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 的作用。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学制度和病态 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重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及其形象。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 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
2、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 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 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 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这篇小说。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又 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文学革命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母亲姓鲁,取 “愚鲁而迅达”之意。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 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 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 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
3、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 文课本。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 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他的作品已被 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 的读者。 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国内军阀年年混战,政治黑暗 ,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在文化教育领域,封建复古逆流 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拯救青年一代 ,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们的老路,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 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
4、的摧残和毒 害。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创 于隋,形成于唐,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各朝多有 不同。明朝以后,科举考试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 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文章有固定的格式 ,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延续了近1 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播放多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疏解字词。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
5、)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 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 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 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 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 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 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 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 维生,加
6、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 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1.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 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场,写他“ 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 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
7、白胡子”是岁月虚度 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当他蘸着酒在柜 台上教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 说明他四体不勤,不从事劳动。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阔 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从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 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最后 一次出场,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 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 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要“仰面”。先前人家嘲笑 他,他经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 是用“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而
8、且断断续续。此时的 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临。 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鲜明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 小者的罪行。 2.找出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 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 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柜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既说“又 ”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 。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 他的不可轻
9、侮的“尊严”,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排”字写的 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显示出的神态。当他把九 文大钱放在手心,用拇指一个一个地将钱用力推出,摁在柜台上时 ,可以想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写出了孔乙己的虚荣和穷 酸气。 这时的孔乙己也算得“阔绰”,但好景不长,果然他最后一次去买 酒,境遇大不如前。文中写道:“一天的下半天孔乙己便在柜 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 一碗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是一幅多么凄 惨的图画啊!作者不仅从他的衣着(该穿棉袄的时节,而他只能穿件 破夹袄)来表现他经济地位的跌落,而且更为传神的是,上文“排出 九文大钱”的一个“排”
10、字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 “摸”字则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而且在数目上,前次是“九 文”,这次只是“四文”,而且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这两个动 作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的每况愈下,而 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特征。 3.找出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 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 己之口。当酒客们看他居然“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 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先前说 “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只是含沙射影,现在是单刀直入,而且故 意高声叫嚷。这
11、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 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 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度。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时,死要面子的孔乙 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 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 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 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 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揭示了孔乙己
12、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 欺人的性格。此外,像“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 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穷酸十 足。 4.找出描写孔乙己神态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 怎样的性格特征?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练,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 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孔乙己一文中的神 态描写就是这种艺术手法的典型。 (1)“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孔乙己是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他穷困潦倒而又保持着 读书人的矜持;他好吃懒做,偷人家的东西常被挨打,弄得斯文扫 地,脸上的伤疤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笑他偷窃挨打时,他 先是故作镇静,置
13、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 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特征和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 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2)“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孔乙己早年读过书,没有进学,他以读书人为荣耀,受封建文化 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别人戏弄他:“孔 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 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清高神气。孔乙 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偏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 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热衷于功名科举,
14、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普遍的现象,没有进学, 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 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3)“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在生活中只配做大家解闷的工具,他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热心教小伙计识字。“很恳切地说”这显示了迂腐个性中包 含着诚恳、善良。教小伙计写“回”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 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情态。见我毫不热 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小伙计看不起他 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 小伙计感到“惋惜”。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
15、识的陈腐 毫无认识,麻木至极,迂腐可笑。 (4)“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饱受 折磨,常遭欺凌,最终落到了被打折腿的惨境。但是他宁愿说是跌 断的,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 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 有痛恨,只有掩饰。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明白是谁戕害了自己,这 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 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透析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 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 现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 ,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
16、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5.刚才我们分析了孔乙己的外貌、动作、富于个性的语言和神态 描写,这些都是直接对人物加以描写的,都属于什么描写? 正面描写。如:第5自然段插叙就是通过旁人的谈论写出了孔乙己 的身世和某些经历,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孔乙己的为人:好喝懒做, 不会营生,成了一个废物,但他从不拖欠酒钱,也显示了他的善良 和诚实。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鲜明突出。 前面,我们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展示人物的 思想性格,下面,我们就人物所处的环境方面进行分析,看看环境 描写的作用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地点:鲁镇咸亨酒店。时间:“20多年前”。 2.咸亨酒店喝酒
17、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3.这里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 等反义词语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4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 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 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 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5.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 特点:单调无聊 “叫人活泼不得”。 作用:反衬出“只有孔 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 6.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
18、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 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 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 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 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 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7.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 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 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
19、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 ,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 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 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作阶级分析。掌柜是属于剥 削阶级的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 此外,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 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 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的心理。 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 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
20、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 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8.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 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 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9.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记叙方法?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 “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 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21、培养残酷的统治者。侧面描写;插叙。 10.第9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 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 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 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 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 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1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 该怎样理解? 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 说“的
22、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 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 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 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2.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 因是什么呢?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吃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有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 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 敬);还有孔乙己的好吃懒做,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 国平天下为
23、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 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归根结底 ,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社会制度。 通观小说全文,大概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到第3自然段,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这是孔乙 己和其他有关人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1自然段中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提供了酒、菜价码,特别是对顾客成分作了区分。 第2自然段是小伙计的自我介绍,也是对咸亨酒店的进一步介绍 。 第3自然段引出孔乙己,因此有过渡段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第4到第13自然段,主要是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亦 即孔乙己的苦和社会的凉薄。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
24、4到第9自然段,写孔乙己的经历、言行、性格和社 会地位,即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二层,第10到第11自然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情节 的高潮; 第三层,第12到第13自然段,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也是 情节的终结。 本文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 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以及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 病态。 (1)对比映衬,凸显主题。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 态的对比描写,凸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科举考试的失 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短衣帮
25、和长衫主顾的 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众人的笑和孔乙己的 苦的对比,表现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2)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鲜明地刻画 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懒惰、穷困潦倒、心地善良、深受科举制度毒 害的老书生形象。如“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的胡子”,通过肖像描写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 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再如 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系列动作和神态描写表 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3)视角独特,布局精巧。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
26、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 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 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 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 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在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下表现出极其深刻 的主题。 孔乙己 鲁 迅 孔乙己个性: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 麻木不仁 死?死。死! 封建社会特性: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科举毒害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 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 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 描写到看似矛盾
27、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 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 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 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 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 是不切实际的。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 ,难以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 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 准备了视频片段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 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 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 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