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pt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56504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目录目录010102020303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及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及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结构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0404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0505第五节第五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建构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建构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及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及发展一、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一、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1.1.定义定义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 抽象概括和总结。理论具有描述

2、、解释、预测一定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变化并提示解 决问题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功能。2.2.功能功能(1 1)描述:)描述:理论能对事物或现象的状态及其变化发展做出比较科学的描述,帮助人们了解一定事物或现象。(2 2)解释:)解释:理论能解释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事物或现象间存在着多种多样复杂的关系,有的是共变关系。(如一个人的手比较长,脚通常也比较长),有的是互动关系,有的 是因果关系,等等。其中因果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3 3)预测:)预测:根据理论所揭示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便能通过调查所掌握的事 实,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4 4)提示方法:)提示方法:不少实

3、用型理论是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其有效性、合理性是被前人无数次的经验证明了的。(一)理论及其功能(一)理论及其功能一、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一、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首先,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格林伍德在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五个:()一个理论体系,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专业的权威;()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社会或社区的认可;()专业的文化。其次,其次,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解决案主问题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影响。(二)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二)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二二、社会工作

4、理论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19171917年年芮奇蒙德发表的社会诊断一书,虽然采用了医学意义上的“诊断”概念,但该书仍然根据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的重要性。19171917年之后,年之后,随着“诊断”“治疗”模型的引进,精神分析心理学及精神医学对 社会工作训练的影响逐渐加大,并逐步取代社会学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来源,以至于在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所谓“精神医学的洪流期”或“精神分析的洪流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世纪年代末期。进入进入2020世纪世纪4040年代后,年代后,社会工作理论开始出现多元化。在这一时期,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都介入了

5、社会工作领域,成为社会工作训练和实务的基本的理论来源。20 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年代西方国家对贫穷救济政策的反思,导致了社会工作的危机和转机。在这个时期,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等学科知识纷纷为社会工作所采用。自世纪年代以来,自世纪年代以来,社会工作进入全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尝试整合不同理论的学者和专家,在他们看来,社会工作的理论中存在一些具有共性、具体且固定的内容。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结构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结构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1.1.按学科归纳从学科的向度来归纳,社会工作理论来自以下

6、学科的知识:按学科归纳从学科的向度来归纳,社会工作理论来自以下学科的知识:(1 1)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2 2)有关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体系的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人文生态学、人类学、公共卫生学、医学、法学、犯罪学、行政学等。(3 3)有关社会工作实施的知识,也称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是以上述各种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结合社会工作的实际经验而形成的。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2.2.按知识层次归纳按知识层次归纳 (1)人格理论;(2)群体理论;(3)组织理论;(4)社

7、区理论;(5)社会制度理论;(6)文化理论;(7)生态系统理论;(8)国家或政府体系理论。上述各个层次的理论,一般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上述各个层次的理论,一般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这些结构的发展与成长;(2)这些结构的常态功能;(3)这些结构的功能失调或解组;(4)解决问题和变迁的知识;(5)社会工作在各层次的实施知识。将以上两者加以结合,就形成了有关社会工作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 综合性归纳综合性归纳 巴勒特在年提出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九个方面,其观点被广泛引用。巴勒

8、特在年提出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九个方面,其观点被广泛引用。(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即从个人与其环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交互影响来考察人格发展与行为特征;(2)人际互动心理学;(3)表达内在感受的语言、手势和活动的沟通技巧;(4)影响个人、群体行为的团体过程;(5)影响个人、群体、社区的文化因素,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和社会制度等(6)个人、群体间形成各种互动关系的过程;(7)有关社区的内在过程、发展与变迁模式、社区的服务机构与资源;(8)社会服务的结构、组织与方法;(9)个人的自我了解及个人的情绪、态度等心理因素对事业的影响。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社会工作理论

