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52286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6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导论本章主要内容v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v六、中国文化特质v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v八、中国文化史分期 五、中国文化的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v文化的本质决定“文化生态”的内涵v地理环境v经济土壤v社会结构v国际条件v近代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新特点文化的本质决定“文化生态”的内涵v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生成机制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或曰地理环境。v文化又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其生成机制植根于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土壤和社会结构两层面。v文化具有民族性、国度性,要受到外域因素的影响。v因此,考察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文化生态”,须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四方面展开

2、。地理环境(封闭性)v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v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中国文化独立发生、发展,削弱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维持文化的连续性。v负面作用:地理上的隔绝机制,滋长了文化的封闭意识。地理环境(广袤)v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回旋余地,在北方游牧民族攻击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具有向东南转移的广大区间,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强、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地理环境(多样性)v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山川走势、降水量、温差),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经济土壤中国文化,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

3、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农耕经济,又分为中原定居农耕和南方山地游耕两种类型。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主体。经济土壤v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壤,决定了中国文化深层次的诸多特点,例如:v注重经验理性、务实黜虚、中庸循环的思维模式,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社会经济结构,尊君重民、集权专制的国家体制等等。社会结构(宗法专制社会)v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长期保留,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v君主专制早熟,持续时间长,皇帝集政治、神权于一身,既是政治、军事首领,也是文化领袖。宗法制度的表现和影响v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遵循父系的单系世袭原则;v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

4、更迭的社会细胞;v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国际条件(中国与内部“四夷”)v中原与“四夷”的关系。“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v中国历史上,“征服者被征服”、“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多次发生。国际条件(中国与亚洲)v东亚:“汉字文化圈”、“儒学文化圈”、“汉译佛典圈”v南亚次大陆:佛教近代中国国际条件(中国与世界)v近代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新特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v第一,军事威胁:从西北游牧民族变为东南沿海登陆的西洋人;v第二,文明冲突:文化高势位变为低势位。六、中国文化特质六、中国文化特质 v中国文化的特色性格v人文传统v伦理中心v尊君重民v中庸协和v延绵坚韧

5、人文传统 v重人生、讲入世。“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中国没有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v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更注重现实关怀。v但是,中国的人文传统不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与西方人文主义完全不同。伦理中心 v宗法传统,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v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与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不同。v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尊君重民 v农业自然经济,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社会分散,需要

6、集权政治(专制君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所以尊君。v农民为主体的民众为朝廷提供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维持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重民(“民为邦本”)。v“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一体两翼。中庸协和 v崇尚中庸,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v中国式智慧:“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v例如:均平思想、和同思想、兼容思想、温良谦和、认同“圜道”(五行学说)、反对极端,等等。延绵坚韧 v“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v“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兼

7、容汲纳,具备延续性。v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希腊、哈拉巴、玛雅等),都盛极而衰,出现“断层”、覆亡,是“突破性文化”,中国文明是惟一的“连续性文化”。七、中国文化的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世界地位v中国古人的“天下”观念v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v中国文明的延续性v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人的“天下”和“世界”观v“天下”:指时人视野所及的全部空间。在文化中心主义的意识下,古人的“天下”观不能视作全球意识。v“世界”:源自佛教楞严经,“世”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迁流(时间),“界”指四维诸方(空间)。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v世界上最早的几大原生文化(或称文明形态),

8、学术界有不同的表述:v“三大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六大文化区”、“七大母文化”、“八个文明中心”、“26个文明中心”等多种说法。v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来看,中国都是这些原生文化中的重要一元。它在独立起源、发达程度、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中国文明对东亚的影响v“汉字文化圈”(汉字、儒学、律令制度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几大要素)。v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中国文化对欧洲和其他世界文化的影响v第一,中国的科学技术(“三大发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物质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提供了某些诱发因子。v第二,中国的思想意识,如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实用理

9、性对欧洲的启蒙主义运动产生过影响。v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度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度。v第四,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精神资源,对当今和未来世界将起作用。v马克思说:v“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马克思像八、中国文化史分期八、中国文化史分期v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v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v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v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v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v东西文化交汇

10、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中国文化史的独特分期v文化的生成、发展都具有阶段性,文化史研究必须揭示这种阶段性,并循此展开叙述。v中国文化史的段落划分,往往突破王朝界域。v梁启超曾将中国文化史概括为三个大段落“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v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v中国人独立起源,“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依据不足。v采集和渔猎,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新石器时代)。v中国文明多元发生,华夏(河洛)、东夷(海岱)和苗蛮(江汉)三大先民集团,考古证明。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v跨入

11、文明门槛,古史系统及其考古证明。v青铜时代文明及其特点。v祖先崇拜。v元典及元典精神。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v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固定于秦汉时期。v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儒学、经学。v朝代更替模式。v秦汉是“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古代中国文化的总归结时代”。v秦汉文化足以与南亚的孔雀王朝文化、欧洲的罗马文化相媲美,成为亚欧大陆并峙的三大帝国文化。v农耕与游牧的主题。v秦汉时期,既可以视为中国史前文化及元典时代之后多元文化的一个大完结、大整合。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v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走向“亚洲之中国”。v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

12、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玄风弥漫,儒、道、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和各文化门类。v特点:v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v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交融。v文化中心向东向南的转移过程。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v唐中叶的转折。中古走向近古。v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v理学、宋学,士大夫文化。v由武转文,内敛精致,少数民族入侵。v中国前近代文化的基本面貌。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v遭遇“高势位”文化的入侵。近代转型。走向“世界之中国”。v“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之批判和解构。v内力(近代化的内在因子)和外力(西方影响)共同作用。v中西文化碰撞,由南向北、由东向西。v20世纪以来的文化变革,超越以往。中国文化的四次转折v春秋战国之际。v魏晋之际。v唐朝中叶。v明清之际。v当今仍处于转折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文化导论.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