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 感觉的基本过程感觉的基本过程o第一节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o第二节第二节 视觉过程视觉过程o第三节第三节 听觉过程听觉过程o第四节第四节 其它感觉其它感觉 第一节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o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o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阈值)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o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有效刺激转变为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或锋电位。o 身体表面o机械能 听觉 光 视觉系统o 前庭o o 嗅觉o化学 o 味觉 第二节第二节 视觉
2、过程视觉过程o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o最外一层是色素细胞,含有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与之相邻的感光细胞起营养和保护作用。o色素细胞层内侧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的细胞层:o第一级:光感受器,由无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o第二级:双级细胞o第三级:神经节细胞o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光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别。o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在昏暗的环境中能引起视觉;但不产生色觉,只能区别明暗,并且在看物体时只有较为粗略的轮廓感,精确性差。o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较低,只能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起作用;但看物体时能分辨颜色,分辨力较高,能分清物体的细节。o人眼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3、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越靠近视网膜的周边部位,视杆细胞越多而视锥细胞越少,越靠近视网膜中心则视杆细胞越少,视锥细胞越多。二、光感受器的换能过程二、光感受器的换能过程o视杆细胞中的视色素为视紫红质,它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这是一个多阶段反应。o分解首先是由视黄醛分子构型的改变引起。o视黄醛的分子链有两种形态:伸直的全反式视黄醛和弯曲的11-顺式视黄醛。o11-顺式视黄醛能和视蛋白连接形成视紫红质,但它不稳定,只能在黑暗中存在。o当光量子冲击到视网膜被视紫红质捕捉,也就是视紫红质曝光,弯曲的视黄醛分子链伸直变成全反式视黄醛。由于视蛋白不能与全反式视黄醛连接,因而导致视黄醛分子的脱落,也就是
4、视紫红质分解成视蛋白和视黄醛。o在亮出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它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平衡点决定于光照的强度。视紫红质的化合过程视紫红质的化合过程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光光暗暗视黄醛视黄醛+蛋白质蛋白质o视紫红质合成的第一步是全反式视黄醛变成11-顺式视黄醛,需要消耗能量;其次,变构后的视黄醛再次和视蛋白结合,不需要能量。o此外,贮存在视网膜的最外层色素细胞中的维生素也是全反式的,它们也可能在耗能的情况下转变为11-顺式维生素并且进入视杆细胞,然后再氧化成11-顺式视黄醛,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与补充。o人在暗处视物时,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光线越暗,合成速度越大于分解速度;人在亮处
5、时,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过程甚弱。o视紫红质被分解后,再经过复杂变化,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其大小取决于 曝光的强度。o视锥细胞的视紫蓝质的漂白过程,一般认为与视紫红质的变化基本相同。第三节 听觉过程o一、声音的传递一、声音的传递o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以鼓膜和中耳相隔开,主要作用是收集声音。声音由外耳道传至鼓膜。o鼓膜对声音刺激的感受有如下特征:o鼓膜随声波振动而振动,其反应几乎与刺激同始终。o鼓膜形似斗笠,使其周围部分的振动传至顶端时,振幅减小而力量加强。o声音传至中耳,引起三块听小骨的运动,进而振动内耳液体。o二、耳蜗对声音的感受二、耳蜗对声音的感受o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
6、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耳蜗分三个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鼓阶与中阶以基底膜分开。基底膜在靠近卵圆窗的一端最狭窄,在蜗顶一端最宽。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o毛细胞的细毛突入由耳蜗液所充满的中阶内。声音经过镫骨的运动产生压力波,引起耳蜗夜的振动,并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第四节 其它感知觉o一、平衡觉与动觉一、平衡觉与动觉o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o前庭器官是人对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o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具有类似结构,都称为毛细胞。o毛细胞顶部一般有60-100条纤细的毛按一定方向排列着,其
