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语文试题第 1 页(共 8 页)邢邢台台一一中中 2 20 02 22 2-2 20 02 23 3 学学年年上上学学期期第第三三次次月月考考高高三三年年级级语语文文试试题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一)现现代代文文阅阅读读 I I(本本题题共共 5 5 小小题题,1 17 7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2021 年 12 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 后”“00 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
2、”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
3、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成为一种客观社会事实。“内卷”环境加剧。00 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加速城镇化进程后,有超 6 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 2 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
4、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了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 后世
5、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 00 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有删节)高三语文试题第 2 页(共 8 页)材料二:青年群体“断亲”之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中国人向来重视情谊,这体现在乡野、在市井、在家国,在一切人与人产
6、生联系的场景之中。也正因这份对情感的重视,类似亲缘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变淡等话题才屡屡引发热议。理性观之,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比如,亲友虽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各种“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莫不是热闹非凡。再如,随着城市家园居住日久,邻里之间确实不再“鸡犬之声相闻”,但周末假期相约露营、抗疫期间彼此关照等,折射的何尝不是温暖关系的崭新回归。越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就会越渴盼温情,只要内心这份情感追寻不变,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便会有新的密切关系不断生长萌芽。随着社会经验增长和心智成熟,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然遵循亲戚交往的基本伦理,
7、逐渐适应婚后更多亲戚的交往习惯。为人父母后,在围绕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方面,大多会形成中国式家长心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心里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情商、合群、有朋友,这些心理期盼事实上包含一种“亲缘唤醒”功能,表现为对自己繁衍后代的自我认同,对血缘、亲缘关系有直接认知和生命体验。他们多数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人”字一撇一捺,意蕴着“相互支撑”的智慧。任凭时代变迁,人与人之间始终都需要互动交往、友爱相帮、彼此温暖。为加固这份情感联结创造条件,人人相善其群,延绵千年的中国温情必将在
8、现代社会找到更好的存在方式。(选自“中廉在线”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恐引发亲缘关系恶劣,需警惕,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现代社会“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B.当如今的青年人有朝一日成了家长,这些包含有“亲缘唤醒”功能的心理期盼自然而然就会让他们慢慢都学会经营亲缘网络。C.亲人拉起微信群、邻里之间相约露营、小区住户在抗疫期间彼此关照,这些即是中国社会文化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加多元,这也成为如今青年世代“断亲”的原
9、因之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断亲”现象可以说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过程中的一种衍生现象。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断亲”的问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区别。C.材料一通篇对“断亲”抱有一种明显的忧虑,相较而言,材料二的态度更客观理性。D.互联网虽然让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原子化,但它其实也可以被用来维护亲情。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一观点的论据是()(3 分)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B.“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
10、杭州福彩中心的 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C.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D.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高三语文试题第 3 页(共 8 页)4.从论语中子路、曾皙等人侍坐时的亲近,到今天同学们毕业分离时的不舍,中国人一直都比较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第 4-8 段的相关内容和生活实际,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为什么一直比较重要。(4 分)5.在讨论当下青年人的“断亲”现象时,
11、有人说,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就是因为现在的青年人普遍都很自私,对亲情很淡漠。这样的说法既不合事实,也有违逻辑。请运用相关逻辑知识,结合材料,分别对这种说法的论点和论证进行反驳。(4 分)(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818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文本一:攀登者【注】阿 来秋雨,风声。一盏马灯下,王五洲和李国梁相对而坐。李国梁敲着桌子说:“这些外国人,一到关键点就语焉不详。这书上写的我战胜了那块看起来高不可攀的二十多英尺高的岩石,身体疲惫,意识模糊,这不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嘛。”王五洲说:“这就不用他们多说了,分明就是第二台阶嘛。当年我们在那
