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449730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沧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班级_ 姓名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

2、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张炜我的原野盛宴

3、等作品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所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该书从腊月开始,按开花先后,记录了蜡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

4、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等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

5、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除了密集地写人,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物”的书写,不少作家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万千物种、历史考古、前沿科技等作为文学书

6、写的主题。一些作品出现了一种“博物”的书写倾向,作品呈现出一种“博物志”形态和气质。博物书写既指向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也将“物”作为人的延伸,甚至将其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 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是一种拜物教的书写。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将都市之物背后的欲望放在写作的首要位置,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抒发。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式的写作。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

7、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而让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占据显要位置,并在一种强制阐释中获得合法性地位。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影响青年写作的焦虑一直存在,似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无论标榜怎么创新和阐释,始终还是围绕着既定传统在打转,最终阻碍了文学真正的革新。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书写呈现出或长于咏物或长于科普

8、等的不同风格,这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写作风格的不同。 B. 刘华杰天涯芳草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讲述植物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精心描述,生动可读。 C. 一些文学作品的作家进行创作时,将诸多类型的“物”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甚至出现了“博物”的书写倾向。 D. 拜物教的书写并不可取;文学写作如果只罗列知识而不表达文学的意义,这样的作品更像是百科词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是他钻研博物学著作和细腻观察植物的结果。 B. 护林员要把专业的树木知识进行通俗化表达,语言既应科学严谨,又应浅白易懂。 C. 博物

9、书写的作用比生态文学更大;前者更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代自然立言”。 D. 博物书写的特征之一是“博物”,即传播知识,但它还是“书写”,需用文学手段。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 A. 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B. 林棹 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C. 彭家河的瓦下听风借大量书写农村各种器物的变化,反映乡土社会的裂变。 D. 刘醒龙的黄冈秘卷将黄冈诸多的饮食、历史、风土、人情等纳入作品,是一部风物志作品。 4. 对于博物写作,两则材料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有何不同

10、? 5. 下面是红楼梦对王夫人耳房内的陈设的描写,请从博物书写的角度,对其作简要评析。 只见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答案】1. B2. C3. A 4. 材料一从正面论述,通过大量实例论述了博物书写是让大自然“说话”的特点,对其进行了赞美。材料二从反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种种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的警醒。 5. 这段

11、描写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器物知识,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豪门大族所用的器物,使读者对这些器物以及豪门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段描写并非百科词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一种有效的文学表现手段,展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侧面烘托了人物地位尊贵、生活奢华的形象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世致用 黄晖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最热闹的时候,都莫过于新生入学那几天。面对浪潮般涌入的一张张满是渴望、朝气勃勃的青春笑脸,谁会不热血澎湃呢?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美好未来呀! 轻快而忙碌的脚步匆匆穿过一师走廊。一张张写着新生姓名的红纸贴在了寝室门上;一

12、间间寝室里,一个个铺位也同样贴上了名字;一块块班级牌挂在了教室门口,一张张课桌贴上了写有学生姓名的红纸;崭新的课本,崭新的校服、校徽发到了新生们的手中 八班寝室里,新生们收拾着床铺、用品。子鹏正把“第一师范”的领章钉上校服领子,易永畦给满头大汗的他帮着忙。子鹏对面的床上,刘俊卿正木然地扣着新校服的扣子。就数毛泽东动静最大,他收拾好床铺,换上新校服,伸伸胳膊伸伸腿,好像总感觉校服小了一点。 刘俊卿抱着新发的课本,心事重重的样子,木然出了寝室。走过一师走廊,他想去教室,却看见萧子升闷头坐在走廊栏杆上。他心里一紧:我不是把他的考卷给为什么他还能考那么好的成绩?真是奇怪!正想着,又看到萧三匆匆跑了过来

