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4第四章-东周-精选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0550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88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4第四章-东周-精选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史-4第四章-东周-精选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史-4第四章-东周-精选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史-4第四章-东周-精选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史-4第四章-东周-精选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49(221)平王东迁雒邑,进入东周时代。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以春秋(前722-前481)得名,实际指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这段历史。战国一般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开端,止于秦灭六国。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根本性变化,思想活跃,学术空前繁荣。虽然战争频繁,但古代文明继续发展,为秦汉帝国的出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要素在这一时期基本具备,成为后世文化发展的源泉。第一节 春秋时期 一、王室衰弱,诸侯坐大 特点:周天子地位日趋衰落,诸侯势力逐渐膨胀,公室由极盛走向式微。郑庄公为平王

2、卿士,联合齐、鲁,征伐宋、卫,制服陈、蔡,击败北戎,独霸王室,与平王互换质子。桓王继位,任虢国为卿士,周郑交恶。繻葛之战。桓王十三年(前707),率周、陈、蔡、卫军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对郑作战,战败伤肩,威望扫地。从此王室日衰,朝贡减少,“日蹙国百里”,困守一隅。襄王死,求賻,求车,告饥,求金。郑、齐、晋、秦、楚等国乘机吞并周围小国,扩大疆域,称霸一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变为诸侯争霸的新局面。春秋时期诸国 二、五霸迭兴 郑庄公之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建立霸业的标准,“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一般说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五霸中没有宋襄公和

3、秦穆公,而有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1,齐桓公始霸 有利条件:负山面海,得渔盐之利,发展迅速。灭纪、郕等国,与郑联盟。齐桓公继位后,任管仲为相,改革。案田而税,稳定民众;寓兵于农,把军事组织和乡里组织结合,农业生产与军事训练结合,加强战斗力;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稳定社会结构。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树立威信。北伐山戎救燕,两度伐狄,存邢救卫,迁邢于夷仪(今聊城),安置卫余众于楚丘(今滑县)。率齐、宋、郑、陈、卫、许、曹诸国之师侵蔡伐楚。齐楚“召陵之盟”,阻止楚国势力北进。周襄王元年(前651),齐桓公约鲁、宋、卫、郑、许、曹诸国君于葵丘(今兰考东)盟会,周天子派人参加。订立盟约,规定“凡我同盟

4、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史称“葵丘之会”。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霸主,可以挟天子之义以令诸侯。2,晋文公称霸 即位背景:周釐王四年(前678),曲沃武公杀晋侯,赂周王,代立,称武公。武公子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翦除公族异己,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疆域扩至整个汾水流域。献公死,诸子争位。公子夷吾以河西之地赂秦,穆公助其回国,立为惠公,后背约,秦穆公攻之,韩原战败被俘。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任用赵衰,狐偃、贾佗,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强化军队。即位当年,约会诸侯武力平定王子带之乱,迎回襄王博得“尊王”美誉。“践土之盟”。楚国再次

5、北上,宋、鲁、郑、陈、蔡归附。宋背楚从晋,楚欲伐宋,宋告急。晋文公联齐、秦、宋伐曹、卫,引楚北上。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晋楚会战于卫地城濮。晋军故意“退避三舍”以报楚成王,楚将子玉轻敌,致楚军大败。此即“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原阳西南)盟会,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与会,周天子也应召参加,共约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晋文公被册名为“侯伯”,成为霸主,史称“践土之盟”。3,秦霸西戎 秦在西周后期仅为“西垂大夫”,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始封诸侯,封于岐邑以西,戎狄之间。秦穆公时国势强盛。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秦乘晋文公去世,偷袭郑国,因商人弦高报信而,灭晋边邑滑而退。途

6、径殽山,遭晋将先轸联合姜戎截击,全军覆没,三帅被俘,即“殽之战”。此后数战无功,东进受阻,乃征伐戎狄诸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罢西戎”。4,楚庄王称霸 楚原为蛮族小国,西周时活动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前689年都于郢(今江陵纪南城),兼并江汉诸姬姓小国,日渐强大。楚庄王时以孙叔敖为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整饬内政,沿淮水东进,征服群舒,占据淮南。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于周定王元年(前606)北上,伐灭今嵩县北部陆浑之戎,陈兵雒邑郊外。周定王派人慰劳,庄王遣使问九鼎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军围郑,三月后破郑都,晋兵救郑,晋楚战于邲(今荥阳东北),晋军

