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1蝉蝉虞世南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3【简析】【简析】:?虞世南是唐初著
2、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时咏蝉诗三绝。4赏析?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5?次句次句“流响出疏桐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
3、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 于东厢”(见初学记引见初学记引瑞应图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既让人感到既让人感到“流响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
4、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了。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7赏析:?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喻指清高尊贵的人。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
5、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8蝉蝉李商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9在狱咏蝉在狱咏蝉骆宾王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10?在众多的咏蝉诗中,唐代的虞世南的在众多的咏蝉诗中,唐代的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隐的蝉,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
6、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咏蝉”诗的三绝。诗的三绝。11?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12孤雁孤雁杜甫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3【赏析】【赏析】?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即
7、唤出“孤雁孤雁”,而,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14?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
8、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15?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
9、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16?结尾用了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诗王风王风黍离),与这般黍离),与这般“不知我不知我者者”有什么可谈呢?有什么可谈呢?17赏析:?孤雁在
10、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作者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作者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爱憎感情。“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18鹧鸪鹧鸪郑谷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
11、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9译文译文?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20赏析:赏析:?晚唐诗人郑谷,“尝赋
12、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请看书下注释)?(首联)第一、二句:开篇(首联)第一、二句:开篇 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21?(颔联)第三、四句: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
13、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
14、,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22?(颈联)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
15、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3?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24赏析:?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渲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借助传说渲染令人魂销肠断氛围。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