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概 述述v中医学认识中医学认识v中风以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善行而数变的风的特征相似而得名。v一般认为本病由外受之风、内生之风,或忧思恼怒、饮食失节、恣酒纵欲等因素所致。v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为主要症状。v猝然昏仆:古代有“仆击”、“大厥”、“薄厥”之称;半身不遂:古代有有“偏枯”、“偏风”、“痱风”、“身偏不用”等称。概概 述述v现代医学认识现代医学认识v中风病,又名“脑卒中”。是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颈椎病、血液高粘滞综合征、A型行为及恶劣气候等原因所引发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拴塞、高血压脑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意外所致。中西医有关
2、中风偏瘫文献复习中西医有关中风偏瘫文献复习v中医学有关中风偏瘫的相关文献回顾中医学有关中风偏瘫的相关文献回顾v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治法的认识和医疗技术?有其逐步发展与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v灵枢灵枢提出:“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
3、矣。”又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还说:“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v汉代张仲景汉代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为本,导致风邪乘虚侵入人体。提出“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v隋代医家隋代医家都认为中风是外受之风引起。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风偏枯者,受于风湿之邪”等等。v唐宋以后唐宋以后,则以“内生之风”为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强调中风的发生,是由内虚、阴阳失调而致,可谓中风病因说的一大转折。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v金元以后医家们各言其一,各持己见。
4、v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中风瘫痪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v朱丹溪朱丹溪则认为痰生热,热生风。v明代吴崑明代吴崑综合金元时期医家的学术观点,对中风病因作了较详细叙述:“风者,百病之长,得天行之象,故其发也暴。然上世论风,主于外感;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而未世之论纷然矣。”v王履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分类,率先提出了以外受风邪为“真中真中”,以内虚生风为“类中类中”之说。并强调:“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说明中风是由于人体自身的病变而引起的。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5、v至明清,医家对中风的认识更趋全面。v张景岳张景岳认为,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辨。提出“内伤积损”的观点。v王肯堂王肯堂提出:“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损伤心脾”,说明饮食与中风发病的关系。v清代沈金鳌清代沈金鳌认为肥人多中风,阐述了人体体质类型与中风发病的关系。v叶天士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导致“内风旋动”的发病机理。v王清任王清任却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而成。v由此可见,中风病的病机较为复杂,涉及五脏、经络、血脉等。根本原因多半是内伤积损所致。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辨证论治的认识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辨证论治的认识v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极为
6、重视。v素问素问通评虚实论通评虚实论说:“仆击偏枯”即是实,而“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v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v隋代巢元方隋代巢元方将中风分为中风候、风癔候、风口候、风痱候、风偏枯候等加以辨证。v唐代孙思邈唐代孙思邈将中风分“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v清代清代医学心悟医学心悟提出中风按心、脾、肾三经分经辨证。v沈金鳌沈金鳌则认为按病变部位浅深和病情的轻重来讨论中风症候分类辨证较合适。v这些方法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治法的探讨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治法的探讨u中药汤剂疗法中药汤剂疗法u偏瘫其他疗法偏瘫其他疗法
7、n古代文献中的导引及运动疗法古代文献中的导引及运动疗法n古代文献中的针灸疗法古代文献中的针灸疗法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v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以脉证相随,方药互参形成的“侯氏黑侯氏黑散散”、“风引汤风引汤”。v唐代千金要方的大、小续命汤大、小续命汤等,创立了治疗中风的方药。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v两宋金元时期,中风病的治法,已形成一定规模。v刘河间刘河间认为卒中瘫痪多因将息失宜,五志过极,肾水虚衰,心火暴甚所致,治法注重清火。v朱丹溪朱丹溪则认为中风病为血虚有痰,应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衄。v王肯堂