7、中最长的一条位于细胞顶端一侧边缘,叫动纤毛,其余的毛较短,叫静纤毛。o当外力使动纤毛和静纤毛倒向一侧时,位于毛细胞底部的神经纤维上就有神经冲动发放频率的改变,引起特殊的运动觉和位置觉,并出现各种躯体和机能的改变。o前庭器官的投射区在颞叶后部,最终在这里产生平衡觉。o二、痛觉二、痛觉o疼痛是人类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以提供躯体与内脏受损的信号。o疼痛包括痛觉与痛反应。痛觉常与其他感觉相混杂,主要发生在高级脑部位,痛反应表现出躯体运动和自主神经活动的系列改变,伴有情绪心理活动,可发生在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o1 痛觉与痛反应痛觉与痛反应o(1)痛觉分类)痛觉分类o快痛(刺痛):
8、快痛(刺痛):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快速形成,去除刺激则立即消失,定位明确,痛反应不明显。o慢痛(灼痛):慢痛(灼痛):多由病变引起,痛觉形成和消退缓慢,性质变化多端,且定位不清,伴有较强的痛反应。o钝痛:钝痛:由躯体深部组织与内脏受损引起,定位差,伴有强烈的痛反应和情绪色彩。(2)痛反应分类)痛反应分类o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受到伤害性刺激的局部出现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等现象,是由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释放出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局部所引起。o全身反应:全身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应答或反应。o行为反应:行为反应:在高级脑部位参与下,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做出的躲避、反
9、抗、攻击等整体行为反应,带有强烈情绪色彩。o2 痛觉适宜刺激与痛感受器o痛觉适宜刺激不是单一 的,电、机械、过冷、过热和化学刺激等都可以引起痛觉。这些刺激的共性是都能使机体发生损伤。o痛感受器是广泛分布于皮肤各层、小血管与毛细血管、腹膜及黏膜下层的游离神经末梢。o。3 致痛物质o痛觉传入神经终末轴突外包裹着一层施万细胞的包浆,其终末与组织细胞或组织液接触,是化学物质的敏感区域。伤害性刺激使受损组织细胞释放致痛物质。o这些物质来自几个方面:o直接从损伤细胞溢出;在损伤细胞释放物质酶的作用下,在受损局部合成或通过血清蛋白及白细胞游走带入;由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o4 痛觉中枢痛觉中枢o在大脑皮层,前
10、扣带回参与痛觉反应,躯体感觉、区参与痛觉的精确定位与分辨。三、皮肤感觉三、皮肤感觉o1 触压觉触压觉o触压感受器是一种机械感受器,当皮肤受到刺激时发放冲动。o皮肤内有两种触感受器:一种对轻触发生反应,但冲动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只有0.2秒,此后很快适应;一种感受器发放冲动的频率与压力的强度有关,虽然发放冲动的频率也很快降低到一定程度,但持续时间较长。o当物体与皮肤接触时引起触觉或压觉。o皮肤内有三种触压觉感受器,一种是游离的神经末梢,另外两种是由神经末梢加上附属结构形成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o两点阈:皮肤感觉能分辨出两个点的最小距离。o2 温度觉温度觉o温度觉包括温觉和冷觉。o温觉和冷觉的适
11、宜刺激都是热量的变化,实际感受到的是皮肤上热量的丧失或获得的速率。o温感受器:罗弗尼氏小体o冷感受器:克劳斯氏球o四、化学觉四、化学觉o1 嗅觉o嗅觉感受器:位于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嗅上皮中分布有嗅细胞。o嗅细胞呈杆状,顶端有5-6条短纤毛,另一端变细成为长突,组成嗅丝穿过筛骨,直接进入嗅球,与嗅觉系统第二级神经元发生联系。o嗅细胞受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或溶于水及脂质中的物质刺激时,便有神经冲动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海马回沟和扣带回。o 2 味觉味觉o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舌的侧缘。会厌和咽后壁等处。o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是一种化学感受
12、器,适宜刺激是一些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细胞的末端有纤毛,从味蕾的味孔穿出。支配味蕾的感觉神经末梢包围在味觉细胞周围,将冲动传向中枢。o味觉信号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导至孤束核,再到丘脑腹内侧核,最后抵达颞叶的前岛和额叶的岛盖(岛叶)。在这些部位可以发现对味觉刺激高度特异性的神经元。o味觉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也有关系。这些结构主要影响食物的美味和摄食动机。第五节 感觉信息加工的原理及通路o感觉信息加工的原理o感受野o脑中的感觉通路一 感觉信息加工的原理o感受器的编码作用o感受器的适应现象o侧抑制o信息遏抑o1、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的编码作用o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变为神经动作电位的过程
13、中,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条件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和组合之中,这一过程称为编码作用o2、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感受器的适应现象o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经常看到刺激虽然仍在继续作用,但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频率已经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o不同感受器适应出现的快慢有很大差别。o快适应感受器以皮肤触觉感受器为代表;快适应的意义在于避免神经系统被那些不能再提供有效信息的刺激所淹没,有利于感受器再接受新的刺激。o慢适应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对有机体某些技能比如姿势等进行持久的调节,并对那些特别重要的刺激保持高度的警惕性。o适应并非疲劳。o3 侧抑制o4信息遏抑二 感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