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598919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第八章 人口与劳动力就业人口与劳动力就业 节节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人口和经济之间主要表现在人口与生产力密切相关。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不断向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供劳动力。劳动力1通常是指达到一定法律规定年龄的人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支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应当指出,劳动力的具体定义与各国的法律规定等有关。如中国法定年龄劳动年龄是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日本法定年龄劳动年龄是男性1565周岁,女性1560周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16周岁作为法定劳动年龄的起始分界线。但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定为劳动力人口。其计算公式为:(8-1)651406415PP

2、PP 其中,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为总人口数,为少年儿童人口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是人口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比率成为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的基本指标之一。设 为劳动年龄人口比率,那么,(8-2)一般来说,对与生产有关的人口,需要根据年龄结构划分劳动年龄人口、劳动人口、就业人口掌握其数量和变化。6415PP140P65PLR%1006415PPLR 国际上通常把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三个部分,1529岁为年轻劳动力,3044岁为中年劳动力,4564岁为老年劳动力。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8-3)(8-4)(8-5)式中,为1

3、529岁的年轻劳动力,为3044岁的中年劳动力,为4564岁的老年劳动力。一般来说,年轻劳动力反映快,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但经验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中年劳动力反映较快,能适应复杂的较快节奏的生产活动;老年劳动力经验丰富,但随着体力的逐渐衰退,反映较为缓慢,对于自动化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适应能力较差。)(64454430645!2915PPPP)(64452915645!4430PPPP)(44302915645!6445PPPP2915P4430P6445P 在(7-1)式中所提到的总人口数 中的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再分为从事生产劳动的就业人口 和没有参加工作的家庭妇女

4、、学生 以及有就业的愿望和能力,但没有工作的失业人口 ,那么,(8-6)以上概述了法定年龄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它们属于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劳动力资源则与劳动力不同,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劳动适龄人口中绝大部分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和一小部分劳动适龄人口以外的可以参加劳动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而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伤、意外事故和疾病等原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这部分劳动适龄人口不包括在劳动力资源之中。P6415PlPfPSPuPuSflPPPPP6415 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因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的

5、大小,除了考虑它的数量外,还应该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即文化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体素质等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资源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与其平均素质的乘积。应当指出的是,劳动力资源是人口中的主要部分,而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劳动力资源相应的变化。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和非劳动力资源人口比例不变的条件下,一般来说,人口扩大再生产导致人口总量不断上升,劳动力资源数量也不断增长;人口缩小再生产则导致人口总量不断减少,劳动力资源数量也不断下降,人口数量同劳动力资源成正比例。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一、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规模一、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规模 人口规模与劳

6、动力供给规模一般是正相关的。人口规模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资源的总量,从而也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规模,一般来说人口规模越大,劳动力供给规模也越大。人口增长率的波动将引起劳动力资源的波动。从微观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给2主要取决于工资水平,此外,还包括劳动条件、劳动强度等因素。图图8-1 8-1 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 向后弯曲的供给WS 1WA M 0W L 0 在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中,如图8-1所示,纵轴 表示工资率水平,横轴 表示供给的劳动数量,表示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在一定工资率以上部分有“向后弯曲”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现象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高薪阶层,这

7、是因为高收入阶层的人们往往更多地追求生活的质量,从而增加闲暇的时间。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的一些人的劳动力供给也具有这种特性,当工资水平较低时,人们的首要目标是获得更多得当收入,而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劳动者就有强烈的动机增加其劳动供给,当工资较高时,人们往往会追求生活的质量,因而较高的工资通常不是刺激工人工作,而是减少了所提供的劳动量。正因为如此,人口规模对劳动力供给规模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WLS 在发展中国家,如果人口规模大,不但劳动力供给规模大,而且由于个人收入水平较低,低薪阶层的规模也很大,例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的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工资率较

8、低,从而低薪阶层的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宏观上反映的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劳动力供给越旺盛,劳动力呈现无限供给的状态。而由于经济落后和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许多劳动者处于失业的状态。在这类经济不发达国家中,一旦人口规模得到控制,个人收入水平提高,根据低薪阶层的特性,他们的劳动供给量减少,这时对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是有益的。二、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二、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除了表现在总规模外,更主要是表现在人口结构3上。所谓人口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构成状况。在短期内,人口结构的变动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相对稳定性