12、里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他直起身,“人类攀登珠峰到今天,五十多年,半个世纪了。上去了多少人?一共就二十多个人。第一个人什么时候上去的?1953 年,今年刚好二十年了!”“他们都是从南坡上去的,尼泊尔那边;北坡,我们中国这边,还没有人上去过。十三年前,你们上去,那也是世界第一!”有人敲门。进来的是曲松林和多杰贡布。王五洲伸手在马灯的玻璃灯罩上暖和一下说:“雨一停,好天气就要来了,该把队伍拉到山上,真刀真枪登一回山了。”曲松林说:“还是在章子峰吧。海拔七千多,相当于上一回北坳。”多杰贡布也说:“上章子峰,登一回顶,能鼓舞士气。”王五洲说:“就这么定了!”十月,阳光澄澈。登山队在零下七十多度的冰雪坡面
13、上攀登。阳光强烈,队员们都戴着深色的护目镜。护目镜中映出不远处的珠峰,映出队友奋力向上的身影。不时有金属敲击声响起。那是领先队员正用冰镐把固定绳索用的冰锥砸进泛着蓝光的冰层。队员们把金属上升器扣在结组绳上,用冰爪前端的钢钉踢开冰面,造出一个立脚点,向上,再用同样的方法造出一个新的立足点,再继续向上。每个人都背着氧气瓶,但在这个高度,不准使用氧气。坡越来越陡,有个结绳组为节省体力,开始在雪坡上走出之字形的路线。王五洲看见,把那一组人的情况指给多杰贡布。多杰贡布赶上去,严厉制止:“这样会在积雪的山坡上引发雪崩,绝不允许!”女后勤队员黑牡丹和其他后勤队员也与突击队一起攀登。不同的是,他们不像突击队员
14、身上只背着一只氧气瓶和一盘绳索。后勤队员身上背着更多的东西。帐篷,炊具,食品。黑牡丹身上背着的是一组气象观测仪器。风向仪的上端从背包里露出来,一有风,就呼呼旋转。高三语文试题第 4 页(共 8 页)在危险地段,她奋力揳下冰锥,系上保护绳,用脚上的钢钉踢开坚冰,制造落脚点的动作和突击队员一样熟练。夏伯阳回头看见,说:“咦,不是菜地里的黑牡丹吗?”并对她竖起了拇指。一向爱笑的黑牡丹脸上却露出凶巴巴的表情,大喘几口气,加快了速度。夏伯阳眼看她就要追上来了,也转身迈开了步伐。有一段,好胜的他连保护绳都来不及安装,就直接上去了。李国梁见此情景,把摄影机对准了他们。这使得他们更是互不相让,尽管多杰贡布在后
15、面喊:“控制速度,保持体力!”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夏伯阳、扎西的结组越上了冰脊,紧接着,补给队的黑牡丹也上了冰脊。早已布置好的营地里的二十多顶帐篷出现在他们面前。黑牡丹对夏伯阳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后勤队都上来三趟了!”王五洲也上来了,他对夏伯阳和扎西说:“海拔六千多,将近七千,几小时攀登,还能保持这个速度,不简单!”夏伯阳望望高处的峰顶:“队长,就是现在下令登顶,我保证能成功!”黑牡丹说:“我也能上去!”王五洲点头。起风了。突击队员正一组组攀上山脊,最后的两组人,已经疲惫不堪,脚步踉跄,在深雪里走得东倒西歪。风从他们下方半空中的层云上横吹过来。平静的云层猛烈地翻卷。风撞上他们所在的山体时卷
16、起了地上的积雪,并在掠过那些裸露的岩石时发出了刺耳的尖啸。风停了,风雪抹去了几小时前人们留在地上的串串足迹。只有一顶顶帐篷,静穆浑圆,散布在洁净的雪地中间。天边,晚霞灿烂,珠峰峰顶被镀上一片金黄,一派庄严。一顶帐篷门打开了。李国梁倚在门边,吹奏口琴,一时间,整个营地都被这乐音充满(节选自阿来攀登者,有删减)文本二:澎湃新闻:剧本中涉及了很多真实人物,比如夏伯渝在当年登珠峰的过程中失去了双腿,去年 5 月他以 69 岁高龄,成为第一个无腿登顶珠峰成功的人。在剧本结尾处,你写到的“夏伯阳”这个人物多年之后也登上了珠峰。阿来:对的,我把这个人物命名为夏伯阳,是因为夏伯阳是苏联的战斗英雄,那时候很多人
17、是很崇拜他的,是很有时代气息的一个名字。澎湃新闻:你是个自然爱好者,经常关注动植物,但登山似乎更偏向于人如何去挑战自然,你怎么看二者的区别?阿来:1960 年的登山和现在不一样,不是简单的户外运动,是我们要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上印记。那时候登山,有宣示主权的含义,意义非常重大。1975 年那次登山,同时是对珠峰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有些科学家就牺牲在那里。(节选自澎湃新闻阿来攀登者专访)【注】攀登者,根据中国登山队的真实经历改编。1960 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但由于没有留下登顶珠峰的影像资料,此次登峰遭到质疑。十五年后,中国队再组登山队冲顶。全书共 79 章,节选部分为 24-27 章,记
18、录的是登峰前的一次训练。高三语文试题第 5 页(共 8 页)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国梁和王五洲的对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很强的年代感。B.写登山过程时使用了一系列的登山术语,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科学性。C.登珠峰前,先在章子峰做一次实地演练,可见登山队不打无准备之仗。D.1960 年、1975 年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目的有相同处:宣示国家主权。7.关于文末的环境场景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风起后,云层和积雪猛烈翻卷,以此写出登山队员面对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B.风停后,风雪抹去了几小时前人们留下的足迹,侧面说明
19、了登山是艰难和危险的。C.天边晚霞灿烂,珠峰峰顶一片金黄,意在突出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信心和勇气。D.风停雪住后,响起在整个营地的口琴乐音,带给读者一种和谐、宁静的诗意美。8.作品中的“黑牡丹”表现“不俗”,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不俗”之处。(6 分)9.“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李善长,字百室。太祖略地滁州,善长迎谒,太祖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祖起于布衣,知人
20、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曰:“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予铁券,免二死。时封公者六人,善长位第一,功比萧何,褒称甚至。(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节)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21、高祖为亭长,何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治栎阳,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辄兴关中卒补缺。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高帝曰:“诸君知猎乎?知猎狗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
22、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B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C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D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高三语文试题第 6 页(共 8 页)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太祖,开国之君。自
