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政学全套课件80市政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二、教学目的三、主要内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规范六、教材及参考书课程定位w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同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属于必修课范围。w 本课程属实践取向科目,关注政府行为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学目的w 通过学习,学习者应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熟悉市政工作的程序与方法。初步具有一种分析和解决城市公共事务的能力。主要内容绪论绪论 市、市政和市政学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城市规划城市土地与住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人口管理城市安全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旅游管理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市政改革城市病治理通论通论分论分论专论专论
2、教学方法w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读书。w 本课程鼓励积极的、认真的、严肃的学术思考与探讨。教学规范w 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三次者,取消考试资格。w 认真听讲,不得在课堂上喧哗、聊天。w 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w 期末成绩评定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百分制。教材及参考书w 教材:教材:市政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w 参考书:参考书:1.现代市政学,王佃利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市政学引论,夏书章著,中共中
3、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3.市政学,徐理明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市第二节 市政第三节 市政学第一节 市一、城市的产生1.城:用围墙构筑起来、防守保护起来的区域。2.市: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后演化为政治法律概念,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法定的程序设立并体现一定行政层级的地方行政单位。3.城市:顾名思义,城与市的融合。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总称。第一节 市二、城市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进一步发展。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
4、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第一节 市三、城市的分类1.按人口规模划分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2.按行政级别划分 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个);县级市(?个)3.按城市影响范围划分 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地域性城市4.按城市性质划分 军事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宗教城市等。第一节 市四、城市的功能1.政治2.经济3.文化4.社会作业w 查一下我国目前的特大城市分布。w 阅读中世纪的城市(皮雷纳,商务版),结合其它相关专业知识,思考:欧洲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西方近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节 市政 一、含义 二、理解“市政”概念的
5、不同角度三、市政的特征 一、含义 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个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手段对城市及市民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二、理解“市政”概念的不同角度1.政治的角度2.政权的角度3.行政的角度4.政策的角度 三、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第三节 市政学一、定义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 一、定义w 市政学是研究城市国家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二、研究对象1.城市政权机关,这是市政管理主体。2.城市公共事务,这是市政管理行为的客体。3.管理规律和对策。
6、三、研究目的1.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城市化的发展趋势3.城市自身发展4.造就市政管理人才 四、市政学与相关学科1.市政学与政治学2.市政学与行政学3.市政学与城市学第二章 市政体系第一节 市政体系概述 第二节 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第三节 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 第一节 市政体系概述一、市政体系的含义 二、市政体系的特征 三、市政体系的类别 一、市政体系的含义w 市政体系是指由诸多组织、群体和个人依据一定法律制度组织起来担负城市政治与行政功能的复杂有机体。具体地说,它是由城市公民及其代表、市政官员与城市政党领袖等相互作用的各种角色,依照法定的结构相互配合,担负着城市政治与行政功能的复杂有机
7、体。二、市政体系的特征1.独立性2.从属性 3.开放性 4.层次性 三、市政体系的类别 1.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2.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 第二节 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一、立法机关 二、行政机关三、司法机关第三节 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 1.城市居民委员会 2.市人民团体 3.城市民主党派4.城市政治协商会议 市委(?)中国共产党核心市民(?)市民城市的主人第三章 市政体制一、市政体制的含义 二、市区体制 三、市管县体制四、西方国家市政体制 一、市政体制的含义 市政体制是指关于城市政府建制、地位、职责和内部权责关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一般而言,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1.市建制体制(设地级市标准和设
8、市程序)2.市政府构成体制3.市行政管理体制 二、市区体制 w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分区而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在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国家机构一般都采取市区两级体制,加上街道办事处,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县级市采用市和街道两级管理体制。三、市管县体制 1.含义“市管县”体制又称市带县体制、市领导县体制,即由市管辖若干县、自治县,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2.建国初期的探索 1949年底:无锡市(无锡县)、徐州市(铜山县)、兰州市(皋兰县)。此后,北京、天津、大连、本溪、杭州、重庆、贵阳、昆明等市曾实行过“市管县”体制。三、市管县体制3.体制实施背景 当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出
9、发点是为了保证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管县数目较少,一般是一市管一县。4.发展历程 (1)至1958年底,已有28个市管了118个县。(2)1959年9月17日: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市管县”体制。三、市管县体制 (3)河北省和辽宁省曾一度全面推行这一体制,到1960年底,共有48个市管了243个县、自治县。(4)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市管县”体制出现回潮。1965年底只剩下24个市管了78个县、自治县,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后,1977年共有42个市管133个县、自治县。三、市管县体制(5)1982年12
