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焦教材,让语文要素悄然落地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一、联系一、联系“课标课标”,比较课文比较课文,求证求证“为什么为什么”二、找寻二、找寻“要素要素”聚焦呈现聚焦呈现,知晓知晓“是什么是什么”三、解读三、解读“文本文本”,精心设计精心设计,落实落实“怎么做怎么做”一、联系一、联系“课标课标”,比较课文比较课文,求证求证“为为什么什么”(一)与“课程标准”比对(二)与年段课文比较(三)与同组课文比照(一)与(一)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比对比对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单元导语。导语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点明单元人文主题;第二部分提示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学习任务等,
2、如果把整册书的语文学习要素综合在一起,很容易发现,这些要素与“新课标”中提及的内容基本一致。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要素“借助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八单元的学习要素“”,就与第二学段“阅读”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内容”目标相匹配。第二学段“习作”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已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已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目标,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要素“阅读阅读时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和第七单元学习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上得到
3、具体落实。而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与第二学段“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相对应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语文要素是学生阅读、习作能力内容的分解,是“新课标”中“阅读“习作(或写话)”在教材中的落实。但是,语文要素又不是“新课标”中目标内容的一一呈现,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改变形成的。这种编排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得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楚明了,便教利学。(一)与(一)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比对比对(二)与年段课文比较(二)与年段课文比较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缓慢渐进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
4、素,还要关注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中语文要素的衔接和发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本单元要求训练的语文要素,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基础上,向更深一层推进。再向前比较两个年级,我们又有新发现: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分别提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的语文要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要求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由此不难看出,教材注重语文要素分布的梯度,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来编排。由一年级最初只是“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到二年级第一学期“
5、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第二学期“理解”句子意思,再到三年级“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和规律。(二)与年段课文比较(二)与年段课文比较(三)与同组课文比照(三)与同组课文比照 通常来看,一个单元的数篇课文,在同一人文主题的观照下,围绕某一个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训练,一般不会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明显提及。通过研读第六单元四篇课文,我们发现,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要求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第19课剃头大师)要求学习运用“一边默读一边想,回答问题”的方法:第20课肥皂泡要求学会运用“在课文中找一找”的方法:第21课我不能失信)指导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句子
6、含义。(三)与同组课文比照(三)与同组课文比照 通过关注比照同组课文语文要素的细微变化,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同一个语文要在同一单元的不同梯度的发展。这也体现了新知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与“新课标”、年级册次课文比较中,我们道知晓了教材在每个单元中编排语文要素的原委。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树立目标意识,建立单元整组推进意识,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将相应的语文要素贯穿整个单元教学。二、找寻二、找寻“要素要素”聚焦呈现聚焦呈现,知晓知晓“是是什么什么”(一)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二)课后习题中落实语文要素(三)“交流平台”中强化语文要素(四)习作和“运用”中践行语文要素 知晓“为什么”要编排语文要
7、素,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根”,还需要知道每个单元学习的要素到底“是什么”。只有知晓“是什么”后,才能明确“教什么”,即确定教学内容,从而走出之前与“人文性”纠缠的思维定式,真正落实语文要素。二、找寻二、找寻“要素要素”聚焦呈现聚焦呈现,知晓知晓“是什是什么么”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导读页上集中呈现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一目了然,但教师依然要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再次聚焦学习要素,明确学习目标。(一)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一)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两个要素:第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个要素指向阅读。我们知道,学生要想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更好
8、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主旨,就必须“理解”好课文中“难懂的句子”。这是基础。第二,“写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这个指向习作。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多彩的童年”。所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人叙事类文本,而且都反映的是名人或身边人的童年生活事例。这与后面习作有内在联系,也为写好本次习作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教师在制定课文教学目标时,要多关注课后习题。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不能把课后习题仅仅当作一道简单的问答题,而应关照全文,尤其是围绕那道涉及语文要素的问题,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保证语文要素得到有效实施。(二)课后习题中落实语文要素(二)课后习题中落实语文要素 每个语文园地中的“
