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复习规划高考历史复习规划 一、研学高考评价体系 二、研习高考考试试题 三、研读学科核心素养 四、研讨复习方法运用 五、研究整体复习进程 2020.1,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 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试评价全过程联通“招考教学”全流程一、研学高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 “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
2、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一、研学高 高考评价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统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是提升高考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高考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融入考试评价全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已在近年的高考内容改革及命题当中逐步体现,为保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
4、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立足于培养德智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知识立意”“
5、”“能力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在多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多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综合评价的新理念。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综合评价的新理念。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考查内容、考
6、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基于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从而形成作为考查载体,从而形成“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模式。模式。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一是明确高考的核心功
7、能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以立德树人统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更加强调招、考、教、学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为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测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将高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业质量标准切实落实到高考当中,促进教考衔接、同向同行。三是在考查要求上,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促进高中教学方式改革,助力发展素质教育。例如,高考注重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从而促进教学回归课堂教材,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础。又如,高考通过开放性、探究性情境的设计,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有助于高
8、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有助于高中积极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助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一、研学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doc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doc 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doc 四、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doc 五、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_徐奉先.pdf 六、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doc二、研习高考考试试题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试题及答案.doc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2卷试题及答案.doc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3卷试题及答案.doc2019
9、历史评分参考.doc2020参考评分.doc历史:凸显历史学科育人功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doc知史爱国读史明智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pdf二、研习高考考试试题 20182020统计数据.doc 选择题 1.注重历史叙述 2.注重材料情景 3.注重设问用词 材料问答题 1.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注重材料的阅读理解 3.注重归纳比较历史试题主要特点历史试题主要特点(1)以新材料、新情景呈现知识。(2)设问朴实,立意高远。(3)突出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为现实服务,为塑造人文精神服务。突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等问题,充分体现文综学科特色。(4)
10、突出基础和主干知识(5)合理巧妙植入热点问题。(6)突出唯物史观等。化。20142014年年3 3月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意见,“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置于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改革之灵魂”地位。地位。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
11、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9 9大素养、大素养、2525个基本要点个基本要点。三、研读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社会社会责任责任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国家国家认同认同国际国际理解理解人文人文底蕴底蕴科学科学精神精神审美审美情趣情趣学会学会学习学习身心身心健康健康实践实践创新创新 一、社会责任1.诚信友善诚信友善四、人文底蕴10.人文积淀人文积淀 七、学会学习17.乐学善学乐学善学2.合作担当合作担当18.勤于反思勤于反思3.法制信
12、仰法制信仰11.人文情怀人文情怀19.数字学习数字学习4.生态意识生态意识二、国家认同5.国家意识国家意识五、科学精神12.崇尚真知崇尚真知 八、身心健康20.珍爱生命珍爱生命6.政治认同政治认同13.理性思维理性思维21.健全人格健全人格7.文化自信文化自信14.勇于探究勇于探究22.适性发展适性发展三、国际理解8.全球视野全球视野六、审美情趣15.感悟鉴赏感悟鉴赏九、实践创新23.热爱劳动热爱劳动24.批判质疑批判质疑9.尊重差异尊重差异16.创意表达创意表达25.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 是
13、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 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历史素养它的表现形式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吴伟: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能力 历历史史知知识识解决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历史学科能力 意识 价值观吴伟: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能力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考查能力:考试大纲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
14、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时空观念-狭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广义:历史事件(人物)及相关的实物、环境。史料实证-从史料引出结论,用史料说明结论,用史观对历史现象、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历史解释-以史料或所学知识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 -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家国情怀-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命题不拘泥于教材;(2)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3)古今贯通、中外关联;(4)突出历史发展基本脉络;依托教材 高于教材脱离教材 拓展教材考纲说明中: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
