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 何蕾,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目的要求,掌握 12对颅神经的解剖和症状和体征 各种感觉的传导路径,感觉节段性的体表分布,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上、下运动神经元、椎体外系和小脑系统损害时的临床表现 大脑半球、脑干、小脑、脊髓损伤时的临床表现,目的要求,熟悉 神经系统的应用解剖。 了解 反射弧的组成,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上、下肢)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使正常神经功能减弱 或缺失(三偏征,面神经炎)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产生的过度兴奋 表现(癫痫、坐骨神经痛) 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对低级中枢控制功能减 弱- 低级中枢的功能表现
2、出来(锥体束征) 休克症状:CNS急性局部性严重病变引起与之功 能相关 的远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 (脑休 克,脊髓休克),主要内容,中枢神经系统 ( central nervus system,CNS)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运动系统 (movement system) 感觉系统 (sensory system) 周围神经 (nerves) 反射 (reflex) 肌肉 (muscle) 脑与脊髓的血管 ( blood vessel), 嗅神经 感觉性 视神经 感觉性 动眼神经 运动性 滑车神经 运动性 三叉神经 混合性 展神经 运动性 面神经 混合性 前庭蜗神经 感觉
3、性 舌咽神经 混合性 迷走神经 混合性 副神经 运动性 舌下神经 运动性,概 述,连于中脑,连于延髓,连于脑桥,连于端脑,连于间脑,一、十二对脑神经名称、性质,(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皮肤、肌、腱、口鼻大部分粘膜 (2)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视器、前庭蜗器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头、颈、胸、腹脏器 (4)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味蕾、嗅器 (5)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肌节演化的眼外肌、舌肌 (6)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鳃弓演化的咀嚼肌、面肌、 咽喉肌 (7)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平滑肌、心肌、腺体,二、脑神经的七种纤维成分,性质 特殊内脏感觉性 嗅粘膜中嗅细胞 嗅丝(嗅神经) 嗅球,穿筛板, 嗅神经 olfact
4、ory n.,颞叶钩回、海马回前部,. 嗅神经 临床症状,一侧和两侧嗅觉丧失多因鼻腔局部病变引起 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可引起嗅觉丧失 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嗅中枢病变可引起患嗅发作 嗅沟脑膜瘤及额叶肿瘤常出现肿瘤侧嗅觉缺失及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Forster-Kennedy综合症,视觉通路: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器)视网膜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2级神经元) 视神经视束外侧膝状体(3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后部视辐射枕叶距状裂两侧楔回,舌回的视中枢皮质。,性质特殊躯体感觉性, 视神经 optic n., 1.视神经-同侧全盲 2.视交叉中部-两眼颞侧偏盲 3.一侧
5、视交叉外侧部:同侧鼻侧盲 4.视束-对侧同向偏盲 5.视辐射的下部-对侧上象限盲 6.视辐射的上部-对侧下象限盲 7.视辐射全部-对侧同向偏盲,(二)视乳头异常 视乳头水肿:边缘模糊,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 眼底出血 病因:颅内压增高时,视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压力,视网膜中心静脉回流障碍,(三)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萎缩:边缘清楚,色苍白 见于视N直接受压,或脱髓鞘,继发性萎缩:边缘模糊、色苍白、颅内高压 正常婴儿的视乳头由于小血管发育不 完善,以致色略苍白,非萎缩。,第、对 动眼、滑车、展神经,第对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 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瞳孔括
6、约肌 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第对 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支配上斜肌 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复视,第对 外展神经(abducent nerve) 支配外直肌 不能外展、眼球内斜视,眼肌麻痹,周围性眼肌麻痹 核性眼肌麻痹 核间性眼肌麻痹 一个半综合征 核上性眼肌麻痹,周围性眼肌麻痹,痛性眼肌麻痹(Toloas-Hunt综合征) 颅底动脉瘤 展神经麻痹 海绵窦血栓,核性眼肌麻痹,双侧眼球运动障碍 脑干内临近结构的损害 分离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征,一个半综合征,核上性眼肌麻痹 一、垂直注视麻痹 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 syndrome):