8、王肯堂认为治中风要先辨闭脱症,才可施治。v张景岳张景岳论及中风,有“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脏之辨,然中风半身不遂,大抵属气虚”之说。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v医宗必读医宗必读认为治中风“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原为闭证设,若施之脱证,如人即入井,而又下之石也”,提出了“若误服苏合香丸、牛黄、至宝之类,即不可救矣”之训诫。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来治疗中风,还提出治半身不遂用顺风匀气散、虎骨散等。v这些治则方药逐步完善了中风的辨证施治体系。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v清代清代辨证录辨证录指出:“在治
9、中风中,不可过用风药,杂然乱投祛风药,以致耗气伤血而成偏枯。应重用参术,多用补剂而散之也。”v金匮翼金匮翼采用开关、固脱、泄大邪、转大气、逐痰涎、除热风、通窍隧,灸腧穴等“卒中八法卒中八法”以治疗中风。“八法”可随证调用,以应仓卒之变。它荟萃了前人的经验,为后世临床治疗中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v王清任王清任认为:前人治疗中风时,不外气、湿、痰、火、挟风而作,独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认为中风属气虚。王氏提出中风的半身不遂、口眼斜、口噤咬牙、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皆由气虚而致,并非痰饮、风火、痰火等引起,故组方以长于补气的补阳补阳还五汤还五汤治之。历代治疗中风偏瘫的针灸推拿方法回顾历代治疗中风偏瘫的针
10、灸推拿方法回顾v除了中药内治之外,历代医家在诊治中风时,还创立了针灸、按摩、外治、食疗、养生导引等多种治疗方法,形成了中医学丰富多彩的中风治疗体系,在临床应用中各有其特点及疗效。v本次讲座不再一一概述,只以针灸推拿为重点简单复习一下古代有关针灸推拿外治方面的文献。巢元方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述了用“养生方导引法”治疗风偏枯侯,有“蛤蟆行气法”、“专意念气”法 等。刘河间刘河间治疗中风口噤筋脉紧急者,“早令导引按摩,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使筋脉稍舒缓而气通行”。石室秘录石室秘录记载了运动疗法的雏形,与现代Bobath法利用神经反射原理来治疗偏瘫的技术十分相似。古代文献中的导引及运动疗法古代文
11、献中的导引及运动疗法古代导引及运动疗法文献资料古代导引及运动疗法文献资料v补辑肘后方补辑肘后方治卒中风诸急治卒中风诸急风喑不得语方风喑不得语方“治中风口僻者方 取蜘蛛子,摩其偏急颊车上,候视正,则止。亦可向火摩之。”v圣济总录圣济总录诸风门诸风门风口噤风口噤:“治中风目瞑牙噤,不能下药者,用此散。中指点散,揩齿三二十次,在大牙左右,其口自开,始得下药,开关散方。天南星(生,捣为细末)、龙脑(别研)各等份研细,五月五日午时合,患者共使一字?。若急用亦不择端午。”古代导引及运动疗法文献资料古代导引及运动疗法文献资料v寿世编寿世编中症门中症门:“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生南星、生半夏、皂角子各等
12、份,研末,吹鼻内,得嚏则吉,无嚏则危。白矾、盐花等份,擦牙即开”v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养生方导引法云: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髆前后欹侧柔髆二七,去髆并冷血。筋急,渐渐如消。”古代文献中的针灸疗法古代文献中的针灸疗法v针灸治疗偏瘫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较多的记载。v在古代针灸治疗偏瘫的文献中,往往以灸法为主。v在针灸甲乙经之前,治半身不遂以取单穴为主。v唐宋以后基本上是多穴处方。v古人治偏瘫主要是以阳经和督脉经穴为主,其中上肢以手阳明经腧穴为主,手少阳经为辅;下肢是以足少阳经为主,足阳明和足太阳经为辅。古代的针灸
13、法文献资料古代的针灸法文献资料v灵枢经灵枢经热病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v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具列四十五人形具列四十五人形:“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曰,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痺,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备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也,灸疮若春较秋更灸,秋较春更灸,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起下火,灸三壮,如风在左灸
14、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上件七穴,神效极多,不能具录,依法灸之,无不获愈。”古代的针灸法文献资料古代的针灸法文献资料v针经指南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针经标幽赋:“中风环跳而宜刺。”v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治症总要:“第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第二、阴证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证也。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第四、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复剌后穴:哑门、大敦。”“第五、中风口噤不开: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
