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第一章 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本质透视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本质透视 第一节 管理本质及管理理论的发展一、管理的概念研究综述一、管理的概念研究综述(一)中外古今已有研究对管理概念的论述1从管理一词的涵义出发对管理概念所作的解释在我国古代,“管理”一词是分开使用的,“管”主要指锁钥,如周礼云:“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后引申为对人、财、物、事的制约、管辖和管制,体现了权力的归属。“理”作“治”解,专指对玉的雕刻打磨,如韩非子和氏云:“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后引申延用于人身上,作整理或处理,如许慎说文解字中云:“治玉治民曰理”。到了近代,人们把主
2、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在西方,管理一词英文“manage”来源于意大利文“managgiare”和法文“Manage”演变而来的,原意是训练和驾驭马匹,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以驯马为限,把掌管一个机构,管理一个企业称之为“manage”。尽管各国文化有差异,但词义、词源角度把管理解释为管辖、治理、执掌还是相通的。2管理学领域内各学者对管理概念所作的各种解释泰罗将管理定义为:“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于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西蒙“管理就是决策。”法约尔则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
3、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唐纳利等:“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收不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周三多:“管理是组织中的如下活动和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徐国华: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芮明杰等人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薄宏:“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这一系列的活动,
4、合理配置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二)管理活动的特殊矛盾 人们对各种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即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三)对管理的定义及内涵了解 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一定的权力,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来有效地获取、运用、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从而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是一个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管理这一实践活动是由一系列的管理职能所组成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是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就是要实现预定目标管理活动是获取资源和有效运用资源的重要手段 二、管理的特性二、
5、管理的特性(一)管理的二重性(二)(二)管理的动态性(三)管理的科学性(四)管理的艺术性(五)管理的创造性(六)管理的经济性三、管理理论的发展三、管理理论的发展(一)古典管理理论时期1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1)制定标准定额。(2)实行新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3)选择头等工人。(4)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5)贯彻“例外”原则。(6)强调“心理革命”。2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1)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这六种活动能力是企业组织中各级人员都要有的,只是因各自岗位的不同,对这六种活动能力的要求也就不同。(2)管理的基本职能。法约尔将管理活
6、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项职能,计划是指预测未来和拟定一个行动计划;组织包括建立一个从事活动的双重机构(人的机构和物的机构);指挥包括维持组织中人员的活动;协调就是把所有的活动和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统一并和谐;控制则注意使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已定的计划和指挥来完成。(3)管理的基本原则。法约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归纳出14条管理原则:分工、权责统一、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首创精神和团结精神。3韦伯及其组织管理理论(1)韦伯把组织进行分类,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组织形态:神授的组织;传统的组织;合理法律化组织。(2)针对以上
7、三种组织,又提出了三种权威,认为组织是建立在权威之上:神授的权威;传统的权威;理性的、法定的权威,这种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威。(3)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实行劳动分工,即每个职位的权力和义务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人员按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权力等级严密组织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通过正式考试的成绩或在培训中取得技术资格后来挑选组织所成员;实行任命制,只有个别职位才实行选举制;公职人员必须是专职的,并有固定的薪金保证;职务上的活动应被认为是私人事物以外的事情,公私要有界限;公职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受规则和制度制约。(二)行为科学理论时期
8、1梅奥及其人际关系理论(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方面的要求,还有各种社会和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影响人的积极性。(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工人的“士气”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关键因素。(3)现代工业管理割断了工人的社会或心理要求,割断了他们的感情纽带,使他们成了“孤独者”,产生“失落感”,造成工作效率普遍低下。(4)工人从正式组织中得不到这种社会和心理的满足,就会从非正式组织中去要求,正式组织要求的是效率,非正式组织要求的是感情,二者是矛盾的。(5)解决工人效率不高的途径是培养新型领导者,实行新型领导方式,新型领导者的能力在于改善组织人际关系,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
9、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2其他行为科学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爱和尊敬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按照需要的等级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地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一般讲来,只有在较低级别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以后,较高级别的需要才会发展起来,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人的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在同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个主导需要,管理者要根据人的不同需要,来调
