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451959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37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发展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发展内容要求内容要求: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之中的重要作用。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之中的重要作用。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

2、学习有助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学习有助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越文明优越。教学提示:教学提示: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文化在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展和扩大影响。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历史特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价值及历史特

3、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问题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问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及影响等进行分析。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及影响等进行分析。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学业要求:学业要求: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唯

4、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方法和手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唯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一、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 概念:概

5、念: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长期性的改变。(一)中国史上的人口迁徙(一)中国史上的人口迁徙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中国古代人口迁徙:1 1、秦代和西汉:、秦代和西汉:(1)“实关中实关中”,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

6、中心。(2)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发起了重要作用。2 2、(魏晋、唐宋)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魏晋、唐宋)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时期时期/事件事件原因原因一次一次两晋之际两晋之际/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环境恶化环境恶化二次二次唐中期唐中期/安安史之乱史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次三次两宋之际两宋之际/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民族矛盾民族矛盾3 3、清代、清代

7、(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2)清朝初期统一台湾后,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清朝初期统一台湾后,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清代中叶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清代中叶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清代后期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清代后期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设立“招垦局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3)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 (1)走西口:)走西口: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

8、打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2)闯关东:(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闯关东:(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狭义)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狭义)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3)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4)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5)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

9、价劳动力赴美国旧)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金山。(6)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城乡人口西迁:(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人口迁移潮)华北、城乡人口西迁:(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人口迁移潮)华北、华中、华东等城乡人民在华中、华东等城乡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之下或处于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之下或处于抗战需要向西南西北迁移(如: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迁战需要向西南西北迁移(如: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迁徙)。徙)。4 4、新中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到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

10、现)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1954年年1960年,年,活跃时期;活跃时期;1961年年1976年,低潮时期;年,低潮时期;1977年年1984年,年,回升时期回升时期(2)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口净迁入地区。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特点:特点: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

11、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流动,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流向:流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市和工矿地区。原因:原因: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二)(二)世界世界范围内的范围内的人口人口迁徙迁徙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处女地”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

12、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2)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2、欧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欧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19世纪到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段时间,欧洲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

13、战前这段时间,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3、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些新特点材料一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沃野千里,有土无人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

14、廷把东北地区视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东、河北等地“闯关东闯关东”者日盛,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不

15、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材料二 1689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19世纪初,黑龙江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 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16、,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1904年,清政府全面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1100万万人。人。1

17、911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三)(三)典例分析典例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

18、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定居、生产。(2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概念: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而是一

19、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的主要判断依据”。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二、文化认同二、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

20、同基础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也多次出现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也多次出现“文化认文化认同同”“”“文文化适应化适应”“”“文化反思文化反思”等词语。等词语。1 1、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

21、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分裂”以及从历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

22、之路。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一)文化认同的相关问题(一)文化认同的相关问题2 2、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中华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满 化化”与与“汉化汉化”在内的在内的满汉满汉“互化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

23、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3 3、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

24、化统一意识等功能。纵观历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纵观历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显示出显示出“硬实力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土尔息特东归的历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土尔息特东归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悟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悟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国的象征;这种

25、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的主要判断依据。断依据。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

26、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 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 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

27、符号等等的规定。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二)典例分析(二)典例分析1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推动了文化

28、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行事,学说统一的“雅雅言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的A A河南河南 B B河北河北 C C陕西陕西 D D山东山东3 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

29、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4 4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此

30、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5 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大有为”而而“治世治世”,佛教,佛教“大无为大无为”而而“治心治心”,二者皆,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这反映了A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C佛教成为社

31、会主流思想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6 6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这反映出当时A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7 7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

32、,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复用西洋历法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概念:概念: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活着

33、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活着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活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三、区域文化的发展三、区域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以一种环状的结构展开的,最里面的是个人的成历史是以一种环状的结构展开的,最里面的是个人的成长历史和家族史,随后一层则是他生活在其中的地域文长历史和家族史,随后一层则是他生活在其中的地域文化的历史,而后才是更高一层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个化的历史,而后才是更高一层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个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也遵循这样一种环状结构。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也遵循这样一种环状结构。人们首先认识那些与

34、他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历史和文人们首先认识那些与他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历史和文化,进而把它们内化认同为自己的文化和能力,指导自己的化,进而把它们内化认同为自己的文化和能力,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思维。地域文化所处的地位尤其特殊,它是个人面对行动和思维。地域文化所处的地位尤其特殊,它是个人面对的第一个脱离血缘的生活世界和历史对象。人们通过对它的的第一个脱离血缘的生活世界和历史对象。人们通过对它的认同,才真正地实现了把自己和外界历史和文化融合,进而认同,才真正地实现了把自己和外界历史和文化融合,进而在此基础上认同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和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认同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和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35、,乃是通过对地缘文化的认同而获得意义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乃是通过对地缘文化的认同而获得意义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历史文化具有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上,我们可以说,历史文化具有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构建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认同,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构建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认同,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地域文化教育。同样,学生也只有从地域文化中吸收精神地域文化教育。同样,学生也只有从地域文化中吸收精神和价值财富,才能获得行动所需要的能力。在这种对地域和价值财富,才能获得行动所需要的能力。在这种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感受、内化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人、文化和历史的感受、内化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对

