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课件1传染病及院感的上报精选课件2 传染病是指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的一类疾病。精选课件3 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精选课件4l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l2乙类传染病(26种)甲型H1N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
2、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精选课件5l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l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l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
3、的预防、控制措施。精选课件6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有义务及时向附近的医疗或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在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城乡居民、机关团体、车站、码头、机场、饭店职工及其他人员为义务报告人。精选课件7l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精选课件8l病例分类与
4、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精选课件9l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l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l现场
5、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l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精选课件10l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l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精选课件11l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
6、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精选课件12l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l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报告时限精选课件13 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或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措施。淋病、梅毒病人应当在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接受治疗。尚未治愈前,不得进入公共浴池、游泳池
7、;对除非典病人、肺炭疽病人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精选课件14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应当接受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精选课件15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
8、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精选课件16l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l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l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精选课件17l1.老年人及婴幼儿;l2.严重基础病(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l3.接受外科手术及各种创伤性诊疗操作,直接破坏机体屏障防御者;l4.接
9、受各种免疫抑制剂,如放疗、化疗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的患者;l5.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改变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的患者。精选课件18l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l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l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精选课件19l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l5.由于诊疗措施及获得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l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精选课件20l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
10、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l2.由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l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l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精选课件21l血液感染血液感染l肺部感染肺部感染l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l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精选课件22l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l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l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l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l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l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精选课件23l
11、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的感染。l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l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l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精选课件24l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l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l病原学诊断l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精选课件25l二级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l漏报率不得超过20%l消毒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l无菌切口感染率
12、小于或等于0.5%精选课件26l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l临床一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认真填写登记表,并在24小时以内报感染管理科。l感染病例登记表由各病区床位医师进行逐项认真填写。精选课件27l清洁、消毒、灭菌l隔离技术l无菌技术操作l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精选课件28l1.处理干净物品前和处理污染物品后;l2.无菌操作前、后;l3.戴手套前、后;l4.接触伤口前、后;l5.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l6.在高危病房接触不同病人或进行不同部位操作前、后;l7.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前、后l8.与任何病人长时间和密切接触后。精选课件29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