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捕蛇者说柳宗元第1课时激趣导入很多人会怕蛇,因为被毒蛇咬伤后会危及生命。但是,有的地方的人却争相去捕毒蛇,这是为什么呢?预习检查1.易错字腊()挛踠()瘘()疠()莅事者()蹙()啮()当其租入()几死者()殚()转徙()顿踣()曩()悍吏()隳突()恂恂而起()缶()谨食之()以俟夫观人风者()xlu nw nluL lcnid ngjd nxbn ngh nhuxnfuss 预习检查2.通假字谨食之(“食”通“饲”,喂养)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预习检查3.古今异义词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古义:用来作为;今义:认为)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
2、同意、许可)余悲之(古义:同情,怜悯;今义:悲伤,悲哀)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义:处处;今义:经常)预习检查向吾不为斯役(古义:假使;今义:方向)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以尽吾齿(古义:年龄;今义:牙齿)虽鸡狗不得宁焉(古义:即使;今义:连词,虽然)去死肌(古义:去除;今义:到地方)预习检测4.长句的断句。永之人 争 奔走焉熟知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者乎而 乡邻之生 日蹙/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成就很高,今存柳河东集。文题解说“说”是我国古代的一
3、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议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巧立名目,旧税加新税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写。这时他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心情抑郁,但他仍关心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疾苦,并以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翻译课文1.自读。朗读课文,标注重点词语。(1)重点实词:啮、御、腊、聚、嗣、几、汪然、病、蹙、曩、恂恂、弛然、毒等。(2)重点虚词:之、而、焉等。2.译读。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文言知识5.词类活
4、用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动词活用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土地上的出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活用作动词,晾成干肉)余悲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同情)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岁赋其二(名词作状语,每年)岁赋其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征收赋税)文言知识6.文言句式(1)判断句苛政猛于虎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余将告于莅事者(状语“于莅事者”应放在动词“告”的前面,状语后置)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状语“乎东西”“乎南北”后置)文言知识(3)省略句黑质而白章(省略主语“蛇”)触草木,尽死(省略主语“草木”)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以为”是“以之为”
5、的省略)整体感知给文章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意思。第一部分(1):交代捕蛇缘由。第二部分(24):主要记叙了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第三部分(5):点明全篇主旨。整体感知概括本文的主旨。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整体感知本文中哪两句能点明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意图?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表明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拓展提高怎样看待作者的写作动机?拓展提高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他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作者对于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整体感知通过整体把握课文,我们了解到课文通过写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者疾苦的同情。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捕蛇者说交代捕蛇的缘由蒋氏自述议论蛇毒之剧,功能特殊捕蛇缘由概述蒋氏三代悲惨遭遇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自陈心曲点明主旨 苛政猛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