36、他人、社会和民族的责任。这些能力、价值和责任感最终构成了社会和民族的责任。这些能力、价值和责任感最终构成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既具有历史责任感,又有个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既具有历史责任感,又有个性的公民。性的公民。从实际出发,保持多样性和创造性,方能获得成功。正从实际出发,保持多样性和创造性,方能获得成功。正是通过强调保持个人和地方的文化特色,强调文化自豪感,是通过强调保持个人和地方的文化特色,强调文化自豪感,强调对地区和民族、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感,地域文化在历史强调对地区和民族、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感,地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运用培养了具有自我个性和责任感的人格完善的公教育中的运用培养了

37、具有自我个性和责任感的人格完善的公民。民。1、地域文化的产生是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在古代是起决地域文化的产生是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在古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定性作用的。古代交通运输不便,还有生产力不发达,人员的来往、古代交通运输不便,还有生产力不发达,人员的来往、物资的交流成本很高。所以除了有特殊的条件,有权力,有物资的交流成本很高。所以除了有特殊的条件,有权力,有地位,有金钱的人,一般人是不交流的。地位,有金钱的人,一般人是不交流的。一种地理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否则难以长期生一种地理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否则难以长期生存,或者不得不作相应的改变。长期的物质生活会产生相应存,或者不得不

38、作相应的改变。长期的物质生活会产生相应的精神生活,因此各地有不同的精神生活。例如藏族对神山、的精神生活,因此各地有不同的精神生活。例如藏族对神山、对湖的崇拜。对湖的崇拜。(一)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一)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2、地域文化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移民。地域文化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书、图画传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书、图画传播,如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所以移民对文化的传播起着播,如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所以移民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移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形重要作用。移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形态,或者极

39、大地改变着土著文化。比如贵州最早的移民是哪态,或者极大地改变着土著文化。比如贵州最早的移民是哪里的,就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主体文化,当然还要看移民跟土里的,就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主体文化,当然还要看移民跟土著的地位和比例。一般来说是土强客弱,另一种是客强土弱,著的地位和比例。一般来说是土强客弱,另一种是客强土弱,还有一种最为理想的是土客相当,多元共存,这样就能产生还有一种最为理想的是土客相当,多元共存,这样就能产生新的文化。但现在比较多的是客强土弱,所以基本上原来本新的文化。但现在比较多的是客强土弱,所以基本上原来本土的文化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已经融合到移民文化中间去土的文化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已经融

40、合到移民文化中间去了。了。移民中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同时拥有政治、经济、社移民中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同时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优势的人物能起重大的。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被流会、文化优势的人物能起重大的。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被流放到南方、西南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者、思想家,虽然他放到南方、西南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者、思想家,虽然他们处在一个被流放、被迫害的地位,但他还能够在传播文们处在一个被流放、被迫害的地位,但他还能够在传播文化方面起作用。化方面起作用。3、地域文化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地域文化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响

41、。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政治权力而加强。行政权力渗透于社会、经济、文化化通过政治权力而加强。行政权力渗透于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以行政区划分界限的地域文化特色。官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以行政区划分界限的地域文化特色。官方主流的文化通过行政制度,甚至暴力强制推行,但仍有地方主流的文化通过行政制度,甚至暴力强制推行,但仍有地域的差异。域的差异。4、地域文化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地域文化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基于对本族文化的特殊感情,迁移民族人口一般会尽可基于对本族文化的特殊感情,迁移民族人口一般会尽可能的去保存本族文化

42、,但也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能的去保存本族文化,但也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以至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如想完整的保留本民族有所改变,以至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如想完整的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前提必须是整个民族的迁移才有可能,如果分散了的文化,前提必须是整个民族的迁移才有可能,如果分散了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很难保持原来的文化。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很难保持原来的文化。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渐渐地本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渐渐地本土化,形成现在的中国佛教,所以外来宗教对地域文化相对土化,形成现在的中国佛教,所以外来宗教对地域文化相对影响较小,相反受当地的影响

43、较大。如回族保留着他们的宗影响较小,相反受当地的影响较大。如回族保留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但是回族有很多宗教以外世俗的生活习惯是受到当教信仰,但是回族有很多宗教以外世俗的生活习惯是受到当地的影响而改变。地的影响而改变。地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在不同地域地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在不同地域的体现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很生动,的体现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很生动,而且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实际,特别是民间的、而且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实际,特别是民间的、底层的实际。它是更加实际,同时也更加适合各地的自然底层的实际。它是更加实际,同时也更加适合

44、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以及改善生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以及改善生活,它也包含了先民的智慧。活,它也包含了先民的智慧。(二)地域文化的价值与危机(二)地域文化的价值与危机 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濒危的传统文化现象往往比较完整的保存在文化。中国濒危的传统文化现象往往比较完整的保存在某些地域文化中,特别是处于封闭和贫穷的,与外界交某些地域文化中,特别是处于封闭和贫穷的,与外界交流比较少的地方还保留着原始传统的文化。流比较少的地方还保留着原始传统的文化。中国的地域文化前景堪忧。随着

45、生产力的发展,交通中国的地域文化前景堪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可避免的。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

46、海洋开发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三)典例分析(三)典例分析材料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

47、。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侯”而而“公公”“”“王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法事的“监坛者监坛

48、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后,其庙与“孔庙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关帝庙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关帝”,而,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且随着华侨走

49、向世界。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1 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扩大,不断被神化。(2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