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洋车并不是现如今什刹海“胡同游”拉着老外串胡同的三轮车,而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车,因此也叫东洋车。最先引进的是上海,当时的东洋车车身很高,木头车轮包铁皮,走起路来哐啷哐啷响,颠得厉害,坐着很不舒服,一般人都不愿问津。后来有了改进,车身放低,用钢丝铁圈代替木轮,外箍实心橡胶车胎,行车时声音小了,车身平稳,乘客也舒服多了,这才渐渐流行起来。这种东洋车在上海一律漆成黄色,非常醒目,所以被称为“黄包车”。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充气轮胎,同时加强了车的装饰,成了一种流行的新式客运车辆。洋车在20世纪初的北京城是一种时髦,大宅门都有自备私车,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如同现在的奥迪、
2、宝马一样。私家车装饰得也讲究,车身漆成黑色,满镶铜活,擦得锃明瓦亮,车篷、车帘、车围子、椅垫子、靠背一码都是深蓝色洋布,车前面装着两盏“气死风”四面玻璃的铜车灯,车踏脚下面安着铜脚铃,坐车的人用脚踩得“铛啷铛啷”地响,教闲人闪开,透着气派。再看拉车的,脚踏两道脸镶皮包头黑缎子靸鞋,一身青色裤褂翻着雪白的袖口,精神干练,跑起来又快又稳。那年头没有“保时捷”“英菲尼迪”,少爷秧子们飙车,飙的就是洋车。那时阔少爷们都穿着笔挺的洋服,梳着中分,头油抹得锃亮,腿脚都好,可人人都拄着一条文明棍。这些官宦字弟、富家阔少西装革履牵洋拥美妇,成群结队坐着私家洋车,脚踩铜铃叮当乱响,手中高擎文明棍驱赶着车夫。十几
3、辆洋车争先恐后,吹口哨打榧子大呼小叫,弄得街头鸡飞狗跳,路人侧目。此等景象,也算是那年头北京街头一景。当然,比起现在“富二代”什么“二环十三郎”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1.洋车夫有什么好和不好的地方?2.洋车夫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3.洋车夫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4.选择做洋车夫的都是怎样的人?5.洋车夫主要分成几派?一些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每天都有一定的收获。可见,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作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1.绕这么样,窗上冻着一
4、层冰花。喝茶的几乎都是拉包月车的,有的把头靠在墙上,借着屋中的暖和气儿,闭上眼打盹。有的拿着碗白干酒,让让大家,而后慢慢的喝,喝完一口,上面咂着嘴,下面很响的放凉气。有的攥着卷儿大饼,一口咬下半截,把脖子撑得又粗又红。有的绷着脸,普遍的向大家抱怨,他怎么由一清早到如今,还没停过脚,他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知有多少回!(P77,第14行-20行)2.其余的人多数是彼此谈着闲话,听到这两句,马上都静了一会儿,而后像鸟儿炸了巢似的都想起一日间的委屈,都想讲给大家听。连那个吃着大饼的也把口中匀出能调动舌头的空隙,一边儿咽饼,一边儿说话,连头上的筋都跳了起来:“你当他妈的拉包月的就不蘑菇哪?!我打他妈的
5、嗝!两点起到现在还水米没打牙!竟说前门到平则门嗝!我拉他妈的三个来回了!这个天,把屁眼都他妈的冻裂了,一劲的放气!”。(P77,第20行-27行)3.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P5,第8行-11行)由以上几段文字可以看出:洋车夫的由以上几段文字可以看出:洋车夫的生活状况很窘迫,经常是忍冻挨饿又赚不生活状况很窘迫,经常是忍冻挨饿又赚不了几个钱。即使这样,他们能做的也只是了几个钱。即使这样,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在茶馆里抱怨,然后由一处传到一处,好在茶馆里抱怨,然后由
6、一处传到一处,好像安慰自己:像我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像安慰自己:像我这样的还有很多人。(1)憨厚能干,坚韧好强,以劳动为本分,不愿过苟且偷生的生活.(2)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小农意识,狭隘的目光,个人奋斗的思想.(3)用自己的力气去赚钱,去养活家人。(4)为了生活能够拼命地拉车,拼命地跑。老马和小马儿例如:高个子比这一派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大概就多数的拉八成新的车;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所以在要价儿的时候也还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夜间,当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钱自然也多挣一些。(P2-1)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