13、,他赶紧往前走了几步,躲到走廊的圆柱后面。身后传来萧家兄弟的对话: “哥,来都来了,就别再东想西想了。那件事,都怪我和润之哥,是我弄丢的文章,是润之哥要帮这个忙,哥,别坐在这儿了,回寝室吧。” 随着一声轻轻的叹息,刘俊卿听到萧家兄弟的脚步声,他从圆柱后面探出头来,望着萧家兄弟离去的背影,他脸上的木然一扫而空,只剩一脸阴沉沉的疑惑“润之帮忙?” 天黑了,随着校役摇动的铜铃声和喊声,一只手拉动电灯拉绳,室内电灯陡然亮起,照亮了全寝室十个穿着崭新校服的青年。 “各位各位”周世钊拍了拍巴掌,“从今天起,我们十个人就是同寝室的室友了。今天呢。借这个机会,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就从我这个寝室长开始,我姓周,周世

14、钊,宁乡人。” 同学们次第举手示意,介绍着自己: “易永畦,浏阳人。” “刘俊卿,长沙人。” “毛泽东,湘潭的。” 周世钊说:“你就不用介绍了,今科状元嘛,谁不知道?” 大家都笑了起来,只有刘俊卿冷着脸,望了毛泽东一眼。 “那以后就这样排定了润之兄是我们寝室的老大,我老二。”周世钊一个个指点着 里面正排着序,外面走廊上孔昭绶与方维夏并肩走来,听到旁边寝室传出一阵热烈的笑声,孔昭绶不由停住脚步,抬头看寝室门上标着“本科第八班”,第一个名字就是“毛泽东”。方维夏与孔昭绶进了门,说:“嘿,好热闹啊。” 学生们都赶忙站了起来向他们问好。 孔昭绶和蔼地摆摆手,示意大家都坐下,说:“大家不用客气,都坐吧。

15、我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好不好?” “好的好的,我正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师范?”毛泽东一直想读北大,只是因为没有钱才来读了一师,所以,很想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大家都坐下来,刘俊卿忙不迭地给孔昭绶与方维夏倒来了水。 油灯映照下,学生们簇拥着孔昭绶与方维夏,专心地听着孔昭绶的话 “诸位今日走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今后也要致力于国民教育,如果不解决读书的目的这个问题,则必学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到头来,不明白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一番功夫都下在了哪里。” 孔昭绶喝一口水停了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要从我们第一师范的办学宗旨讲起。” “大家都知道,自南宋理学大儒张栻张南轩先生在此地创办城

16、南书院发祥,800余年间,虽天灾、战祸,虽朝代变迁、帝王更迭,而绵绵不息直垂于今日” 孔昭绶的声音中,一双双脚悄悄停在门外。一个个经过的学生静静地站在了门口。 “如孙鼎臣、何绍基,如曾国藩、李元度,如谭嗣同、黄兴。历代人才辈出而灿若星辰,成为湖湘学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为什么?我想,一句话可以概括: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经世致用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那种关进书斋里,埋头故纸堆中做些于国于民无关痛痒的所谓之学问,不是我

17、湖湘学派的特点,湖南人读书,向来只为了两个字:做事!做什么事呢?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 毛泽东迫不及待地插嘴道:“那什么事于国于民最有用呢?” 孔昭绶鼓励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以今时今日论,我以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 “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扫除全民族的愚昧落后,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真才既出,则国势必张” 寝室外的走廊上,早已静悄悄挤满了入校的新生。孔昭绶的声音仿佛巨大的磁石,正吸引着更多的人不断聚集 孔昭绶说:“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

18、之开启而效绵薄,为中华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不正是诸位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吗?” 一片沉思的寂静中,突然响起了掌声。孔昭绶一回头,这才发现身后居然密不透风地挤满了学生。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七章,有删改) 【注】一师: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萧子升,文中新考入湖南一师的学生。颇有才华,人称“湘乡第一才子”,刘俊卿嫉妒他的才华,暗中破坏,偷走了他和弟弟萧三的考试作文。毛泽东代萧家兄弟重写了作文上交,萧子升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孔昭绶(18761929),长沙人。我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时任一师校长。方维夏(18801936),湖南平江人,近代教育家、革命烈士。时任一

