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成成都都市市高高 2 20 01 17 7 级级二二诊诊历历史史试试题题解解析析 24.A 解解析析:本题引入“绝地天通”学术问题来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解, 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国家起源,即文明史开端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 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需要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和阶级根源。经典马克思主义勾勒 这一历史进程如下:生产力进步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形成阶级分化国家诞生。学术界对“绝地天通”问题 有多种解读,本题引用了其中比较有共识的一种说法,即颛顼把原本人人都能占卜祭祀、沟通天神的权力,集结到 专
2、职巫师手中。这种宗教权力的集中,是统治阶级权力的大力扩张,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故 A 项成立。随着私 有产品的出现,贫富、贵贱观念逐步产生,就已经开始了阶级分化的历程,故 B 项不成立。题干反映的是宗教权力 向统治阶级集中,且后来的夏、商时期神权和王权结合程度步步增长,故 C 项不成立。战国时期,中国才开始出现 专制政府,故 D 项不成立。 25.C 解解析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对特定时空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试题所说现象是汉 代丝织品消费从贵族专享到大众消费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反映汉代社会诸多方面的历史状况。从经济上看,民众 衣料材质改善反映了汉代社会经济发展,但其
3、财富分配方式并未导致贫富差距缩小;A 项错误。从社会关系上看, 汉代仍然是等级社会,普通民众消费被视为贵族专享的奢侈品,其社会消费心理反映出等级观念的存在;B 项错误。 从生产能力上看,汉代丝织品消费大众化客观上反映了丝织品产量的增加,进而反映出丝织技术的推广这一史实; C 项正确。从政治上看,“平民政治”有其独有的政治含义,而汉代仍然是贵族政治;D 项错误。 26.D 解解析析:本题考查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东晋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江南名士风度流行, 他们崇尚老庄、 佛道思想, 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优雅飘逸风尚, 这种社会思想变化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 就是男装流行褒
4、衣博带,女装流行上俭下丰;这与汉代服饰体现出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以来,名教(礼教)思想导致男女服饰比较保守有着明显差异,故选 D 项。汉代和东晋南朝时期,农耕经济都得到 发展,且褒衣博带和女装的饰带层叠是上层社会的服饰,不适宜农耕生产实际,故不能将其作为东晋南朝服饰变化 的主要原因,A 项错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和相应的艺术水平,因此不同时代的审美水平难以说明高 下优劣,B 项错误;东晋南朝与汉朝从整体上比较,政局动荡,服饰风格的变化是社会动荡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 C 项错误。 需要说明的是,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来考查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在现行人民版
5、教材可以找到多处依托,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的同时,胡装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明治维新的“欧化”运动;康有为的“断 发易服”思想等等。比较隐性的涉及服饰变革的知识点可以说散落在几乎所有的主干知识中,如古代政治制度与官 员服饰、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着装的变化等等。请大家在后期冲刺阶段可以适当关注这一主 题。 27.C 解解析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计量史学类试题的解题能力。据材料可知,明代前、中期与宋代相比,铜钱作为基 本货币,发行量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再结合劳动力价格与宋代的对比,还有江南地区出现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同时 2 通行的现象,可知,在明代货币紧缩的政策影响下
6、,商业贸易受到明显的影响,呈现出活力不足的特征。故选 C。 据表格信息可知,明代铜钱发行量小,市场劳动力价格偏低,可知货币系升值而非贬值,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能 反映出劳动力价格偏低,但缺乏物价信息支撑,无法体现出人民生活困难,故 B 项错误。白银流入的信息无法从总 体视角反映材料,对明代前期的通货紧缩也无从体现,而且不符合明代前中期的历史事实(材料中的银是指 15 世 纪中期的金花银),故 D 项错误。 28.B 解析解析:该题主要从心态史学的角度考查洋务运动,重在考查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归纳、概括、比 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审材料的中心句“中国政体,官与民,内
7、与外,均难合一”并结合相关 信息,可判断李鸿章在对当时的政治体制进行反思,故正确答案选 B;A 和 C 不符合史实,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9.A 解析解析:该题主要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重在考查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 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和运用归纳、 概括、 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审题干中心词“扫 盲普及读物”可知中共重视民众启蒙,同时通过审图片文字材料的中心思想可知,中共重视根据地政权建设并在根 据地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据此判断本题正确答案选 A;根据材料可知,图片是“扫盲普及读物”内容的摘录, 无从判断它的实施效果如何,B
8、项错在“取得了显著成效”;C 项错在“开始”;材料强调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的新 民主主革命道路,并没有否定欧美和苏联发展模式,故 D 项错误。 30.C 解析解析:该题重在价值立意,通过历史观照现实。重在考查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 能力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西南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中共在建国初期很快就控制了疫情,反 映了中共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故选 C;A 项材料中无从体现;B、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1.C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具体时空框架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音乐的异军 突起,同此前几乎只有革命音乐的现象
