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女涉江采芙蓉静女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积累诗经古诗十九首的有关文学常识。诗经古诗十九首的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掌握诗经及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诗经及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和 双关双关的修辞手法。的修辞手法。3 3minmin导导任务一任务一1.1.阅读阅读诗经诗经简介简介2.2.了解了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3min3min思思【导学流程】【导学流程】是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四书四书”指指;“五经五经”指指诗经诗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乐诗书礼易乐 春秋春秋(1 1)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
2、压迫 ;(2 2)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3 3)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4 4)反映劳动生活;)反映劳动生活;(5 5)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揭露他们的残暴。)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揭露他们的残暴。2.2.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内容有:,主要内容有:3.3.诗经的体例及表现手法(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及表现手法(诗经六义)(1 1)体制:体制:风风(十五国风(十五国风160160)风土之音(民间歌谣)风土之音(民间歌谣)雅雅(大雅、小雅(大雅、小雅105105)朝廷之音(宫廷乐曲)朝廷之音(宫廷乐曲)颂颂(
3、周颂、鲁颂、商颂(周颂、鲁颂、商颂4040)宗庙之音(宗庙祭祀)宗庙之音(宗庙祭祀)(2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赋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比:比喻。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的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的比喻修辞手法。兴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作者作者 所所要表达的事情、思想、情感。要表达的事情、思想、情感。二、关于古诗十九首二、关于古诗十九首1.1.古诗十九首是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非一人所作辑,非一人所作。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古诗十九首
4、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废享乐的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废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坏、没落的时代风貌。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衣无缝,一字千金”。2.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失志伤时、人
5、生无常的感慨。(2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3.时代背景:时代背景:东汉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因
6、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即愁。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大多写思妇游子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大多写思妇游子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城市间多少烦恼从此不必再牵挂日子里栽满丁香花开满至盛美丽的鲜花我在这里陪着她一生一世保护她14、知人论世这说明了什么?1.拓展愁情三、深入探究我来规范在悲惨世界中,也许刚读到这个转折时会感到一定
7、的突兀,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发现,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是可能的,在情理之中。就内容、主题而言: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老爸老妈打算送她到北京治疗,可她坚决不同意。“为什么你这样倔强?为什么不肯治病?”“老妈”问。“你们再要逼我治病,我就去死!”一家人都不敢吭声了,其实谁都明白小梦捷的良苦用心:她不愿再麻烦这个家庭了。现代小说也经常从一个突发性事件出发,引出
8、许多荒诞的情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小说开头就是主人公K被莫名其妙地宣布被捕,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为情节的起点,也成了整个小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贯穿到底。但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还是被许多作品所继续使用,这不仅因为它简单易懂,而且本身也还有很多可以为其增彩的因素。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1.1.给加点字注音:给加点字注音:静静女其女其姝姝(sh)俟俟(s)隅隅(
9、y)爱而不爱而不见见(xin)踟蹰踟蹰(ch ch)静女其静女其娈娈(lun)贻贻(y)我我彤彤(tng)管管彤管有彤管有炜炜(wi)说说(yu)怿怿(y)女女(r)美美自牧自牧归荑归荑(ku t)洵洵(xn)美且异美且异 匪匪女女(fi)之为美之为美3min3min思思/展展3.3.解释划线字词:解释划线字词:静女其静女其姝姝:美丽漂亮美丽漂亮 俟俟我于我于城隅城隅:城城角角爱爱而不见:而不见:隐藏隐藏 搔首搔首踟蹰踟蹰:徘徊徘徊静女其静女其娈娈:美好美好 贻贻我彤管:我彤管:赠送赠送彤管有彤管有炜炜:色红而光亮色红而光亮 说说怿女美:怿女美:喜爱喜爱自自牧牧归荑:归荑:城邑的远郊城邑的远郊
10、 洵洵美且异:美且异:确实确实3min3min思思/展展2.2.写出本文的通假字:写出本文的通假字:(1 1)见:通)见:通“现现”,出现。出现。(2 2)爱:通)爱:通“薆薆”,隐藏,遮掩。隐藏,遮掩。(3 3)说:通)说:通“悦悦”,喜爱。喜爱。(4 4)女:通)女:通“汝汝”,你,这里代指彤管。你,这里代指彤管。(5 5)归:通)归:通“馈馈”,赠送。赠送。(6 6)匪:通)匪:通“非非”,不是。不是。3min3min思思/展展1.1.结合诗句分析静女的文本特色。结合诗句分析静女的文本特色。叠句含蓄借物咏人叠句含蓄借物咏人(1)(1)重章叠句,委婉含蓄。重章叠句,委婉含蓄。静女静女采用重
11、章叠句的形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巧妙描写细节,风格朴实,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式,巧妙描写细节,风格朴实,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全篇皆以全篇皆以“静女静女”为歌咏对象,充分显示出为歌咏对象,充分显示出“我我”对心对心仪的姑娘的爱慕之情。仪的姑娘的爱慕之情。(2)(2)巧用双关,借物咏人。巧用双关,借物咏人。这首诗运用了双关。这首诗运用了双关。“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有炜,说怿女美”中的中的“女女”,既指,既指“彤管彤管”,又指姑,又指姑娘。借物咏人,表面上是喜爱娘。借物咏人,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彤管”,其实是借此来,其实是借此来表达表达“我我”对姑娘的喜爱之情,别具真率纯朴之美。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12、别具真率纯朴之美。3min3min思思/展展2.2.结合诗句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文本特色。结合诗句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文本特色。意象高洁情感含蓄意象高洁情感含蓄(1)(1)意象高洁。在意象的选择上,诗意象高洁。在意象的选择上,诗人选择了人选择了“芙蓉芙蓉”“”“兰泽兰泽”“”“芳草芳草”这些给人以清幽、这些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的意象,尤其是首句高洁的感觉的意象,尤其是首句“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即给读即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者留下美好的印象。(2)(2)情感含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情感含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含蓄、悠长的,形象是美好的。是含蓄、悠长的,形象是美好的。“采之欲遗谁采之欲遗谁?所思所思在远
