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教学讲解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398262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5.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谏》教学讲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求谏》教学讲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求谏》教学讲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求谏》教学讲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求谏》教学讲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吴兢(吴兢(670670749749),唐代史学家。少),唐代史学家。少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公暇时,私撰诏入史馆,撰修国史。公暇时,私撰唐唐书书、唐春秋唐春秋,撰述甚多,仅,撰述甚多,仅贞观贞观政要政要一书传世。一书传世。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分类记载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人的问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吴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誉为唐代良史。吴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誉为唐代良史。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

2、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1010卷卷4040篇,篇,8 8万余言。这部书以万余言。这部书以记言记言为主,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

3、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楷模。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是唐高祖李渊李渊的第二个儿子,的第二个儿子,617617年

4、,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后,封为秦王。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帅。626626年,他发动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杀死太,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知人善任,开创了开创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的繁荣局面

5、。唐太宗以善于唐太宗以善于纳谏纳谏而著称,他重用而著称,他重用取于直言的取于直言的魏徵魏徵,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魏徵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话。魏徵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魏徵前后进谏面。魏徵前后进谏200200多次,唐太宗非常多次,唐太宗非常赞赏他。魏徵死后,太宗悲伤地说:赞赏他。魏徵死后,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遂亡一镜矣。”译: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

6、中进见的译: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失。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第一段第一段译: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译: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

7、须要有一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须借助于忠臣。贞观初,尝谓公卿曰: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译: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译: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全他的家。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

8、全其家。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译: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译: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9、必须极言规谏。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的态度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认识。第一段第一段 唐太宗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唐太宗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地位并不是

10、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臣下钳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因为隋炀帝的“暴虐暴虐”。译: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译: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能使国家达到治平。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邪臣,不能

11、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致理。第二段第二段译: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译: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达到太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达到太平。平。”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臣闻木从绳则正,后

12、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译:谏议大夫王珪说:译: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采纳

13、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译: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译: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必虚己纳之。第二段第二段 这一节君臣的议论还是围绕君臣的关系展开的。这一

14、节君臣的议论还是围绕君臣的关系展开的。1、唐太宗、唐太宗发挥了他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鱼水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2、谏、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他首先用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的方式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

15、例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争臣七人”“”“言而不用,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谏官“预闻政事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虚己纳之纳之”。译: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16、:译: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第三段第三段译文: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译文:我现在从早到晚

17、,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人呢?”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第三段第

18、三段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纳谏的广泛意义。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任情喜怒”的现象: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尽情极谏”。应该说唐太宗这个皇帝做得还是很谨慎的,他应该说唐太宗这个皇帝做得还是很谨慎的,他对于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夙对于历代王朝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

19、认识,夙兴夜寐,都在思量如何避免重蹈前代的覆辙。兴夜寐,都在思量如何避免重蹈前代的覆辙。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受别人的“谏语谏语”,不能因为,不能因为“人言不人言不同己意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

20、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译: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译: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无伦次。

21、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第四段第四段译: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译: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

22、他喝斥责怪,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第四段第四段在这一节中,唐太宗阐述了在这一节中,唐太宗阐述了自己希望规谏自己希望规谏的良苦用心的良苦用心。3 3、“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3、1 1、谨慎、勤奋。、谨慎、勤奋。2 2、为了得到、为了得到“正人匡谏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很多措施。译: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译: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露出来了。贞观十六年

24、,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译: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译: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断,虽再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呢?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

25、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安能尽善?译: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译: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勉励他们。几人,勉励他们。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人勖之。第五段第五段 唐太宗首先从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

26、弱点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出发阐述纳谏的纳谏的必要性必要性。他说。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他得出结论: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其愆过。”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

27、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纳谏是是他的第一选择。他的第一选择。接下来,他想起了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徵魏徵这位经常这位经常“随事谏随事谏诤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多中朕失”,他,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徵,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魏徵,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杯

28、,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徵一样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徵一样“随事谏随事谏诤诤”。译:贞观十七年,太宗曾经问谏议大夫译:贞观十七年,太宗曾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褚遂良:“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就有十几个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就有十几个人。有关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人。有关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要苦苦规谏?”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

29、何须苦谏?”第六段第六段译:褚遂良说:译: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就会耽误妇女的工作,首先倡导奢造五彩丝带,就会耽误妇女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断做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金来做。金器不断做下去,一定下去,一定又用金来做。金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又用玉来做。遂良对曰: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不已,必玉为之。译:所以刚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

30、开始时加以劝译:所以刚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谏的必要了。”太宗说:太宗说:“你说的对啊你说的对啊!我所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可能才开始,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可能才开始,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谏。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译:我近来

31、看前代的史书,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译: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已经办过了。或或者说:者说:已答应过了。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来啊。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来啊。”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业已为之之,或道,或道业已许之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第六段第六段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

32、国家大政方针的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明确: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明确: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以群臣会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及其满盈,无所复谏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

33、大臣提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出了什么要求?明确明确:“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就是说不管是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补牢。1 1、从、从求谏求谏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明确:在明确:在求谏求谏中记录了很多唐太宗关于中记录了很多唐太宗关于求谏的名言,看得出来,他对此作了深入的求谏的名言,看得出来,他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