7、大败,退军渡河又自相砍杀。两年后楚庄王又伐宋,宋告急,晋不敢救。宋人“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五月而降。自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就霸业。5,越王勾践称霸 春秋后期,吴越争霸。越人活动于今浙江北部,都会稽,得渔盐之利,勾践时日益强盛。吴传为周太王子太伯、仲雍所建,初都镇江,后都吴。寿梦时与晋国通使。晋楚争霸时,楚亡臣申公巫臣建议晋联吴制楚。晋派巫臣教吴军射御和车战。吴王阖闾执政,用楚亡臣伍员改革政治军事,建城池,任用齐人孙武治兵,屡派兵扰楚边境。周钦王十四年(前506),吴与唐、蔡联军攻入郢都,楚昭王出逃,秦国救楚。吴国内部发生夺位斗争,越乘机攻入吴都,吴兵退。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吴越

8、战于槜李(今嘉兴),吴大败,阖闾伤指而死。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在夫椒(今吴县太湖中)大败勾践。勾践退保会稽,卑辞求和,为附属国,又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图谋复仇。吴败越后,掘通邗沟,联结江淮,北连济泗,调粮运兵北上,大败齐兵于艾陵(今泰安)。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夫差约集晋、鲁国君与周天子代表会盟于黄池(今封丘),与晋争盟主。勾践趁机攻入吴都,派兵由海道入淮截断夫差归路。夫差求和。周元王四年(前472),再伐吴,夫差战败自杀。勾践循夫差故辙北上,于徐(今山东藤县)大会诸侯,与齐晋等国盟会,号称霸主。为维护中原霸主地位,迁都临沂。三、弭兵之会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南北对持,长

9、期争霸,几乎所有诸侯国都卷入战争,中原各国深受其苦,普遍厌战,郑宋等小国尤甚。晋楚也疲于攻战,愿暂时休战,于是出现结束大国争霸的“弭兵”运动。弭兵运动由宋国发起,共有两次。周简王七年(前579),宋国大夫华元约合晋楚订立盟约,约定两国停战,互助。三年以后见晋国势转弱,毁约侵郑、卫。周简王十一年,晋楚战于鄢陵,楚败。十五年,战于湛阪,楚又败。此时期,晋连续伐秦、齐,地位上升。但不久晋国六卿内争,楚也受制于吴。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再次约合晋楚于宋都,齐、秦、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等11国参加,举行第二次弭兵之会。会上楚人争先歃血,成为主盟。会议决定“晋、楚之从,交相见”,齐秦不是属国

10、,分别与晋楚联盟。邾、滕为齐、宋属国,未与盟。弭兵会议牺牲小国利益满足晋、楚贪欲,但此后40年未发生大的战争,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四、田氏代齐 春秋时期奴隶制日趋衰落,封建制逐渐形成,社会经济制度变化,新旧政治势力更替。齐、晋两国最典型。齐国旧贵族垄断资源,严禁人民樵采渔猎,重税。“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府藏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粟藏深,而怨积于百姓。”齐景公时“屦贱踊贵”。晋灵公以弹弓打人取乐。晋平公大修宫室,民力凋尽,饿殍遍野。卫懿公为鹤配大夫之车。社会矛盾尖锐,旧贵族统治不稳。各国发生役人暴动和民溃事件,流民奴隶为盗,国人反抗贵族的

