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节大众传媒与人格权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44689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章节大众传媒与人格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六章节大众传媒与人格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六章节大众传媒与人格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六章节大众传媒与人格权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六章节大众传媒与人格权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第六章 大众传媒与人格权大众传媒与人格权 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对于人格权、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法的渊本章对于人格权、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法的渊源等作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源等作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容易侵犯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对其概念、特容易侵犯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对其概念、特征及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等进行阐释,并简介了各征及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等进行阐释,并简介了各种侵权行为的责任和救济方式。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种侵权行为的责任和救济方式。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众传媒侵害人格权的相关知识,教育和

2、学生能够掌握大众传媒侵害人格权的相关知识,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观念,并为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观念,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今后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教师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向要求教师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向学生讲授具有前沿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能够紧密联学生讲授具有前沿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地教学,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实际地教学,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大众传播活动中最容易侵害的几种人要求学生掌握大众传播活动中最容易侵害的几种人格权格权名誉权、隐

3、私权、肖像权,掌握其基本概念、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掌握其基本概念、特征,了解大众传媒侵犯人格权的构成、归责原则和责特征,了解大众传媒侵犯人格权的构成、归责原则和责任承担方式等任承担方式等。第六章第六章 大众传媒与人格权大众传媒与人格权第六章第六章 大众传媒与人格权大众传媒与人格权重点:重点:传媒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传媒侵犯名誉权、公正传媒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传媒侵犯名誉权、公正 评论、真实、传媒侵犯隐私权、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评论、真实、传媒侵犯隐私权、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与限制、肖像权的合理使用。保护与限制、肖像权的合理使用。难点难点: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公众人物人格权限制与保护新闻事实与客

4、观事实、公众人物人格权限制与保护的界限、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的界限、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本章纲要本章纲要 n 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n 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n 第三节第三节 传媒侵犯隐私权传媒侵犯隐私权n 第四节第四节 传媒侵犯肖像权传媒侵犯肖像权n 第五节第五节 传媒侵权的责任与救济传媒侵权的责任与救济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n人格权定义人格权定义n传媒侵权行为的概念传媒侵权行为的概念传媒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传媒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源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源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一、人格权定义:一、人格权定义:(一

5、)定义:(一)定义:人格权是指以主体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以人格权是指以主体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利。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须具备的人身权利。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须具备的人身权利。(二)人格权的特点:(二)人格权的特点:1 1、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2 2、人格权是主体固有的权利。所谓、人格权是主体固有的权利。所谓“固有固有”,是指权,是指权利主体一经产生(

6、出生或成立)即已取得这种权利,而利主体一经产生(出生或成立)即已取得这种权利,而无需具备其他条件。无需具备其他条件。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二)人格权的特点:(二)人格权的特点:3 3、人格权的客体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利益。、人格权的客体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利益。4 4、人格权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身体完整、人格尊严、人格权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身体完整、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和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和生命、身体、健康、名誉、隐私、肖像、姓名等方面的生命、身体、健康、名誉、隐私、肖像、姓名等方面的权利,都

7、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法权利,都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法人为拟制人,享有名誉权、名称权等人格权。人为拟制人,享有名誉权、名称权等人格权。人格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是人能够真正作为一个人存人格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是人能够真正作为一个人存在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格权属于绝对权。在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格权属于绝对权。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二、传媒侵权行为的概念二、传媒侵权行为的概念(一)概念: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发生(一)概念: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发生的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等)人格权的行为。的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等)人格权的行为

8、。(二)表现形式:广义的传媒侵权行为包括传媒侵犯名(二)表现形式:广义的传媒侵权行为包括传媒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等,为了全面了解传媒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等,为了全面了解传媒活动的侵权问题,将侮辱罪与诽谤罪放在此章节讲解;活动的侵权问题,将侮辱罪与诽谤罪放在此章节讲解;狭义的仅仅指传媒侵犯名誉权,并将隐私权纳入其中。狭义的仅仅指传媒侵犯名誉权,并将隐私权纳入其中。(三)特点:从侵权内容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三)特点:从侵权内容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从侵权的后果看,具有广泛性与迅速性等特点成损害;从侵权的后果看,具有广泛性与迅速性等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