9、;从长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将不断变化。人口结构按其所具有的属性来看,可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和人口质量结构。人口自然结构是根据人口的自然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人口经济结构是根据人口的经济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人口社会结构是根据人口的社会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等;人口地域结构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主要包括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人口质量结构是根据人口素

10、质的特征来划分的,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结构和文化结构。在这里主要研究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分布状态,以按年岁顺序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来表示。通常分为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其划分指标4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等5。老年人口系数也称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比重。它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是否老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可以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联合国规定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为60岁或65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大多数国家以65岁为老年人的起点,现

11、国际上为了比较的便利,一般以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其计算公式为:(8-7)式中,为老年人口系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总人口数。老年人口系数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OR65PP%10065PPOR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也称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或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它是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可以用于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其计算公式为:(8-8)在这里,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为总人口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也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100140PPCRCR140PP 老化指数也称老少比,它是指某一时点人

12、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例,它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及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8-9)其中,为老化指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老化指数也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10014065PPOCDOCD65P140P 年龄中位数也称中位年龄,它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综合指标。指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人口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那个年龄值就是年龄中位数。计算公式为:(8-10)在这里,为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年龄中位数所在年龄组的下限年龄值,为总人口数,为第 年龄组人口数,为年龄组序号,为年龄中位数所在年龄组人口数,

13、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年龄中位数表示的是50%人口的年龄界限,由此可以大致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或“年老”程度。nPPPXMmdmdiImdd112dMmdXPiPiimdPn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的计算 昭和60年日本人口 年龄组 中位值 (1)人口 (2)(1)*(2)(3)人口的合计 (4)0-4 5-9 10-14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100岁以上 合 计 2.5 7.5 12.5 17.5 22.5 27.5 32.5 37.5 42.5 47.5 52.5 -100.5 -7459263 8531834

14、 10042121 8979947 8299554 7823402 9054224*10738044 9134954 8236614 7932994 -1758 12100757718648157.563988755.0125444512.5157149072.5184512465.0215143555.0294262280.0*402676650.0388235545.0391239165.0416482185.0-176679.04320794631.574592631599109726033218350131654321371951037121*6009134570828389 -中位年

15、龄数19.35)10738044600913455.60503788(535 人口的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或年轻型人口结构,则劳动力供给短缺,美国、加拿大和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加重了国家财政的支出,使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加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在70年代以前处于年轻型人口结构,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每一劳动力的负担很重,不利于经济发展。80年代以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依然呈现年轻化趋势,劳动供给短

16、缺和资本不足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由青年型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使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中国自9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供给旺盛,刺激了经济发展,但失业规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预计2010年左右,中国将会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到那时,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不断加重,劳动规模又呈现相对缩小趋势,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受到一定限制。人口的产业结构6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构成的比例关系。通常分为传统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和现代型的人口产业结构7。人口的产业结构对劳

17、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传统型产业结构,由于经济活动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部门,导致第二、三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产业分布失衡现象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一直很严重,致使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的发展缓慢,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80年代以后,亚洲和拉丁美洲一部分国家第一产业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减少,而第二、三产业经济活动人口逐渐增加,人口的产业结构由传统型的产业结构模式向发展型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变,基本上使劳动力供给不平衡问题得到缓解。中国自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进展,

18、人口的产业结构变化加快,由于多层次的、地域的劳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化迅速发展。城市非国有经济的崛起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一部分向这个产业部门移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得到缓解。农村由于乡镇企业部门的兴起,使农村的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从农业部门分离,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人口产业结构,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和农村的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部门移动。这样中国人口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给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人口的产业结构在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发展型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节第三节 就业理论的发展就业理论的发展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一

19、、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将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来探讨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开始的,当时失业问题日趋严重,迫使经济学家们对其展开了研究,就业理论成为经济学说的重要内容。最初的就业理论是以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这一命题,即人们后来提到的萨伊市场定律(Says Law of Market)。萨伊把商品流通归结为物与物交换,认为商品的出