9、形成鲜明对照。音乐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 成效,正确选项为 C。1979 年,“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和“二为”方向的提出,是 80 年代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 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 A;80 年代初期,尚未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 B;根据流行音乐一 度风靡一时,无法推断浪漫主义音乐在中国文化市场是否得到普及,排除 D。 32.B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雅典黄金时代的民主政治,主要的切入点是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一句与我们的认知不太一致的评 价。这道题也告诉我们,个人的长期执政与民主政治并非不能兼容。雅典民主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了一个巅峰,有 着一套相对完善的民主运
10、作流程,说其运行机制严重失灵难以成立,排除 C。伯里克利长期执政的前提是要先实实 在在地当选将军,所以说雅典民主的本质是个人专制难以成立,排除 A。以伯里克利为代表的政治家,利用雅典民 主政治争权夺利,材料难以体现,排除 D。伯里克利作为上层政治精英的代表人物,将个人素质与民主规则很好地 结合,从而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到了黄金时代,所以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3.A 解析:解析:本题表面上描述了关于“儿童游戏”的认知变化,实际上是以 15 世纪以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变化 为背景,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中“儿童游 戏”从“魔鬼的礼物”到
11、“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且“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是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发展影响下的 结果,结合“从 15 世纪开始”这一时间限定,确定 A 项为正确选项。B 项宗教改革兴起于 16 世纪,不可能推动“15 3 世纪开始”的“变化”。对儿童游戏的认识变化有利于推动儿童教育的发展,但无法体现“是否普及”,故 C 项错 误。儿童游戏日益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 “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宗教肖像画之中”,说明宗教与世俗生活依然有关联, 故 D 项不合题意。 34.D 解析解析:本题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主要考查考生从试题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调动和运 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全面
12、掌握、理解苏联经济建设探索和改革情况。农产品征购是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从建立之初的暴力强征到 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以农业集体化为代表的斯大林体制,再 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为提高农业效益所做的几次改革尝试,说明粮食问题一直是苏(俄)联致力于解决但没有解 决的顽疾之一,也反映出苏(俄)联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1928 年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彻底消灭个体经济,完 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 A 项不合题意。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是 1928 年后农业 合作化运动中逐渐确立起来的,故 B 项错误。依据“粮食税”等信息即可判定 C 项表述失当,予以排除。“
13、粮食税” 施行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理念,故 C 项“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中“贯穿”这一措辞是错误的。 35.B 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利用地图材料,同时联系所 学知识,熟悉世界主要炼油国分布变化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图名“1970 年和 2010 年 世界主要国家日炼油能力分布示意图” , 明确给出了作答该题所需要的时空信息和历史现象。 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 1970 年世界炼油能力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相对较弱;2010 年的中东和亚 太地区的炼油能力已有较大提升,北美、
14、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为主要支撑的世界炼油格局已经形成;从演变趋势 来看,世界炼油重心呈现出由欧美向中东、亚太发展的趋势。这一世界炼油格局的变化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自 西向东转移的具体反映, 也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东和亚太地区的崛起冲击了美国霸权, 而非“国际霸权转移”,故 A 项错误。题干强调国际炼油格局的变化,与生产社会化无关,故 C 项不合题意。同一 地区石油资源分布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剧烈变动,故 D 项错误。 41. 解析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 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考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考生对本题的解答,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和归纳材料中所述
15、史事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处的 特定时代背景予以准确清晰的描述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对历史问题进行理性 分析和客观评判。这对考生能够将具体史实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析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 求。 近年来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成为持续热点,本题将这一现实热点置于国际国内的宏大背景中与历史学科 主干知识相切合。材料一呈现的是日美半导体领域的合作与摩擦,旨在考查日本半导体产业兴衰给我国的启示,紧 扣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等主干知识。材料二呈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历程,旨在考查新中国成立
16、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为中国应对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提供一种历史学科 视角思路。 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并分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第一小问考生逐条提炼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即可。根据“颁布文件”“通产省”等 信息可以得出“政府的大力扶持”,根据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以半导体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产品” 等信息可以得出“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引进技术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根据“遏制共产主义”“转移先 4 进技术”等信息可以得出“美国的支持”,根据“大众化民生用品”可以得出“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根据