9、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三、传媒侵权的构成要件三、传媒侵权的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是指对他人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合侵权行为是指对他人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行为。按照民法理论,民事侵权法权益的不法侵害行为。按照民法理论,民事侵权行为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一是损害事实的客观行为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一是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二是致害行为的违法性;三是致害行为和损存在;二是致害行为的违法性;三是致害行为和损害事实的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致害人主观害事实的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上有过错。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一)传播活动已经发生(如作品已经发表)(一)传

10、播活动已经发生(如作品已经发表)(即有损害事实)(即有损害事实)在法理和司法实践上都把侵权作品已经发表(刊在法理和司法实践上都把侵权作品已经发表(刊登或播放)作为大众传播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的依据。登或播放)作为大众传播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的依据。言论性的侵权行为必须有受害人之外的至少第三人知言论性的侵权行为必须有受害人之外的至少第三人知悉。侵权作品没有发表,不发生任何社会影响,谈不悉。侵权作品没有发表,不发生任何社会影响,谈不上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是公认上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是公认的,所以对自然人来说,侵权作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所以对自然人来说,侵权作品通过

11、大众传播媒介发表就足以表明损害事实已经发生,而无需再提出侵发表就足以表明损害事实已经发生,而无需再提出侵权作品造成诸如社会公众对受害人评价降低等其他的权作品造成诸如社会公众对受害人评价降低等其他的损害事实。损害事实。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 侵权作品发表后,社会大众受害人的贬损性议论以侵权作品发表后,社会大众受害人的贬损性议论以及周围的人们受害人疏远、排斥蔑视或引发家庭不和、及周围的人们受害人疏远、排斥蔑视或引发家庭不和、朋友误解等表现,是大众传播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直接朋友误解等表现,是大众传播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直接引起民的后果之一。引起民的后果之一。受害人精神痛苦、可能造成受害

12、人的财产损失,也受害人精神痛苦、可能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也是侵权损害事实造成的后果。传播活动已经发生是侵权损害事实造成的后果。传播活动已经发生(如作品已经发表)(即有损害事实)(如作品已经发表)(即有损害事实)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二)传播活动具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二)传播活动具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致害行为的违法性)(致害行为的违法性)致害行为的违法性,是侵权构成的又一要件。违法行致害行为的违法性,是侵权构成的又一要件。违法行为就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有的致害行为如执行职务行为、为就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有的致害行为如执行职务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无需在法律规

13、定的范围内的损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无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损害事实承担法律责任,因为这些行为是合法的。法律既然规事实承担法律责任,因为这些行为是合法的。法律既然规定了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那么侵害这些权利的行定了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那么侵害这些权利的行为当然违法的。国际上认为,诽谤法就是在保护议论自由为当然违法的。国际上认为,诽谤法就是在保护议论自由和名誉寻求合理的平衡。按我国法律,被明文禁止的行为和名誉寻求合理的平衡。按我国法律,被明文禁止的行为有诽谤、侮辱,以及宣扬隐私。有诽谤、侮辱,以及宣扬隐私。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三三)具有特定的指向(违法行为与损害后

14、果有具有特定的指向(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传媒侵权行为一定是有特定指向的,也就是可以被传媒侵权行为一定是有特定指向的,也就是可以被指认(指认(identificationidentification)。为叙述某一特定人的,只)。为叙述某一特定人的,只报道或者评论事件、现象,或者泛指某方面的情况,报道或者评论事件、现象,或者泛指某方面的情况,也会发生失实和其他错误,但并未侵害特定人的权益,也会发生失实和其他错误,但并未侵害特定人的权益,就不是侵权作品。就不是侵权作品。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四)行为人(大众传媒及其从业者)主观上有(四)行为人(大众传媒及其从业者