13、道在远道”,以平缓的语调将自己的孤独、忧愁含蓄地表,以平缓的语调将自己的孤独、忧愁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达了出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思念虽是痛,思念虽是痛苦的,但这份忧伤而又美好的情感曾让天下多少有情人苦的,但这份忧伤而又美好的情感曾让天下多少有情人泪流满面。总之,意象的高洁,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泪流满面。总之,意象的高洁,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情感的含蓄、悠长,带给读者一种芬芳而悱恻的感觉。情感的含蓄、悠长,带给读者一种芬芳而悱恻的感觉。3min3min思思/展展【知识拓展】诗歌意象【知识拓展】诗歌意象 :(一)以荷花比喻不同流合污或出淤泥而不染。一)以荷花比喻
14、不同流合污或出淤泥而不染。(二)以折柳(杨柳)、杨柳枝、关山月借(二)以折柳(杨柳)、杨柳枝、关山月借指指 惜别惜别或离愁别续或离愁别续(三)以春草比喻离别的愁绪。(三)以春草比喻离别的愁绪。(四)以冰雪、比喻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四)以冰雪、比喻品格高洁、冰清玉洁。(五)以蝉比喻品行高洁。(五)以蝉比喻品行高洁。(六)以松比喻坚韧挺拔的精神。(六)以松比喻坚韧挺拔的精神。(七)以竹子比喻高风亮节。(七)以竹子比喻高风亮节。(八)以梅比喻凌寒傲雪的精神。(八)以梅比喻凌寒傲雪的精神。3min3min思思/展展观点二:中国社会也看重荣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荣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像“士不
15、可以不弘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表达在古人的论述中俯拾皆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堪为道德的楷模,如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牧羊十九载的苏武、正气凛然的文天祥等。还顾 ,长路 。同心 ,忧伤 。2、默写填空涉江采芙蓉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情理之中。1、导入语:小说即“人生”,读小说就是读世界读人生。阅读小说,首先不是去“解释”,而是把自己“摆”进去,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遭遇小说的世界,遭遇小说里的人生。经过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
16、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唐磊那时正在北京,在一个录音棚里录制新歌。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细节只为局部情节服务,不与情节主线相关,有时干脆就没有情节主线。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问老人“鸽笼没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这是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但是它与情节的关联程度就很小。这时,整体的情节主线不突出了,细节实际上是统属于一个整体的氛围。用情绪和氛围来代替情节主线,以统摄全篇。我们看到,安东诺夫卡苹果也是如此。它的细节可谓密密匝匝,但却仿佛一地碎银,读者如果只追随故事,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很繁琐,只有当我们跟着作品的情绪,一点一点地体会,才会发觉,这些细节一个都不是多余的,而是被一个大的情感场凝聚在
17、一起。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突发性事件在作为情节动力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暗暗地发挥悬念的作用。一个非常事件发生了,下面将会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件事?这件事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的疑问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我们经常会把这种突发事件看成悬念的标志。比如卡夫卡的审判,毕竟从常理来看,一个没有犯过罪的人是不会遭到逮捕的。在这一点上,卡夫卡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心理,制造了一个悬念。由此可见,突发性事件既是情节运行的动力,也是一种悬念。二、疑点探究似乎在自言自语,丁香安慰唐磊:“我早就不怕死了。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我会进天堂的,因为我有你的祝福,有你的歌。”这句话让唐磊泪如雨下。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
18、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让我们再来品读诗歌,体味词人的满腔愁情。(配乐全班诵读)同时请你找出词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二品读)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选自课文最后一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就结构而言呼应开头。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观点二:中国社会也看重荣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荣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像“士不可以不弘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表达在古人的论述中俯拾皆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堪为道德的楷模,如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牧羊十九载
19、的苏武、正气凛然的文天祥等。无边的黑夜,唐磊借着一荧孤独的灯光强迫自己沉静下来,他和丁香的交往像黑白胶片既清晰又破碎斑驳,他无法想象一个女孩在“听到生命时钟倒计时的滴答声”时是何种心态。生命之于她,本应是灿烂和明媚的,而她却惟有微笑着,坦然着,甚至带点若无其事地去迎接死亡的到来。想着想着,唐磊的泪一次一次滚落。他想给妹妹做点事,让她忘掉病痛和死神。2002年9月4日,哥哥用暑期打工挣的钱给梦捷买了一台电脑。他告诉妹妹:“这里面有一个多彩的世界,你进去看看吧。”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话题”中“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一节,先鼓励学生独立作答,然后参考“作品赏析”部分,做出指正。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见教材
20、“话题”部分。例如,文章在论证“西洋人很重视荣誉”的时候,举了英国人对内阁成员的称呼、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和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制度的例子;在论述“好名誉不一定就是坏事”的时候,举了前苏联和北极探险的例子;在论述“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荣宠不可厚非的时候,举了外国政府特赐有些科学家荣誉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头衔的例子;在强调要提倡集体荣誉观念的时候,举了一个家庭,一个商店,一个学校的例子等等。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清兵卫的慧眼独具,并未给自己带来任何幸福,却造就了校役和古董店老板这两个市侩人物的超额利润,既有对这样的人的讽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背诵两首古诗词背诵两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