34、。唐太宗认为纳谏对于君王来说是非常思考。唐太宗认为纳谏对于君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藉此可以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藉此可以“知政教知政教得失得失”,可以使,可以使“耳目外通,下无怨滞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可以可以“匡救匡救”政务之失,最终达到政务之失,最终达到“天下太天下太平平”的局面。的局面。2 2、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引导臣子、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积极进谏?明确:放下架子,明确:放下架子,创造一种进谏的和谐氛围创造一种进谏的和谐氛围,使,使进谏者情绪放松,大胆发言,如进谏者情绪放松,大胆发言,如“每见人奏事,必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假颜色”,“每有谏者,纵

35、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通过君臣讨论的形式,。通过君臣讨论的形式,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臣子劝谏的想法己希望得到臣子劝谏的想法。或者以前代教训晓喻。或者以前代教训晓喻大臣;或者公开感谢大臣;或者树立榜样;或者以大臣;或者公开感谢大臣;或者树立榜样;或者以谏者之道反求谏者之身,也就是要求谏者严格要求谏者之道反求谏者之身,也就是要求谏者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自己,身体力行。下诏使谏官下诏使谏官“预闻政事预闻政事”。明确:采用的论证方法有:明确:采用的论证方法有:3 3、唐太宗在论述、唐太宗在论述“纳谏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

36、法?样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美恶必见。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于是乃见。事

37、实论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4 4、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怎样的人?勤于政事勤于政事 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心夙夜未尝不以此心”。虚怀若谷虚怀若谷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

38、,也,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不以为忤为忤”。宽厚体谅宽厚体谅处事谨慎处事谨慎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怨”。古时谏者。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

39、有不当,或在其渐,或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亡羊补牢。5 5、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明确: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明确: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对别人

40、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1 1、寻、寻 虞世基等,虞世基等,寻寻亦诛死。亦诛死。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飞来峰上千飞来峰上千寻寻塔。塔。2 2、理、理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正主任

41、邪臣,不能致理理。当窗当窗理理云鬓。云鬓。文文理理有疏密。有疏密。胜负之数,存亡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不久不久寻找寻找长度单位长度单位顺,指天下太平顺,指天下太平梳理梳理纹路纹路道理道理3 3、信、信 自知者明,自知者明,信信为难矣为难矣 愿陛下亲之愿陛下亲之信信之之 小小信信未孚,神弗福也未孚,神弗福也 低眉低眉信信手续续弹手续续弹4 4、遇、遇 惟君臣相惟君臣相遇遇 进,与操进,与操遇遇于赤壁于赤壁 臣以神臣以神遇遇而不以目视而不以目视 盖追先帝之殊盖追先帝之殊遇遇确实确实信任信任信用信用随手,随意随手,随意对待对待遭遇遭遇接触接触礼遇,恩待礼遇,恩待 长孙无忌(约长孙无忌(约59759

42、7年年-659-659年),是唐太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该博文史”。辅佐。辅佐李世民,巩固了唐朝李世民,巩固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凌烟阁内排名功臣,凌烟阁内排名第一,封齐国公,后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徙赵国公。杜如晦(杜如晦(585585年年630630年),字克明,京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李世民夺兆杜陵人。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唐初名相。与重用。唐

43、初名相。与房玄龄并称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房谋杜断断”。贞观四年病故,。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凌烟年仅四十六岁。凌烟阁内排名第三。阁内排名第三。魏徵(魏徵(580580643643),字玄成。唐巨),字玄成。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谏臣。“兼听则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偏信则暗”就来自于就来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他们君臣的对话。封为郑公,凌烟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阁内排名第四。房玄龄,唐代初房玄龄,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年著

44、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臣,大唐“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智能高超、功首宰。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封为梁公,行让贤。封为梁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五。凌烟阁内排名第五。尉迟恭(尉迟恭(585585658658),字敬德,鲜卑),字敬德,鲜卑族,朔州人。封鄂国族,朔州人。封鄂国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七。赠司徒兼并州都七。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纯朴忠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

45、战,一身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夺取帝位。程知节程知节(589589665665),字),字义贞,原名咬金,义贞,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汉族,后更名知节。汉族,济州东阿人。唐朝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开国名将,封卢国公,凌烟阁内排名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十九。唐太宗贞第十九。唐太宗贞观年间,官拜左金观年间,官拜左金吾大将军。吾大将军。秦琼(?秦琼(?638638年),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

46、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凌烟阁内排名第二十四。凌烟阁内排名第二十四。封为胡公。封为胡公。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来,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来,气呼呼地自言自语:气呼呼地自言自语:“总要杀总要杀掉这个乡巴佬!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长孙皇后忙问是谁。唐太宗说:问是谁。唐太宗说:“魏徵经魏徵经常在朝廷之上当众侮辱我。常在朝廷之上当众侮辱我。”长孙皇后默默退下,穿上极其长孙皇后默默退下,穿上极其隆重场合才用

47、的礼服,恭恭敬隆重场合才用的礼服,恭恭敬敬站在院子里。唐太宗惊讶地敬站在院子里。唐太宗惊讶地问:问:“你这是干什么?你这是干什么?”长长孙皇后回答道:孙皇后回答道:“古话说君明古话说君明臣直;现在魏徵直,是由于陛臣直;现在魏徵直,是由于陛下贤明的缘故啊,我怎么能不下贤明的缘故啊,我怎么能不祝贺您呢!祝贺您呢!”唐太宗于是转唐太宗于是转怒为喜。怒为喜。褚遂良(褚遂良(596596658658),唐朝政治家、书),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唐初任谏议大夫,文史,唐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三年(649649年)与长孙无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显庆三年(显庆三年(658658年)卒。年)卒。褚遂良工书法,与欧阳褚遂良工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初唐四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求谏》教学讲解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