9、的范围及特点(二)(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1.1.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性 2.2.社会工作理论的改良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改良性3.3.社会工作理论的操作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操作性4.4.社会工作理论的客观性社会工作理论的客观性二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 和多数学者对社会工作理论的二分法不同,皮拉利斯则提出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分模型”,即从抽象到具体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这一层次的理论涉及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的综合性说 明,

10、其抽象程度较高。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福利经济学等就属于这个层次。()社会工作的中观理论。)社会工作的中观理论。它属于宏观理论与实践理论的中间层次,又可分为解释性理论与介入模式理论两个部分。其中解释性理论是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做出具体解释,如解释社会问题的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等。()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这一层次的理论涉及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与操作方法,如自由联想法、批判式提问法等,便是属于该层次的理论,其抽象程度最低。由于第二层次的中观理论又实际分为两个部分,因此,皮拉利斯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四分模型。和二分模

11、型相比较,四分模型的前两部分即宏观理论与解释性理论,大致属于二分模型的第一层次即理论基础部分;后两部分即介入模式理论与实践理论,大致属于二分模型的实施理论部分。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 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早期社会学家一般都不太关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及斯宾塞孔德及斯宾塞等从实证的观点及社会有机论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关联性、互赖性及整合性,以此暗示社会的持续特质与稳定形态。斯宾塞斯宾塞就曾严厉批评社会改革的方案。

12、在他看来,慈善性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作用不外乎阻碍社会进化的规律。后来的社会学家后来的社会学家,如涂尔干及韦伯等,对社会问题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对解决问题的改革行动持怀疑态度。世纪年代世纪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行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到年英国工党政府把发表于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理想付诸实施,开创了现代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的新纪元,亦开启了社会福利理论的研究化阶段。一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 不过,在年之前的欧美福利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只是试图从欧美社会福利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分析模式。其所持的观点

13、,秉承古典社会学家对社会福利研究漠不关心的态度,记述社会福利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必需性,只说明了社会福利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事实,即“社会福利存在的状况”,并未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存在”。正如牛津大学的高素普在年所批评的,此时的研究完全是一种“为解释而解释”的观点。这种局面自世纪年代后期开始有了转变。社会学家开始摒弃传统上社会学不重视社会福利理论研究的态度,为当时欧美积极且广泛的政府干预社会福利服务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这一研究是由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开启的,其他学派如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等亦不同程度地介入了这一领域。这里仅对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理论的社会福利理论

14、做一简要述评。一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二)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1.1.功能主义思想的演变功能主义思想的演变 (1 1)内容:)内容:功能主义所探讨的是社会秩序如何维持,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结构、过程和方法等。它从整体的观点和静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欲解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必须从对社会整体的探讨入手。(2 2)演变:)演变:早期社会学家如孔德、斯宾塞及涂尔干等,其思想中都含有丰富的功能主义的内容,但功能主义的直接提出者是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继早期功能主义学者之后,帕森斯、默顿、戴维斯和莫尔、斯梅尔瑟等对功能主义理论有了更进

15、一步的发挥。帕森斯是将功能主义更系统化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体系”才是社会学所要探讨的主题,唯有通过社会体系的理论才能建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默顿在批判帕森斯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修正功能主义”。斯梅尔瑟的功能主义理论应用了“结构分化”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变迁,后被引用来解释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一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二)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2.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可对功能主义社会福利理论的要点做如下归纳:可对功能主义社会福利理论的要点做如下归纳:()工业化、都市化与科层化等三种力量(因素)导致社会结构

16、功能发生了分化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或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都市社会)。()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社会结构功能分化后的功能性反应。()导致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的基本或深层原因在于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因素。()科层化的发展,民主参与的扩大,使下层群众的需求能够通过民主参与获得反映,也影响了社会政策的制定。()在工业化、都市化、科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福利制度。在前期,一般出现选择型社会福利制度;而到了后期,各国相继选择了普遍型社会福利制度。一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三)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三)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1.1.冲突主义