15、俱宜泻)复剌后穴:廉泉、人中。”“第六、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复刺后穴:肩井、上廉、委中。”“第七、口眼歪斜,中风:地仓、颊车、人中、合谷复刺后穴:听会、承浆、翳风。”“第八、中风,左瘫右痪: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复剌后穴,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风市、丘墟、阳陵泉。”古代有关中风病预防的论述古代有关中风病预防的论述v历代医家还认识到中风容易复发的特点,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v症因脉治症因脉治中说:“中风之证一年半载,又复举发,三四发作,其病渐重。”阐明中风不仅容易复发,而且每次复发病情会加重。故应预防中风的发生。v朱丹溪朱丹溪说:“眩晕
16、者,中风之渐也。”v罗天益罗天益指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古代有关中风病预防的文献古代有关中风病预防的文献v王清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医林改错卷下卷下记未病以前之形状记未病以前之形状中记录了三十四种中风先兆症状:“每治此症,愈后问及未病以前之形状,有云偶而一阵头晕者,有头无故一阵发沉者,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者有耳内无故一阵蝉鸣者,有下眼皮长跳动者,有一只眼渐渐小者,有无故一阵眼睛发直者,有眼前长见旋风者,有长向鼻中攒冷气者,有上嘴唇一阵跳动者,有上下嘴唇相凑发紧者,有睡卧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者,有无故一阵气喘者,有一手长战者,有
17、两手长战者,有手无名指每日有一时屈而不伸者,有大指无故自动者,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腿无故发麻者,有肌肉无故跳动者,有手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脚趾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两腿膝缝出冷气者,有脚孤拐骨一阵发软向外棱倒者,有腿无故故抽筋者,有脚趾无故抽筋者,有行走两腿如拌蒜者,有心口一阵气堵者,有心口一阵发空、气不接者,有心口一阵发忙者,有头项无故一阵发直者,有睡卧自觉身子沉者,皆是元气渐亏之症。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v综上所述,祖国医学对中风病证论治有着丰富的记载和较好的疗效。v但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贯彻“预防为主”,加强中风预报和预防的研究,是减少疾病
18、死亡率,降低疾病病残率的关键。v尤其对于中风急性期病情迅速恶化的状况,要严密观察病情,把握病势的顺逆,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v进一步探讨本病的发病演变规律,提高中风治疗的疗效,是当今医疗科研的重要任务。现代有关中风偏瘫的相关文献回顾现代有关中风偏瘫的相关文献回顾v中风偏瘫本质的认识中风偏瘫本质的认识v中风所导致的偏瘫是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v由于脑动脉破裂或阻塞,以致该血管所灌流的脑细胞缺血坏死,运动系统失去了其高位中枢的调控,使原始的、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皮层以下中枢的运动的释放,导致患侧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产生的异常的运动模式及运动功能障碍。v偏瘫主要是由于病侧锥体系损害所致,同
19、时还伴有锥体外系的损害,病灶的部位和大小决定偏瘫的严重程度。中风偏瘫传统分期法中风偏瘫传统分期法v既往根据病程长短,人为地将偏瘫分为四期:v偏瘫急性期偏瘫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之内。由于此期瘫痪的肢体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不能维持自主性活动,故又称为软瘫期软瘫期。v其中发病后1周之内,病情变化较大,叫偏瘫急性期偏瘫急性期早期早期或叫偏瘫超早期偏瘫超早期;v偏瘫痉挛期偏瘫痉挛期:指发病后24周之间。主要表现是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紧张性反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状态;v相对恢复期相对恢复期:指发病后5周6个月。主要表现是分离运动、精细运动和速度运动。大多数偏瘫患者,在此期内被治愈;只有少数人进入后遗症期
20、;v偏瘫后遗症期偏瘫后遗症期:指发病后6个月以上未痊愈,仍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共济障碍、认知障碍等。Brunnstrom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v以前认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肢体瘫痪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瘫痪表现为松弛性瘫痪,但这只是二者表面的区别之一,并没有涉及二者区别的本质。痉挛其实只是偏瘫恢复过程中的一部分。v瑞典学者Brunnstrom通过对大量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观察,注意到中枢性偏瘫具有与周围性瘫痪不同的独特的规律性,它的恢复几乎是定型的连续过程,这就是著名的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v这一理论是偏瘫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也是评价病人的依据。