19、师学监主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以热情洋溢的笔墨表达了学校开学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期待之情,给全文奠定了昂扬振奋的感情基调。 B. 寝室长周世钊让大家自我介绍时,说毛泽东是今科状元不用介绍,这侧面交代了毛泽东的出众才华已经众人皆知。 C. 孔昭绶列举孙鼎臣、何绍基、曾国藩、李元度、谭嗣同、黄兴等历代人才,旨在证明湖湘学派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D. 学生们密不透风地簇拥着两位师长聆听谆谆教诲,展现了有旺盛求知欲和强烈责任感的一代青年的风貌,呼应了开头。 7. 关于文中刘俊卿偷听萧家兄弟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小说以“心事重重”“一脸阴沉沉”和“冷着脸”描写刘俊卿,以此来展现这个人物性格的阴郁。 B. 综合一些细节来看,刘俊卿烦恼的真正根源是他曾经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 C. 萧子升能顺利进入一师就读,是因为毛泽东给予了他帮助,而这让他很有负担。 D. 偷听而知实情,很多文艺作品采用这一手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也有相似情节。 8. 文章第二、三两段展现开学场景,如电影镜头般富于动感和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赏析。 9. 孔昭绶对学生讲的关于“经世致用”的话反映了他对现实与教育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C7. B 8. 开学场景的描写运用动态的特写镜头组合多个画面。轻快忙碌的脚步,一

21、张张写有学生姓名的红纸,一间间寝室,一个个铺位,一块块班级牌,一张张课桌,崭新的课本、校服、校徽,连续快速推进,富于动感。整体有电影画面由外到内、从面到点的推移感。从走廊、寝室门到寝室里,从教室门口到教室里;寝室里,先是新生收拾床铺的群体画面,再是子鹏、易永畦、刘俊卿、毛泽东一个个人物的特写画面。这些丰富的画面连缀,勾勒出故事发展的背景,渲染出欢欣喜悦、朝气蓬勃的开学氛围,仿佛带着读者置身校园,沉浸其中,为故事的发展蓄势,富有艺术感染力。 9. 孔昭绶深感中华百年积弱,民智未开,这是让他忧虑的现实。孔昭绶认为只有大兴教育,让每个人受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去开启民智,培育国家栋梁之材,从而改

22、良社会,振兴中华。孔昭绶认为承担着教育重任的师范院校,要教给学生经世致用,要学而明其旨,学得真知识,做于国于民有用的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将必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

23、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

24、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伯:通“霸”,诸侯的盟主。虺(hu):泛指小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B. 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

25、/以自伤也/ C. 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D. 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逆,迎接,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中的“逆”意思相同。 B. 卜:占卜,是古代的一种用火灼烧龟甲,观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行为。 C. 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玉”是敬辞,多用以形容对方的身体或言行。 D. 顿颡,即叩头;指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用于请罪之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

26、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但越国大夫文种则出主意,希望勾践讲和,以此使吴王的野心膨胀而进攻中原诸侯国,从而削弱吴国。 B. 勾践派诸稽郢拜见吴王,用“天王”来称呼吴王,把吴王捧得很高,也委婉指出了他出尔反尔、不顾信义,这使其心里很愧疚,答应了求和。 C. 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但吴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 D. 吴王缺乏远虑,他没有意识到越国正在变得强大,认为越国根本不会成为心腹大患,还认为如果没有越国,吴国春秋两季阅兵就没有地方炫耀武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7、)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2)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14. 申胥所说的“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0. C11. A12. B 13. (1)等到吴国的百姓疲惫,天灾又夺去吴国的粮食后,我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收拾它的残局,吴国就失去了上天的保佑了。 (2)勾践是草野鄙贱之人,怎么敢计较边境上的小怨,以至再次得罪您的左右呢? 14. 如果现在不灭掉还弱小的越国,等它强大了,就灭不掉了。 申胥在用这句话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的大患,应及早灭掉越国。 参考译文: 吴王夫差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起兵迎战。大

28、夫文种向勾践献计说:“您还是不要跟吴国打仗。您不如用谦卑的辞令向对方求和,让吴国的百姓高兴,让吴王的骄傲的心理膨胀起来。我们可(拿这件事)向上天占卜,上天倘若要抛弃吴国,必定会让吴王答应我们的求和,吴王将一定产生称霸诸侯的野心。等到吴国的百姓疲惫,天灾又夺去吴国的粮食后,我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收拾它的残局,吴国就失去了上天的保佑了。”越王同意了,于是派诸稽郢去吴国求和,诸稽郢说:“我们的国君勾践派我来,不敢公然陈设礼品行聘问之礼,只敢私下对贵国的办事人员说:过去越国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起兵,在心里抛弃了勾践,却又宽宥了他。天王对于我们越国,如同让死人复活,让白骨重新长肉一样的恩德啊。勾践不敢忘记