17、的演变冲突主义的演变 冲突主义的创立者达伦多夫于年在其所著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中提出了冲突理论模型。它把社会体系视为分工、敌对、压制、异议、冲突、非整合和变迁的系统,而社会体系的冲突来源是利益和权力分配的不平均。个人或团体为争取有限的利益和权力,势必导致社会体系的冲突。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哲学家阿尔都塞结合一些现代人类学理论而创立的。阿尔都塞试图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出发,来探讨在一种社会结构下为什么和如何产生“阶级矛盾”。批判理论反对将经济基础作为社会体系的决定因素,而侧重于意识形态和政府的影响力量。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或矛盾,导致体系中不同部分相互依赖性的逐渐增加;而就社会

18、体系来说,主要的难题就在于维持其“合法性”。一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三)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三)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2.冲突观点的社会福利理论冲突观点的社会福利理论 (1 1)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沙维尔是最早应用冲突模型探讨福利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学者。他认为,福利国家的发展是以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工业资本主义对一个更有效率的生产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对高生产力劳工的需求;二是劳工阶级在反对剥削方面所做的斗争;三是有产阶级承认为了政治安全所 必须付出的代价。(2 2)福利国家的功能。)福利国家的功能。冲突模型的社会福利理论将福利国家的

19、一个主要功能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冲突和紧张。冲突模型的社会福利理论认为,福利国家的另一个功能在于提高资本社会经济上的效率。(3 3)福利国家的本质)福利国家的本质是否达到了社会平等?是否达到了社会平等?至于福利国家是否如其提倡者所 称达到了社会平等的效果,冲突模型社会福利学者则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福利经济学(一)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有新旧之分。这里介绍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等人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形成于世纪年代,以年庇古出版 福利经济学一书为标志。它强调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再分配

20、 两种方式,来增加全社会的福利。就前者而言,关键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要获得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就必须给劳动力的所有者 劳动者以适当的劳动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福利状况,使劳动者在患病、伤残、生育、失业、年老、死亡时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及增加一些必要的货币补贴。就后者而言,福利经济学主张应向高收入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同时向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均等化”。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凯恩斯主义(二)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被称为“反危机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世纪年代针对西方世界经济危机而提出的理论

21、,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建立在提高社会有效需求的基础之上。他不同意“供给自然创造需求”的学说,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情况正好相反,即并非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在凯恩斯看来,为了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提高,国家即使出现财政赤字也应在所不惜。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对西方国家战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直接的推动作用。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三)新剑桥学派(三)新剑桥学派 1.1.来源:来源: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卡尔多等学者为代表形成的一个学派。2.2.观点:观点:这个学派认为,国民收入的

22、分配和再分配不合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症结所在。只有资产阶级国家主动地、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来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使之趋于“合理化”,实现收入“均化”,才有可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新剑桥学派寄希望于国家调节,寄希望于国家实行包括社会福利措施在内的社会政策,来调节收入的分配,以实现收入“均化”。为了实现收入“均化”,达到普遍福利的目标,新剑桥学派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 政策主张。如它主张国家应给予低收入家庭以救助、补贴,逐渐减少乃至消除贫困家庭;主张失业保险的津贴应适当提高,以使失业者可以享受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的 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日后能够从事收入丰厚一些的工作;主张实施高额财

23、产 税、累进所得税,以抑制高收入者收入的过分增加,使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逐渐“均等化”,等等。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四)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福利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其中马克思、列宁的有关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关于“社会总产品”即社会成员集体的劳动所得的分配原则。他指出,社会总产品不能不折不扣平等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从中应该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 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在将剩

24、下 的部分作为消费资料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应从中扣除:“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 部分。”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社会总产品“两次有效扣除学说”,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及其设施的制度构想。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四)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年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决议中提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他还在关于对杜马提出的工人的国家保险法案的态度的决议中提出国家保险四原则:()它必须为工人在所有丧失劳