15、)主观上有过错(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民事侵权行为的主观构成实行过错责任原则:主观有民事侵权行为的主观构成实行过错责任原则:主观有过错的承担责任,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法律有特别规过错的承担责任,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有直接故意和间定的除外)。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之分。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接故意之分。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后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而竟没有预见,过于自信

16、的过失是果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而竟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虽然已经预见但是却轻信其不会发生。指虽然已经预见但是却轻信其不会发生。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四、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源四、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源 传媒侵权法是指有关传媒侵权行为的定义、构成以及传媒侵权法是指有关传媒侵权行为的定义、构成以及调整因传媒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侵权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调整因传媒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侵权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传媒侵权法是侵权行为法的一项分支,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传媒侵权法是侵权行为法的一项分支,是传媒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侵权法包含保护言论、出版、是传媒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

17、侵权法包含保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法律和保护人格权的法律,在人格权法中,又包新闻自由的法律和保护人格权的法律,在人格权法中,又包含关于保护人格权和制裁侵害人格权行为的一般规定和约束含关于保护人格权和制裁侵害人格权行为的一般规定和约束大众传播媒介维护人格权的特殊规定。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大众传播媒介维护人格权的特殊规定。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源十分广泛,在我国宪法以及各基本法律、法律和一些专门源十分广泛,在我国宪法以及各基本法律、法律和一些专门的行政法规、规章,都有适用调整传媒侵权行为的社会关系的行政法规、规章,都有适用调整传媒侵权行为的社会关系的规定。的规定。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

18、(一一)宪法宪法 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此外,此外,宪法宪法还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还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婚姻、家庭受法律保护。婚姻、家庭受法律保护。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二二)基本法律、法律基本法律、法律首先是民法。首先是民法。民法通则民法通则列有列有“人身权人身

19、权”专节,对公民的姓专节,对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和法人的名称权、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作了规定,并分别规定名誉权作了规定,并分别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法人的名誉”。还规定公民、法人上述权利受到侵害的,。还规定公民、法人上述权利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求赔偿损失。求赔偿损失。根据根据民法通则民法通则以上规定做出的司法解释,最重要的有:以上规定做出的司法解释,最重要的有:198819

20、88年最高人民法院年最高人民法院关干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关干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试行);1993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题的解答;2019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解释。19881988年年意见意见对侵害名誉权、肖像权行为做作了对侵害名誉权、肖像权行为做作了具体解解,并首次规定宣扬他人隐私损害名誉应认定为侵害名具体解解,并首次规定宣扬他人隐私损害名誉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行为。誉权行为。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其次是刑法。其次是刑

21、法。19791979年年刑法刑法和和20192019年年刑法刑法都规定了以都规定了以侵犯民名誉权利人格尊严为客体的侮辱罪和诽谤罪。侵犯民名誉权利人格尊严为客体的侮辱罪和诽谤罪。20192019年年刑法刑法还规定了两种特殊的诽谤罪和侮辱罪,即损害商业还规定了两种特殊的诽谤罪和侮辱罪,即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和和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关信誉、商品声誉罪和和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关于侵犯公民住宅、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犯罪,于侵犯公民住宅、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犯罪,刑法刑法也有相应的规定。也有相应的规定。第三是行政法。如第三是行政法。如20192019年年治安管理处罚

22、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尚不够刑事对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侮辱、诽谤行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偷窥、偷拍、处罚的侮辱、诽谤行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偷窥、偷拍、窃听他人隐私的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窃听他人隐私的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第四是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规定。如第四是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规定。如广告法广告法就广告使用他人就广告使用他人名义、形象名义、形象(包括肖像包括肖像)做出规定。做出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个人隐私做就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个人隐私做出规定。出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保障妇

23、女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就保障妇女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做出规定。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做出规定。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监狱法监狱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也有保护相关人员的人格尊严或名誉权的规定。等,也有保护相关人员的人格尊严或名誉权的规定。统计统计法法、收养法收养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对相关的个人秘密等,有对相关的个人秘密事项或隐私加以特别保护的内容。事项或隐私加以特别保护的内容。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执业医执业医师法师法、律师法律师法等,对特定工作者有为当事人保守秘密隐等,对特定工作者有为当事人保守秘密