21、v阶段阶段I I:中风后急性期(约数日到2周时间)患侧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毫无主动活动;v阶段阶段IIII:发病约2周后,病情开始恢复,肌张力量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主动活动,而是以基本的共同运动,联合反应为主要表现的运动;v阶段阶段IIIIII:患者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达到病程中的极值,共同运动的活动可能受限,不能在某个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II、III阶段约持续2周左右。v阶段阶段: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加强而稍减轻,共同运动模式削弱,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即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此时的主动运动虽然困难,但逐渐就会变得容易;v阶段阶段V V:基本的四
22、肢共同运动失去优势,可以从事比较难的分离运动或比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V阶段相当于病后第5周到3个月左右。v阶段阶段VIVI: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各关节运动较为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关于针灸推拿介入的时机问题关于针灸推拿介入的时机问题v目前认为,无论是脑血栓还是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针刺治疗均是越早越好,接受治疗早晚与疗效有明显的区别。v在中风病发病后2周内、4周内、4周以上入院接受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68.4、47、38,早期用醒脑开窍法治疗的有效率可达100。中风偏瘫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针灸治疗历来是中风偏瘫康复的主要方法,针刺可直接用于防治和减轻误用、废用综合征和肩手综
23、合症等,现代常用的针灸方法如图所示:针灸治疗头针择时取穴其他体针电针运动疗法循经取穴 醒脑开窍固定取穴巨刺法针灸康复疗法Brunnstrum 分期 Brunnstrum分期针刺法 中风偏瘫急性期的针推治疗中风偏瘫急性期的针推治疗 v偏瘫发病时针推治疗偏瘫发病时针推治疗v针刺急救可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v主穴:人中,双内关,双三阴交;v配穴:极泉,尺泽,委中;v有吞咽困难者加风池,有手指活动障碍者加合谷;中风偏瘫急性期的针推治疗中风偏瘫急性期的针推治疗v偏瘫发病后偏瘫发病后1 1周之内的针推治疗周之内的针推治疗v被动运动,方法见现代偏瘫治疗学第四章第三节运动疗法;v头针加体针(方法见现代偏瘫治疗学
24、第四章第三节),具有醒脑开窍、活血化瘀和疏通经络的作用;中风偏瘫急性期的针推治疗中风偏瘫急性期的针推治疗v偏瘫发病后第偏瘫发病后第2 2周的针推治疗周的针推治疗v经过第1周的治疗,患者诊断已经明确,部分患者已脱离危险,大部分生存者意识已清醒,但肢体仍处于软瘫状态,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危之中。v调整治疗方案如下:v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保留并继续第1周内治疗有效的各项措施,包括肢体被动运动和体针,并根据情况增加一些治疗方法;v加推拿治疗(推拿的最佳介入期);中风病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中风病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 v中风病偏瘫痉挛期的特点中风病偏瘫痉挛期的特点v软瘫期后多数患者的肌张力得到恢复,一系列脊髓
25、水平的较低级的原始的反射活动出现。v主要表现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肌张力异常增高,甚至出现痉挛状态。v有些患者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不表现为痉挛状态和肌张力增高,但在患者欲从事主动活动时也会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在这些粗大运动中有关的肌肉也表现为痉挛或高张状态。v偏瘫痉挛期使患者的运动更加困难,只要想运动即以异常的运动模式出现。中风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v推拿治疗方法推拿治疗方法v取偏瘫对侧头皮运动区,手掌小鱼际紧贴之,进行快速、轻柔来回按摩,要求轻按且频率高,每分钟100次以上,持续23min,直至该区头皮发热,休息2min,再继续进行第二次按摩,反复按摩3次为1次治疗。中
26、风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v体针疗法体针疗法v上肢瘫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下肢瘫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梁丘、丰隆;面瘫取翳风、地仓、颊车、四白、人中;伴失语者加廉泉、通里、中渚;伴高血压加曲池透少海、太冲透涌泉。v根据病情,每次选36个主穴,再结合随症配穴。手法强调针感得气,留针1 5min,中间行针1次。中风病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中风病偏瘫痉挛期的针推治疗v抗痉挛运动治疗抗痉挛运动治疗v在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节各种反射活动以求打破痉挛模式,使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异常模式向着分离运动、自主运动的方向发展是抗痉挛运动治疗的主要目的。v中风病偏瘫
