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 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也可在艾绒中掺入 少量辛温香燥的药末,以加强治疗作用。该法有温经通络,升阳 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 用于保健。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 宜。因其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艾条灸、艾炷 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等数种。 适应证适应证: : 常用于痹症、 虚寒性胃肠病、 遗精、 阳痿、 气喘、 婴儿腹泻、 中风脱证、虚脱、晕厥、胎位不正、慢性肿疡、神经性皮炎、湿 疹、胃下垂、脱肛等,亦可用于防病保健。 灸法的作用灸法的作用: : 灸法能健身、
2、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 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 如 庄子 中有“越 人熏之以艾”,孟子 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灸法能激发、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增强机 体的抗病能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 充沛,祛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 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 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 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
3、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 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 大有裨益, 不论病体、 健体都可用, 尤其有促进儿童发育的作用, 使用范围广泛。 施灸材料的制作方法施灸材料的制作方法: : 灸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 向阳处 5 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 1 年后使用,此称 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 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 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1.艾炷艾炷: :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 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
4、制成拇指大、蚕豆 大、麦粒大 3 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2.艾卷艾卷: :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 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 5.5 厘米、长约 25 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 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 实,即制成长约 20 厘米,直径约 1.5 厘米的艾卷。 3.3.间隔物间隔物 在间接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 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 2 3毫米厚的薄片, 并在姜片、 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 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 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
5、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 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艾灸操作方法艾灸操作方法: : 1.1.艾炷灸艾炷灸: : 是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的方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 1) 直接灸直接灸: :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 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 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 1)瘢痕灸)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 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 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 可继续易住再灸, 待规定
6、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 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 解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 1 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56 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留下瘢痕。临床上常 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慢性胃肠病等慢性疾病。 2 2)无瘢痕灸)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 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 上点燃施灸, 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 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 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 壮数灸完为止。一般
7、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 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 患,如哮喘、风寒湿痹等。 (2 2) 间接灸间接灸: : 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施灸腧 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隔的物品常用生姜、大 蒜、盐、附子片等。 1 1)隔姜灸)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 23 厘米、厚 0.20.3 厘米的薄 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 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 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 2)隔蒜灸)隔蒜
8、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 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 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 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 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 3)隔盐灸)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 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或吐泻并作,中风脱 证等。 4 4)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 3 厘米、 厚约 0.8 厘米的附子饼, 中间以针刺数孔, 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 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 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
9、孕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2.2.艾条灸艾条灸: : 又称艾卷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 平铺在26厘米长、 20 厘米宽的细草纸上, 将其卷成直径约 l.5 厘米圆柱形的艾卷, 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 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 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 6 克,则成为药条。常用的施灸方 法有温和灸和雀啄灸。 (1 1)温和灸)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 患处,距皮肤 23 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 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57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
10、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 于施灸部位的两侧, 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 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 2)雀啄灸)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 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3.3.温针灸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 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 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 段长约 2 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 后,
11、除去灰烬,出针。 4.4.温灸器灸温灸器灸: :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灸筒灸。其筒底有 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 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 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禁忌证禁忌证: : 1.凡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 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 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 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
12、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得施 灸。 4.空腹、过饱、极度疲劳者应谨慎施灸。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掌握热量,防止烫伤。尤其对局部皮肤知觉减退及昏迷患者。 2.做好防护,以防艾火掉下烧伤皮肤或烧坏衣褥。使用温针时, 可用硬纸片剪一小孔,套住针体平放在进针处,即可避免艾火直 接掉落于皮肤上。施灸后艾条必须彻底熄灭,以防失火。 3.艾炷灸容易起疱,应注意观察,如已起疱不可擦破,可任其自 然吸收;如水疱过大,经 75%乙醇消毒后用注射器将疱内液体抽 出,外涂甲紫,再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妇女妊娠期间,小腹 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灸反应艾灸反应: : 1.1.皮肤潮红皮肤潮红 艾灸时,由于热力的作用,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刺激血液 流动,所以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 2.2.灸疱灸疱 灸泡是灸疮的前一个阶段,多见于化脓灸。 3.3.灸疮灸疮 灸疮是艾灸的特征性表现,只有有灸疮,疗效才好。灸疮期间也 要坚持温和灸,让艾灸效力持续,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 4.4.口渴口渴 很多人艾灸之后会口渴,这是正常现象。艾灸后可以喝红糖水或 温开水, 不要喝菊花茶等寒凉性质的饮料, 否则影响艾灸的效果。 5.5.灸感传导灸感传导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例如酸、胀、麻、热、 重、痛、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