23、汉代起,各朝代的首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这是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庙号。B故事,文中指旧的典章制度。这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的意思相同。C铁券,又称“丹书铁券”。这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D左右,意为帮助、辅佐。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和关雎中“左右流之”的“左右”的意思都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善长洞察时局,眼光独到。朱元璋攻占滁阳,他前往拜谒;他认为元朝纲常混乱,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所为,安定天下。B朱元璋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他对待像李
24、善长这样的人才可以做到以礼相待,又能够发挥其所长,对有功之人也能给予极高的肯定。C萧何看淡财物,富有先见。刘邦入咸阳,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只有萧何看到了秦朝文献档案的重要价值,先行收藏起来。D刘邦任人以能,论功行赏。他东征西战,常把后方事务交给萧何,萧何不辱使命;他肯定萧何的功劳最大,赞其为“功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4 分)(2)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4 分)14明太祖评价李善长“功比萧何”,请根据文本信息概述李、萧二人的共同之处。(3 分)(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本
25、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注】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瓯窭(u j):狭小的高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
26、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高三语文试题第 7 页(共 8 页)(三三)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写郭橐驼种植树时的态度,“_”写种完树后的态度。(2)苏轼石钟山记中“_,_”两句嘲笑了李渤和寺僧这类人的浅陋和自以为是。(3)酒器在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到酒器的句子是“_”和“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
27、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 11 1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如葬花吟枉凝眉等。西游记中的诗词虽没有那么多人熟悉,但也比比皆是。明清时期,里巷中到处有勾栏瓦舍,“说书”和“看戏”是普通老百姓的娱乐形式。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这便促成了文学的大众化转向。由于彼时的文本并不固定,为了让受众听得懂,说书人口中的故事自然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通俗化改编。所以我们看到的话本里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白话性。但是,诗词这种文学从传统意义上说是,属于高雅的庙堂文学,能够给一部作品增添雅趣。说书人便在非情节部分适当运用诗词来
28、渲染气氛,为“说书”这项艺术提供了别样的仪式感。他们的话本语言大多是雅俗共赏的。和很多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会在故事中夹杂一些诗词。这也是我国古典小说所保留的“话本”的痕迹。这些负责烘托气氛的诗词被大量运用,起到了促进文本流传的作用。总体来讲,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还受到这些诗词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可以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 分)20明清时期说书人的话本语言为什么会是雅俗共赏的?请根据材料第二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要求每条原因均以“说书人”为开头。(
29、4 分)(二二)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施策革除农村婚丧嫁娶陈规,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陈规不仅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是当前农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移风易俗的具体工作中,实践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工作做得不接地气、不够深入,特别是某些“一刀切”的措施做法,与部分群众的意愿有出入,难免让群众不领情、不买账。推进移风易俗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如一些地方建立的红白
30、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在移风易俗中就发挥了积极作用。要继续扩大这些群众性组织的引导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移风易俗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让他们真正成为新风尚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高三语文试题第 8 页(共 8 页)21.下列句子中的“出入”和文中加点的“出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旭达公司的所有资金出入均由出纳负责管理。B.读书须懂得出入,开始要能入,结束须知出。C.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D.古籍文献有时因刊本的不同,会产生词语用字互有出入的情况。22.请在文中横线
31、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王少华漫画作品二者缺一不可,有改动)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邢台一中 2022-2023 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D2.C3.B4.【参考答案】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同窗是比较可靠稳定的社会关系;当下尤其是内卷加剧之后,青少年社会交往以同学为主,故