27、相对恢复期的特点中风病偏瘫相对恢复期的特点v此期大脑皮层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控制和对运动功能调节能力的恢复是缓慢进行的,首先恢复的多是粗大运动,其次才是精细活动和辨别活动。v患者可逐渐能随意控制自己的各种运动,由笨拙和迟缓逐渐到精确和熟练。v此期患者痉挛比较轻微,肌张力趋于正常,因而对从事各种运动的妨碍不大。v当患者用力、快速行走或情绪激动时,痉挛会暂时性加剧,动作的协调性变差,膝、踝关节变得僵硬,上肢和手屈曲加重,导致脊髓低级中枢控制的运动再次出现,这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的控制是有一定限度的。中风病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中风病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中风病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中
28、风病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v该期的治疗大致分为两个阶段。v第一阶段是发病后第5周3个月叫相对恢复期前期;v第二阶段是发病后46个月叫相对恢复期后期。v前期以治疗为主,康复为辅;后期以康复为主,治疗为辅。当然,这是对大多数患者而言的。v此期偏瘫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中风病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中风病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v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方法:偏瘫相对恢复期的针推治疗方法:v头皮运动区按摩;体针;推拿;主动运动法;步行训练。v偏瘫相对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方法:偏瘫相对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方法:v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修正错误的运动模式而恢复正确的运动模式。v自我推拿康复训练法;步行康复
29、训练方法;站桩功法;气功保健按摩法:中风病偏瘫后遗症期的针推治疗中风病偏瘫后遗症期的针推治疗 v中风病偏瘫后遗症期的特点中风病偏瘫后遗症期的特点v尽管前几个时期经过正规的、科学的治疗,仍然有1520的患者不能行走,约70的患者手的运动功能不能恢复,从而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后遗症。v常见的如关节痉挛、挛缩畸形、姿势异常、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极少数患者呈软瘫状态;有的患者,虽然生活能够自理,但行动显得笨拙和不便。稍重一些的,则需要在生活上不同程度地依赖他人照料,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终生致残,在肉体上遭受痛楚折磨的同时,心理上也要承受打击。v偏瘫后遗症的发生,绝不是不能治疗的。通过长期的治疗,可使其遗留
30、的功能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中风病偏瘫后遗症期的针推治疗中风病偏瘫后遗症期的针推治疗v偏瘫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偏瘫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v各种针灸疗法,如体针、头针、眼针、舌针、耳针、电针神经干均可用于偏瘫后遗症期的治疗,国内在针灸治疗偏瘫方面,报道较多,积累了许多比较成功的经验,许多经验已引起了国外重视。子午流注纳甲法、磁化针、双针激光针、穴位放血、穴位注射、电脉冲等在治疗偏瘫后遗症的作用已经受到肯定。v偏瘫后遗症期的推拿治疗(包括关节被动运动)偏瘫后遗症期的推拿治疗(包括关节被动运动)v偏瘫后遗症期的主动运动训练治疗偏瘫后遗症期的主动运动训练治疗 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
31、v针刺可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针刺后能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形成,促进脑血栓或凝血块软化,增加脑血流量,可及时改善由突然缺血形成脑组织内微循环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v针刺有改善脑供血改善脑供血的作用。经研究,针刺能引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针刺后脑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了病灶周围脑细胞的缺血缺氧情况,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加速症状和体征好转。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v针刺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有人研究证实,针刺风府、哑门穴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从而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对脑
32、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是有帮助的。v针刺能改善血液的粘、聚、凝状态改善血液的粘、聚、凝状态。许多文献认为,针灸能使血管舒张和加速血流运行,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聚集作用,这些效应的实现可能是针刺调节了植物神经血管运动机能失衡状态,恢复和改善了血流的自动调节机能,同时也调节了凝血系统与抗纤维蛋白原降解系统、细胞聚集力与血流切变力的动态平衡。针刺使纤凝系统趋向稳定和改善血液的粘、聚、凝状态,从而有利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v另外,针刺作为一种适宜的外周刺激,通过经络感传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
