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著导读乡土中国提升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名著导读:乡土中国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治
2、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_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
3、治”是可能发生的。 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
4、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5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 2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 3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4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 5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 A15423B51234C12453D24531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
5、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
6、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劳力是成本,是痛苦的,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的安于其位的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的,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
7、办呢?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这种权力称之为同意权力。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的,并不冲突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 有人觉得权力本身是具有引诱力的,人有“权力的饥饿”。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有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
8、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不易发生。 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于是我们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为政治,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在人类社
9、会里他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维持着当时的社会。 B因社会分工而产生了权利和义务,这时往往就会利用权利去干涉别人,让别人服从。 C横暴权力与经济联系紧密,而同意权力与人民切身事情息息相关。在乡土社会中,统治者是“专制”,而百姓却认为是“松驰”。 D权力是维持上下关系的手段,是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的手段,没有经济利益,权力存在就将失去意义。 7乡土中国中关于“人治”和“法治”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
10、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8根据乡土本色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9根
11、据差序格局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中固定的时间地点个人圈子一定不相同。 B“差序格局”中社会圈子会因个人势力的厚薄而伸缩。 C“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严格的界限。 D“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10根据再论文字下乡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在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经验了。大家口口相传,用不上文
12、字。 D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11下列关于礼治秩序无讼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所以礼源自道德,且不超越于道德。 C费孝通认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几乎形同虚设,球员谙熟规则,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
13、法。 D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指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是得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12下列各项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教学理念上,晓庄独树一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先生) B蔡元培校长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何谓“求是”。他认为求是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生) C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乡土中国 D法治的意思是说法律本身能统
14、治,能维持社会秩序,它与人治的区别就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乡土中国 E.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乡土中国 13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窜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者桃树
15、、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 A摩肩接踵盈盈伫立喜怒哀乐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含情脉脉喜怒哀乐自由放任 C鳞次栉比含情脉脉悲欢离合自由自在 D鳞次栉比盈盈伫立悲欢离合自由放任 14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16、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15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B端午节吃粽子 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D新团员
17、学团章 16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17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这种社会联系是熟习的,年老者可以预知年轻人将要遇到的问题,年轻人把年长者当做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 B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把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乡土社会中不允许存在浮士德式的精神,因为它追求稳定。 C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
18、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D乡土社会中既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性的长老权力。被教化者要学习的文化虽然是先于他存在的,但是被教化者也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 18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
19、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ABCD 20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
20、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21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与所给语段相契合的一项是()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闭窗)而居
2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聚村而居B熟人社会C特殊语言D信用契约 22下列关于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家的结构就变成了单系的差序格局。 B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是在结构上,而费孝通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也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 CSpengler提出了两种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西方古典精神和中国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却是浮士德式的。 D中国乡土社会男女有别原则,使得男女间不仅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如男女授受不
22、亲,而且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23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性质,不仅是具体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素描,也包含从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总结提炼出的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概念。 B作者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是熟人社会,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不需要用文字眼睛来交流。 C作者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不同,表现在人依靠以词为主的“象征体系”,学到的是一种普遍的、贯通古今的行为方式;动物学到的只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D费孝通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人记忆发展的程度是由他们的生活需要决定的。我们不会记取一
23、切的过去,只会记取与当前生活需要相关的部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
24、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
25、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产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6、。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则满足了这个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
27、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2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认识和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以“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礼靠传统来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C乡土社会中人们安土重迁,不分秦汉,代代如是,所以前人方案都是值得保守的。 D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会得到处罚;而礼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28、。 2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人治”和“法治”的普遍性认知中引出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文章第2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和“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文章第3段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人们安土重迁,因而“保守”传统,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第5段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2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
29、维持。 B即使生活在现代国家已经形成的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仍然需要遵守祖宗的成法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不能说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规范而有秩序。 D礼治曾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礼治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
30、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31、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
32、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2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的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B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C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