 者者 补补 之之 天天 之之 道道 损损 有有 余余 而而 补补 不不 足足 人人 之之 道道 则则 不不 然然 损损 不不 足足 以以 奉奉 有有 余余 孰孰 能能 有有 余余 以以 奉奉 天天 下下 唯唯 有有 道道 者者 是是 以以 圣圣 人人 为为 而而 不不 恃恃 功功 成成 而而 不不 处。处。(取材于(取材于老子老子七十七章
18、七十七章)答案: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有余者损之/不不足者补之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损不足以奉有余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功成而不处。(不处。(1111处停顿,每错处停顿,每错2 2处扣处扣1 1分,扣完分,扣完5 5分为止。)分为止。)附附【译文译文】天道,就像是拉开弓弦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天道,就像是拉开弓弦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用力大了就要加以
19、减损,用力不够就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用力大了就要加以减损,用力不够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而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而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功自傲。3.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4
20、 4分)分)王戎死孝王戎死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用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仲仲 雄雄 曰曰 和和 峤峤 虽虽 备备 礼礼 神神 气气 不不 损损 王王 戎戎 虽虽 不不 备备
21、 礼礼 而而 哀哀 毁毁 骨骨 立立 臣臣 以以 和和 峤峤 生生 孝孝 王王 戎戎 死死 孝孝 陛陛 下下 不不 应应 忧忧 峤峤 而而 应应 忧忧 戎戎答案:答案:仲雄曰仲雄曰/和峤虽备礼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而哀毁骨立立/臣以和峤生孝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而应忧戎(8 8处停处停顿,每错顿,每错2 2处扣处扣1 1分,扣完分,扣完4 4分为止。)分为止。)附附【译文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
22、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看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刘仲雄回答道: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
23、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4.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6 6分)分)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桓又遣人问:遣人问:“欲何言?欲何言?”答曰: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
24、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注注】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罗企生:字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出:到达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用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桓桓 南南 郡郡 既既 破破 殷殷 荆荆 州州 收收 殷殷 将将 佐佐
25、 十十 许许 人人 咨咨 议议 罗罗 企企 生生 亦亦 在在 焉焉 桓桓 素素 待待 企企 生生 厚厚 将将 有有 所所 戮戮 先先 遣遣 人人 语语 云云 若若 谢谢 我我 当当 释释 罪罪 企企 生生 答答 曰曰 吾吾 为为 殷殷 荆荆 州州 吏吏 今今 荆荆 州州 奔奔 亡亡 存存 亡亡 未未 判判 我我 何何 颜颜 谢谢 桓桓 公公答案: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先遣人语云/若谢我若谢我/当释罪当释罪/企生答企生答曰曰/吾为殷荆州吏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
26、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我何颜谢桓公(1212处处停顿,每错停顿,每错2 2处扣处扣1 1分,扣完分,扣完6 6分为止。)分为止。)附附【译文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和僚属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领和僚属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
27、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罗企生答道: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
28、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5.5.(20132013武汉三模)请用斜线(武汉三模)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 6处)(处)(3 3分)分)(定公)曰:(定公)曰:“一言而丧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孔子对曰:“言不言不可以若是,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邦乎?”(选自(
29、选自论语论语子路子路)【解析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主旨;然后,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易后先易后难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证。答案:答案:其几也其几也/人之言曰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如其善而莫之违也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30、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每处如不善而莫之违也(每处0.50.5分)分)附附【译文译文】(定公)说:(定公)说:“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失掉,有这样的话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失掉,有这样的话吗?吗?”孔子答道: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但有与之相近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但有与之相近的话。有人说:的话。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我。没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人敢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人敢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的话不对却没人敢反抗,不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失如果说的话不对却没人敢反抗,不近于一句话可以使
31、国家丧失掉吗?掉吗?”6.6.(20132013雅安三诊)阅读下面一个语段,用斜线(雅安三诊)阅读下面一个语段,用斜线(/)给文)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中的画线部分断句。(3 3分)分)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
32、闷”者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含章以时发”者也。者也。(黄庭坚(黄庭坚书幽芳亭记书幽芳亭记)【解析解析】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先把文意大致梳理一下,确定所选文段的内容大意;然后,在画线句段中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然后,在画线句段中寻找标志性的词语,如“士士”“”“则则曰曰”“”“女女”“”“兰兰”“”“自古自古”“”“不待不待”等,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等,同时要借助句中名词、动词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动词
33、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相对完整的句子进行断句,根据“先先易后难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的原则逐步断句;最后,把断好的文段回归原文,加以验证。以验证。答案:答案:士之才德盖一国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则曰国色/兰兰之香盖一国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断对两处得一分,满分也。(断对两处得一分,满分3 3分)分)附附【译文译文】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
34、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香气芬芳,远近皆知,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