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第9 9课说课说“木叶木叶”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累古诗词名句。(2)(2)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弄清文章由的能力;弄清文章由“木叶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理解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论,理解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
2、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生于,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生于北京。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体诗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体诗写作。写作。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
3、吴祖缃,并称并称“清华三才子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主要,是著名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主要著作:诗集著作:诗集夜夜春野与窗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冬眠曲及其他其他问路集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李白中国中国文学简史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天问论笺新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空间的驰想等。等。一、作家简介一、作家简介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说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文艺短评);“木叶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木叶”
4、意象进行意象进行分析说理。分析说理。“木叶木叶”即即“树叶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树”的,有用的,有用“叶叶”的,就是用的,就是用“树叶树叶”的十分少见。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的联想力,因而对“树树”与与“木木”、“树叶树叶”与与“木叶木叶”、“木叶木叶”与与“落叶落叶”、“木叶木叶”与与“落木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
5、借鉴。学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才可以把握文意。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才可以把握文意。二、作家作品二、作家作品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
6、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他写的说说“木叶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三、背景概览三、背景概览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来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
7、,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用“木叶木叶”而不用而不用“树叶树叶”,又由,又由“木叶木叶”发展为发展为“落木落木”的原因,对的原因,对“树树”与与“木木”、“树叶树叶”与与“木叶木叶”、“木木叶叶”与与“落叶落叶”、“木叶木叶”与与“落木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一、主题概括一、主题概括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二、结构图示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
8、么很少用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树叶”而多用而多用“木叶木叶”?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三、文本探究三、文本探究答:答:本文开篇用屈原本文开篇用屈原九歌九歌中的诗句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说明屈原的诗句启发了诗人们,引出话题,说明屈原的诗句启发了诗人们,“木叶木叶”成了成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接着,作者从。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木叶”的原因。一方面是用的原因。一方面是用“木叶木叶”比用比用“树叶树叶”来得洗练,另一方面是诗歌是形象来得洗练,
9、另一方面是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东西,用思维的东西,用“木叶木叶”或或“树叶树叶”或或“落叶落叶”虽是一字虽是一字之差,但之差,但“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作者用。作者用“木叶木叶”“”“落落木木”的诗句,说明了用的诗句,说明了用“木叶木叶”和用和用“落木落木”的不同,指的不同,指出了出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这一带有规律性的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现象。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作者从作者从“木木”的形象艺术特征方面,深入地探究了古代诗的形象艺术特征方面,深入
10、地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使用人们喜欢使用“木木”字的根本原因。一是字的根本原因。一是“木木”比比“树树”显得显得“单纯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二是。二是“木木”更能体更能体现诗歌的现诗歌的“暗示性暗示性”,“木木”不会使人联想到不会使人联想到“叶叶”,而,而“树树”易使人联想到易使人联想到“叶叶”,“木木”字更具有字更具有“普遍的性普遍的性格格”,更体现普遍的,更体现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潜在的暗示”。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2 2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用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用“
11、木木”的意味的?的意味的?答:答: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木叶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的暗示性。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木”和和“树树”在诗歌中表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现出来的异同:“高树高树则饱满,则饱满,高木高木则空阔;这就是则空阔;这就是木木与与树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由于。由于“木木”和和“树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既有相同的地方,
12、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而生出的“木叶木叶”“”“树叶树叶”“”“落叶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尽管在这里木木是是作为作为树树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而出现的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泊。”“”“木叶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的晴空而
13、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 1深入意境,比较分析。深入意境,比较分析。本文一个主要的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本文一个主要的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一起进入“树叶树叶”与与“木叶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
14、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容和外部语言。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容和外部语言。四、技巧总结四、技巧总结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2 2切中关键,引发联想,深入分析。切中关键,引发联想,深入分析。读者已经明白了读者已经明白了“木叶木叶”是艺术创造,但是是艺术创造,但是“木叶木叶”与与“树叶树叶”的真正艺术距离还不清楚。前文只是感性认识,的真正艺术距离还不清楚。前文只是感性认识,作者接着明确提出作者接着明确提出“木叶木叶”与与“树叶树叶”的差异在一的差异在一“木木”字,要在字,要在“木
15、木”字上下功夫。由适合用字上下功夫。由适合用“木木”字的情境,字的情境,引出引出“木木”的艺术特征,再由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的艺术特征,再由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言的言的“暗示性暗示性”问题,这也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所在。作者问题,这也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所在。作者引用大量诗句,对诗歌运用引用大量诗句,对诗歌运用“木叶木叶”产生的艺术境界加以产生的艺术境界加以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读者在比较分析中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读者在比较分析中领悟到领悟到“木叶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干燥的颜色、单
16、纯、空阔、清爽。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 1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在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诗人关于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在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诗人关于“木叶木叶”的诗句。请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了怎样的诗句。请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的作用?五、重点突破五、重点突破答答: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
17、蕴。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何却拟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何却拟题为题为“说说木叶木叶”?若改为?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题”,你以为如何?,你以为如何?答:答:作者把标题定为作者把标题定为“说说木叶木叶”,以诗中的意象,以诗中的意象“木叶木叶”作为论题展开,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作为论题展开,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形象。作者
18、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从中得出诗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体现了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又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易于广大作者的科学态度,又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易于广大读者接受。读者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也无不可,但那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不可,但那就要从理
19、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3 3文章是怎样做到结构清晰的?文章是怎样做到结构清晰的?答:答:文章题目为文章题目为“说说木叶木叶”,说得有序,说得透彻。,说得有序,说得透彻。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读者把握“说说”的要领。如第一自然段的要领。如第一自然段“袅袅兮秋风,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庭波兮木叶下”引用屈原引用屈原九歌九歌诗句交代诗句交代“木叶木叶”的来的来源。第二自然段源。第二自然段“木叶木叶是什么呢?是什么呢?”,设问开头,引,设问开头,引出对出对“木叶木叶”与与“树叶树叶”的诗歌运用分析,指出的诗歌运用分析,指出“木叶木叶”即即“树叶树叶”,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之后几段也是这,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之后几段也是这样,环环紧扣,结构严谨,有条不紊。样,环环紧扣,结构严谨,有条不紊。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