20、售和购买是同一过程,卖就是买,买就是卖,因而供给本身创造了需求,并且供给必然等于需求,而供应和需求是经常趋向平衡的,因此不会大规模的经常性失业,只会产生局部失业,这也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对于萨伊市场定律,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表示赞同,认为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市场需求的均衡,从而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因为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生产过剩,从而也不会导致大量的失业。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不仅继承了萨伊市场定律,而且还将边际主义思想融入就业理论。这种观点在他1933年出版的失业理论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庇古认为,决定就业量的前提:一是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物,它决定了就业的需

21、求量;二是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庇古等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由此形成了一个新古典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从图8-2来表示:图8-2 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 0 PW/SL uPW)/(0)/(PWEdLduL0LSuL 在图中,和 分别表示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表示工资,和 是 的函数,通过该图可以看出工资 能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相等,即劳动力需求曲线 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相交于 点,由此

22、决定了就业量为 ,此时不会有失业存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如果工资水平上升到 的水平时,在这个工资水平上,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分别为 和 ,工资的提高导致 ,由此可见,工资高于充分就业水平,就业水平就会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并引起失业,这时可以通过市场中劳动供给与工资的相互影响,使它们再次达到 点均衡的位置,从而实现就业的均衡。dLsLPW/dLsLPW/0)/(PWdLsLE0LuPW)/(duLSuLSuLduLE 根据庇古的就业理论,劳动要素市场供求在长期必然保持充分就业均衡。这是因为,在工资总是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物,而工资的效用又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的前提下,只要存在完全竞争制度下的劳动力

23、市场,工资可以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而变化,就业量也随之自行调整。只要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就能实现就业。在庇古看来,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不会存在大量失业,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竞争制度下有失业的话,那么这种失业往往是自愿的、暂时的,只能被看作是“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由于工资有刚性或缺乏必要的弹性引起的,既工资不能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而“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原因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因此解决失业的办法是消除工资的刚性,使它们自由地下降,通过货币工资来降低实际工资。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在

24、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供给自身创造需求,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就业和产量扩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然而,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高达3500万人以上,从而打破了古典经济学派关于经济不存在大量失业的假说。在这种情势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西方就业不同的就业理论。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所谓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的解释是:“设当工资品之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而言上涨少许时,现行货币工资下之劳力总需求量与总供给量,皆形增大,则称之为有不自愿失业之存在”。换句话说

25、,所谓非自愿失业是工人在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但由于这一意愿就业量与资本对劳动需求量相对于工资率变化具有不同弹性,而造成劳动实际需求量小于就业量,从而形成非自愿失业。为了证明经济中存在非自愿失业,凯恩斯提出的假说是,在资本技术给定条件下,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必然递减,因而实际工资率也必然会随之相应减少,然而在现实货币经济条件下,当货币工资不变而实际工资降低时,一些工人仍按照现行的工资水平就业。这说明在就业量不变的情况下,存在着工资效用大于劳动边际负效用,当工资效用等于劳动边际负效用时,则会出现意愿就业量大于劳动实际需求量,即非自愿失业的情况。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是他的有效需

26、求原理。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重要因素,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而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在他看来,增加就业量和增加有效需求是同一命题,也就是说,要消除非自愿失业,就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凯恩斯进一步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大基本规律的作用造成的。凯恩斯指出,上述三大基本规律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以致就业总小于充分就业水平。针对充分就业问题,凯恩斯主张在消费需求和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政府通过干预经济政策来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才能促进生产,减少失业,以实

27、现充分就业。其主要措施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发行公债的方式扩大政府开支,通过赤子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从而保持充分就业;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以刺激消费,通过消费的增加来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实行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政策,扩大出口,以达到保持本国对外贸易顺差、繁荣经济与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凯恩斯的这一就业理论在20世纪中期,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决策的理论依据。三、菲利浦斯曲线与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三、菲利浦斯曲线与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假说 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对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修正和延伸。按照凯恩斯的就