25、动能力的情况下提供保险;()保险的范围应包括所有工资收入者及其家属;()所有受保人应收到与其工资收入相当的补偿,保险支出全部由雇主和国家负担;()各种形式的保险都必须由 地方型的统一保险组织,根据受保人全权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论述,成为后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建立国家保险型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根据。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五)新保守主义(五)新保守主义1.1.来源:来源:新保守主义出现于世纪年代,在英美等国非常盛行,为了与世纪盛行的保守主义思潮相区别而被称为新保守主义。2.2.新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新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自由市场制

26、度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2)个人及其家庭应对福利负责(3)社会福利必须采取选择性原则三三、心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1.1.来源来源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2.2.主张主张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1 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一个人活动的内驱力。(2)自我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是人的行为的调节系统。(3 3)超我)超我大体上相当于人的良心,是社会道德权威在内心的表现,通过耻辱感和自豪感来左右自我的决定。3.3.影响影响 弗

27、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以后,社会工作者将该学说引进社会工作领域,认为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重新建立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一)精神分析学(一)精神分析学三三、心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1.1.来源来源这一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考察的理论对社会工作者颇有参考价值。2.2.主张主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既不完全受内部力量的驱使,也不完全受环境力量的支配。人的行为受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亦即人的行为受环境和个人的认知、需要的影响,同时人的行为又创造和改造环境。人的不同动机以及对环 境的不同认知使人

28、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又以其结果使人的认识和动机发生改变。3.3.作用作用 这样,社会学习理论否定了人类行为的决定论,而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行为过程来考察。(二)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二)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三三、心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1.1.来源来源 人文主义理论是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以及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2.2.主张主张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现在与过去的理解不一

29、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解案主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激进的人文主义虽然也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但它又指出了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现实。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案主一起,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该理论虽然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是服务对象“意义世界”的变化。(三)人文主义理论(三)人文主义理论三三、心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 1.1.来源来源 群

30、体动力学也称团体动力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群体和群体意识的形成及过程,研究群体成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群体行为和群体变迁的动力及其机制的理论。2.2.主张主张 群体动力学的基础是勒温的场论。它认为人们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心理场,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其动力是心理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是靠其成员之间 复杂的相互作用维持着的。群体动力学对群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相互作用、群体对个 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解释,以揭示群体动态或相互作用 的机制。3.3.影响影响 群体动力学所揭示的群体环境对个体态度、行为的影响,群体领导方式或作风(专制型、民主型或放任型)对群体心理气氛、群体成

31、员行为的影响等,对社会工作的一些经典方法,特别是社会群体工作方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四)群体动力学(四)群体动力学四、系统理论四、系统理论1.1.来源来源 当今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与环境方法,就起源于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梅耶将系统论和生态论综合为生态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影响巨大。2.2.主张主张 该理论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系统由子系统组成,附属于超系统。因此,社会成员、家庭、邻里和社区就可被视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们都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在这里,社会系统被定义为一种社会组织模式,具有特定的界限使之与其环境区别开来;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结,共同构成

32、一个具有秩序的稳定模式。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交流,即横向与纵向的互动,并且假定在交流的过程中,反馈(资源、信息和能量的)会影响系统内和系统间的互动。系统理论特别强调结构的平衡和所谓的最佳稳定状态,认为案主出现问题就在于案主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观点是,系统理论强调开放系统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必须改变自身的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从而达到自我改造、自我治疗、自我强化的目的系统适应环境的这个过程被 系统理论家们叫作“成长”的过程。四、系统理论四、系统理论3.3.特点特点从理论上讲,生态系统理论具有如下特点:()它同时强调人与环境而不偏废任何一方。()它强

