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房宫赋阿房宫赋六国论六国论过秦论过秦论联读一、内容相似,主题不同一、内容相似,主题不同 这三篇文章都对同一历史现象,即:秦灭六国,陈涉起义,秦朝覆亡这段历史做出了评论解读,学习时容易弄混记串。特别是它们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在结尾对统治者提出规劝,这一部分最容易混淆。其实,仔细辨别就会发现,这三篇文章作者所处历史朝代与写作背景完全不同,所以写作意图与文章主题也不尽相同。1、背景文章文章背景背景过秦论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
2、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所以文章借“过秦”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的目的是给汉文帝提出“仁政治国”的建议。阿房宫赋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切谏时弊。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主要是指向唐敬宗,望其戒奢爱民。六国论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
3、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众敌环伺,政策求和,积贫积弱,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同样是秦朝的历史,汉代的贾谊、唐代的杜牧、宋代的苏洵分别写了三篇文章,角度更异,结论不同,为什么这么写呢?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主题2、主题三篇文章内容虽相似但主题各不同:过重在规汉施行仁政;阿重在鉴唐奢侈亡国;六重在劝宋赂敌必败。贾谊的盛世之忧杜牧的末世之愤苏洵的弱朝之
4、期分清背景与主题,写作意图自然不言而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作家要关注当下,触发写作念头的应该都是当下本朝现实存在的事,但往往需要借用古代上朝历史发生的事,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所以分析文章第一条,要看作者的时代背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需要怎么打扮得看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二、手法相似,论证不同二、手法相似,论证不同文章文章论点论点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手法相似,论证不同(对比)文章文
5、章手法手法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的对比。天怒人怨句句喷薄而出、阶级矛盾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再用“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点上一把火,便燃烧出一片“戍卒叫,函谷举”的燎原之势,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
6、烬。“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层层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过秦论是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果。而陈设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是在于秦自身的弊端。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三篇在写作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又各具特色: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秦朝崛起、发展、极盛到灭亡的过程,叙述为主,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阿房宫赋以阿房宫的修建和焚毁
7、为时间线索,同样叙议结合,但叙述之中有掺杂丰富的描写,比如前三段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之盛、规模之大和美女珍宝之多。另外,文章结尾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开头的各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所以这篇文章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各种表达方式结合,情感丰富。六国论以议论为主,论证方法更为严密,该篇不同于前两篇先叙后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思路,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作为两个分论点进一步论述;又以假设论证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8、的论断。另外本文还运用了比喻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让说理更加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风格写出不同的文章。贾谊的过秦论,题目是“过”,意思是指出秦朝的过错,但文章绝大部分篇幅说的是大秦的赫赫武功和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只是最后才提到秦在哪里错了,感觉这结论有点突兀牵强,似乎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联想到他所谏言的皇帝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应该不算昏君,但贾谊仍然感到怀才不遇,最后33岁就抑郁而死,未免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也难怪苏东坡说他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才有余而识不足”。
9、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于23岁,正是年少气盛之时,辞藻华丽,比喻夸张,竭力铺陈,这也对应他的文学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这篇赋的辞采章句真是如排兵布阵一样整齐华丽,对仗夸张一串串佳句迭出,尤其最后一句还是千古金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不愧是大唐的诗人,尽管被称为“小李杜”,被本家前辈杜甫的光芒掩盖了一些,但杜牧的才华真是霸气侧漏。秦淮河因他而出名(“夜泊秦淮近酒家”),扬州城因他而风流(“十年一觉扬州梦”),清明节因他而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苏洵的六国论,从政论文的角度堪称完美,充分显示了苏老泉的老成持重,用笔精练,
10、内容凝练,话说得含蓄婉转,问题又揭示得明确尖锐。看完不得不服,姜还是老的辣。三篇文章中,老苏这篇成文最晚,他写此文时的岁数应该也是三人中最大的,也肯定读过前两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立论,可谓厚积薄发,这也与老苏的“大器晚成”非常契合,文如其人所言不虚也。三、语言相似,体裁不同三、语言相似,体裁不同三篇文章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辞彩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严禁准确,简洁明快;过秦论气势磅礴,辞赋化倾向严重。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部分押韵文体阿房宫赋是文赋(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文体)。六国论过秦论都是政论文,但贾谊是辞赋家,所以过更偏近赋体。综上所述,三篇文章都是经典,各有所长。从逻
11、辑上,苏洵略胜一筹;从辞藻上,杜牧不遑多让;从史实丰富和史料扎实上,贾谊更为详实,就是感到结论略显突兀,有头重脚轻之感。因为贾谊的过秦论一共写了上中下三篇,课本选的是流传最广的上篇。上篇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立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由此看来所谓“仁义不施并不只是总结上文的结论,更重要的应该是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思考:如果你穿越到秦国,你会怎么劝说秦始皇不要做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等对秦国不利之事?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辩论艺术,谈谈你的看法。面对这三位伟大的智者,你认同谁的观点呢?面对这三位伟大的智者,你认同谁的观点呢?黑格尔说:我们要用更复杂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历史的、发展的和整体的眼光去理解这个世界!就像六国的灭亡和秦朝的盛衰,也许这三位智者都说对了历史的某一个侧面。除了这些论述之外,历史真相一定比这三点更复杂、更丰富、更生动,需要我们用思辨的眼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判断。三篇文章引述史料,各有侧重。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
13、。作者理性发声背后的襟怀:勇敢。作为一介文人,他们敢于抨击当朝统治者,不怕批龙鳞,逆圣听,敢于发声,值得我们学习。爱国。杜牧所处时代,政治腐败,统治者大修宫室,沉迷享乐,他写阿房宫赋师为了警醒当朝统治者,而苏洵写六国论,是借古论今,讽谏统治者不要为敌人积威之所劫,都是为天下人着想,为国家着想,匡世济民,体现了杜牧和苏洵爱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的情怀。忧国忧民。在当朝统治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时,在国家前途命运收到威胁之时,他们没有退缩,勇于挺身而出,为国家人民发出理性的号召,引人警醒,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勇于担当,勇于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
14、建言献策,为国家图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理性发声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中大力呼告:“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但请同学们记住,发声须理性!社会需要理性的声音,时代呼唤理性的声音!练习练习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也强调了民心对巩固秦朝政权的重要性。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仁义不施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甲】阿房宫赋(节选)杜
15、牧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乙】过秦论(中)(节选)贾谊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
16、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B使六国各爱其人 爱:吝惜C蒙罪者众
17、 蒙:蒙受 D是二世之过也 过:过错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同时期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极言细微。C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环绕。D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侯、子、伯、男五等。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B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C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D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B甲文第二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和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C乙文指出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从而导致奸险欺诈之事纷起,天下人陷入苦难。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生动形象。BDCD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