28、业理论,只有超过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充分就业是遥远的事情,不值得注目。但20世纪50年代,当发达国家大体上达到充分就业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最早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是新西兰经济学奥尔本威廉豪斯戈菲利浦斯(Alban William Housego Phillips)一文中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比率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它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是逆相关的,当失业率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总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短缺,由此引起工资水平的较快增长;当失业率高则导致工资增长放慢。菲利浦斯曲线的提出,从理论上说,给

29、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选择:一个经济可以用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反之,以失业的增加来抑制通货膨胀。换言之,如果要减少失业,那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反之,要稳定物价,那就必须以较多的工人失业作为代价。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对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异议,并提出了著名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形成了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他认为,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菲利浦斯曲线只是把失业率与名义的工资变化比率联系起来,而没有把失业率与实际的工资变化比率联系起来;长期关系应是工资率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而不

30、是工资率的变化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这种自然失业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始终存在的。弗里德曼指出:“自然失业率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它取决于和货币因素相对立的实际因素如劳工市场的有效性,竞争和垄断的程度,阻碍和促进人们变换其工作岗位等等。”换言之,只要发挥市场竞争因素的作用,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就可能把自然失业率降低;如果市场竞争因素受到阻碍,市场信息不充分,劳动力缺乏流动性,自然失业率会上升。弗里德曼认为,估计的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是短期现象,是对

31、自然失业率的非均衡的偏离。根据自然失业率假说,弗里德曼对菲利浦斯曲线进行了解释。弗里德曼指出:劳动供给量是随着实际工资的变化而变动的,而不是随货币工资而变动的。工人愿意向市场提供多少劳动,不是看他能得到多少货币工资,而是看他得到的工资能买到多少商品。菲利浦斯曲线把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起来,同时又把货币工资增长率换成通货膨胀率,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论断是不正确的。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可能存在某种交替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失业率变化情况呈一条垂直线,两者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失业率在长期内所处的水平就是自然失业率。根据上述解释,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干预是造成通货

32、膨胀和失业并存的主要原因。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就能使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使失业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使自然失业率降低到一个更低的水平,这是由政府干预无法取得的效果。四、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四、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出现的一个与凯恩斯经济学相对立的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以供给决定需求为基本命题,并为其所倡导的减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诺尔曼图尔以及罗伯特孟特尔等人。在供给学派看来,长期在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凯恩斯学派只注重于需求的分析,忽视了较低生产率和较

33、高通货膨胀的影响,所谓“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萧条和失业”,用人为刺激需求的来抑制经济恶化的主张是错误的,因为凯恩斯学派忽视了供给因素的作用。供给学派认为,当代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而美国严重的失业问题是由于持续通货膨胀造成的,如果按照凯恩斯学派的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那将使市场受到更大的冲击,难以发挥市场调解经济的功能,使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更加严重。供给学派认为,当代经济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商品竞争能力较差,而其原因在于储蓄率下降和技术变革速度放慢。储蓄率下降和技术变革速度放慢的原因在于政府高税率使投资者缺乏积极性,工作效率下降。因此供给学派提出减税的主张,认为税率的提高

34、将会使劳动资源流向居民部门或用于闲暇享受,使劳动供给减少;减税可导致实际工资提高,从而使劳动供给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在政策主张上,供给学派的政策核心是实施减税政策。他们主张经济自由,反对扩张公共支出或进行失业救济的就业政策,提倡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对劳动力的内在需求。其次,供给学派认为,应该消除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停止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就业计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五、合理预期学派的就业理论五、合理预期学派的就业理论 合理预期学派也称理性预期学派,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合理预期概念最早是由约翰穆思在1961年发表的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穆思认

35、为,人们总是竭力按照以往一切有用的知识来进行价格波动的预测,这就是合理预期。70年代以后,合理预期概念不仅用来分析产量的波动,而且也用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及失业率的波动,引起了经济学家和人口经济学家的重视。合理预期学派否认了凯恩斯的总量就业理论。他们认为,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的技术条件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总需求的变动没有必然联系。在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时,合理预期学派的论断是: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即使在瞬间也不存在交替关系,因此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是经常出现的。他们得出的基本假说是: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是合理预期条件下进行的。所谓预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

