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导入: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提问:通过预习,你能说出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第第7 7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够收集并运用史料,认识古能
2、够收集并运用史料,认识古代到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认识其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代到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认识其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义;(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够概述汉唐中枢机构演变历能够概述汉唐中枢机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相权不断削弱的历史程,认识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相权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趋势;(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梳理古代到唐朝赋税制度发展梳理古代到唐朝赋税制度发展历程,认识其变化对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历程,认识其变化对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本意识与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增强民本意识与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
3、学习目标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1.1.创立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 建议而推行建议而推行2.2.措施: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在其初创之时,犹能初创之时,犹能“盖盖以以论人才优劣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非为世族高卑高卑”,选拔出有用人,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秦汉以来中国古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4、演进研究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3.3.标准: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4.影响: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观看视频,说明隋唐时期选官观看视频,说明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中小地主阶层的崛起要求打破士族对政治的垄断;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学习任务: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学习任务: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时间时间隋初隋初隋炀帝隋炀帝唐太宗唐太宗武则天武则天唐玄宗唐玄宗措
5、施意义废九品,分科考试始建进士科增科目,进士明经为主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形成继承并完善科举制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国史大纲积极:在制度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权局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方
6、式参与政权,促进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文化素养,促进了文化教育繁荣;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方国家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消极:士人都关注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由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权从地方收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1、选官方式:2、选官标准:3、选官权力:朝代朝代选官制选官制隋唐至清科举制秦朝皇帝任免制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有史学家认为:有史学家认为
7、:“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温故知新:梳理秦汉到隋唐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温故知新:梳理秦汉到隋唐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虽置三公,事归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后汉后汉书书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以三省之长
8、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新唐书新唐书百官志百官志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皇帝【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唐高宗时期,皇帝决定调动部队攻唐高宗时期,皇帝决定调动部队攻打西突厥,那么三省六部体制下运打西突厥,那么三省六部体制下运作程序是如何的作程序是如何的?皇皇 帝帝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三省六部制作用: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提高效率,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减少了决策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的失误提高了工作
9、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对此后历朝产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生了深远影响。总结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总结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后世,三省制因皇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变。大学中国史大学中国史三、赋税制度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民众的义务: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粮食、布帛
10、粮食、布帛人头税田亩税民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出赋钱。汉书汉书高帝纪高帝纪税谓收其税谓收其田入田入也。也。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赋役赋役”魏晋:租调制,役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梳理从魏晋时期到唐朝的赋税制度:梳理从魏晋时期到唐朝的赋税制度: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所谓均田是指国家利用政府掌握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租调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租: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调: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正役。如 不服役,可以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
11、布 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纳二十天的数 额,叫“纳庸代役”(输庸代役)。三、赋税制度结合地图与教材,分析两税法出现的原因结合地图与教材,分析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唐朝后期:两税法唐朝后期:两税法780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户税,按田亩缴纳按田亩缴纳地税地税,一年分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杨炎(727-781)三、赋税制度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12、(租庸调制)以(租庸调制)以“人丁人丁”为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粟。(两税法)(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年男(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子承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庸调和一切杂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税收种类简化征税标准转变,以
13、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本课小结本课小结选官之法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庶族参与政权庶族参与政权中枢之制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皇权大大加强皇权大大加强赋税之变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以财产来征税以财产来征税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盛世的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出现奠定基础!古古代代政政治治制制度度不不断断完完善善古古代代国国家家治治理理体体系系不不断断完完善善隋隋唐唐制制度度的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1.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
14、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监察制度 B封邦建国制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实行时,政府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行为。”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随堂练习随堂练习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