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禪禪宗宗不一定一一 禅宗简史禅宗简史禪宗禪宗又名又名: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楞伽經雲:楞伽經雲:“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又又雲: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無門:佛心之異名無門:佛心之異名。“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摩訶迦葉。”五灯会元五灯会元正法眼藏:佛的
2、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藏: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藏藏”。以心傳心、心印、印可、心心相印以心傳心、心印、印可、心心相印以心傳心以心傳心:離言說文字而以心傳於心。離言說文字而以心傳於心。達摩血脈論曰:達摩血脈論曰:“三界三界興起,同歸一心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曰:曰:“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印可印可:“印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印可”即認可、許可的意思即認可、許可的意思,證明弟子之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證明弟子之所
3、得,而稱美許可之也。心印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語,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故曰心印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故曰心印,以此佛之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心印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心心相印心心相印:心者,佛心。以此佛心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者,佛心。以此佛心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心,以心印心。“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而已。已。”後也用以指彼想感情完全投合後也用以指彼想感情完全
4、投合,又指彼此會意,心有戚戚又指彼此會意,心有戚戚。西天二十八祖西天二十八祖一一摩訶迦葉摩訶迦葉、二阿難尊者、三商那和修、四優、二阿難尊者、三商那和修、四優婆毱多、五提多迦、六彌遮迦、七婆須蜜。八婆毱多、五提多迦、六彌遮迦、七婆須蜜。八佛陀難提、九伏馱蜜多、十脅尊者、十一富那佛陀難提、九伏馱蜜多、十脅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十四耶舍、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十四龍龍樹尊者樹尊者、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羅睺羅多、十七、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羅睺羅多、十七僧伽難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鳩摩羅多、二僧伽難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鳩摩羅多、二十闇夜多、二十一婆修盤頭、二十二摩拏羅、十闇
5、夜多、二十一婆修盤頭、二十二摩拏羅、二十三鶴勒那、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二十三鶴勒那、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羅、二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羅、二十八十八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東土五祖東土五祖初祖菩提達磨初祖菩提達磨二祖慧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五祖弘忍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
6、台;佛性常清靜,何處染塵埃。何處染塵埃。發展和演變發展和演變慧能著名的弟子有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南嶽、青原兩家弘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溈仰、臨濟兩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三宗;世稱“五家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兩派。合稱“五家七宗五家七宗”。二
7、二 “禪禪”1.1.禪的意義禪的意義禪即禪那,意為靜慮、思惟修,住心一禪即禪那,意為靜慮、思惟修,住心一境以靜息念慮和思惟真理境以靜息念慮和思惟真理大智度論卷十七:大智度論卷十七:“諸定功德都是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對禪定與坐禪的重新理解對禪定與坐禪的重新理解坐禪,就是趺坐而修禪。坐禪,就是趺坐而修禪。結跏趺坐,是坐禪入定的姿式。其法:結跏趺坐,是坐禪入定的姿式。其法:盤膝交疊雙腿(結跏),用足背(趺)盤膝交疊雙腿(結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單以一趺置一股的,稱放在股腿上。單以一趺置一股的,稱半半跏趺坐跏趺坐;交疊雙趺於兩股的,稱;交疊雙趺於兩股的
8、,稱全跏趺全跏趺坐坐。這樣坐式,形體穩固、端莊,能心。這樣坐式,形體穩固、端莊,能心安氣緩,便於入定。安氣緩,便於入定。2.2.慧能的創造性轉換慧能的創造性轉換(1 1)破斥原禪定含義)破斥原禪定含義無相頌: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直心者,直心者,正直而無諂曲的心正直而無諂曲的心,謂心常質直,離謂心常質直,離諸諂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諸諂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不是不
9、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如幻,故無所著也。”“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名為禪。”“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境界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
10、,是真定也。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也。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曰禪定。曰禪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無: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為體三無: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為體金剛經: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宗、本、體皆是心要之義,三無的說法表明慧宗、本、體皆是心要之義,三無的說法表明慧能提出的當下現實之心是般若實相說
11、與涅槃佛能提出的當下現實之心是般若實相說與涅槃佛性論結合的產物。性論結合的產物。無念與絕念無念與絕念“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見。”臥輪禪師臥輪禪師“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提日日長。”“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提作麼長。”佛性平等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五祖:五祖:“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堪作佛!”慧能:慧能:“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獦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
12、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明心:明心:一是自識本心有佛,本心即佛,一是自識本心有佛,本心即佛,“菩提只向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覓,何勞向外求玄”;二是了知自心本來清淨、萬法盡在自心而自淨二是了知自心本來清淨、萬法盡在自心而自淨其心,念念無著,還得本心。其心,念念無著,還得本心。見性:見性:一是了悟、徹見之義,自見自心真如本性,自一是了悟、徹見之義,自見自心真如本性,自見本性般若之知;見本性般若之知;二是顯現之義,通過淨心、明心使自心本性顯二是顯現之義,通過淨心、明心使自心本性顯現出來。現出來。頓悟成佛頓悟成佛眾生與佛歸之於自性的
13、迷悟,而迷悟就眾生與佛歸之於自性的迷悟,而迷悟就在眾生當下一念之心中,前迷後悟,即在眾生當下一念之心中,前迷後悟,即是說,眾生的每一念心皆可頓悟自性,是說,眾生的每一念心皆可頓悟自性,位登佛地位登佛地,即,即“一悟即至佛地。一悟即至佛地。”“迷即漸契,悟人頓修。迷即漸契,悟人頓修。”“自性頓修,亦無漸契。自性頓修,亦無漸契。”“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境即菩提。”“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
14、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淨名經雲:即時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豁然,還得本心。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地。”悟后起修悟后起修神會:神會:“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直了見性,不言階漸,夫學道者須頓悟,夫學道者須頓悟(佛性,)漸修(因緣),不離是(佛性,)漸修(因緣),不離是(生)(生)而得解脫而得解脫。”如來禪如來禪、祖師禪、分燈禪、祖師禪、分燈禪1.1.