36、估计对经济前景的一种推断,并根据这一推断来决策自己的行为。根据合理预期理论,单个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是他们进行现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企业现期雇佣工人数量的决定取决于下一时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状况的预期。因此,很自然地得出通货膨胀与失业两者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在合理预期学派看来,劳动力市场主要不是靠价格来调节市场,而是主要靠就业人数或每人提供的劳动数量来调节市场。由于工会和工人通过理性预期要求保证一定的实际工资率而不是名义工资率,致使工资存在着明显的刚性而不能发挥调节市场的功能。而工人只有在符合自己的预期收入的条件下才愿意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这样通过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来调节劳动力市

37、场。在就业的政策主张方面,合理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政府政策的实施,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必然会做出相应的预防性对策,因此各种国家干预或调节政策的结果是无效的。他们反对政府通过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来提高产量和增加就业,反对把充分就业作为政策目标,主张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他们还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最好对策是让市场经济体制自由调节,政府应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树立良好的政府信誉,这样可以弱化工会和工人的合理预期,增加产量并实现充分就业,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六、就业理论的新发展六、就业理论的新发展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只考察了发达国家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和就业水平的高低,却

38、没有分析就业的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凯恩斯学派由于不能解决发达国家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问题,受到非凯恩斯学派的攻击。后凯恩斯主流派经济学家从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均衡的角度加以分析,对失业与通货膨胀并行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托宾、杜生贝和约翰希克斯等人,其就业理论代表了西方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詹姆斯托宾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一文中,着重从劳工市场的技术结构角度来论述结构性失业问题,并把结构性失业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加以考察,从结构性失业的角度分析了当时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原因。托宾认为大公司和工会的经济权利的集中使工资和价格都存在刚性并导致工资和价格的螺旋式上升,

39、结构性的失业并不会使工资降低,由此导致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局面。他指出:“操纵的工资和价格优势有了永久的增长,这与农业和其他自营业部门的相对衰落有关系。这种发展,由于扩大那些货币工资对过度供给的反映慢于它们对过度需求的反映的劳动市场数目,大概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倾向。”8也就是说,对工资和物价的操纵促成了工资和物价交替上升的可能性。托宾根据上述的分析,提出了不同于凯恩斯的刺激需求的主张。在托宾看来,凯恩斯刺激需求的就业措施只能解决“就业水平”问题,不足以解决就业内容和就业结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解通货膨胀;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劳动力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

40、练的工人训练成能够满足雇主需要的技术熟练工人,以缓和资本主义经济中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不相适应而造成的失业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托宾还认为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包括失业补助金制度的福利制度,增加失业补助金制度的灵活性,以刺激失业者去寻求就业机会。约翰希克斯则从劳工市场的部门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就业问题。他提出了“公平性原则”和“工资粘性”的概念。他认为,在不同部门的相互交往和影响中,人们往往相互攀比,追求收入的“公平性原则”,从而产生“工资粘性”。他所说的“工资粘性”是指当失业存在时,工资不一定下降,当劳工缺乏时,工资也不一定提高。这意味着职位空缺的存在,有可能引起工资增长或者不增长,一切依照

41、企业或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情况而定。希克斯认为,由于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使有的行业扩张有的停滞或衰退,而工人对于公平的待遇和行动,推动了工资的普遍上升,从而促进了通货膨胀,又导致了失业的增加。希克斯分析了战后发达国家经济中失业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在就业对策方面,他主张通过各部门平衡发展来解决失业的问题,而反对货币学派严格控制货币数量、尽量减少政策干预的主张。在希克斯的就业理论中,就业能否随着投资的增长而扩大,主要取决于各个部门在存货方面应当大致上适应,这是投资乘数和就业乘数起作用的重要条件。这样,希克斯实际上把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看成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增长或平衡增长

