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送东阳马生序脉络梳理及表达的情感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通过写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德业双修,有所成就。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部分: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第三部分: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幼时求学的情形2.成年后求师的情形3.叙述求学和的道路异常之辛苦4.叙述求学生活之艰辛勤且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宋濂,明代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或太史公。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酒等
2、。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家贫无书,只好借书,克服无书之难;远道投师,对老师谦恭,克服无师之难;投师求学时奔赴受冻,克服天冷之难;求学时多有衣食之苦,克服生活之难。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1.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
3、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作为赠序,作者先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用心与否;最后说明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11.送东阳马生序文言常识通假字通假字通 假 字(“支”通“肢”,肢体)(“被”通“披”,穿)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之弗之怠(代词,指代“
4、抄书”这件事)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形容词,周到)至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衾拥覆(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走送之古义:跑今义:步行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尝趋百里外主人日再食古义:奔赴;今义:趋势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手自笔录2腰白玉之环3戴朱缨宝饰之帽4主人日再食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名
5、词作动词,腰佩)(名词作状语,用珠宝)(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状语,穿着破的衣服)重点语句重点语句重点语句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鱼和肉那样的美食可享用。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往,曾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重点语句重点语句重点语句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课堂小结课堂小结通假字:支、被一词多义:之、以、至古今异义:走、汤、趋、再词类活用:手、笔、腰、宝、日、蕴袍敝衣重点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