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二、公共治理的模式 三、公共治理的实践 1、统治与管理 2、治理、善治与公共治理 3、公共治理的原则、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需要把社会的阶级冲突控制在秩序所能允许的范围以内。在众多的管理形式中,与这种社会政治统治相关联的管理活动,被称之为政治管理。主体:由政府及其延伸而构成组织所组成的政权体系;客体:特定地域上的全体社会成员;目的:保障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主要方式:自上而下社会所进行约束或协调;“统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概念,在多数古汉语文献之中,“统”与“治”是单独
2、使用的;在古汉语中,“统”与“治”都有统领、治理、统治之意。在西方,统治的概念在英语里为rule,或dominate,在法语里是dominer。该词源于拉丁语的dominus,“它的原意是指主人与服从于他的人这样一种关系”;因此,西方“统治”一词的基本意思乃是占据优势地位的人们对其他人的支配与控制。二者都是国家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包括统治秩序与管理秩序所进行的活动,从而统一在国家的基本职能中。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政治统治就是国家的阶级职能,政治管理即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对于国家来说,政治统治是国家政权的前提,政治管理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两种行为都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
3、政治行为。、在行为主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只是由统治阶级所组织的国家政权,特别是警察、军队、法庭等暴力机关,而政治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构,而且还包括那些与国家政权的基本方向相一致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准政治管理主体;、在行为客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其中,在剥削阶级社会,是少数人统治多数入。但是,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则一定是多数社会成员。、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社会政治稳定,一旦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局面出现,统治者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其稳固下来;一旦不利于统治的局面出现,则要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镇压。虽然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一样要求秩序,但它强调的主要是效率的一面
4、,并为此采取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直接体现,它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直接外化,而政治管理除了统治利益的需要之外,它还担负着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经常性任务,如缓解现实社会的利益矛盾,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改善人民生活等。、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治理与统治、管理的对比分析;、治理与善治、公共治理;市场失灵: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物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政府失败:仅仅依靠政府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终不能促进和保障公民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治理机制是以公民社
5、会的日益壮大为基础的,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间(或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它的突出特点是非官方性、独立性、自愿性;随着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治理的含义: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从机制上来看: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从活动主体来看: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
6、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从管理的范围来看:治理与统治的权威基础和性质不同,政府统治所涉及的范围就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而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其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联系:治理主要代表一种政府行政、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作用和企业影响的共同行为,它的兴起是作为对现有政府和市场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方式的替代和完善;区别:治理主要是以政府、公众、市民社会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以及具有赢利性质的组织和企业为主体进行的一种协调、参与和磋商过程,是民主成分居多的议政行为;而管理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导
7、与约束行为。、参与原则;、透明原则;、责任原则;、回应原则;、协作原则;、合法性原则;1、市场化治理;2、弹性化治理;3、多中心治理;4、公民治理;概念:弹性化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是用固定的方式回应新的挑战”。因为,“束缚较少,较有弹性的组织可能较能适应飞速变化的环境”。优势:、有助于让更多的组织参与问题的解决,而不必担心将来会出现庞大的官僚组织;、有助于建立一些以协调为主要任务的组织,以处理其他组织在制订计划中出现的问题,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组织即可以被撤销;强调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以及公民个人采取各种方式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共同分担解决公共问题
8、的责任;强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要建立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互相依赖、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关系;、存在多个决策主体;、每个决策主体都能够作为相互独立的要素行动;、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竞争性、契约性和合作性的特点;、这种结构并不排斥中央权威的存在,当多个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需要中央权威出面解决;、它们共存于一个一般的规则体系之内,并在这个规则体系内相互调适其关系;、公民协调委员会:将民选管理当局从“中心的决策者”角色转变为“公民协调者”角色;、公民理事会:协助地方政府执行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如警务、消防、公共设施、公共工作、公园、娱乐设施和社会服务;、帮助者:将公共服务的职业
9、者角色由控制公共官僚机构,转变为帮助公民理解社区政策议题和公共服务;1、国家治理;2、城市治理;3、跨地区治理;4、公共资源治理;5、我国公共治理的评价;目标指标 指标要素善治公平公共政策的公正程度;价值分配的公平程度;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公民迁徙的自由程度;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状况;公民和官员对法律的了解和尊重;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和各个部门中的执行情况;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情况;可持续性公共部门政策的连续程度;公共部门的学习创新能力;社会秩序的稳定程度;参与公民参与国家立法、公共政策制定渠道的数量与质量;地方自治的范围和层次;民间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与影响程度;公民和民间组织对公共部门政策的自觉执行程度;目标指标 指标要素善治透明度公共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和质量;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认知程度;公民知情权的尊重情况;公共部门活动的公开化程度;责任公共部门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情况;公共部门对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官员的廉洁程度;公共物品的供给质量;效能行政成本高低的情况;公务员工作的绩效水平;公民对公共部门工作的满意度;公共部门承诺的兑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