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 包含两个涵义:表示地球内部各单元之间几何关系的结构,如分层、裂隙、断裂等;表示内部物质组成的岩石、矿物或化学成分等。本节内容本节内容 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物质组成 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1 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的表面形态 1 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的表面形态 表面宏观特征表面宏观特征 地球表面最大的地形构划是海、陆的划分地球表面最大的地形构划是海、陆的划分。面积:海洋约面积:海洋约70%,陆地约,陆地约30%。都具有平面的特点,分别都具有平面的特点,分别代表着两个代表着两个高低
2、不同平台:高低不同平台:大陆平台大陆平台800m,海底,海底-4000m。两者相差。两者相差5000m。这。这个个高差远远超过海、陆内部的一般相对高差高差远远超过海、陆内部的一般相对高差。这一宏观的特征表明大陆和海洋的深部这一宏观的特征表明大陆和海洋的深部地质一定有着地质一定有着重要的区别。重要的区别。陆地和海底都有许多线状的特殊地形,如大陆和洋底陆地和海底都有许多线状的特殊地形,如大陆和洋底的山脉,海底的深沟等。它们之间的地带,则是相对的山脉,海底的深沟等。它们之间的地带,则是相对较平坦的地块较平坦的地块。大陆上按形态和成因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形单元为呈线大陆上按形态和成因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形单元
3、为呈线状延展的山脉、裂谷系和呈面状展布的平原、高原和状延展的山脉、裂谷系和呈面状展布的平原、高原和丘陵等丘陵等。海底同样具有广阔的平原,高峻的重要海底同样具有广阔的平原,高峻的重要的地形单元为的地形单元为洋脊、海沟、大洋盆地、岛屿和海山等洋脊、海沟、大洋盆地、岛屿和海山等。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带为大陆边缘,常包含有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带为大陆边缘,常包含有大陆架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大陆坡、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和大陆基(和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大陆边缘大陆边缘 大陆架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
4、部分。表面平是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表面平坦,平均坡度为坦,平均坡度为0o07,靠近大陆的部分坡度稍大,平均达,靠近大陆的部分坡度稍大,平均达0o12.4。大。大陆架平均宽陆架平均宽50 70Km。大西洋的大陆架较宽,一般为大西洋的大陆架较宽,一般为100200Km。北欧沿海、北冰洋的大陆。北欧沿海、北冰洋的大陆架最宽,达架最宽,达500Km以上。以上。我国东部大陆架宽达我国东部大陆架宽达500km左右,左右,是世界上较宽的大陆架之一。是世界上较宽的大陆架之一。太平洋沿岸因有海沟,大陆架很窄,太平洋沿岸因有海沟,大陆架很窄,有的地方只有有的地方只有48Km。大陆坡
5、大陆坡 大陆架坡折线以下为一较陡的斜坡,其平均坡度为大陆架坡折线以下为一较陡的斜坡,其平均坡度为4.3o,最大可达,最大可达20o,宽度平均为,宽度平均为28Km,坡脚的深度为,坡脚的深度为14003200m左右。大陆坡是左右。大陆坡是海底地形最复杂的地段,常常有许多通向大洋方向的深峡谷这些峡海底地形最复杂的地段,常常有许多通向大洋方向的深峡谷这些峡谷深可达数百米,两壁很陡可达谷深可达数百米,两壁很陡可达45o以上。是真正的海底峡谷,在形以上。是真正的海底峡谷,在形态上与大陆山区的峡谷类似。态上与大陆山区的峡谷类似。大陆基大陆基 大陆坡脚坡度逐渐变缓,过渡为大洋盆地。这一过渡地带称为大陆大陆坡
6、脚坡度逐渐变缓,过渡为大洋盆地。这一过渡地带称为大陆基基(continental rise)。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日本海型大陆边缘日本海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分类大陆边缘分类1、被动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以扩张的大西洋为代以扩张的大西洋为代表,由大陆表,由大陆大陆架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坡大陆基大陆基大洋盆地组成,特点大洋盆地组成,特点是没有海沟。是没有海沟。2、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以南美洲
7、西岸为典型,以南美洲西岸为典型,有海有海 沟,并在大陆上有与之并行的山脉。由大陆沟,并在大陆上有与之并行的山脉。由大陆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山脉山脉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和大陆坡海沟海沟 大洋盆地组成,大陆架很窄。大洋盆地组成,大陆架很窄。3、日本海型日本海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与太平洋类似,由岛弧代替了大陆边与太平洋类似,由岛弧代替了大陆边缘山脉,岛弧与大陆之间还有一片海域,称为缘山脉,岛弧与大陆之间还有一片海域,称为弧后盆地,由弧后盆地,由大陆大陆弧后盆地弧后盆地岛弧岛弧(包括其旁侧很窄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包括其旁侧很窄的大陆架和大陆坡)海沟海沟大洋盆地组成。弧后盆地可以是深海或浅海,或过大洋盆地组成。
