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1986 年 3 月, 安徽省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成立。 它是安徽全省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及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 全省联合非营利社会团体。对此点评正确的有( ) 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说明安徽最先进行了改革尝试 是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产物 说明安徽摆脱了姓“资”姓“社”的束缚 A.B. C.D. 2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3 1978 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
2、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 年 9 月,中共 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 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材料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 B.1978 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 C.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 D.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 4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 20 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应主要归功于中国人的 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
3、将使发展新的、 可 信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51991 年,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进行谈话时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老祖宗不能丢 了,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决定(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拨乱反正 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发表“南方谈话”和召开十四大 6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
4、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 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7 2002 年,中国大幅调低了 5300 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 2001 年的 15.3%降低至 12%;2010 年, 给予最不发达国家 4762 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该政策有利于中国( ) A.大幅减少关税收入 B.扩大出口增加外汇 C.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扩大就业发展民生 8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5、,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 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 7 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9不同时期流行的口号与民谣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以下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抓革命,促生产” A.B. C.D. 101984 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 两年再看。 那个能影响到我们
6、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 群众就说政策变了, 人心就不安了。 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 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 A.有助于缓解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 B.有利于解决国营企业的雇工问题 C.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D.标志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11.(22 分)材料题建国后,价格制定机制的演变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着商品生产,价值 规律还起作用。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毛泽东文选
7、第七卷(1957 年) 材料二 1985 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1990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 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 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 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 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 37%左右。 李凤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全国抽样调查 12 个钢厂的自销率与产量增长率单位:% 钢厂 自销率 平均自销率 产量增长率 平均产量增长率 排名前 6 位 07.8 2.96 -10.985.80 -9.32 排名后 6 位 1034 18.78 2.3069.73 14.38 中国经济体
8、制改革综合调查研究组 改革: 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1985 年 10 月) 上世纪 80 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物资分配体制和物资价格的双轨制, 使得“官倒”通过倒买倒卖能够从中获利。当时生产资料、物资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调拨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 市场的。计划调拨的部分是计划价格,通过市场的是市场价格,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两个价格就拉得很大。 吴敬琏政府与市场 材料四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市场中的企业是提升技术 的主体,市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单位是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主体。供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
9、如果生产能力确实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就像一款新上市 的智能手机,价格高出其它手机几倍,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否则就不是创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 品的能力扩张上。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 许小年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以供给侧改革开拓创新空间(2016 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商品价格产生的方式和经济基础。(4 分) (2)据材料二结合并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价格双轨制产生的主要因素。(6 分) (3)据材料三分析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影响。(4 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四中智能手机热卖的社会因素。(6 分)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原理?(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