15、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问题意识。强化理论指导;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强调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 突出问题意识 42题体现的最为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体现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评价历史问题,独立提出历史观点,创设历史问题,既使能力要求体系更加完整,也是对能力体系的提升。给出观点、评析提出观点、说明考试大纲提出的四个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目标是文科三科共同的,是按照考试思维过程编排的。解读考试大纲就可以发现,与新课标相比,考试大纲提出“学科素养”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它能否作为考试测
16、量目标,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思想感情,是无法考查的。借鉴以往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考试测量目标之一的经验,应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能够考查的。例如,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获取和解读信获取和解读信息息理解试题提供的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整、准确、
17、合理的解读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调动和运用知识识辨别历史事物和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实与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历史叙述。理解历史事实,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叙述与历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描述和阐释事物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史事物的特征正确解释历史事物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正确的阐释论证和探讨问论证和探讨问题题运用判断、比较、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归纳的方
18、法论证历史问题历史问题发现历史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史观点论证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同看法独立提出观点独立提出观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96.pdf 6.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pdf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上96(1).pdf四、研讨复习方法运用 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史料教学,就是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史料也就成了史料教学的基础。一般来
19、说,史料教学主要包括:(1)史料的收集;(2)史料的甄别;(3)史料的运用。上述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其中的史料甄别就是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的高低作出初步的考证、判断,即在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进行推敲,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求真实可靠,所以史料甄别是史料教学的关键一环。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 史料分为四大类,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书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20、历史新课标中有一个提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历史新课标中有一个提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不同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培养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这一。新课标的这一要求,通过专题(单元)的教学是可以达成的。正是由于要求,通过专题(单元)的教学是可以达成的。正是由于一个单元构成了认识的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问题的视角,一个单元构成了认识的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问题的视角,成为了学习探究的领域。每个学习探究的领域中,又由不成为了学习探究的领域。每个学习探究的领域中,又由不同的课题从
21、不同侧面、各个阶段进行探究,使得历史发展同的课题从不同侧面、各个阶段进行探究,使得历史发展中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更为突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更为突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课题的教学,尤其要从这一单元中,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课题的教学,尤其要从这一单元的角度来发掘、整理显形的和隐形的知识,使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发掘、整理显形的和隐形的知识,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历史的认识。而要做好这些,对单元的总括的层次上进行历史的认识。而要做好这些,对单元的总括就非常重要了。就非常重要了。杨宁一:杨宁一:“命题恐怕要注意三点:一是确定必要命题恐怕要注意三点:一是确定必要
22、的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二是大量的命题是脱教材。设计全二是大量的命题是脱教材。设计全新的情景。过去主要用在问答题,以后要进入选新的情景。过去主要用在问答题,以后要进入选择题。择题。”“”“三是评分,过去是踩点给分,这有很三是评分,过去是踩点给分,这有很大问题。民族主义的评分方法就出现了变化,最大问题。民族主义的评分方法就出现了变化,最后一问就只提供答案,意在让学生辨证地看待这后一问就只提供答案,意在让学生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一问题。”(1.选择题会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选择题会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2.材材料题中的材料不再单纯印证教材的观点料题中的材料不再单纯印证教材的观点 3.问答题的
23、切入角度可能与教材完全不一样问答题的切入角度可能与教材完全不一样)材料题是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材材料题是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材料处理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料处理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但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但是近年来的材料题大多只是局限在简单的文字理解是近年来的材料题大多只是局限在简单的文字理解和提取
24、信息上,几乎没有对史料本身的鉴别评价、和提取信息上,几乎没有对史料本身的鉴别评价、史料和已有结论观点的比对等内容。高考考试说明史料和已有结论观点的比对等内容。高考考试说明中已经明确提出材料处理所要考查的几个方面,显中已经明确提出材料处理所要考查的几个方面,显然,造成遗漏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从目标出发命制试然,造成遗漏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从目标出发命制试题。题。杨宁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杨宁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题改革 材料题以提供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基本特征,材料形式的多样性,材料有文字叙述(文言文、现代文),还有数字表格、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地图、实物图、漫画等
