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移动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66882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移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移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移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移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移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簡介簡介我們看到的地球只是他的外表,究竟地球的內部情我們看到的地球只是他的外表,究竟地球的內部情況如何?況如何?何謂不穩定的地球何謂不穩定的地球?地震和火山爆發有什麼的破壞地震和火山爆發有什麼的破壞?為什麼居住在不穩定的地區嗎?為什麼居住在不穩定的地區嗎?看完這份報告就可以完全明白了看完這份報告就可以完全明白了!地地 球球 的的 結結 構構地球是由一個物質分布不均勻的同心球層構成,它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約17公里。上層為花崗岩層,下層為玄武岩層。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加深而增加。經檢測,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于20多億年,而地球生成到現在大約已有46億年了,這說明

2、構成地殼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殼層,是地殼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和造山活動形成的。地幔厚度約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欖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體物質。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千米,外核是液態的,可流動內核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中心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溫度最高可達5000左右,壓力最大可達370萬個大氣壓。地球還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這三個圈層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在太陽和人類生活的參與下,使整個地球生機盎然。要點 地球外至內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 第一層-地殼:概念: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一層很薄的固體外殼。是三層之中最薄的一層。厚度:整

3、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公里。大陸部份平均厚度為公里,海拔越高厚 度越大。海洋比陸地薄,為公里。組成: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密度最小,溫度最低。第二層-地幔:概念:位於莫霍界面和戈登堡界面之間。又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厚度:從公里70公里以下到2900公里。占地球總體積的82%。組成:主要物質成分為鐵鎂的硅酸鹽類。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軟流層,一般認為這裡可能是岩 漿的發源地之一。第三層-地核:概念:從戈登堡界面到地球核心,為地核層。又分內核與外核。厚度:地下2900公里5000公里深處為外核,5000公里以下的為內核。組成:溫度很高,壓力與密度都很大。成分據科學家推測為以鐵、鎳為主,並含少量較輕元 素

4、。外核的物質接近液體,內核的物質則為固態。圖 解 結 構 不不穩穩定定的的地地球球地地震震斷層活動斷層活動從自然史的角度來看,地球是處於變動狀態的。地殼上許多大陸地塊的分散與聚合,大陸內部蒼海桑田的變化,都是最好的說明。地殼變動的過程,一般是持續而緩慢的。只有在特定的地點,因蓄積過量的熱能或應變能或其它外來的能量,才會發生突然的變動,例如:火山爆發、地震.等,引起人類的注意。發生地震的原因不外乎下列數種:斷層錯動、火山活動、岩溶塌陷、隕石撞擊、地函物質相變化、地下核爆及其它人為因素等。按目前的瞭解,斷層錯動是發生地震最主要的原因;其發生次數最為頻繁,造成災害的機會也最大。火山活動引致的地震一般

5、規模較小,影響範圍有限。岩溶塌陷一般限於卡斯特地形發育的石灰岩區,其引致的地震規模亦小。大的隕石撞擊可能會引起很大的地震,地球上雖留有隕石撞擊的痕跡,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梅提歐隕石坑(直徑約一公里),但自有近代地震儀的百年以來,尚未有這一類地震的記錄。發生在地下數百公里深處的地震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地函物質因結晶構造突然轉變發生體積變化而產生地震。地下核爆產生的能量甚大(相當於一個中高規模的地震),故亦為地震的來源;那些已公布的核爆為地震學者研究地球結構及震波傳播的最佳資料。此外,在建造大型水庫或在深井內灌水,施加外力或潤滑斷層面,都有誘發地震的記載。按目前的瞭解,斷層錯動是發生地震最主要

6、的原因;其發生次數最為頻繁,造成災害的機會也最大。尤其是發生在陸地上的斷層錯動,更是造成災害性地震(disastrous earthquake)最主要的原因。當地殼受力時,其較柔軟的部份,例如斷層帶及其鄰近之受擾動的地層,較容易發生變形。地殼不斷的受力後,當斷層內部承受的剪應力超過斷層本身的剪力強度時,斷層即發生滑動。當滑動發生時,扭曲的地盤同時回彈,並向四面八方傳遞彈性波。這種彈性波傳至吾人的腳底,我們感覺到的也就是地震。一般而言,斷層破裂的長度越長,地震的規模越大,而振動的強度也越強。但是,振動的強度會隨斷層距離之加大而減弱。沿斷層附近地帶通常也是地振動最激烈之處。為什麼陸地會飄移?跟板塊

