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情景导入情景导入作者简介 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代表作:村晚。初读古诗 村 晚 【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初读古诗陂(陂()池)池寒漪(寒漪()衔(衔()接)接bibiyyxinxin初读古诗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陂(bi):池岸。浸:淹没。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
2、,像被山含住了。寒漪(y):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腔:曲调。信口:随口。归去:回去。初读古诗再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1.如何理解题目“村晚”?理解诗意村晚:乡村傍晚的风景画。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2.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理解诗意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
3、浸寒漪。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幽静美丽,体现喜爱。3.“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理解诗意衔: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拟人)表现出诗人对景物表现出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的喜爱之情。浸:浸: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4.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理解诗意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
4、的曲调。5.你能想象出牧童吹笛子时的样子吗?你能从牧童身上感受到什么?理解诗意悠闲自在、摇头晃脑悠闲自在、摇头晃脑;儿童儿童的天真无邪。的天真无邪。6.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理解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慢悠悠地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小曲),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哞哞”地叫着。地叫着。村晚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
5、美)之情。理解诗意课堂总结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相同之处: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课堂总结(2)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拓展延伸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1.背诵并默写古诗。作业布置2.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作业布置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例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