9、交流平台”,大都会通过学习伙伴交流汇报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它是对单元阅读要素的梳理和归纳,是对课后习题的整理和综合,是整个单元语文要素的再次聚焦和呈现,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流平台”中共有四段话:(三)(三)“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中强化语文要素中强化语文要素 第一段话,围绕之前学过的语文要素进行复习和整合;第二、第三段话,是对本单元课文中已学习运用的要素进行概括,再次明确两种最常见的方法:第四段中列举的方法,课后习题中没有涉及训练,是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创新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结合“交流平合”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10、识,并积极主动运用于语文实践中,以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和能力。(三)(三)“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中强化语文要素中强化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运用和书写表达,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每个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词句段运用”练习;每个单元中,都安排了习作训练。训练主题和内容,大都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的学习要素。综上,我们发现,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语文要素”训练。“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能够环环相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形成系统,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四)习作和(四)习作和“运用运用”中践行语文要素中践行语文要素(一)基于“要素”,确定课文教学目标(二)围绕“要素
11、”分步设置学习活动(三)迁移拓展,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三、解读三、解读“文本文本”,精心设计精心设计,落实落实“怎么做怎么做”目标是导航,是灵魂。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才有目的性。教学目标的设置变化,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变动。有不少教师喜欢照搬教参或网上的内容,设计一些诸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似是而非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万能”目标,放在任何一篇课文中都可以。无个性,更无针对性基于语文学习要素,教师需要设置有导向的目标,让每一篇课文学习都能凸显语文要素。(一)基于(一)基于“要素要素”,确定课文教学目标确定课文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是教学的基本形
12、式。为达成每个单元中训练的语文要素,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按步骤逐步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以剃头大师为例,教师结合文本特点及课后习题,可以分以几个步骤设置读书学习活动。(二)围绕(二)围绕“要素要素”分步设置学习活动分步设置学习活动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用“串联”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第二步:默读课文,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晓文中“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找到这样称呼他们的原因。第三步:精读课文,讨论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交流体会“跟受刑一样”“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
13、头发”等句子的意思(二)围绕(二)围绕“要素要素”分步设置学习活动分步设置学习活动 第四步:细读人物片段描写,讨论人物特点及课文用“头大师作为题目的精妙,感悟作者字里行间的童趣。第五步:拓展延伸,继续运用各种方法,阅读秦文君调皮的日子,体会人物的个性特述的教学过程,紧扣语文学习要素,借助读书的形式,设计了几个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达成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既“得言”又“得法”。(二)围绕(二)围绕“要素要素”分步设置学习活动分步设置学习活动(三)迁移拓展(三)迁移拓展,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 如想让语文学习要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教师就需要将语文要素细化为教学内
14、容,通过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习得方法。为使方法转化为习惯,还应在迁移衔接、拓展实践中,逐步加以强化。1.学会迁移,从这一“课”到另一“篇”。如学习完第18课后,可以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张继楼的另外两篇童诗街头和树上。2.拓展阅读,从这一“课”到另一“本”。如学完肥皂泡后,可推荐阅读冰心散文选整本书,重点阅读雨后吹泡泡等文章:学完剃头大师可推荐阅读泰文君调皮的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情趣。(三)迁移拓展(三)迁移拓展,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 3.实践训练,从这一“法”到另一“用”。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提供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方法主动
15、“用”到语文实践中;在“词句段运用”中,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后,教师可再创设情境学习语文要素,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用”的能力。在“习作”训练中运用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在表达中理解词语、体会情感。语文要素不是冷若冰霜、桔燥乏味的知识点,而是有温度、有情趣的。语文老师应努力践行“游戏精神”,让课堂充满快乐。针对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特点,需要教师具有敏锐性,能精准地确定学习要素精心地设计学习活动,让语文要素在学习中悄然落地,最终形成学生的学科素养。(三)迁移拓展(三)迁移拓展,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 课后练习题,是编者意图的直接体现。语文要素在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课后习题来呈现,也有采用泡泡图的形式来提示。查看本单元课后习题发现,第21课是略读课文,课后没有习题,只有文前的“学习提示”。在“学习提示”中依然提到,“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直指语文学习要素。其他三篇精读课文后面,都安排了三四道习题。虽然习题内容各异,但均有一题是指向让学生理解某个句子的意思,直接凸显本单元语文要素。并且,方法是各不相同的,真可谓运用多种方法”。(二)课后习题中落实语文要素(二)课后习题中落实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