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难点1理解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4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
2、护花”?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饮酒(其五)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2行路难(其一)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
3、,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诗圣”。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717769年),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5己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晚清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病梅馆记己亥杂诗,著有定庵文集等。1饮酒(其五)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2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元年(742年),李白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草堂。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5己亥杂诗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四月,龚自
5、珍辞官南归,不久北上迎眷,岁未回。往返途中,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三百一十五首,总题己亥杂诗。1饮酒(其五)(1)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2)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3)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教师作朗读提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2行路难(其一)(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2)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音节划分、意义划分。七言古诗的节奏一般有“二二三”式或“二三二”式,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3)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2)学生大声读诗歌,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3)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意。全诗共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1饮酒(其五)(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
7、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什么意思?人的自然本性。(4)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8、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
9、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5)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6)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7)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
10、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2行路难(其一)(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11、。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乡”,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
12、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以发挥自己的才干。(4)深层探讨,理解诗歌主旨。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李白少有大志,“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了许多年,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所以这首诗既有激愤之语,也有慨然之志。(5)探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是诗人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qu)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诗歌。深秋时节,天空高阔辽远,狂风怒吼,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茅草被风卷着,飞过了江,散落在江边上,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的飘来飘去,落在积水的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负我老了,没有力气了,竟忍心这样当面抢起东西来,公开
14、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他们不转来。只好回到家里,倚着拐杖独自叹气。一会儿风停了,云的颜色像墨一样。秋天的天空迷迷蒙蒙的。渐渐进入黄昏,进入黑夜。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似的。宝贝儿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屋顶漏了雨水,淋下来,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阵雨虽然过了,小雨还密密麻麻地不断地下着。这样长的夜晚,床上湿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这一夜因为很难挨过,所以觉得夜更长了。我睡不着觉,想到在这个“丧乱”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读书人跟我一样流离失所。我想: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庇护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让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呢?想到这里,我不由得长叹一声:什么时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的高
15、屋华舍,那么,即使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愿。(3)诗中哪些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杖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
16、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而“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粗犷有力,壮阔深达。(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计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5)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
17、,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三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宣泄与表白,抒发的是心中的愤懑与不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两首诗,则是诗人在送友人、迎亲眷途中所作,向我们展示的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教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磁带,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2)学生自读诗,读准字音与节奏。(3)学生集体朗诵全诗,检查掌握情况。(4
18、)本诗写了哪两方面内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咏雪,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雪景的赞叹之情;送别,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2己亥杂诗教师示范朗读诗歌,学生听读,掌握朗读节奏、语气、重音。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这首诗四句两层意思。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
19、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
20、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2己亥杂诗(1)分析诗歌的内容。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2)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
21、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诗的最后两句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景理交融,被视为名句而广为流传。从这句诗中你会联想到什么?这两句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22、。诗人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4)深层探究,理解诗中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现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1饮酒(其五)第一部分(第1句第4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并无俗事纷扰,其原因是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第二部分(第5句第10句):表现诗人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中,获得了无限的意趣。2行路难(其一)第一部分(第1句第4句):以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郁不平,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第二部分(第5句第6句):以
23、“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第三部分(第7句第8句):写诗人想隐居,而又幻想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第四部分(第9句第12句):写诗人抱负不能实现而发出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第五部分(第13句第14句):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光明的。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部分(第15句):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第二部分(第610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部分(第1118句):写秋雨屋漏,长夜无眠的愁苦。第四部分(第1924句):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一部分(第1句第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
24、。第一层(第1句第4句):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第二层(第5句第8句):写雪天的奇寒。第三层(第9句第10句):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第二部分(第11句第18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第一层(第11句第14句):写送别宴会。第二层(第15句第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5己亥杂诗第一部分(第1句第2句):写诗人悄然离京,失落、孤独跃然纸上。第二部分(第3句第4句):以落花自喻,展现动人景象。1饮酒(其五):(1)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
25、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复自然。(2)语言朴素自然。开头四句就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2行路难(其一):(1)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用吕尚、伊尹、宗悫(qu)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作比喻,含蓄地表达作者悲愤、苦闷同时又执着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
26、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用词生动准确。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
27、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
28、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5己亥杂诗:这首诗构思新颖奇特,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众献身的决心是始终不变的。因此格调昂扬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朗读对有朗读天赋的人来说,是相当简单的一件事,只要加上一点点后天的技巧,就能在课堂上感染学生,在教学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每听这样的老师上课,羡慕之余总是痛恨自己怎么就没生成这样一副好嗓子。当事实无法改变时,聪明的人知道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去弥补自己的不
29、足。于是,我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扬长避短的朗读方法,若觉幼稚,可一笑置之。1课文录音朗读可直接播放,也可在上课之前反复听范读,模仿之,然后在课堂放声朗诵,相信这方法还是能获得同学们的掌声的。2指名学生朗读平时注意挖掘学生中朗读能力较强的,然后在需要时点名。若班级里也确实找不到范读者,那么老师有意识的培养还是必要的。3反弹琵琶朗读唉,我没有好天赋,但我知道怎么读是有味道的,怎么读是不行的。所以,反读法其实不错,老师可以模仿学生中最常读的一种方法平板法来朗读,然后问学生这样读行不行,学生回答当然是不行,那接下来怎么读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4混入学生中读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齐读、齐背,自己则置之度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这个学生那个学生朗读是否认真。其实我们放下老师架子,当学生齐读时,我们也不妨放声和学生一起读。以上朗读方法,我在教学诗词曲五首时有意尝试之,与平时相比感觉有不一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