33、重组和功能代偿,从而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针推治疗偏瘫的基本机制v推拿以指代针以指代针,治疗偏瘫时同样能发挥上述作用。v推拿疗法是一种对机体进行良性刺激的生物物理疗生物物理疗法法。它作用于头面、躯干、患侧上下肢走行的经络、腧穴和体表的血管、神经末梢,可以扩张血管,使血流加快,供血增多,代谢增快,营养改善;还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脑组织血氧供应,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并改变脑电图波形;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及脊髓节段的生理反射,间接使脑神经功能得到恢复。v推拿运动关节类手法对偏瘫所致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与恢复有明显疗效。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经
34、验 v治疗偏瘫的主要指导思想治疗偏瘫的主要指导思想v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本人认为:v中风偏瘫的病机,从整体上来看是由“气虚血瘀”而成。而具体病位涉及五脏、经络、血脉等。其根本原因多半是内伤积损所致。由于病机较为复杂,故尤其对偏瘫急性期的患者,要特别谨慎辨证论治,切莫疏忽。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v对于偏瘫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和偏瘫后遗症期的病患,主要表现为患侧上下肢屈侧肌肉痉挛,即阴经的经筋挛急;阳经的经筋弛缓,病机为阳(气)虚阴(血)瘀。v而且多数偏瘫患者还会有心理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共济障碍、言语障碍和偏瘫性肩痛、废用综合症与心理性阳痿等并发症。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经
35、验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v因此,针推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偏瘫阶段的患者,总体上要把握以其病机为“正虚血瘀”的指导思想;在治疗时尤要借鉴前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珍贵的临证经验。v临诊时,以扶正补虚、行气活血、化瘀灭风、疏通扶正补虚、行气活血、化瘀灭风、疏通经络、舒筋解痉经络、舒筋解痉为治则治法。对各种并发症都要综合考虑,审慎辨证;为每个病人制定个性化的针推治疗处方与方案。方能有的放矢,手到病除。针推介入时间之我见针推介入时间之我见v一般来说,在偏瘫急性发作期后二周急性发作期后二周,各项生命指标已趋稳定,为针推治疗的最佳介入期,如此时血压较高,可加用治疗高血压的针推手法与经穴处方,亦可取得满意
36、疗效。v在急性发作期或发作期后一至二周以内,如为急性脑出血或各项生命指标尚不稳定的重症患者,则不宜急于介入针推治疗;如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轻症患者,则可为针推治疗早期介入的适应症。v对处于偏瘫后遗症期的病人,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合理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v推拿与针刺结合,应先推后针应先推后针。取穴少而精取穴少而精,针法用禅针法运针补泻,不留针。隔日治疗一次或一周三次。临床特色针刺手法介绍临床特色针刺手法介绍 v用快速无痛进针法进针后,应用禅针法禅针法运针补泻,取效后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出针法。v禅针法禅针法是本人创造性地将推拿的运气功法与振法的动作型式,应用到针刺手法上来的一种特殊的运针方法,
37、又可命名其为禅运针法或缠针法。禅针法演示禅针法演示禅针法的特点禅针法的特点v术者拇指与食、中三指握针,在运气功法状态下,运用振法的发力形式运针,做到捻针频率快,每秒8次左右、捻转幅度在180至360 之间可任意调控,一次操作可持续捻针数十分钟。v临诊时,或补或泻根据需要,提插、捻转、飞、弹、振、摇诸法任意组合、一气呵成。v禅针法持久均匀、得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手法量化组合、无痛安全而不滞针。禅针法的辨证应用禅针法的辨证应用v此法在治疗偏瘫时,对痉挛期患者,可应用捻转幅度小、提插出入缓慢的运针法,使刺激量温和舒适,以柔克刚有明显的舒筋解痉作用;v对软瘫期的患者,要掌握捻转幅度由
38、缓渐快、提插速度先慢渐疾,使刺激量由弱渐强,以达到补虚而不克伐正气、兴奋而不激惹经筋的功效。中风偏瘫临床常用推拿手法中风偏瘫临床常用推拿手法v常用的主要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扌袞法、拿法、拿揉法、掌根揉法、勾揉法、摇法、抻展法等。中风偏瘫推拿治疗临床应用经验中风偏瘫推拿治疗临床应用经验v在挛急的阴经经筋上操作时,手法作用力一定要先轻浅渐深重,由表及里层层深透,以肌腹为主并沿整条肌束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反复操作,这样用以柔克刚的功力使痉挛的肌肉渐渐得到充分地放松。v切勿一上手就用大力或暴力,以免激惹患侧的肌肉神经,造成本来就痉挛的肌肉更加紧张的后果。中风偏瘫推拿治疗临床应用经验中风偏瘫推拿治疗临床应
39、用经验v治疗偏瘫后遗症期的病人时,由于患侧关节长时间地处于痉挛状态,无法运动,致使气血瘀滞、血不养筋而常见有关节痉挛、挛缩畸形、姿势异常、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偏瘫性肩痛等后遗症期的病状。v此时在关节周围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除注意上述要领外,还要特别重视运动关节类手法的运用。v这时应用此类手法的要领:一是要重点选用摇法和抻展法(缓扳法),摇、抻患处关节时,用力轻缓,幅度由小渐大,轻摇缓抻,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二是不要用大力的扳法,以免关节重复受伤而加重病情。中风偏瘫治疗创用新穴中风偏瘫治疗创用新穴v经长期的临床研究与验证,发现针刺以下三个新穴治疗偏瘫痉挛期上下肢屈侧肌肉痉挛有良效。v臀上穴臀上穴:位置:俯卧取穴,在骶骨边缘中点向下一横指处。v尺三里尺三里:在肱骨内上髁尖端直下三横指处。v桡三里桡三里:在手三里下一寸处。王国才教授操作常规演示王国才教授操作常规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