24、隐私的规定。私的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特别就经营者不得故意损害竞特别就经营者不得故意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出规定。还有民事、刑事和行政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出规定。还有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三个诉讼法中关于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的规定,是较早案件的三个诉讼法中关于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的规定,是较早的保护个人隐私的规定。的保护个人隐私的规定。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三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 关于保护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规范,目前只有行政法关于保护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规范,目前只有行政法规规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有关于出版自由的规定。关于保护人格权有关于出版

25、自由的规定。关于保护人格权的内容,的内容,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利利电影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均把等行政法规均把“侮辱、诽谤他人的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列为禁内容列为禁载禁播,并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办法。其他行政法规也有对载禁播,并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办法。其他行政法规也有对侵害人格权行为行政处罚的规定。侵害人格权行为行政处罚的规定。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还规定了还规定了出版单位对侵权内容的更正义务和侵权内容的当事人的更正权出版单位对侵权内容的更正义务和侵权内容的当事人的更正权和答辩权。和答辩权。20002000年年1010月国务院发布月国务院发布

26、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的信息包括播的信息包括“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发现后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还发现后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还规定了处罚办法。规定了处罚办法。第一节第一节 传媒侵权行为传媒侵权行为(四)地方性法规(四)地方性法规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其他有立法权的行政区域所制订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其他有立法权的行政区域所制订的地方性法规,有的是规范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27、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地方性法规,有的是规范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有的是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有的是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的,其中有关内容也可以成为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源。的,其中有关内容也可以成为我国传媒侵权法的渊源。(五)规章(五)规章 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即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视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即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视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即广播电视管理总局,国家广告行政管理部门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即广播电视管理总局,国家广告行政管理部门即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以及其他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有关即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以及

28、其他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有关规章,涉及管理相关大众传播活动,保护人格权,禁止诽谤、侮规章,涉及管理相关大众传播活动,保护人格权,禁止诽谤、侮辱和侵犯隐私的条款,也是传媒侵权法的渊源。辱和侵犯隐私的条款,也是传媒侵权法的渊源。第二节传媒侵犯名誉权第二节传媒侵犯名誉权名誉和名誉权的概念名誉和名誉权的概念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形式:诽谤与侮辱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形式:诽谤与侮辱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侵害名誉权的犯罪:诽谤罪和侮辱罪侵害名誉权的犯罪:诽谤罪和侮辱罪第二节传媒侵犯名誉权第二节传媒侵犯名誉权一、名誉和名誉权的概念一、名誉和名誉权的概念(一)名誉的概念(一)名

29、誉的概念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名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名誉,即名声,社会上人们对公民的品德、情操、声望、信誉,即名声,社会上人们对公民的品德、情操、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誉、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名誉具有社会性、客观性、特定性、观念性、时间性等特名誉具有社会性、客观性、特定性、观念性、时间性等特点。点。(二)名誉权的概念(二)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论的权利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论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公民或法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

30、的权利。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三)侵害名誉权的对象(三)侵害名誉权的对象1 1、自然人。、自然人。2 2、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和机关、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和机关法人。法人。3 3、非法人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和其他非法人的经营、非法人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和其他非法人的经营性组织,都是独立的经营者,根据性组织,都是独立的经营者,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这条规这条规定,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商业信誉、

31、商品声誉同样受到法定,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律的保护。4 4、死者。人格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死亡后理应不、死者。人格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死亡后理应不再享有名誉权。但是死者在世时的名誉还有现实影响,死者名再享有名誉权。但是死者在世时的名誉还有现实影响,死者名誉受到非法损害的,其近亲属遭受精神痛苦,以致造成利益损誉受到非法损害的,其近亲属遭受精神痛苦,以致造成利益损害。害。19931993年年解答解答规定: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条规定实际是把死者名誉视为死者近这条