10、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6)1983年2月15日: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基本目的和要求。(7)继江苏省之后,辽宁省和广东省先后于1984年和1988年全面推行“市管县”体制,到2003年底,大陆除四个直辖市和海南省外都部分或全部实行了“市管县”体制。四、西方国家市政体制四、西方国家市政体制(?)(?)1.市议会制:市议会即市政府2.议会市长制:弱市长制3.市长议会制:强市长制4.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即市议会、市政府5.市经理制:聘任制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 第二节城市规
11、划理论第三节 城市规划主导因素与城市空间形态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管理 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安排。一、城市规划的实质一、城市规划的实质w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w 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手段w 城市规划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w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w 城市规划是一门空间艺术二、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二、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w 确定发展目标w 规定土地利用w 构建空间布局w 部署城市建设三
12、、城市规划的特点三、城市规划的特点w 战略性w 政策性w 超前性w 综合性w 地方性四、城市规划的作用四、城市规划的作用w 指导作用w 统领作用w 调控作用w 优化作用w 能动作用w 保护作用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黄帝陵建设思想 周礼考工记 宋代营造法式 清代营造则例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的希波丹姆的城市功能分区 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霍华德的“田园
13、城市”2.夏纳尔的“工业城市”3.恩温的“卫星城市”4.柯布西耶的“高层低密度”建筑5.雅典宪章6.佩里的“邻里单元”7.帕鲁的“增长极”8.马丘比丘宪章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规划主导因素城市规划主导因素与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规划主导因素二、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规划主导因素一、城市规划主导因素1.自然条件与空间结构 2.城市功能 3.城市人口 4.城市经济结构 5.城市交通 6.城市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二、城市空间形态二、城市空间形态1.集中型2.带型3.放射型4.星座型5.组团型6.散点型第四节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管理城市规划的管理 一、城市规划的编制 二、审批管理 三、实施管理 一、
14、城市规划的编制一、城市规划的编制(一)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1.整合原则 2.经济原则 3.安全原则4.美学原则 5.人本原则 (二)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二)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1.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2.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二)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二)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 3.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4.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
15、府负责组织编制。二、审批管理二、审批管理 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2.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3.上述城市以外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二、审批管理二、审批管理4.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5.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6.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16、;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实施管理三、实施管理(一)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方法(二)城市规划实施程序(三)城市规划管理权(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五)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一)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方法(一)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制管理方法3.经济管理方法4.社会管理方法5.科学管理方法(二)城市规划实施程序(二)城市规划实施程序1.建立依据2.报建审批3.批后管理(三)城市规划管理权(三)城市规划管理权1.审批管理权建设项目立项参与权用地调整权建设用地审批权建设工程审批权2.监督处罚权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罚
17、权复议裁定权(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项目选址的主要依据规划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划要求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五)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五)建设工程规划管理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建筑管理3.工程管线管理第五章 土地与住房管理 第一节 城市土地管理 第二节 城市住房管理 第一节 城市土地管理 一、城市土地的含义与特点二、城市土地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一、城市土地的含义与特点(一)城市土地的含义广义的城市土地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有三个层次:1.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即狭义的城市
18、土地;2.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包括农副业生产和村镇占用的土地;3.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一、城市土地的含义与特点(二)城市土地的特点 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2.经济特性:面积稀缺性;区位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二、城市土地管理的机构与内容(一)管理机构 1.市国土资源局 2.市规划局 3.市房产管理局 4.市司法局二、城市土地管理的机构与内容(二)管理内容 1.城市土地基础管理 2.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3.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4.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5.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城市原有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弊端(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过程(
19、三)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四)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效(五)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一)城市原有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通常依靠国家的行政手段无偿划拨。其主要弊端有: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2.土地收益单位所有;3.违法用地现象严重;(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过程 1.1982年,深圳、广州、杭州开始试点,收取土地使用费。2.1987年,深圳试点采取拍卖方式有偿出让国有土地,标志着城市土地市场正式出现。3.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认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过程 4.1990年,国务院发布城镇国有