8、弧后盆地可以是深海或浅海,或过渡类型的海渡类型的海(边缘海边缘海)。全球岛弧分布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1)1)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根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研究得出波速分布得出波速分布特征,将其与特征,将其与实验岩石学的高温高压测试资料实验岩石学的高温高压测试资料相结合,相结合,发现地球内部相应深度处存在不同的发现地球内部相应深度处存在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波速与密度界面。这些结果成了推算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这些结果成了推算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特征的最基本的依据。析地球内部物理结构
9、和物质分布特征的最基本的依据。19211921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地球参考步的地球参考模型,模型,简称简称PREMPREM模型,具体模型,具体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种级别的圈层种级别的圈层结构。结构。PREM模型模型CrustMantle Inner coreOuter core(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地球划分出地球划分出3个一级圈层,即个一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也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物性及化学组分的
10、分界单这也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物性及化学组分的分界单元。元。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作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作莫霍面莫霍面,平均,平均深度深度33km;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称作;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称作古登堡面古登堡面,深度为深度为2891km。这两个界面上下的物质,无论在化。这两个界面上下的物质,无论在化学组成、物质状态和物理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学组成、物质状态和物理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莫霍面:P:7.1到8.1,S:4.2到4.4古登堡面:P:急剧下降,S:消失。根据更细致的分异特性,可以进一根据更细致的分异特性,可以进一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7个二级
11、圈层,从个二级圈层,从地表向地球深部依次为地表向地球深部依次为A(地壳地壳);B,C,D(地幔地幔);以及;以及E,F和和G层层(地核地核)。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处是不均匀的。大陆之下,地壳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处是不均匀的。大陆之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平均厚度约为33km,但变化很大。世界屋脊,但变化很大。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下青藏高原下面的地壳厚度约为面的地壳厚度约为70km左右,而华北地区有些地方还不到左右,而华北地区有些地方还不到30km。海洋下面的地壳厚度只有。海洋下面的地壳厚度只有58km。全球地壳厚度图全球地壳厚度图 地壳约厚地壳约厚3545km,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中的,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中
12、的P波速度由波速度由5.86.4km/s随深度递加到下层的随深度递加到下层的6.57.6km/s,但递加的情况各处不同。在有些地区,上下层中存在但递加的情况各处不同。在有些地区,上下层中存在着一个速度间断面,叫做着一个速度间断面,叫做康拉德康拉德(VConrad)间断面间断面,或叫或叫C间断面,但在另地区,速度随深度的增加是连间断面,但在另地区,速度随深度的增加是连续的。由地壳下部过渡到地幔一般是很快的,续的。由地壳下部过渡到地幔一般是很快的,P波速波速度由每秒度由每秒7km多在几公里深度之内就增加到多在几公里深度之内就增加到88.2km/s。莫霍面莫霍面康纳面康纳面基底面基底面古登堡面古登堡
13、面 莫霍面作为一个明显的速度间断面,人们对它的性莫霍面作为一个明显的速度间断面,人们对它的性质的认识随着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完善。质的认识随着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完善。起初,莫霍面被认为是处处连续、横向均一的,但是现起初,莫霍面被认为是处处连续、横向均一的,但是现在很多地球物理探测结果显示莫霍面是横向不均一的,在很多地球物理探测结果显示莫霍面是横向不均一的,间断的,甚至有些地区是不明显的间断的,甚至有些地区是不明显的(如海岭如海岭)。在构造活。在构造活动的一些造山带地区,莫霍面的形态不是一个单纯的速动的一些造山带地区,莫霍面的形态不是一个单纯的速度间断面,而具有多层结构