33、调评估的综合性。()它是非指导性的、开放的。()它鼓励创造性的、折中的介入方法。4.4.缺陷缺陷()其视角具有非批判性。()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具有明显的非指导性、非方向性。()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后设理论或元理论,而不是一种实务的模式,不能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允许多样性理论与实务存在的观念框架。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关于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范围或内容,黄维宪等人在年出版的社会个案工作一书中,引述西方学者的划分,按层次分为预估理论和干预理论两个方面。预估理论也称诊断理论,它在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中主要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人、情境与

34、问题等,以选择合适的目标、目的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具体的实施原则。预估理论包含社会研究、问题分析、人格与情境的诊断,以及根据研究成 果形成社会工作治疗计划或处理方法的程序。干预理论是用来影响人格变迁、社会体系和生态体系的改良以实现社会工作目标的方法或模型。干预理论具体包含治疗原则、方案运作、变迁过程及效益评估等各个细目。通过干预而引起的变迁可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微观层次的变迁如个体行为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迁、群体生活的促进以及社区关系的改善等;宏观层次的变 迁如大型复杂组织的改变、社会改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一般而言,通过社 会工作干预而达成的变迁更直接地表现于微观层次上。托

35、尼尔关于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概括,主要涉及个案社会工作中所运用的一些理论、模型。实际上,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工作中也都有各自的适用理论与 模型,如小组工作中的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互动)模式、折中模式,社区工作中的地区(社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社区行动模式等。除此之外,在社会工作的不同实务领域,如老年、儿童、残疾人、医疗、家庭、企业、社会越轨者、贫民等领域,社会工作者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方法和技巧。这些自然也是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节第五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建构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建构一、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构建不足制约社会工作发展一、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构

36、建不足制约社会工作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社会学的恢复重建进程,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及实践在我国也得到了恢复发展。自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恢复重建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我国也取得了快速进展,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的发展举世瞩目。一、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构建不足制约社会工作发展一、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构建不足制约社会工作发展 在看到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严重不足,我国在专业教育及实务中采用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技巧主要或基本是借用西方的,这种局面已

37、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这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第一,社会工作职业化难以顺利、深入地推进。第二,社会工作教育难以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第三,社会工作学科难以取得在学术机构中应有的地位。第四,社会工作专业难以取得国家和社会的最终认可。因此,对我国而言,要真正发挥社会工作的价值、发挥其利他主义的专业使命,固然离不开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与努力,更离不开理论工作者在建构本土化社会工 作理论中做出的尝试与努力。二二、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之路、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之路 首先是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或基础理论的建构。在世纪年代之 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借鉴其他学科,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

38、基础。这种局面在世纪年代之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了社会工作理论的整合化努力时期。其次是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建构。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须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同时,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方式方法、实践模式,经过总结提炼,也可以成为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组成部分。本章要点本章要点1.和工业化初期带慈善性质的社会工作不同,现代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不仅有着明确的价值体系,而且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模式与技巧等

39、,无不与一定的理论、知识相联系。2.社会工作理论具有专业性、改良性、操作性、客观性、多元性等特点,其中多元性表现得比较突出。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乃至自 然科学的不少学科都成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或来源。社会工作理论的丰富和多元化,大大拓宽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但也使社会工作者在理论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不少人试图发展出一种“一元化”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不过所取得的结果有限。本章要点本章要点3.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从与社会工作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划分,不少学者 倾向于将其划分为两大层次,但提法稍有不同。提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大

40、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为社会工作 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两个层次。皮拉利斯则提出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分模型”,即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实际是对“二分模型”的细化。4.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理论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那些内容,是用 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及其 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等进行解释的。本章要点本章要点5.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是社会工作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它以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中那些比较直接的方面为依据,通过对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验证而形成,并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6.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初期,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必然选择。但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加以本土化改造及对本土社会工作传统加以科学提炼,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又成为一种现实的要求。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谈谈你对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与重要性的认识。2.试述皮拉利斯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3.社会工作理论具有哪些特点?4.什么是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它具有什么特点?5.什么是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谈谈你对其所包含的大致内容(范围)的认识。6.谈谈你对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路径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考、培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