20、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5.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确认“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三)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1.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2.土地使用权出让,由市、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3.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4.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由国务院规定。5.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签订书面合同。6.土地有偿使用主要通过征收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和土地增值税的形式进行。(四)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效 1.对使
21、用者来说,增加了约束机制,调动了合理使用土地的积极性。2.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土地分配的盲目性和不正之风。3.维护了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4.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五)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滞后,土地供应计划失控。2.土地使用权主要以划拨和协议出让为主。3.在土地供应总量、供应方式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第二节 城市住房管理 一、城市住房管理主要内容 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 一、城市住房管理主要内容1.城市住房规划管理2.城市住宅建设管理3.城市住宅流通管理4.城市住宅分配和消费管理 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一)原有
22、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弊端(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三)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内容(一)原有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弊端 1.住房由政府和单位提供,住房投资渠道不规范,住房的供给不稳定。2.住房无偿分配,刺激公房消费膨胀;分房办法不规范,增加分配不公。3.公房产权不清,住房的责权利分离,导致公房失修失养,破损严重。(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
23、长的住房需求。(三)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内容 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有七项,即“三改四建”。“三改”,即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的旧体制,包括:1.改变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为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2.改变各单位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为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体制;3.改变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三)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内容“四建”,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住房制度,包括:1.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2.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3.建立住房金
24、融和住房保险;4.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房屋维护、管理市场。第六章基础设施管理第六章基础设施管理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特点及作用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内容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内容 三、六大基础设施三、六大基础设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特点及作用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1.1.含义含义所谓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的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的总称。2.2.特点特点(1)建设超前性与形成同步性(时间上和容量上)(2)运转系统性与协调性(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3)服务公共性和两重性(既服务生产又服务生活)(4)效益间接性
25、与长期性(投资大,周期长)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特点及作用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特点及作用3.3.作用作用 (1)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3)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4)是城市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因素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内容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内容1.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计划2.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及投资建设资金管理3.城市基础设施施工和验收管理4.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三、六大基础设施三、六大基础设施 1.1.能源设施能源设施能源是城市动力之源,通常包含电力、燃气、热力。2.2.给排水设施给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自来水的生产、输
26、配,雨水的收集与排放,污水的收集、处理与排放等。3.3.交通设施交通设施交通通常分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两部分。三、六大基础设施三、六大基础设施4.4.通信设施通信设施 包括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四部分。5.5.环境保护设施环境保护设施 包括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6.6.防灾设施防灾设施 包括消防、防空袭、防洪、防震、防风、雷电及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第七章城市人口管理第七章城市人口管理 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二、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二、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1.1.含义含义 城市政府为实现预定目标,对人口行为和事件
27、(诸如婚姻,生育,死亡,迁移流动及人口老龄问题等)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服务及信息储存与传递等活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2.2.特点特点(1 1)人口管理对象的独特性)人口管理对象的独特性1)人口管理对象多属于个体行为。2)人口管理对象多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3)人口管理对象多属于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4)人口管理对象多属于涉及面很广的大众行为。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一、人口管理的内涵与特点(2 2)人口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人口管理活动的特殊性1)人口管理是以人口总体为对象的社会公共事务性质的管理活动。2)人口管理活动是以“人为本位”的社会管理活