14、。莫霍面有一定的厚度,是度间断面,而具有多层结构。莫霍面有一定的厚度,是一个速度梯度层。有些地区莫霍面可能是由一组高速和一个速度梯度层。有些地区莫霍面可能是由一组高速和低速的薄层所组成,即莫霍面由薄层束或薄层组构成。低速的薄层所组成,即莫霍面由薄层束或薄层组构成。莫霍面的认识莫霍面的认识莫霍面的成因:莫霍面的成因:一派认为地壳底部的岩石是辉长岩性质的,而地幔顶部一派认为地壳底部的岩石是辉长岩性质的,而地幔顶部则是榴辉岩性质的。莫霍面上下的岩石化学成份基本相则是榴辉岩性质的。莫霍面上下的岩石化学成份基本相同,只是结晶相不同,所以莫霍面是一个同,只是结晶相不同,所以莫霍面是一个相变分界面相变分界面
15、。另一派认为莫霍面是另一派认为莫霍面是岩性界面岩性界面,它把中等的铁镁岩石地,它把中等的铁镁岩石地壳与上地幔的超铁镁岩石壳与上地幔的超铁镁岩石(橄榄岩橄榄岩)分隔开。目前,多数分隔开。目前,多数人倾向于第二种认识,即认为莫霍面是一个岩性的化学人倾向于第二种认识,即认为莫霍面是一个岩性的化学分界面。现在,有人还提出莫霍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界面。现在,有人还提出莫霍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造山运动后,因为地壳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早期形成在造山运动后,因为地壳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莫霍面还有可能逸走乃至消失。的莫霍面还有可能逸走乃至消失。(三三)地幔地幔 地幔是指莫霍面至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891
16、km深度处古登堡深度处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部分。和地壳、地核相比,地幔面之间的地球部分。和地壳、地核相比,地幔的物质密度介于前两者之间,但由于地幔的体的物质密度介于前两者之间,但由于地幔的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2,地幔的总质量在三,地幔的总质量在三者中是最大的,约占地球总质量的者中是最大的,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地幔。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B)、过渡层、过渡层(C)和下地幔和下地幔(D)三三个部分。个部分。1上地幔上地幔(B)又可分为次一级的三个层:即盖层又可分为次一级的三个层:即盖层(B1)、低速层、低速层(B2)和均匀层和均匀层(B3)。盖层的平均。盖层的平均P
17、波速度为波速度为8.1km/s,是,是固态,它与其上部的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固态,它与其上部的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岩石圈地幔底界变化于岩石圈地幔底界变化于60220km处,其下有一个地处,其下有一个地震震P波速度减到平均波速度减到平均8.0km/s的低速层的低速层(B2),低速带的成,低速带的成因很多学者用部分熔融或断层卸载来解释,认为它可能因很多学者用部分熔融或断层卸载来解释,认为它可能是大部分拉斑玄武岩浆的源区,对于上覆岩石圈构造活是大部分拉斑玄武岩浆的源区,对于上覆岩石圈构造活动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地质学家又把这一层称为动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地质学家又把这一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岩
18、石圈和软流圈是产生地质构造的主要源地,。岩石圈和软流圈是产生地质构造的主要源地,正因为如此,人们又把它们合称为构造圈。正因为如此,人们又把它们合称为构造圈。220400km深度的上地幔下部为均匀层深度的上地幔下部为均匀层(B3),其中地,其中地震波震波(P波波)速度回升到速度回升到8.7km/s,物质又变得致密、刚性,物质又变得致密、刚性,温度也回归正常增长范围。温度也回归正常增长范围。过渡过渡层层(C)地幔中在地幔中在400km和和670km深处深处存在两存在两个不连个不连续面,其间称为地幔过渡层续面,其间称为地幔过渡层(C层层)。呈固态,地震波速。呈固态,地震波速度变化梯度大。度变化梯度大
19、。下地幔下地幔(D)地幔中自地幔中自670km深处的不连续面至地幔下深处的不连续面至地幔下界面界面(2891km深处的古登堡面深处的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称为下地幔之间的部分称为下地幔(D层层)。也呈固态,其下部地震波速度变化梯度大。也呈固态,其下部地震波速度变化梯度大。(四四)地核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叫地核,是地球的内圈。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叫地核,是地球的内圈。地核又可以分为外核地核又可以分为外核(E层层)、过渡层、过渡层(F层层)和内核和内核(G层层)三个部分。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即三个部分。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即2891km深处的深处的古登堡面是尖锐的速度间断面,地震古登堡