7、有何關係板塊有何關係?板塊板塊 什麼是板塊?什麼是板塊?地球可以簡單地分成地殼、地函及地核。另外以地球組成物質的物理性質又可以將地球分成岩石圈和軟流圈。岩石圈是指地球最外部冷而硬的物質:岩石圈之下的軟流圈則是由熱度較高的可塑體物質所組成。板塊指的就是岩石圈,它包含了地殼和一部分的地函。地球的地殼有許多裂縫。這些裂縫位在深海的海床上,從裂縫裡不斷的流出熾熱的岩漿。岩漿冷卻後,就會凝固成新的地殼。因為新的地殼不斷的產生,就會把原有的地殼向外推擠,於是地殼上的陸地與海洋會跟著底下的地殼一塊塊地移動。移動時,地殼與地殼下方的地函上層會跟著一起動,所以我們便把地殼連著底下一起動的一部分地函,稱作是一個板

8、塊。地球表面主要劃分成7大板塊,包括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澳板塊及南極板塊。板塊運動方向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即單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由震源

9、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地震而產生的波動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移動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可分為縱波(初波波)和橫波(次波波)兩種。縱波傳播時,岩石物質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而且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時,岩石物質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而且傳播速度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感覺是先顛後晃。祇能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波),是縱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在一定條件下激發起來的次生波,速度比橫波還慢。一般當橫波或面波到達時,振動最為猛烈,破壞作用也最大。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

10、現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祇佔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造成地震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自然地震自然地震中,以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最為普遍;其餘的成因,有火山活動、地下空洞塌陷、大型山崩、大塊隕石墜落等。人為地震人為地震亦可稱為誘發地震誘發地震(induced earthquake),指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發生的地震。現已發現由於水庫蓄水、油井注水、地下核試驗等影響,可以導致一系列較小規模的地震連

11、續發生;如1962年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6.5級地震。地震的分佈有線性排列的特點,大致上可分為幾個地帶。其一為環太平洋地震帶:在太平洋東岸開始,沿著綿長高峻的安第斯山脈和洛磯山脈,經過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再在太平洋西岸,從堪察加半島開始,向南經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硫球群島、台灣、菲律賓群島直至印度尼西亞所構成的大島弧,然後由新畿內亞往東連接南太平洋中的諸島嶼,這就構成了環太平洋地震帶。全世界約80的地震集中於這個地帶。(更有約60的活火山分佈在此。)其二為喜瑪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青藏高原向西,經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小亞細亞和高加索山,到歐洲南部阿爾卑斯山系和地中海沿岸。其東面分支從青藏高原

12、東部的橫斷山脈向南,經緬甸、印尼的蘇門答臘成弧形分佈,在新畿內亞與環太平洋帶交匯在一起。此外,東非大裂谷附近和大西洋的大洋中脊,也是地震較多的地帶。地震帶的空間分佈,和板塊邊界非常吻合。這是因為大部分的地震,是由於板塊邊界斷裂帶的板塊相互作用所導致的。正因為板塊邊界的不穩定性,導致大量的構造地震出現;幸而不少是發生在海底,否則,地震災害的次數會大幅上升。例如1985年墨西哥城8.1級大地震,便是板塊移動的結果。沿中美洲西岸的海底,是兩個小板塊相接之地,東面為加勒比板塊,西面為科科斯板塊。受東太平洋海脊的岩漿外推的影響,科科斯板塊向著南美洲海岸擠去,在板塊接合處俯衝,使加勒比板塊水平堆疊在上。當

13、兩板塊互相抗衡的力量失去平衡時,相對靜止期所積聚的熱能及壓力便突然釋放出來,造成巨大的災害。其實,是次地震影響的範圍很大,以墨西哥城代表災區,主要因為該處人口最多,死傷和財物損失較為嚴重;這是看地震新聞時需要注意的。圖解地震地震的災難性影響 災害的大小,不但與地震的威力有關,還與事發地點、當地土地利用情況及發展程度、事件發生時間、餘震次數等有關。一般來說,距離震中較近,人口密度較高,建築物結構較不穩固,地表物質疏鬆的較落後地區,地震的災害最大。此外,在工礦企業、大水庫、大電站、交通幹線等地區,地震帶來的災害也較大。具體的影響,包括地面上的建築物被震動直接破壞,而房屋的倒塌及其他原因,則造成人畜