42、。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希克斯特别强调技术选择的重要性,主张选择适中的技术以更加有效地扩大就业。第第4 4节节 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就业 从宏观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国的就业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口增长的变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总是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人口经济问题加以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所谓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就业者

43、包括:正在工作的人,指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人员;有职业,但临时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员;雇主和自营人员,或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劳动报酬的家属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者。在美国,就业是指劳动者在一个星期内干15小时以上有报酬或无报酬的工作,就业者包括:在规定的调查周内从事有报酬的工作15小时以上者;在家庭企业或农场中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但不领工资的劳动者;已有工作,但由于疾病、休假、劳动纠纷、恶劣气候等原因而暂时停工的人员;以及由于种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在中国,就业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

44、入的人员;以及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就业的人员。衡量劳动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就业率,指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7-11)式中,表示就业率,为就业人数,为失业人数。就业率反映劳动者的就业程度,就业程度越高,劳动者的就业程度越大,两者成正比例;反之则相反。%100ullPPPlllPuP 衡量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失业,失业与就业相对应。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具有劳动能力并具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在通常的情况下,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工厂、市场等工作场所登

45、记求职的人,均为失业者。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就失业的类型及其具体成因而言主要有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型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等。摩擦性失业是一种经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在劳动力供求平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它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摩擦性失业人口形成的基本原因在于劳动市场的动态属性和信息沟通的不完善性,使得这部分失业者处于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渡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就业体制改革和社会心理方面。劳动者择业观念的变化所引起劳动力流动的

46、频繁化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所引发的劳动就业体制的转换为摩擦性失业人口的形成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其主要表现是劳动者主动辞职或被企业辞退而使失业人口大量增加。从劳动力群体来看,2030岁的青年人因工作转换形成的摩擦性失业率最高。现在青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学历和知识作为选择职业的竞争手段,使他们有资本频繁转换工作。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起的失业。它是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演进,使一部分劳动者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流动,而这种流动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不相吻合而产生的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并不一定表现为劳动力总量上的供大于求

47、,即使在供求平衡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失业与空缺并存的局面。例如,劳动力市场往往需要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技术性较强的灰领工人,而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多为蓝领工人或经验不足的青年人,这部分人因无法胜任现有的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结构性失业人口形成的基本原因则在于各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不平衡,其根源主要在于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方面。技术性失业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技术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所引起的失业现象。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资本密集性技术,先进技术设备代替了工人的劳动。这样,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导致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

48、的过程中,资本相对价格的下降和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上升加重了这种失业趋势。从技术进步和就业的关系来看,一般认为,在短期内,由于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机器或技术,工人将被解雇;而从长期来看,尽管对一些特殊等级和类型的工人需求造成长期不利的影响,但在经济内部一般来说,劳动力总需求并不因为使用技术而受到影响。技术性失业对熟练工人和技术性工人以及管理人员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较差的工人影响较大。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失业。季节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一些行业和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性变化而波动,生产繁忙季节所需的劳动力多,生产

49、淡季所需的劳动力少,如农业、建筑业和旅游业等。季节性失业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季节性工人的就业时间短,收入受到影响,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处于繁荣或景气时期,总需求旺盛,生产迅速扩展,对劳动力需求也迅速增长,使大量的失业者被吸收,失业率迅速下降;当经济处于萧条或衰退期时,总需求不足,生产停滞,劳动力需求极度萎缩,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周期性失业人口形成的基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其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和经济体制方面。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

50、象。从表面上看,这些劳动者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像显性失业人口那样,处在无工作状态,但实质上是生产中的富余人员。这些富余人员表面上已经有工作,不是处在寻找工作的状态,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存在一种供给劳动力的愿望,因而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发达国家也存在隐性失业现象,但隐性失业不列入国家统计和计算失业数字的范围之内。衡量经济中失业现象严重程度的指标是失业率,它反映劳动力的失业程度,同失业程度呈正比例关系。即失业程度越高,劳动者的失业程度就越大,反之则相反。计算公式如下:(7-12)这里,表示失业率。失业率可以按照性别、年龄以及所受教育程度等分组资料来计算,所计算出的失业率可以反映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口经济学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