7、上丘上半受损时,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二、水平注视麻痹 1.皮质侧视中枢 2.脑桥侧视中枢,核上性眼肌麻痹的特点: a.无复视 b.双眼同时受累 c.麻痹眼肌的反射性运动仍保存,动眼N、滑车N、展N 临床表现,正常瞳孔直径34mm,5mm为瞳孔散大 瞳孔括约肌 - 动眼神经副交感f支配 瞳孔散大肌 - 颈上交感N节交感f支配,动眼N、滑车N、展N 临床表现,瞳孔散大:a.动眼N麻痹 b.沟回疝 c.失明 d.药物中毒 瞳孔缩小:一侧缩小多见于Horner Syndrome见于颈上交感径路损害 脑桥出血 - 针尖样瞳孔,光反射通路(the pathways of reaction to lig
8、ht):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瞳孔变小) 睫状肌(晶体变厚),动眼N、滑车N、展N 光反射受损表现,调节反射:注视近物时引起内直肌收缩(两眼会聚)及瞳孔缩小 阿罗瞳孔为瞳孔光反射丧失,调节反射存在,多见于神经梅毒,为中脑顶盖前区受损,4. 阿罗瞳孔:小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5. Adie瞳孔: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减弱。暗处强光缓慢收缩。 5. 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瞳孔扩大肌麻痹),眼裂变小(上睑平滑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球平滑肌麻痹)及局部无汗。 常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及脑干网状结构的交感纤维损害。,动眼
9、N、滑车N、展N 光反射受损表现,艾迪综合症:又称强直性瞳孔。病因不明,可能是到瞳孔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损害所致 多见于成年女性,常侵犯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瞳孔调节会聚反射均可消失或非常迟钝,性质 混合性,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一般躯体感觉性 头面部皮肤及粘膜 特殊内脏运动性 咀嚼肌,三叉神经诸感觉核,中枢突,三叉神经节,周围突,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N节之中枢支经感觉根进入脑桥,痛、温觉纤维下行,止于三叉N脊束核 三叉N脊束核自脑桥开始经延髓至第三颈髓后角 从耳周来的痛、温觉纤维止于此核的下部,从口周来的则止于此核上部。因此,该核部
10、分受损时,出现面部洋葱皮样分布区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解剖通路: 头皮前部、面部及眼鼻口腔内粘膜痛温觉 (触觉 ) 三叉N半月节 三叉N脊束核 (感觉主核 ) 三叉丘系上升 丘脑腹后内侧核 发出纤维 内囊后肢 终于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中 枢下1/3,角膜反射: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性质 混合性,特殊内脏运动性 一般内脏运动性(副交感) 特殊内脏感觉性 一般躯体感觉性,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孤束核,面肌 下颌下腺、 舌下腺 泪腺 舌前 2/3 味觉,周围突,下颌下神经节,中枢突,膝神经节,( 副交感性),翼腭神经节,第对 面神经(facial ner
11、ve),临床症状及定位,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鉴别诊断,面神经和中间神经各节段损害出现的症状: 面神经核损害 膝状神经节损害 面神经管内损害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Hunt syndrome,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耳后剧痛,鼓膜及外耳道疱疹。,第对 前庭蜗神经 (vestibulocochlear nerve),眩 晕,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 构音障碍,第、对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反射消失 咽部感觉消失 悬雍垂偏向对侧 软腭运动差,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鉴别,第对 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胸锁乳
12、头肌、斜方肌萎缩 斜颈垂肩,转颈耸肩乏力,第对 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 伸舌偏歪(中枢性偏向对侧,周围性偏向同侧),舌肌萎缩,肌束颤动(周围性),1. 视神经及其传导径路损害的定位诊断 2. 眼肌的神经支配及其定位诊断 3.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4. 真、假性球麻痹的鉴别诊断,脑神经小结,感觉的类型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皮肤和粘膜)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肌腱、 肌肉、骨膜和关节)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 位觉和重量觉等,感觉系统,浅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通路,T4,T10,T12-L1,1.三叉神经 2.耳大神经 3
13、.颈皮神经 4.锁骨神经 5.胸神经前皮支 6.桡神经 7.臂内侧皮神经 8.胸神经外侧皮支 9.臂外侧皮神经 10.胸神经前皮支 11.前臂内侧皮神经 12.前臂外侧皮神经 13.桡神经浅支 14.正中神经浅支 15.正中神经 16.尺神经 17.尺神经掌支 18.髂腹下神经外侧皮支 19.髂腹下神经前皮支 20.生殖股神经股支 21.髂腹股沟神经 22.股外侧皮神经 23.股神经前皮支 24.闭孔神经皮支 25.小腿外侧皮神经 26.隐神经 27.腓浅神经 28.腓肠神经 29.腓深神经 30.胫神经跟支,体表节段性及周围性感觉分布图,神经干型 末梢型 后根型,节段型 脊髓半切型 脊髓横贯