14、的死亡;大段路軌彎曲,路基及土堤等大段毀壞,部分橋樑斷開倒塌,地下管道破裂;地面形成許多寬大且長的裂縫,岩層斷裂錯動,出現大量山崩、雪崩及山泥傾瀉,部分地區地面下陷;一片頹垣敗瓦、滿目瘡痍的景象。大地震之後更會有不少規模較小的震動,稱為餘震,使地震的破壞更大。地震還引起次生的災害,而且可能比震動所造成的損害更大。主要的次生災害有火災、水災、山崩及停電等。火災可由電線走火或煤氣管道受破壞而引起。(1906年美國三藩市地震及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死傷及損失均主要來自火警。)大型水庫的水壩被震裂或倒塌,以及大河流河堤崩潰,都會引起洪水泛濫。山崩地裂可以摧毀鐵路、公路和橋樑,或使道路堵塞,令交通中斷

15、。震動亦可破壞發電機和輸電及通訊設施,引起連鎖性的經濟損失。若震動破壞化工廠、核電站、醫院等,災害將會更大。地震個案地震個案 台灣台灣7.3級地震級地震 千七人死千七人死 台 灣 遭 遇 一 百 年 來 僅 見 的 黎 克 特 制 七 點 三 級 大 地 震 造 成 嚴 重 人 命 傷 亡 及 建 築 物 損 毀。直 至 今 晨 已 有 一 千 七 百 一 十 二 人 死 亡 四 千 零 五 人 受 傷 仍 有 近 三 千 人 被 埋 於 瓦 礫 中 失 人 數 則 沒 有 完 整 的 統 計。地 震 導 致 的 經 濟 損 失 最 少 一 千 億 元 新 台 幣(約 二 百 五 十 億 港

16、元)台 灣 政 府 已 經 宣 布 從 中 央 銀 行 撥 款 一 千 億 元 新 台 幣 供 災 民 申 請 低 息 貸 款 重 建 家 園。大 地 震 發 生 於 昨 天 凌 晨 一 時 四 十 七 分 十 二 點 六 秒 震 央 位 於 日 月 潭 以 西 十 二 點 五 公 里 地 震 深 度 僅 一 公 里。地震發生的原因板塊移動地震發生的原因板塊移動 樓宇倒塌 公路橋扭轉 整區夷平 海底的地震可能會帶來另一種極端的事件海嘯(tsunami)。震動引致海水強烈的擾動,形成一種波長達百公里的高速波濤,在淺海區及海岸形成巨浪,沖毀及淹沒沿岸地帶。火 山 構 造火山爆發的噴出物,大部分在火

17、山口附近堆積起來,形成圓錐形的山,稱為火山錐(volcanic cone)。位於火山錐頂部的漏斗形噴口稱為火山口(crater);如因爆發巨大,火山口崩塌,便形成巨大的破火山口(caldera),直徑可達十公里,常有一個至數個火山錐在內。火山口以下為一道通往地下的長管,稱為火山通道(vent);若火山通道為熔岩或碎屑物填塞,後經表面侵蝕而留下填塞物所組成的柱狀岩體,則形成火山頸(volcanic plug)。一個火山錐形成後,仍會不斷發生火山活動,但噴發可能會沿另一條通道湧出,因而形成規模較小的火山錐,稱為寄生火山錐(parasitic cone),如意大利的埃特納火山(Mt.Etna),共有

18、三百多個寄生火山錐。若火山口積水成湖,則形成火山口湖或破火山口湖,如中國長白山主峰的天池。香港地表有不少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岩石,但沒有明顯的火山結構留下。海洋板塊海洋板塊下地幔(對流圈)下地幔(對流圈)兩板塊背向移動,岩漿沿兩板塊間及板塊內之裂隙湧上下地幔(對流圈)發生火山爆發下地幔(對流圈)洋中脊洋中脊新形成之新形成之板塊邊沿板塊邊沿火山島形成不同地貌形成不同地貌大陸板塊海洋板塊下地幔(對流圈)兩板塊相向移動,產生擠壓力擠壓力增大,岩石出現彎曲海洋板塊密度較高,俯衝入下地幔層。下地幔岩漿受到擠壓,沿板塊弱線上升,發生火山爆發。褶曲山褶曲山海溝海溝火山火山形成不同地貌形成不同地貌火山爆發造成的