10、动积极性。(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组织中影响人员积极性的因素按激励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工作安全感、工作条件、薪水、地位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外在的,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当激励因素得到改善后,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率,如同人们锻炼身体,改变身体自身的素质增进人体健康一样。(3)麦格需戈的“”理论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天生懒惰的,只要有可能,
11、便会逃避工作,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宁可接受别人领导和监督,这些人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对这种人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Y理论则认为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厌恶工作的人并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给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工作成为一种得到满足的因素,他就会主动地把工作干好。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职工的潜力,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
12、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三)当代西方管理理论时期1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1)社会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人们选择组织要以其个人的目的愿望、动机为依据,要看加入组织后的义务和报偿是否平衡,是否留在组织中需看他对组织感到满意程度。(2)正式组织存在的三种要素,即:成员的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及组织内的信息交流。(3)经理人员的作用。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目标。(4)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5)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1)强调
13、了决策的重要性。(2)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决策过程: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3)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响。(4)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5)分析了决策的条件。(6)归纳了决策的类型和过程。3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
14、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4企业文化学派(1)企业的管理不仅是理论的,而且是文化的,传统的管理理论重视科学化,而现实证明:人是企业第一因素,离开人的积极性,是没效率而言,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依托的是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育。(2)企业文化受企业环境的制约,在企业内主要体现为:团体成员共同的信念,方向意识,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准则它对企业行为起一种无形而十分巨大的约束力量。(3)企业领导在完成对企业战略,组织,制度,技术管理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塑造和培育上,把企业团结成一个精神振奋,全心全意为总目标努力的团
15、体。(4)企业领导必须有文化意识,克服短期行为和传统习惯深刻思考问题,并具有围绕人作好工作的能力。(5)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也是领导艺术的竞争。第二节第二节 学校管理:概念、对象和趋势学校管理:概念、对象和趋势一、对一、对“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概念的研究概念的研究(一)外延界定类:广义狭义说、工作构成说、要素构成说、层次构成说。、此类认识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不是学校管理“指称什么”,而是“包括什么”或“涵盖什么”。(二)归属差比类:组织活动说、职能活动说、活动过程说、工作过程说、行为方式说、综合策略说。此类观点致力于解决的同样不是学校管理“指称什么”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属于什么”的
16、问题。(三)申明宗旨类:服务说、目的说、任务说、效益说。此类观点致力于解决的仍然不是学校管理“指称什么”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为了什么”或者说“追求什么”的问题。学校管理的概念及其人们对它的理解如此多样化和不同,究其原因大体有四个方面:(1)由学校管理活动自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所形成的概念内涵的丰富性与宽泛性;(2)学校管理活动在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3)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事务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然而人们认识它又有其不同立场、观点与方法;(4)学校管理学刚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其不成熟性使学校管理定义多而泛。二、对学校管理对象的认识与
17、思考二、对学校管理对象的认识与思考(一)学校管理对象的不同解析“三因素”说:人、财、物。“五因素”说:人、财、物、时间、信息“六因素”说:人、财、物、事、时间、信息“七因素”说: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八因素”说:人员、经费、物资、时间、空间、信息、工作态度、程序“九因素”说: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方法、士气(二)学校管理对象的特点1未来性2发展性3系统性(三)现代学校管理对象系统1学校理念2学校战略3学习型组织4人力资源5知识资源6信息资源7时间资源8技术资源9物力资源10资金资源11环境资源三、学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三、学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学校管理模式的个性化
18、趋势(二)学校管理价值取向的人本化趋势(三)学校管理手段的非理性化趋势(四)学校管理组织和人员的专业化趋势第三节第三节 学校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学校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一、一、学校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研究方向问题(二)研究范围问题(三)理论深度问题(四)内容滞后问题(五)实践运用问题(六)历史借鉴问题三、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已有研究的分析三、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已有研究的分析(一)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已有研究的类型分析1教育实践型2经验总结型3理论借鉴型4理论应用型5专题研讨型6
19、政策解析型(二)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已有研究的内容覆盖 四、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未来趋势四、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的未来趋势(一)哲学化趋势(二)微观化趋势(三)文化趋势(四)多元化趋势(五)外向化趋势(六)比较化趋势五、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第一单元,学校管理借鉴篇第二单元,学校管理原理篇第三单元,学校管理组织篇第四单元,学校管理人员篇第五单元,学校管理活动篇第六单元,学校管理保障篇第一章 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本质透视第二章 中国学校管理思想第三章 西方学校管理思想第四章 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五章 学校管理的目标与目标管理第六章 学校管理过程第七章 现代学校领导体制第八章 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及其变革研究第九章 现代学校制度第十章 校长及其领导班子建设第十一章 教师管理第十二章 学生管理第十三章 学校教学管理第十四章 学校德育管理第十五章 学校后勤工作管理第十六章 学校的特色第十七章 学校文化第十八章 学校的公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