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63863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

2、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2)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 。新时期时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3)生产关系: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上层建筑: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一

3、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注: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管理没有强制手段。氏族内部没有压迫现象。(5)解体: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出现的意义: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解体了。(6)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注: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奴隶社会:(1)生产力

4、:金属工具(青铜)的广泛使用、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迈入文明时代。(2)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注: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特别提醒: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等同于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4)上层建筑: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

5、工具。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5)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意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封建社会:(1)生产力: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

6、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少量土地;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3)上层建筑:封建国家,其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人民思想。(4)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社会:(1)

7、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2)生产关系: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4)进步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经济危机: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8、,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原因:a.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別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 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

9、空想?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诉求。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

10、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势。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 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2)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

11、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

12、多国的实践(1)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

13、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认识:a.理论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b.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典型问题汇编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知识,分析原始社会为什么不存在剥削。(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劳动产品极其贫乏,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由此可见,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原始人结成了原始的生产关

14、系。(2)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的事务。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因此,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2.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残酷录削,可为何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1)奴隶主可以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实现比原始社会更广泛的劳动协作。(2)劳动分工和生产专化比原始社会有了更大发展。(3)生产力水平更高,生产工具比原始社会有了改进,出现了金属工具。(4)出现了

15、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科学、文化和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5)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槛。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贯

16、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3)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筑更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势。4.联系实际,简要说明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1)共产党宣言既是中国革命斗争的指路明灯,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永葆初心、继续前进的灯塔,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

17、指南。(2)当前,我们高举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旗帜,践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著革命导师昭示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为什么“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3)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

18、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背景: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喑境地。(2)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3)探索复兴之路: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19、的。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4)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2.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心骨诞生)成立条件:a.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20、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b.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c.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历史意义:a.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b.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

21、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提醒】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2)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始标志:1919.5.4五四运动 胜利标志:1949.10.1)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必然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

22、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进程)【特别提醒】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三个“新”): a.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b.就革命前途来说,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c.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对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就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对世界:新中国的诞生,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

24、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史成就】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25、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5)社会主义改造

26、取得胜利的意义: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存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作用: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存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社

27、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崭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中共八大: 历史定位及价值: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a.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28、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祌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5)正确评价我国的革命与建设成就: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

29、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典型问题汇编 1.回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分析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为了探索复兴之路,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各种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2)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列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

30、共产党应运而生,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因此,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2.中国共产党证生对中国革命有什么积极意义?(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产生,从此成了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的主心骨。(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

31、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2)中国共产党中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

32、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3)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4.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33、主义的民主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从而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3)中国共产党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地分析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各阶级状况,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对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斗争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相关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

34、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土地革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2)党的八大的召开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

35、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6.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中国的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

36、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条件,莫定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进行了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5)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

37、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伟大的改革开放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内容:1978年12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改革开放的历程起步阶段(1978年到1992年):对内改革: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确认和推行。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

38、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和一系列沿边城市,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到2013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内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

39、行了部署。对外开放: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易试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做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3. 改革开放的意义(1)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40、、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2) 现实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启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

41、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提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2)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时间人物主题主要内容意义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转变工作中心: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

42、,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主题: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新形势

43、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

44、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历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45、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46、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如何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

47、明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全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要求: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典型问题汇编 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分析说明小岗村是如何推动力发展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进入新时代,小岗村推进土地“分置”改革,在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实现村民“人人持股”。(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