15、如來禪與祖師禪如來禪與祖師禪經教裏的禪法,因為是如來所說,後人因名之經教裏的禪法,因為是如來所說,後人因名之為為“如來禪如來禪”。至於禪宗中的禪法,因為是祖。至於禪宗中的禪法,因為是祖師所倡,後人因名之為師所倡,後人因名之為“祖師禪祖師禪”。其實祖師。其實祖師禪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禪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這便是祖師禪的來源。葉,這便是祖師禪的來源。如來禪:如來禪:“如來所得之禪如來所得之禪”、“如實入如來如實入如來地之禪地之禪”、“最上乘禪最上乘禪”,或,或“如來清淨禪如來清淨
16、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達摩門下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宗密禪源諸詮集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都序 祖師禪:祖師禪:不立文字祖祖本傳之禪不立文字祖祖本傳之禪,相,相對楞伽經所說之如來禪而立此稱。對楞伽經所說之如來禪而立此稱。香嚴香嚴雲:雲:“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有卓錐之地。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錐也無。”仰山雲:仰山
17、雲:“如來禪許師兄會,如來禪許師兄會,祖師禪未夢見在。祖師禪未夢見在。”嚴又成一頌:嚴又成一頌:“我我有一機,瞬目示伊。若人不會,別喚沙有一機,瞬目示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彌。”仰山雲:仰山雲:“且喜師兄會祖師禪且喜師兄會祖師禪也。也。”2.2.祖師禪與分燈禪祖師禪與分燈禪 馬祖道一系馬祖道一系 馬祖強調頓悟,隨緣任運,平常心是道;馬祖強調頓悟,隨緣任運,平常心是道;懷海主張無修無證,參公案、逗機鋒。懷海主張無修無證,參公案、逗機鋒。黃檗希運: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證。黃檗希運: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證。青原行思系青原行思系 天皇道悟、藥山惟嚴:任性逍遙、不講天皇道悟、藥山惟嚴:任性逍遙、不講修
18、證;修證;天皇:任性逍遙、隨緣放曠;天皇:任性逍遙、隨緣放曠;藥山:雲在青天水在瓶;藥山:雲在青天水在瓶;丹霞:性自天然,不假雕琢。燒佛。丹霞:性自天然,不假雕琢。燒佛。牛頭禪牛頭禪 :牛頭法融。:牛頭法融。虛空為道本,忘情以為修,無心合道,虛空為道本,忘情以為修,無心合道,無心用功。無心用功。與道由心悟不同。與道由心悟不同。分燈禪分燈禪 特點:特點:修行方法的無修無證,隨緣任運,純任修行方法的無修無證,隨緣任運,純任自然,不加造作。自然,不加造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坐看云起时律宗律宗律宗主要形成于唐代,因着重研习及传持律宗主要形成于唐代,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
19、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因道宣住终南山,故又称为南山分律宗。因道宣住终南山,故又称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律宗或南山宗。1.1.律宗传承:律宗传承:按照四分律宗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按照四分律宗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道宣道宣以后,以次传周秀、道恒、省躬、以后,以次传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鉴真鉴真和
20、尚即是道宣的再传弟子。民国和尚即是道宣的再传弟子。民国时著名律宗大师有时著名律宗大师有弘一弘一等。等。2.2.基本经典:基本经典:以以十诵律十诵律、四分律四分律、摩摩诃僧祗律诃僧祗律、五分律五分律等为基本等为基本经典论。经典论。3.3.主要理论:主要理论: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戒体论。戒体,旧译论。戒体,旧译“无作无作”
21、,新译称,新译称“无表无表”,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无表色色”。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受者体中和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受者体中和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止持止持”、“作持作持”:该宗又将佛所制诸:该宗又将佛所制诸戒归纳为戒归纳为“止持止持”、“作持作持”两类。两类。“止持止持”即即“诸恶莫作诸恶莫作”之意,指僧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之意,指僧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作诸恶的“
22、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作持作持”即即“众善奉行众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说之意,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行持规则。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行持规则。三论宗三论宗也称法性宗、空宗,形成于隋代。也称法性宗、空宗,形成于隋代。主要经典:主要经典:中论中论、十二门论十二门论、百论百论唯识宗唯识宗唯识宗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慈恩宗,形成于唐也称法相宗、慈恩宗,形成于唐代。以代。以万法唯识万法唯识之法门为主。依唯识论,之法门为主。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唯识宗”;因;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法相宗相宗”;因窥基长期居于长安大慈恩寺,;因窥基长期居于长安大慈恩寺,被人称为被人称为“慈恩大师慈恩大师”,故又称,故又称慈恩宗慈恩宗;又因以又因以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为主要经典,故为主要经典,故也称也称“瑜伽宗瑜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