32、规定实际是把死者名誉视为死者近亲属的一种合法利益加以保护,同时包含了时限规定,即死者亲属的一种合法利益加以保护,同时包含了时限规定,即死者名誉保护到第三代为止。名誉保护到第三代为止。20192019年年解释解释再次重申这个原则。再次重申这个原则。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二、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方式二、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方式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授予地位的功能,即被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授予地位的功能,即被传播者的声望和地位可以通过传播得到提高;反之,也可能给传播者的声望和地位可以通过传播得到提高;反之,也可能给被传播者带来负面的影响。传媒非法贬低特定人的正

33、常社会评被传播者带来负面的影响。传媒非法贬低特定人的正常社会评价、损害其人格尊严,是常见的侵权行为。传媒侵害名誉权,价、损害其人格尊严,是常见的侵权行为。传媒侵害名誉权,最常见的方式有诽谤和侮辱。最常见的方式有诽谤和侮辱。(一)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新闻严重失实(一)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二)侮辱: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丑化、嘲讽、(二)侮辱: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丑化、嘲讽、诬蔑、猥亵等。诬蔑、猥亵等。(三)非贬义的语言,(三)非贬义的语言,“不真实的好话不真实的好话”也会构成对名誉也会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权的侵害

34、。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二、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方式二、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方式(一)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新闻严重失(一)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实或基本内容失实。在学理上通常把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在学理上通常把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称为诽谤。按照四个要件来衡量诽谤行为,要注意以下称为诽谤。按照四个要件来衡量诽谤行为,要注意以下特点:第一,陈述虚假事实。陈述事实的主要方式是语特点:第一,陈述虚假事实。陈述事实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文字。第二,有关的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言、文字。第二,有关的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

35、的社会评价。第三,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有关司法解释对价。第三,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有关司法解释对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虚假陈述的程度作了进一步界定:把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虚假陈述的程度作了进一步界定:把非法侵权的界限划在新闻和批评文章严重失实和基本内非法侵权的界限划在新闻和批评文章严重失实和基本内容失实上,而把局部的、轻微的失实划入法律可以宽容容失实上,而把局部的、轻微的失实划入法律可以宽容的范围内。的范围内。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二、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方式二、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方式(二)侮辱: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丑化、(二)侮辱: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丑化

36、、嘲讽、诬蔑、猥亵等。嘲讽、诬蔑、猥亵等。依照我国法律这是又一种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侮辱从依照我国法律这是又一种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侮辱从语义上说,就是使人蒙受耻辱。侮辱的方式包括暴力方式、语义上说,就是使人蒙受耻辱。侮辱的方式包括暴力方式、口头和书面方式。这里的书面,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像。口头和书面方式。这里的书面,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像。在陈述事实时,使用侮辱性言词可以分为辱骂和丑化。在陈述事实时,使用侮辱性言词可以分为辱骂和丑化。辱骂一般表现为用辱骂一般表现为用“非人非人”的言辞;丑化就是通过夸张和的言辞;丑化就是通过夸张和歪曲的文字或图像等,把特定人的形象描写得使人可憎、歪曲的文字或图像

37、等,把特定人的形象描写得使人可憎、可恶、可鄙。对图像(主要肖像)的歪曲表现也是一种较可恶、可鄙。对图像(主要肖像)的歪曲表现也是一种较常见的丑化。除了用绘画来丑化他人外,在摄影录像中,常见的丑化。除了用绘画来丑化他人外,在摄影录像中,由于拍摄的角度、用光以及剪裁的不当,都可以造成丑化由于拍摄的角度、用光以及剪裁的不当,都可以造成丑化的效果。的效果。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三、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三、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 国际新闻界认为诽谤法就是在言论自由和人格权之国际新闻界认为诽谤法就是在言论自由和人格权之间谋求某种平衡。对于传媒诽谤指控的抗辩,体现了为间谋求某种