17、“五六 十年代”“70 年代后期”“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 “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小问考生需要从对日本、对美国、对其他国家几方面分 析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这两个小问的难度在于考生能否理解和领会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为中国提供 的启示。 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的特点。这需要考生抓住“进 程”这一题眼,运用多种归纳概括方法处理材料信息。第一,逐条提炼法。如提取“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得出“主 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第二,纵横比较法。与材料一比较,得出“大致与世界
18、先进国家同期起步”;纵向分阶段 比较,根据“相对封闭”“均在中国布局”可以得出“从封闭、半封闭发展到融入全球化潮流”,根据“缺乏市场 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得出“从适应国家计划需要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需求”。第三,知识注疏法,标答中的“从 封闭、半封闭发展到融入全球化潮流;虽经历曲折,但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从适应国家计划需要转向服务于市场经 济需求;受政治环境和政策影响较大”基本是教材中的重要结论性语言。这也提醒广大考生,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观 题作答,必须以现行教材的重要结论为准绳。 第(3)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本相比,中国应对中美半导体领域贸易摩擦的 有利条件。这个问
19、有相当难度。从思维路径上说,中国的有利条件要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家国情怀来说,是 要坚定中国迎接挑战的“四个自信”。从语言组织来说,中国的有利条件实际上是与日本比较得出来,日本二战后 追随美国,作为美国盟国的大局决定了日美之争日本必须妥协,反观中国则主权独立;日本作为岛国,国内市场有 限,回旋余地不够,而中国则有明显优势;从国际形势上讲,今天的国际形势和冷战后期的国际形势也不可同日而 语。 42. 解析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创设了地图与文字相结合的新情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以两幅地图,展示了清代前后期长三
20、角地区部 分城镇在整体分布格局(方位、形状)、个体城市地位(一般、重要)及属性(通商口岸)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要 求考生利用地图材料,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独立提出“特征”,并就所拟“特征” 进行阐述。 本题图文和历史信息丰富,内涵广泛,涉及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也是考生相当熟悉的,支撑材料表述的 历史事实和现象非常多。考生可从多个角度提炼出“特征”。因此对于此题,考生基本上都有话可说,可以选择的 “特征”相当多,如示例 1 从整体分布格局及方位这一角度入手,示例 2 则从上海地位的上升切入,还可从通商口 岸城市的出现关联到“半殖民地化特征”,等等。“特征”的提炼和相应
21、的阐述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和后期 要联系对比,不能只关注前期或只关注后期;二是在阐述环节既要解释前期“怎么样”,也要阐明后期“为什么这 样”。 考生作答本题时应该按历史学小论文的基本要求来展开自己的阐述,要求有三:一是要有明确(鲜明)的观点; 二是结合题干图文信息以及所学知识;三是具体的论证要紧紧围绕所拟“特征”进行简要阐述,论证的逻辑要严密 清晰、语言文字要流畅通顺。这类开放题实际上是对考生史论结合、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探求看历史问题等综合素 质的考查, 因此具有较强的学科思维和能力考查力度, 有利于教学检测, 并对后期冲刺阶段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45. 解析解析:本题旨在通过社会礼仪
22、的改革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认识。乡饮酒礼作为一种直达民间社会 5 的礼仪,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社会教化的重要工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第(1)问考查 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太祖在唐宋旧制的基础上,恢复并改革曾被废弃的这一古 礼,在教化的同时进行惩戒,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在基层社会贯彻国家意志,以强化君主权威。 第(2)问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根据明太祖进行乡饮酒礼改革的目的和特点,从直接 作用、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实现程度、以及实际效能等角度分析即可。 46. 解析解析:本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之
23、战中的海狮计划为切入口,希望通过此题凸显二战中以英国为代表 的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对抗法西斯侵略的不屈精神。第一问问的是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原因。材料的前两句等于是 交代了海狮计划制定的背景,而从三句开始则牵涉到了第一问的一系列答案。由于德国的准备不足,加上自身的空 军实力也没有占到压倒性的优势,在遭到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之后,带来的结果则是不列颠空战的受挫,加上希特 勒对英国顽强作战精神来源的误判,从而导致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 第二问,分析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影响。这一问,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进行延伸的分析。由于海狮计 划的破产,德国没有能够成功入侵英国,使得英国保证了自己的主权独立,从而也避
24、免了自己更大的损失。而英国 对德国入侵的挫败,客观上必然会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信心有一定的帮助。而希特勒认为英国顽 强抵抗的精神源于寄希望于苏联,所以在未征服英国的同时就入侵苏联,从而再次重蹈一战两线作战的覆辙。 47. 解析解析:本题以民国初年外交家颜惠庆在华盛顿会议前后的外交努力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 释能力。第(1)问考查颜惠庆外交策略形成的原因,考生应以唯物史观为引领,从内外因两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2)主要考查对颜惠庆外交策略的评价,考生须从积极与局限两个维度入手,既认识到其外交策略的积极因素, 也能对其局限性进行评判,从而对民国初年我国外交的艰难和外交家的爱国精神形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