29、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敢忘记天王那么大的恩赐呢?勾践是草野鄙贱之人,怎么敢计较边境上的小怨,以至再次得罪您的左右呢?勾践因此率领几个老家臣,亲自承认犯下的重罪,在边境上叩头请罪。现在天王没有细察,在盛怒之下调集军队,打算狠狠地讨伐越国。越国本来就是给吴国纳贡的城邑,天王不挥舞着鞭子使唤它,却要让您的军士屈尊来攻打呀。勾践请求缔结盟约。现在天王已经扶植了越国,凭着圣明在天下闻名,却又要消灭它,这是天王对越国的扶植徒劳无功啊。即使是四方的诸侯,又将凭怎样的事实来相信吴国而来臣事它呢?越王冒昧地派我把话说透彻,只希望夭王根据利益来考虑怎样合适!”吴王夫差于是对大夫们说:“我将要践行征服齐国的宏大志向,

30、为此我将允许越国讲和的请求,你们不要反对。假如越国已经改正错误,我还有什么要求呢?假如越国不改正,从齐国返回后,我还可以整顿军队攻打它。”申胥(即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以答应越国的求和。越国并非真心与吴国友好,也并非畏惧于我们军队的强大。越国的大夫文种勇敢而善于谋略,他是想玩弄吴国于股掌之上,他本来就知道您好胜心强,所以就用委婉动听的话来放纵您的心志,让您贪图征伐中原各国的快乐,以自取败亡。他要使我们的军队疲惫,兵器损耗,民众背弃逃亡,国力日趋衰竭,然后安安稳稳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越王重信义,爱百姓,四方的人都归附于他,那里年年丰收。趁着现在我们还有力量战胜他(此时应攻打他),如果蛇小不打,等它

31、长成了大蛇可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何必这样抬举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如果越国不存在,那么春秋两季阅兵时,我向谁去炫耀我们的军威呢?”于是就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宣落日,秀水出寒烟。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注】诗题有说是当为“送杜秀才赴举入京”,“芝”字疑讹。雁沼,指雁池,汉梁孝王官苑中池名。此代指吴王府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直接称赞杜秀才,不仅以“秀才”直接称谓,

32、而且还加以“翩翩”进行形象描绘。 B. 首联第二句侧面刻画杜秀才的品格,以吴王口吻,借颜回的贤能,映衬杜秀才的脱俗。 C. 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杜秀才即将“辞别”诗人,“赴举”长安,交代事由,照应诗题。 D. 颈联由叙事转为写景,以落日秋山的清丽,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 16. 尾联含蓄蕴藉,情韵悠长,虽没有直接写情但句句有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5. D16. 尾联前后两句都用典,前句化用“折桂”典故,后句引用“雁沼”典故。前句表达了对杜秀才此去科举高中的祝愿,后句表达了对杜秀才高中后再回吴王府邸相聚的期望。尾联虽未直接写情,但借用典抒情,将祝福和期待融入其中,含蓄

33、、蕴藉地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谊,韵味悠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两句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2)短歌行中,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_,_”。 (3)借代手法能够更形象地突出事物特征,因此在诗词中常被运用,如“_,_”。 【答案】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或者“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或者“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三冲村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因境内有涂冲、江冲、林冲三条溪流汇集马槽河而得名。 她是绿色的。山体碧绿,绿得如同颜料堆起来一般;树林翠绿,绿得好似颜料涂抹一般;溪水清绿,绿得仿佛颜料流淌一般。这时候,人的思维在 中也被绿色浸染,稍不注意就会缠在树梢上,融进水流里,落入草丛中。 她是湿润的。三条溪流如三条游龙,从山涧里游来,从石缝中游来,从树丛中游来,从奇花异草中游来。于是,马漕河变得丰腴而灵动,裹挟着大别山的神威,裹挟着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