38、平衡。对于传媒诽谤指控的抗辩,体现了为维护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而对他人名誉权予以适度的抑维护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而对他人名誉权予以适度的抑制。我国新闻界和司法界形成一些共识,主要体现在制。我国新闻界和司法界形成一些共识,主要体现在19931993年的年的解答解答和和20192019年的年的解释解释中。总结起来主中。总结起来主要有真实、公正评论和特许权等。要有真实、公正评论和特许权等。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一)真实(一)真实 关于涉讼文字内容真实的证明,是最有效的排除侵权的关于涉讼文字内容真实的证明,是最有效的排除侵权的抗辩理由。严重失实和基本内容失实是构成新闻诽谤的一个抗辩理

39、由。严重失实和基本内容失实是构成新闻诽谤的一个要件,新闻真实性得到证明,诽谤自然不存在。传媒在面临要件,新闻真实性得到证明,诽谤自然不存在。传媒在面临侵害名誉权诉讼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整理足以证明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整理足以证明新闻内容真实性的证据。所谓真实,就是新闻或其他文章的内容内容真实性的证据。所谓真实,就是新闻或其他文章的内容同实际情况相符合。当然,新闻的真实要从整体上来考察。同实际情况相符合。当然,新闻的真实要从整体上来考察。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一是具有即时性,二是具有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一是具有即时性,二是具有可变性。客观事实处于变动和发展之中,

40、新闻也要随之报道这变性。客观事实处于变动和发展之中,新闻也要随之报道这种变动和发展。如果新闻已经连续报道了某一事件的全过程,种变动和发展。如果新闻已经连续报道了某一事件的全过程,却要以最后的事实来指责先前的新闻不真实,那是没有道理却要以最后的事实来指责先前的新闻不真实,那是没有道理的。的。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二)公正评论(二)公正评论 国际上把国际上把“公正评论公正评论”作为对传媒诽谤指控进行全面抗辩作为对传媒诽谤指控进行全面抗辩的重要理由。的重要理由。“公正评论公正评论”又称又称“诚实评论诚实评论”,其条件是:一、,其条件是:一、评论的事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二、有可

41、靠的事实来源评论的事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二、有可靠的事实来源(包包括报章的报道括报章的报道);三、立场应当公正;三、立场应当公正(但不一定客观但不一定客观);四、没;四、没有恶意。在以上前提下,即使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具有诽有恶意。在以上前提下,即使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具有诽谤性的评论,也不应追究法律上的责任。因为事实只有一个,谤性的评论,也不应追究法律上的责任。因为事实只有一个,而意见难免众说纷纭,各种意见当然有的对有的错,我国传媒而意见难免众说纷纭,各种意见当然有的对有的错,我国传媒侵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侵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公正评论公正评论”原则,但在原则,但在19931993年

42、年解解答答中对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规定了反映的问题真实和中对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规定了反映的问题真实和没有侮辱人格的内容两项条件,表明评论只要是有真实的事实没有侮辱人格的内容两项条件,表明评论只要是有真实的事实依据,不侮辱他人的,意见分歧同侵害名誉权没有关系。这同依据,不侮辱他人的,意见分歧同侵害名誉权没有关系。这同国际的国际的“公正评论公正评论”原则是接近的。原则是接近的。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二)公正评论(二)公正评论 “公正评论公正评论”要做到两个区分:首先,要把意见要做到两个区分:首先,要把意见和事实区分开来。评论必须把所依据的事实交代清楚和事实区分开来。

43、评论必须把所依据的事实交代清楚(众所周知的事实除外),意见要同事实分开表述,(众所周知的事实除外),意见要同事实分开表述,不至于使公众把意见误解为事实,在意见中不应当夹不至于使公众把意见误解为事实,在意见中不应当夹杂其他事实。其次,要把词语过于激烈同辱骂、丑化杂其他事实。其次,要把词语过于激烈同辱骂、丑化区分开来。有些评论虽然不涉及事实问题,但用词造区分开来。有些评论虽然不涉及事实问题,但用词造句过于偏激,引起争议,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亦应容句过于偏激,引起争议,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亦应容许。许。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三)特许权(三)特许权 按国际通行的诽谤法理论,特许权是指