19、災難: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城市戈馬的火山爆發使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現在火上澆油的是當地又下起了大雨,而且不斷發生地震。這次火山爆發已經將半個戈馬鎮摧毀。整個戈馬鎮實際上已經被一堵巨大的岩漿牆分成了兩半,不過大部份地區的供電已經恢復。鄰國盧旺達的官員則表示,火山爆發後發生的地震又毀壞了300多所住房和19所學校。戈馬市當地政府出動了推土機,試圖從已經冷卻的火山熔岩中平出一條路來,以便救援機構能向該市提供救援物資。戈馬鎮共有3萬居民的房屋被毀,大約有30萬居民需要援助。聯合國很可能將呼籲各國為剛果提供至少1500萬美元的援助。此前,火山爆發的災民居住在鄰國盧旺達臨時搭建的難民營內。但是,許多人在近日

20、返回了戈馬鎮。有火山專家稱,尼拉貢戈火山再次噴發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是這樣的話,聯合國大量分發救濟食物就相對容易了。火山爆發個案火山熔岩流動迅速,不少戈馬鎮的居民不及逃避 有珠火山爆發引發泥石流 岩溶流摧毀建筑,導致發電廠和加油站爆炸。泥石流危險泥石流危險 目前尚未有關於火山造成傷亡的報道,不過官員警告說,火山爆發使積雪融化,可能會引發泥石流。人們還擔心火山岩漿流入山麓西側的湖泊會像地震引發海嘯一樣造成災難後果。男孩走在戈馬鎮的機場跑道上,一旁的岩溶正將跑道熔化。道路兩旁都是難民潮。火山爆發的速度之快讓當地居民難以置信。戈馬鎮被50公尺寬的岩溶流一分為二。為何人類居住在不穩定的地區?大家看完火山

21、的災難是否覺得很可怕大家看完火山的災難是否覺得很可怕?但為何人類居住在不穩定的地區但為何人類居住在不穩定的地區?奇實不穩定的地區有很多好處呢!奇實不穩定的地區有很多好處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火山的好處大多數的農民都會在火山地區生活,他們不是自尋短見,而是當地的土地十分肥沃,對生產很有幫助。他們的冒險是為了生存下來的。火山的熱力更可以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火山的好處(1)火山區經風化後形成肥沃的泥土,對生火山區經風化後形成肥沃的泥土,對生產很有幫助。印尼的爪哇便位於火山區,產很有幫助。印尼的爪哇便位於火山區,那裹土壤肥沃,有利農業發展。那裹土壤肥沃,有利農業發展。有助旅遊業發展有助

22、旅遊業發展 :例如例如 溫泉溫泉 ,噴泉噴泉 火山的好處(2)蘊藏豐富的礦物資源。美國西部的蘊藏豐富的礦物資源。美國西部的火山區便有許多礦石。火山區便有許多礦石。火山的好處(2)火山的熱力更可以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爆發中的火山,或噴射著熱水的間歇噴泉,都顯示著蘊藏在地球深處驚人的熱力。這些地熱能可用於直接把東西加熱,或透過發電廠轉變成為電能。現時,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努力地研究採探地熱能的方法。我們知道在由火山熔岩冷卻而成的花崗岩裡,有某些化合物可放出熱能。這些被困在地下深處的熱能不能逸出,令那裡的溫度愈來愈高。於是,工程師在地面向下鑽洞,直達這些熾熱的岩層;再往裡面灌水,讓地熱把這些水轉變成蒸

23、氣,推動渦輪機,以為我們生電。火山的地熱能 火山的好處(3)火山爆發會造成各種不同的地貌,有些景色非常美麗如日本,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到那裹參觀。火山的好處(4)火山帶的土地土壤肥沃可以有利植物生長,同時也有利牲畜的生長。火山區由於較危險,在當地工作是火山區由於較危險,在當地工作是有較高的薪金。有較高的薪金。如何減少損失如何減少損失 由於地震帶來的破壞及傷亡十分嚴重,各受影響國家都致力於研究如何減輕地震由於地震帶來的破壞及傷亡十分嚴重,各受影響國家都致力於研究如何減輕地震損失,其中較有效的方法,包括地震預測、建築物的設計、震後救災工作、土地損失,其中較有效的方法,包括地震預測、建築物的設計、震後

24、救災工作、土地利用分區及教育。利用分區及教育。若能預測地震的來臨,便可及時採取行動,避免或減輕損失。隨著板塊學說的發展,對板塊邊界情況的認識與日俱增,板塊的相對移動及其所產生的壓力,大致上也有一定的數據,再參考過往的地震記錄,地震黑點不難找出。如美國於著名地震帶聖安得里斯斷層安裝了不少精密儀器,以監察岩層內的壓力變化;並希望在岩層內的能量尚未到達危險程度之前,人工誘發小規模地震,避免大地震的出現。但以目前的科技,地震祇能作長期或中期的區域預報,而不能準確地指出日期和地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地震發生前,往往先發生小地震。此外,一些自然現象的變化,可以作為地震將會發生的參考。如河水與地下水水位發生