20、面是尖锐的速度间断面,地震P波速度由地幔波速度由地幔底部的底部的13.7km/s突然降到地核顶部的突然降到地核顶部的8.06km/s,而,而S波波不见了,密度则由不见了,密度则由5.55升到升到9.90g/cm3。外核。外核(E层层)处处于液态或极为接近于液态,过渡层于液态或极为接近于液态,过渡层(F层层)也是液态状态,也是液态状态,波速变化梯度小,内核波速变化梯度小,内核(C层层)则是固态。则是固态。3、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地球经过约地球经过约46亿年的亿年的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演变成了具有复杂内部,演变成了具有复杂内部圈层结构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各圈层之间又通过圈层结构
21、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各圈层之间又通过岩石圈板岩石圈板块运动、地幔对流块运动、地幔对流(convection)和超级热幔柱和超级热幔柱(Superplume)等来等来实现壳实现壳幔幔核之间的物质核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能量交换。关于其内部物质组成的元素丰度,上地壳的成分可以直关于其内部物质组成的元素丰度,上地壳的成分可以直接观测,但是,下地壳、地幔,尤其是下地幔和地核几乎或根接观测,但是,下地壳、地幔,尤其是下地幔和地核几乎或根本没有直接观测的资料,因而判断其物质组成是非常困难的。本没有直接观测的资料,因而判断其物质组成是非常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是借助于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是
22、借助于宇宙的丰度和已知的观宇宙的丰度和已知的观测事实测事实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来构筑地球模型,届时主要考虑以下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来构筑地球模型,届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四个方面:1地球作为宇宙天体的一个成员,由宇宙物质演化而来,地球作为宇宙天体的一个成员,由宇宙物质演化而来,地球的元素丰度应与宇宙的元素丰度大致相同,因此可地球的元素丰度应与宇宙的元素丰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根据以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基本成分的简单模型宇宙丰度构成地球基本成分的简单模型(陨石类(陨石类比法等);比法等);2地球基本成分及其分布必须符合深部地震资料所反映地球基本成分及其分布必须符合深部地震资料所反映的物质密度,比重等物理
23、参数(如的物质密度,比重等物理参数(如地球物理类比法地球物理类比法等);等);3地球成分分布必须与地球总的质量和惯性矩相协调;地球成分分布必须与地球总的质量和惯性矩相协调;4地球元素分布必须符合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状地球元素分布必须符合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状况。况。根据根据高温高压物理实验高温高压物理实验,获得了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处,获得了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处物相组成物相组成变化变化的重要信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位是岩石。不同的地壳类的重要信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位是岩石。不同的地壳类型具有不同的岩石组成。型具有不同的岩石组成。上地壳:上地壳:主要由主要由偏酸性的岩浆岩和沉积岩偏酸性的岩浆岩和
24、沉积岩组成,在不同区域组成,在不同区域间岩石组成差异大,且岩石类型及岩石变质的程度也不相同;间岩石组成差异大,且岩石类型及岩石变质的程度也不相同;下地壳:下地壳:主要由主要由不同比例的长英质麻粒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组不同比例的长英质麻粒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组成成,岩石类型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是不均一的。大洋地壳中最,岩石类型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是不均一的。大洋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为岩浆岩,其中又以基性火山岩主要的岩石类型为岩浆岩,其中又以基性火山岩(玄武岩玄武岩)为主,为主,以及少量基性以及少量基性中基性岩墙。大洋地壳的表层,还常覆盖着不中基性岩墙。大洋地壳的表层,还常覆盖着不同厚度的、未固结成岩的碳酸
25、质或硅质、泥质沉积物。同厚度的、未固结成岩的碳酸质或硅质、泥质沉积物。地幔的最上部:地幔的最上部:是由是由坚硬的硅酸盐坚硬的硅酸盐岩岩组成组成,它们和地,它们和地壳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依据地球物理资料和高温壳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依据地球物理资料和高温高压高压实验拟合结果实验拟合结果,岩石圈地幔,岩石圈地幔(B1)的镁硅酸盐矿物应的镁硅酸盐矿物应为橄榄石,大洋地壳之下已观测到橄榄岩的存在。在上为橄榄石,大洋地壳之下已观测到橄榄岩的存在。在上地幔的温压条件下,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是稳地幔的温压条件下,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是稳定的,因而,认为上地幔顶部可以看成是定的,因而,认为上