32、而学缘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通过学缘关系可以取得生产生活以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这会在情感上加强人们对学缘关系的心理需要。(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5.【参考答案】驳论点:偷换概念。讨论的“断亲现象”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厌烦亲戚”则是主观的情感倾向,这分明是两个论题。驳论点:以偏概全。“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不合实际,现在还是会有很多青年人会通过微信群、节日聚会等方式来热络亲戚关系。(以上两点,任写一点即可得 2 分)驳论证:因果论证漏洞大,归因太单一。材料一已经充分分析了青年群体出现“断亲”的原因是多元的。(2 分)(意思对即可)6.B7.C8.【参考答案】身份不
33、俗:“黑牡丹”身为女性后勤人员,在众多男性登山队员中身份不俗。实力不俗:“黑牡丹”能够登上将近 7000 米的高山三次,并且背着更多东西还能和突击队员比赛,令夏伯阳赞叹,表现了其实力不俗。心态不俗:“黑牡丹”在和夏伯阳的竞争中表现了不俗的信心和勇气。(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9.【参考答案】攀登者这部作品既来自真实的故事,又来自真实的人物,这些都是生活的真实。作者通过一些虚构和想象的手法,把攀登者的故事讲得曲折动人又合情合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创造出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的真实。作品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叠加在一起,展现了攀登者们伟大的爱国精神、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每点 2分,意思对即
34、可)10A11B12C13(1)李善长跟随太祖攻占滁州,担任参谋,主管运送粮饷,很受太祖的亲近信任。(得分点:“从”,跟随;“下”,攻占、攻下;“馈饷”,运送粮饷;“见”,表被动。各 1 分。)(2)汉王能详细地知道全国的险关要塞,户口的多少,百姓的疾苦的原因,是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得分点:“所以”,“的原因”;“具”,详细地、完整地;“阨塞”,险关要塞;“以”,因为。各 1 分。)14【参考答案】长期追随辅佐君王;治国理政,具有管理之才;补给军粮,稳定后方;推贤举能,善于选拔人才。(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公众号:高中试卷君李善长,字百室。明太祖平定滁州,
35、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太祖对他以礼相待。太祖曾经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大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了解人并善于用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如果您)效法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天下便足可以平定。”太祖称赞他言之有理。李善长跟随太祖攻占滁州,担任参谋,主管运送粮饷,很受太祖的亲近信任。前来投靠的将士,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太祖。又替太祖(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都能够安心。太祖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熟知旧的典章制度,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擅长交际辞令。太祖招引人才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太祖
36、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太祖曾经请他管理两淮盐务,设立茶法,李善长都再三斟酌元朝的制度,剔除那些不好的规定。恢复制钱后,又开放冶铁业,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困苦。洪武三年,朝廷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跟随我的时间很长,补给军队粮草,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大的封国。”(于是)封他为韩国公,并授予铁券,有免死两次的特权,当时被封为公爵的有六人,李善长位列第一,功劳可与萧何比肩,对他特别褒扬称赞。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时,萧何经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就作为辅佐官处理日常
37、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着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的各种文献档案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汉王能详细地知道全国的险关要塞,户口的多少,百姓的疾苦,是因为箫何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留在后方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治理栎阳,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军队。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而逃走,萧何就征发关中的士卒补充军队的损失。汉王五年,汉王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争功,一年多的功劳大小无法决定
38、。高祖因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15.A16.【参考答案】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令诗人欣喜不己。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39、(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7.(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18【参考答案】脍炙人口/广为人知喜闻乐见阳春白雪19.【参考答案】这些诗词除了可以渲染氛围外,还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有重要影响,诗词的大量运用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改对一处 2 分,意思对即可)20【参考答案】说书人为了迎合听众,会运用具有高度白话性的语言,对所讲故事进行通俗化的改编,因此创作的话本语言往往具有“俗”的一面。说书人为了给作品增添雅趣,会适当运用诗词来渲染气氛,增加艺术创作的“仪式感”,因此创作的话本语言又具有“雅”的一面。(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21.D22.【参考答案】还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有些措施不恰当还要发挥群众性组织的引导作用(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