28、动,信息功能和服务功能显著。3)人口管理是一次在价值判断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二、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二、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2.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第八章城市安全管理第八章城市安全管理 一、城市安全管理概述一、城市安全管理概述 二、城市灾害管理二、城市灾害管理 三、城市治安管理三、城市治安管理四、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四、城市信息安全管理一、城市安全管理概述一、城市安全管理概述1.城市安全的含义 广义的城市安全,是指一定时期内涉及城市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稳定
29、和有序状态。狭义的城市安全则仅指城市社会治安方面的安全。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危机紧密相关。一、城市安全管理概述一、城市安全管理概述2.城市安全管理的内容(1)城市灾害管理(2)城市社会治安管理(3)城市信息安全管理二、城市灾害管理二、城市灾害管理1.城市灾害的含义 城市灾害一般是指因自然环境变化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并引发社会动荡,对城市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状态。二、城市灾害管理二、城市灾害管理2.城市灾害的分类(1)城市自然灾害(2)城市事故灾难(3)城市公共卫生灾难(4)城市社会突发性事件二、城市灾害管理二、城市灾害管理3.城市灾害管理的要素(1)城市
30、灾害管理的主体(2)城市灾害管理的基础(3)城市灾害管理的制度(4)城市灾害管理的技术三、城市治安管理三、城市治安管理1.城市治安管理的含义 所谓城市治安管理,是指城市政府的公安机关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维护城市公共秩序,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使城市社会达到一种有序的安定状态。三、城市治安管理三、城市治安管理2.城市治安管理的组织机构(1)城市公安机关(2)单位内部保卫部门(3)治安保卫委员会(4)治安联防队(5)保安服务公司三、城市治安管理三、城市治安管理3.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内容(1)城市户口管理(2)城市治安秩序管理(3)城市交通安全管理(4)城
31、市消防安全管理四、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四、城市信息安全管理1.信息安全的含义及基本要素 信息安全是指在信息生产、储存和使用中的技术安全。其应具备四个基本要素:(1)机密性(2)真实性(3)可控性(4)可用性四、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四、城市信息安全管理2.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1)信息产业管理(2)信息基础设施管理(3)信息用户管理(4)信息内容管理第九章城市环境管理第九章城市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二、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二、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城市环境日常管理内容三、城市环境日常管理内容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所谓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居民赖
32、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的自然环境的总体。城市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市民生活,对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环境管理就是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机构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的关系。二、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二、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排污许可证制度5.推进污染集中控制制度6.对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三、城市环境日常管理内容三、城市环境日常管理内容1.绿化管理。即对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绿色空间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运用多种植物材料进
33、行科学配置,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2.卫生管理。城市卫生管理是在城市政府领导下,行政主管部门依靠专职队伍和社会力量,依法对道路、公共场所、垃圾、各单位和家庭等方面的卫生状况进行管理。3.市容管理。市容包括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园林绿地,环境卫生,广告设置,各种标志,贸易市场,公共场所等九大方面内容。第十章城市旅游管理第十章城市旅游管理 一、旅游资源管理一、旅游资源管理 二、旅游设施管理二、旅游设施管理 三、旅游服务管理三、旅游服务管理 一、旅游资源管理一、旅游资源管理1.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如崇山峻岭、江河湖海、奇景异境、飞
34、瀑清泉,以及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其它自然条件等。2.2.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历史上伟大工程建设或其遗址是游客感兴趣的地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除了悠久的历史外,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风味佳肴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3.3.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首先要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开发。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二、旅游设施管理二、旅游设施管理1.1.交通设施。交通设施。交通是旅游设施中的首要环节,包括国际、省际、市际、市内四个部分。交通设施的目的就是要使国内外的游客能够较快地进得来、散得开、出得
35、去,并且能够平安、舒适、方便、及时。2.2.生活设施。生活设施。生活设施主要是食宿问题。对于生活设施的档次水平、价格标准,因游客的来源、层次、爱好等情况各不相同,应力求搭配合理而不宜过于追求高档次。3.3.文娱设施。文娱设施。异国他乡的游客在旅游之闲暇,尤其是晚上,需要文娱消遣,应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并提供安全、舒适的场所。三、旅游服务管理三、旅游服务管理1.1.宣传介绍宣传介绍 一是事前宣传介绍。二是临游宣传介绍。三是现场宣传介绍。四是答问宣传介绍。五是回顾宣传介绍。三、旅游服务管理三、旅游服务管理2.培训服务人员。在旅游服务中,服务人员的因素至关重要。直接同游客接触较多
36、的,包括导游、翻译、解说员等在内的广大服务人员。3.旅游门票价格管理。4.其他服务。如警察、医院。设地级市标准w 市区从事非农业的人口25万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20万人以上;w 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w 国内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w 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35%以上;w 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设市程序根据现行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市的设立及变更,应坚持四“有利”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逐级上报审批”原则,坚持中央审批,即:设立直辖市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设立地级市、县级市报中央人民政府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