14、型,交叉性 偏身型,小结: 1. 感觉的传导通路 2. 节段性感觉分布的标志:胸4:乳头平面; 胸10:脐平面;胸12及腰1:腹股沟平面. 3. 感觉障碍的定位:8种类型,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神经运动系统由此3部分组成: 1.锥体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2.锥体外系统 3.小脑系统,症状 瘫痪(随意运动) 不自主运动(不随意运动) 共济失调(共济运动),上运动神经元 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皮质锥体束解剖通路:,如果锥体束突然中断,肌肉的牵张反射被抑制,瘫痪先是驰缓性的(断联休克),持续几天或几周后牵张
15、反射恢复。,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比较,皮质型:局限性病变出现单瘫 内囊型:“三偏”综合征 脑干型:交叉瘫 脊髓型:截瘫或四肢瘫,上运动神经元瘫,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前根: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神经丛: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自主神经障碍 周围神经:迟缓性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常见症状: 苍白球、黑质病变- 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 尾状核、壳核病变 运动增多、肌张力减低,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小脑性共济失调:醉酒步态,眼球震颤,肌张力减低,吟诗样语言。 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径路损害。Romberg征(+)
16、前庭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伴眩晕、呕吐 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常伴有中枢性偏瘫、精神症状、强握反射。,共济失调 (ataxia),小结: 1. 椎体束的传导通路 2. 上运动神经元瘫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的区别 3. 上运动神经元瘫各部位病变时瘫痪特点 4. 下运动神经元瘫各部位的特点,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 皮质 髓质 基底节 间脑 脑干 中脑 桥脑 延髓 小脑 脊髓,大脑, 皮质运动区 运动前区 皮质侧视中枢 书写中枢 运动性语言 额叶前部,额叶(frontal lobe), 中央前回: 破坏性病灶对侧运动障碍; 刺激性病灶对侧局限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 额上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损
17、害,使随意运动 失去控制能力,出现强握反射及摸索反射。 额极:精神障碍(痴呆,淡漠,思维能力下降),额叶(frontal lobe), 额中回后部: 皮质侧视中枢: 破坏性病灶- 凝视病灶侧(脑血管意外) 刺激性病灶-凝视病灶对侧(癫痫发作)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书写不能) 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额叶(frontal lobe), 旁中央小叶:对侧膝以下瘫痪, 大小便功能障碍 额叶眶面: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 高热、出汗等。 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病变侧嗅觉消失,视神经萎缩,病变对侧视乳头水肿。,额叶(frontal lobe),皮质感觉区 运
18、用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顶叶(parietal lobe), 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 破坏性病灶-对侧复合性感觉障碍 刺激性病灶-感觉性癫痫发作 顶下小叶(角回 / 缘上回): 体象障碍(偏侧忽视/病觉缺失) 优势侧角回: Gerstmann综合征: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失写,顶叶(parietal lobe),感觉性语言中枢- 优势侧颞上回后部(Wernicke 区) 听觉中枢- 颞上回中部和颞横回 嗅觉中枢- 钩回和海马回前部 颞叶前部- 记忆、联想、比较 颞叶内侧面-边缘系统,与记忆、精神、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颞叶(temporal lobe), 优势侧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 优势侧颞
19、中回后部:命名性失语 颞叶钩回:幻嗅和幻味,钩回发作 海马: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近记忆障碍 颞叶视束或视辐射:两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1/4视野),颞叶(temporal lobe), 视觉中枢病变: 双侧- 皮质盲,全盲,光反射存在 单侧- 对侧视野同向偏盲,中心视力无影响, 黄斑回避 距状裂以下舌回-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距状裂以上楔回-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距状裂皮质(纹状区)周围:视觉失认 顶枕颞交界区:视觉变形、颜色改变,枕叶(occipital lobe),内囊(internal capsule),完全性损伤:病灶严重而广泛- 三偏(病变对侧偏 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部分性损伤:部分
20、性损害- 单独或合并出现1-2个 症状,内囊(internal capsule),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纹状体 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杏仁核,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n),基底节(basal ganglian),尾状核 新纹状体 纹状体 壳核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临床症状及定位 新纹状体病变: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掷);多见于风湿性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 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静止性震颤),基底节(basal ganglian),1.对侧偏身