25、異常的高低變化;地下水變味;地磁場、重力、地溫發生異常變化;動物的異常反應(如雞上樹、鴿子亂飛、老鼠到處亂跑、魚浮水面)等。這些震前發生的異常現象,可說是地震先兆。地震時,位於震中地區的地面建築物受強烈垂直震動,造成上下拋動;震中區以外的建築物則受橫向水平力的搖撼,來回晃動。所以在地震區域的建築物,必須在設計上能承受一定的上下沖擊力和水平橫向力。抗震設計包括使用更有彈性的 材料、打深樁、對稱式結構和建築群。此外,鬆軟土質地區會有較大的震動,需要更高的抗震指標。最理想當然是平日已有一套救災計劃。有關救災的醫療、防火及交通服務以及器材,更必須大力發展,以便能應付突發的需要。在瓦礫中尋找和發掘生還者

26、要把握分秒,刻不容緩,更要仔細進行。有關方面應盡快分發食物和衣服,提供臨時住所及生活必須品,供應醫療服務,使民生得以繼續;拯救行動之後應盡快清理災場,以防止疾病傳播,並方便重建社區的工作。重建工作,首要是恢復水、電、下水道等基本設施,重建抗震能力高的樓房,然後恢復各項經濟活動。保險公司或政府應及時發放有關的款項,以解災民之困。若受災地區資源有限,便需由其他地區調動;若國家資源有限,便需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的援助,如國際紅十字會。察看周圍的人是否受傷,如有必要,予以急救。檢查家中水、電、瓦斯管線有無損害,如發現瓦斯管有損,輕輕將門、窗打開,立即離開並向有關權責單位報告。打開收音機,收聽緊急情況指示

27、及災情報導。檢查房屋結構受損情況,儘速離開受損建築物,疏散時請使用樓梯。儘可能穿著皮鞋、皮靴,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弄傷。保持救災道路暢通,徒步避難。聽從緊急計畫人員的指示疏散。遠離海灘、港口以防海嘯之侵襲。地震災區,除非特准,請勿進入,並應嚴防歹徒趁機掠奪。注意餘震之發生。我們可以我們可以.最理想的安排,當然是不在可能地震的地方居住或進行主要經濟活動。可是,對受地震影響的地區而言,可能根本不存在這樣的選擇。一來因為居民已有一種慣性,不願搬遷,尤其已有完整社區設施的地方為然;二則安全而又適合的居住地點並不多;就是地點有了,也需進行大規模搬遷,不但勞民傷財,更可能得不償失。不過,小規模的搬遷,或禁

28、止在地震危害較大的地段上進行發展,是可以通過立法程序而達到的。此外,應預留空地,以供地震時躲避之用。再者,政府應提供當地地質及地震危機程度的資料,讓市民自行作出去留的選擇。縱然受著地震災害危機的影響,仍有很多人會居住在活躍地震帶的地區。既然需要面對危機,便應為市民提供有關地震的常識,特別是教導大家在事件發生時的應有做法。又應制訂一套緊急應變的措施,並廣為宣傳,定時進行事變演習,以免臨事時手忙腳亂;例如日本便有進行地震演習。火山爆發 在發達國家中可以實施的措施 1.興建可抵禦災害的建築物:避免樓宇倒塌 2.設立預報和警報系統和指揮疏散部門:減少受災人數 3.教育市民提高防禦意識:保護自身安全 4

29、.土地規劃:限制高危地區的發展 5.培訓優良和裝備完善的救援隊:增加生還機會 能夠做到以上幾點,不但可控制受災範圍,更大大避免或降低傷亡人數和財物損失。減低災害損失的條件減低災害損失的條件伍偉業伍偉業余錦柏余錦柏蔡耀曦蔡耀曦我覺得這次地理專題報告我覺得這次地理專題報告,我我學會了有關地球的結構學會了有關地球的結構,其中地球結其中地球結構和板塊構和板塊,我未完成報告前我未完成報告前,對對它它們沒有認識們沒有認識,但做完這次專題報告但做完這次專題報告,我現在知道地球原來分了我現在知道地球原來分了3 3部份部份,還還令我對地理科感到興趣令我對地理科感到興趣。我在這份專題報告上學到了不少的地理知識,因為我選擇的題目是在課本上接下來要教的,這樣我也可以有一點兒的準備。潘漢智潘漢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移动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