26、地幔顶部可以看成是橄榄石和辉石橄榄石和辉石的集合体。的集合体。上地幔的低速层上地幔的低速层(B2)可以用可以用物质的部分融化物质的部分融化来解释,如把低速层下面均匀底层的来解释,如把低速层下面均匀底层的Vp、Vs等观测值等观测值换算成常温压下的数值,他们和盖层换算成常温压下的数值,他们和盖层(B1)的物质没有很的物质没有很大区别,是固相超铁镁质和铁镁质岩石,也是大量碱性大区别,是固相超铁镁质和铁镁质岩石,也是大量碱性玄武岩岩浆的形成区。玄武岩岩浆的形成区。过渡层过渡层(C层层):上界面上界面(400km深深)深度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深度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斜方晶系的橄榄石变成等轴晶系的尖晶石,
27、密度增加约斜方晶系的橄榄石变成等轴晶系的尖晶石,密度增加约60。至下界面。至下界面600km深处,尖晶石分解成更重的氧化物,深处,尖晶石分解成更重的氧化物,如方镁石如方镁石(MgO)、方铁矿、方铁矿(FeO)和斯石英和斯石英(一种比重达到一种比重达到4.28的高密石英的高密石英)。下地幔下地幔(D层层):中硅酸盐矿物已转变成氧化物或具钙钛矿中硅酸盐矿物已转变成氧化物或具钙钛矿结构的硅酸盐,结构的硅酸盐,随深度增大,在成分上表现为随深度增大,在成分上表现为FeO含量的含量的小幅度增高。下地幔的主要成分是小幅度增高。下地幔的主要成分是MgO和和SiO2。其次是。其次是CaO和和Al2O3。CaO、
28、Al2O3在下地幔中的平均含量虽较低,在下地幔中的平均含量虽较低,但它们可能有一些富集区。但它们可能有一些富集区。下地幔底部:下地幔底部:2000Km范围范围(区区)内物质较上覆地幔致密,内物质较上覆地幔致密,由于高热梯度导致其内物质小规模频繁对流,而且该区由于高热梯度导致其内物质小规模频繁对流,而且该区Ca、Al、Ti较上覆部分富集。上、下地幔的化学组成有变化,较上覆部分富集。上、下地幔的化学组成有变化,地幔内存在横向的化学不均一性,上地幔的结构和组成并地幔内存在横向的化学不均一性,上地幔的结构和组成并不是简单的分层结构能概括的,反映出地幔内部也存在较不是简单的分层结构能概括的,反映出地幔内
29、部也存在较复杂的物质复杂的物质能量转变过程。能量转变过程。地核:地核:最主要的元素是最主要的元素是Fe和和Ni,所以地核常被称为铁镍核,所以地核常被称为铁镍核,但纯铁镍核与地核已知的地球物理资料不一致,它有太高但纯铁镍核与地核已知的地球物理资料不一致,它有太高的密度和太低的地震波速,因此地核中可能渗杂了较轻的的密度和太低的地震波速,因此地核中可能渗杂了较轻的元素。目前一般推测外地核元素。目前一般推测外地核(E层层)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其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其中镍含量可能达中镍含量可能达10,并有大约,并有大约515较轻的元素,如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氢等。内地核硫、硅、氧、钾、氢等。内地核
30、(C层层)应为刚性很高的,应为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在极高压(3.3*10113.6*1011Pa)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4、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组成和能量状态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组成和能量状态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能量交换能量交换 地球内部的热可以通过地球内部的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激子热传导、热辐射、激子(辐射激发辐射激发的原子的原子)、物质运动、物质运动(如地下热泉、火山活动、岩浆活动以如
31、地下热泉、火山活动、岩浆活动以及地幔对流等及地幔对流等)等几种方式传递到地球表面。等几种方式传递到地球表面。当然,这种当然,这种热能的传递大小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具体体现在地表热能的传递大小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具体体现在地表热流值的不均匀分布。热流值的不均匀分布。地幔对流地幔对流 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有多种方式,最主要的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有多种方式,最主要的是是地球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元素的迁移过程地球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元素的迁移过程。地球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是与板块构造运动分不开的,地球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是与板块构造运动分不开的,沿地幔热柱上升的玄武岩熔浆从大洋中脊涌出并冷却形成沿地幔热柱上升的玄武岩熔浆从大洋中脊涌出并冷却形成的洋壳,并在海沟处因俯冲作用被插入大陆岩石圈之下的的洋壳,并在海沟处因俯冲作用被插入大陆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圈,在地幔软流圈被加热并熔融,与地幔物质混合后软流圈,在地幔软流圈被加热并熔融,与地幔物质混合后重新加入地幔的对流循环。重新加入地幔的对流循环。物质交换物质交换本节回顾本节回顾 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物质组成 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火焰山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