21、感觉障碍 特点: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 深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 感觉性共济失调 感觉异常,丘 脑(thalamus),2.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特点:部位不确定,不固定,较弥散 性质不定 疼痛受情绪影响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止痛剂无效,抗癫痫药有一定疗效,3.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 4.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失调 5.情感障碍,下丘脑(hypothalamus),1、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病变 中枢性尿崩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多尿、烦渴、多饮及 尿比重低(1.006,尿渗透压290mmol/L) 2、散热、产热中枢损害-体温调
22、节障碍 3、饮食中枢受损- 摄食异常,下丘脑(hypothalamus),4、睡眠、觉醒障碍 5、生殖与性功能障碍 6、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hypothalamus),脑干(brain stem),包括中脑、脑桥、延髓 常见病因为血管病变,肿瘤、感染 症状特点:病变同侧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 交叉性麻痹 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的平面来判断的,脑干(brain stem),(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多见于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 主要临床表现有:a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b 吞咽、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
23、c同侧头面痛温觉障碍、麻木 d向病灶侧倾倒和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e 同侧horner综合征 f 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记忆口诀:前庭共济交火(霍)球。前庭-前庭受损出现眩晕,共济-同侧共济失调,交-交叉性感觉障碍,霍-同侧霍纳氏综合征,球-同侧球麻痹,脑干(brain stem),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综合征) 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 临床表现: 病变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瘫痪 对侧中枢性偏瘫 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脑干(brain stem),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多见于基底
24、动脉脑桥支闭塞 临床表现: 意识清醒 双侧中枢性瘫 眼球上下运动正常 眼球水平运动障碍 不能言语,双侧面、舌瘫,构音及吞咽障碍 不能转颈、耸肩,双侧病理征(+),脑干(brain stem),Weber综合征 一侧中脑大脑角底病变所致 临床表现: 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受累) 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受损),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症 / 大脑脚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症 / 大脑脚综合征,小 脑(cerebellum),小脑中线(蚓部)损害:旧小脑和原始小脑,躯干或双下肢的共济失调,“醉酒步态”。 小脑半球损害:同侧肢体的小脑功能障碍,肢体共济失调,指鼻及轮替运动异常,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常
25、见。,小 脑(cerebellum),脊髓(Spinal cord),脊髓(spinal cord),脊髓(spinal cord),1. 前角病变: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并因前角细胞刺激作用,伴有肌纤维震颤和巨大电位。 2. 后角病变: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的感觉障碍,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3. 侧角病变: C8-L2: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血管舒缩功能 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 C8-T1:Horner征 S2-S4: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脊髓(spinal cord),4. 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 5. 侧索损害:病灶以下对侧的