25、多种形式的综合。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同时,要能准确地解读、分析、评价图表所反映的内容。具有材料来源广(有文字材料、图表材料等)、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活、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全、答案简明扼要等特点。解读材料过程中,注意历史学科是从史料出发,解读史料是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去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论从史出,不要盲目相信历史结论,甚至可以质疑某些历史结论。如何提高材料材料能力呢?如何提高材料材料能力呢?考纲提出的材料处理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等方面。
26、考试试题都是通过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所有历史材料,这些材料是为回答问题而布置的。因此,对于材料处理的要求是有效。所谓“有效”,是指:其一,对于回答具体问题来说是有效的;其二,对于联系所学基础知识是有效的;其三,对于说明、论证是有效的。因此,材料在答题当中不仅仅是被引用、转述、复述的对象,而是用来理解并说明问题的。概括起来,“有效”有两个含义:材料中信息的获取是有效的;对于有效信息的利用是有效的。前一个有效用了“最大限度”,是指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其它内容,这样只会导致说明不清、论证不周。“充分”是指对于有效信息不能只
27、求罗列,而要求展示有效信息在回答问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要针对所回答的问题,把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溶为一体,进行透彻的说明、论证,实现其材料价值,这才是“充分”。而后一个“有效”是考试要求的重点。具体而言,材料处理的基本方法是:第一,通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处理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的关键词或短语,把握材料的时间、人物、事件要求的范围,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注意开头和结尾所给材料“引自哪里”,或“出自哪里”,或“谁谁说”,据此可直接或间接推理出所述事物的时间、空间概念。要从材料提供的情境入手,读出其中包含的显性和隐性等各
28、方面的信息,如:时期、区域、人物活动内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抓住关键词提供的信息,如:朝代、地名、人名、物名、历史名词等方面的信息。第二,回归教材,归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内容。要注意的是,应以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同时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环境,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过程及阶段性特征。第三,将提问中的提示词当作中心来组织材料,把握方向;将落脚点放在提问的方式或方法上;组织材料时要有结构性、层次性,如按时间顺序排列,按内容方面排列等。第四,材料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在完成上述过程后,依托材料进行正确判断。非选择题在答题时要从历史原因、历史再现、历史影响
29、、历史归纳、历史总结、历史启示等方面审清题意,按要求提炼有效信息,按设问要求组织答案进行答题,高度概括、归纳,不需要展开,即使是要举史实,只需点出时代及历史概念即可。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切记要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答案中有部分就是直接来自对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材料内容的开放性,材料体现的观点可以是对教材观点的补充,或者与教材观点相反。考生必须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出发,准确提炼概括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有独立思维的能力要求,切忌抛开材料,照搬教材观点,思维固定化。五、研究整体复习进程(一)一轮复习重基础(一)一轮复习重基础(二)二轮复习重综合(三)三轮复习重技巧
30、(一)一轮复习重基础(一)一轮复习重基础考点落实考点落实概念厘清概念厘清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明确备考方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明确备考方向。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向。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关联;逻辑联系。高频考点高频考点 必修一: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必修一: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制、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抗日战争,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崛起,
31、抗日战争,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化趋势。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英法美德代议制民主制,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造成冲击英法美德代议制民主制,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造成冲击等等必修二:必修二:小农经济,耕作技术,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小农经济,耕作技术,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洋务运展,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洋务运动,中
32、国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动,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20世纪世纪50年代至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道路的实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苏联的社会主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义建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古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古代经济结构特点,商品经济中的货币经济,近经济结构特点,商品经济中的货币经济,
33、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思想和政治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思想和政治近代化的影响,近代经济政策变化,新中国经代化的影响,近代经济政策变化,新中国经济建设济建设必修三必修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维新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新文化运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展历程、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与艺术。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与艺术。(二)二轮复习重综合 1.历史线索(特征
34、)2.主题探究(1)资本主义发展历程(2)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历程(3)器物与社会面貌的变迁 (4)社会主义发展历程.doc(三)三轮复习重技巧 把握历史规律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ppt1.体会本课切中要害、深入浅出的说理特点,学习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的感受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阅读时,还要注意思考,理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只有懂得舍与得,才不会被利禄牵扯而过度奔波劳累;一个人只要能够自得其乐,即使有所失也不会为此不快乐;一个人只要拥有高深的道德修养,即使没有官位也能内心平静轻松。3.文本中不断提到“大自然”,在充满
35、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温顺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4.作者用了几乎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着无言的快乐。侧面的烘托让素芭的形象更为动人。5.反面的衬托同样是塑造素芭形象的一个手段。素芭身边的人们可以用话语交流,他们是一群极为普通的劳作者,包括帕勒达帕,可是他们对素芭的表现却显得极为冷漠和麻木。6.素芭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关心,找不到温暖。在小说的第五章,父母打算用欺骗的手段把素芭嫁到加尔各答,而且“没有作任何安慰”。7.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素芭只有独自流泪伤心,得不到任何关心,唯一的所谓的好友帕勒达帕只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丝毫没有离愁别绪,反倒是漫不经心地证实了这个噩耗,给了素芭更大的打击。8.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