44、为了公众利益按国际通行的诽谤法理论,特许权是指为了公众利益或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可以作诽谤性的陈述而不需承担法或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可以作诽谤性的陈述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关于诽谤的特许权抗原则被经常运用于传媒诽谤律责任。关于诽谤的特许权抗原则被经常运用于传媒诽谤案中,新闻报道的特许权利,主要是指报道官方文书和行案中,新闻报道的特许权利,主要是指报道官方文书和行为、报道公共组织及其会议的特许权,一般为有限特许权。为、报道公共组织及其会议的特许权,一般为有限特许权。传媒的有限特许权有三项原则,一是公正、准确;二是所传媒的有限特许权有三项原则,一是公正、准确;二是所报道事项应与公益有关;三是不具有恶意。

45、报道事项应与公益有关;三是不具有恶意。第二节第二节 传媒侵犯名誉权传媒侵犯名誉权 “特许权特许权”实质是为新闻记者和媒介对新闻的调查核实设实质是为新闻记者和媒介对新闻的调查核实设定一条底线,定一条底线,20192019年年解释解释明确规定了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明确规定了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行为关行为“特许权特许权”:“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新闻单位在享受有。新闻单位在享受有

46、报道国家机关行为报道国家机关行为“特许权特许权”的同时又承担着义务的同时又承担着义务解释解释规规定:定:“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权”。我国传媒侵权法的特许权规定还只限于国家机关的正式。我国传媒侵权法的特许权规定还只限于国家机关的正式文书和行为。文书和行为。(四)其他(四)其他 此外,对于侵害名誉权指控的常用抗辩理由还有主观无过此外,对于侵害名誉权指控的常用抗辩理由还有主观无过错、没有特定指向、没有损害实事(适用法

47、人名誉权纠纷)、错、没有特定指向、没有损害实事(适用法人名誉权纠纷)、平衡报道等。平衡报道等。第二节传媒侵犯名誉权第二节传媒侵犯名誉权四、传媒侵害名誉权的犯罪:侮辱罪与诽谤罪四、传媒侵害名誉权的犯罪:侮辱罪与诽谤罪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名誉权行为,如果其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名誉权行为,如果其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严重性就可能构成犯罪,这就是侮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严重性就可能构成犯罪,这就是侮辱罪和诽谤罪。这两个罪属于告诉的才处理,但严重危辱罪和诽谤罪。这两个罪属于告诉的才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刑法刑法第第246246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48、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2019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第六条规定:“在出版物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依照刑法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

49、或者诽谤罪处罚。罪处罚。第三节传媒侵犯隐私权第三节传媒侵犯隐私权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侵害隐私权的主要方式侵害隐私权的主要方式侵犯隐私权的抗辩与排除侵犯隐私权的抗辩与排除第三节传媒侵犯隐私权第三节传媒侵犯隐私权一一、隐私及隐私权的概念、隐私及隐私权的概念(一)隐私的概念(一)隐私的概念 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与社会公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事,即所谓共生活无关的事,即所谓“私私”;二是个人不愿意被他人

50、知悉(包;二是个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包括被他人打听、收集、传播等)或者受他人干扰(包括侵入、窥探、括被他人打听、收集、传播等)或者受他人干扰(包括侵入、窥探、摄录等摄录等),),即所谓即所谓“隐隐”。隐私的内容可分为:隐私的内容可分为:1 1、私人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肖像、住、私人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肖像、住址、私人电话,个人的储蓄、财产状况,日记、信件、未公开的遗址、私人电话,个人的储蓄、财产状况,日记、信件、未公开的遗嘱等私人文件,个人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记录,个人社会关系的纪录,嘱等私人文件,个人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记录,个人社会关系的纪录,等等。还有些特殊信息,如未成年人在未成年时的犯罪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六章节大众传媒与人格权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