26、痛、温觉障碍和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spinal cord),Browns-Sequard 综合征 1、病侧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 2、对侧病损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 3、病侧水平以下中枢性瘫痪 4、病侧水平以下的发汗消失及血管运动障碍 5、无扩约肌功能障碍,因半侧脊髓可以维持扩约肌功能,脊髓(spinal cord),节段性症状 对病变的定位具有重大的诊断价值,是脊髓病变节段定位的基本原则。,脊髓(spinal cord),1、高颈髓(C14) 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根痛位于枕部或颈后部 C35受损出现膈神经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27、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 同侧耸肩、向对侧转颈无力(副神经受累),脊髓(spinal cord),2、颈膨大(C5T2)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根痛位于肩部和上肢 C8T1受损出现Horner征 反射:C5、6-肱二头肌反射减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 C7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肱三头肌反射减弱,脊髓(spinal cord),3、胸髓( T312) 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根痛位于背部 T1011受损腹直肌下半部无力,Beevor征 反射 T78 -上腹壁反射消失 T910
28、 -中腹壁反射消失 T1112 -下腹壁反射消失,脊髓(spinal cord),4、腰膨大(L2S1) 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下背部 反射:L24-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S12-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S13受损出现阳痿,脊髓(spinal cord),5、脊髓圆锥( S35和尾节) 无双下肢瘫痪,无锥体束征 鞍状感觉缺失 肛门反射消失 性功能障碍 真性尿失禁(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脊髓(spinal cord),6、马尾神经根 与圆锥损害类似 症状和体征多为单侧或不对称 感觉缺失或根性疼痛多位于会阴部 无明显括约肌功能障碍
29、多见于外伤性腰椎间盘脱出和马尾肿瘤,脊髓(spinal cord),脊神经,脊神经,每一个脊神经后根的输入纤维来自一定的皮肤区域(皮节);绝大部分皮节是由2-3个神经后根重叠支配 脊神经在皮肤分布具有的节段性分布的特征 T2胸骨角水平 T4乳头平面 T6剑突水平 T8肋弓下缘 T10脐水平 T12、L1腹股沟水平,1、运动障碍 刺激性症状:肌束震颤、肌痉挛、肌肉痛 性痉挛 麻痹性症状:肌力减弱或丧失、肌萎缩,脊神经,2、感觉障碍 麻痹性:感觉减退或缺失 刺激性: 感觉过敏 感觉过度 感觉倒错 感觉异常 疼痛: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牵涉性疼痛,幻肢痛。,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各个节段
30、损伤的感觉障碍特点: 后根:节段性分布,常有剧烈根痛。 神经丛和神经干:分布区的感觉障碍,混合性。 神经末稍: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3、反射变化 浅反射及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无汗或多汗、皮肤粘膜苍白或发绀、指甲变脆等。亦可出现性功能障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 5、其他症状 动作性震颤、周围神经肿大、畸形、营养障碍。,脊神经,1、交感神经病变 副交感功能亢进 瞳孔缩小、唾液分泌增加、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增加、肝糖元存储增加、膀胱与直肠收缩。 2、副交感神经病变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瞳孔散大、眼裂增宽、眼球突出、心率加快、内脏和皮肤
31、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抑制、血糖升高、周围血容量增加。,自主神经,1、神经肌肉接头损伤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损伤。乙酰胆 碱功能障碍。肌无力、病态疲劳、晨轻暮重。见于 重症肌无力、癌性类肌无力综合征、肉毒及有机磷 中毒。 2、肌肉损伤 肌肉萎缩和无力、可伴有假性肥大。可出现特殊 体态(翼状肩、鸭步)。肌炎、强直性肌病。,肌肉,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反射,深反射 (deep raflexes)定位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昏迷、深麻醉、大量镇静药物;脊髓休克 深反射的增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反射,浅反
32、射 (superficial reflexes)定位 上腹壁反射 T8 中腹壁反射 T10 下腹壁反射 T12 中枢性损害和周围性损害均引起减弱或消失 昏迷、麻醉、1岁内婴儿也可丧失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es),反射,备课主要参考书目、文献:,1. Duun P.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 刘宗惠,胡威夷,译. 背景:海洋出版社, 2006. 2. Harrisons Neurology in Clinical Medicine. Stephen L. Hauser, et al. 2010. 3. 贾建平, 陈生弟. 神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 柏树令, 应大君. 系统解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姚志斌. 临床神经解剖学. 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联系方法 Address: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博济楼前座六楼神经内科一区 Work Phone: 86-20-81332619 E-mail: fallmaple200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