11、斗争,成为瓦解旧贵族的力量。国人的态度影响各国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新旧势力斗争集中表现为私家与公室间的斗争。公室是以国君为代表的旧势力,私家是以大夫为代表的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和统治方式的新势力。陈国公子玩在齐桓公时避内乱奔齐,以田为姓,任齐工正。春秋中期田氏势力逐渐强大,开始背离公室。田桓子为争取民众,放贷大斗借小斗收,家量放公量收。“公厚敛而田氏厚施”,民众归之如流水,成其“隐民”,建立封建的政治、经济关系,充实了田氏武力。对旧势力的三次武装斗争。1,周景王十三年(前532),联合鲍氏进攻栾氏、高氏,将其逐出齐国。使曾遭其打压的贵族“反其邑、益其禄”,分粮给贫困国人。2,周敬王三十

12、一年(前489)田桓子之子釐子乞攻入公宫,打败公室与国氏、高氏、弦氏、晏氏四家贵族。国氏奔莒,其余逃鲁。另立齐景公之子公子阳生,即齐悼公。田釐子乞为相,控制大权。3,田釐子乞之子田常(田恒)号田成子,与宠臣监止为左右相。复修田桓子之政,民众归附,打败监止,活捉齐简公。不久杀简公,立其弟平公。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前后,田常夺得赏赐爵禄和刑罚大权,尽诛鲍氏、晏氏、监氏等公族势力,任命田氏族人为大夫,扩充田氏封地。田常曾孙田和于前391年废齐康公自立,五年后得周安王承认,完成田氏代齐。五、三家分晋 历史背景: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晋公

13、室的由此衰微,对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无力制约。晋文公、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晋国政局。经过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知)、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六卿之间的斗争。六卿改革旧体制,奖励军功的措施,程度不同。春秋末期,韩赵魏联合灭范氏中行氏,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智氏最强。智伯瑶专擅国政,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引晋水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

14、军营,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分别据有晋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晋君仅保有绛和曲沃两地。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资治通鉴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韩、赵、魏又合称“三晋”。第二节 战国时期一、战国七雄的形成经过长期兼并,原有的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代仅剩下20多个,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强。七国频繁征战,当时即被称为“战国”,后世称为“战国七雄”。二、七雄的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急剧变化,各国频繁争战

15、,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兴起了一场变法运动。1,魏文侯变法 魏文侯先后任用法家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进行改革。李悝四项改革。(1)政治上,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2)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奖励农民农业生产。行“平籴”之法,设“常平仓”平抑粮价。(3)军事上,使吴起为“武卒制”培训武卒,作为常备军,入选者奖田宅,免全家徭役。(4)法律制度。集诸国刑典,制法经六篇,保护私有权,稳定政局,是中国第一步系统、完整法典。成为秦汉以后封建王朝法律的原本。2,楚国吴起变法 楚国旧贵族势力大,政治腐败,

16、政局不稳。前402年,楚声王为盗所杀,楚悼王继位,又屡败于三晋。吴起在魏文侯死后,于前382年入楚,被楚悼王任为令尹,实行变法。(1)废除贵族特权。“废公族疏远者”,封君子孙无功“三世而收爵禄”。(2)整顿社会和政府机构,厉行法治,裁汰冗员,节约钱财养兵。(3)奖励军功,严格赏罚。(4)统一言论,杜绝私门请托,限制旧贵族对变法的干预。经过变法,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国力增强。前381年,楚攻魏救赵,大败魏军。当年,楚悼王病故,旧贵族作乱,乱箭射死吴起,伤及王尸。肃王臧立,依法灭贵族70余家。3,秦国商鞅变法战国初年,秦与戎狄杂处,被关东诸侯视作戎狄。魏国强占其西河之地。被迫逐渐改革。前408年,“

17、初租禾”,实行实物田税法。前385年,秦献公废人殉制度,制定户籍制度。秦国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君主权力较小,在诸国中仍处劣势。商鞅为卫国庶公子,原名公孙鞅、卫鞅,后因秦孝公赐商於之地十五邑,称商君,遂称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曾事魏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临死荐商鞅于魏惠王,未获重用,遂携法经入秦,在秦孝公支持下两度推行变法。前359年,第一次变法。(1)编制户口,定什伍连坐之法,令各家相互纠察。(2)鼓励小家庭独立,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家者加倍课赋。(3)重农抑商政策,奖励垦荒耕织,禁止弃农经商。(4)奖励军功,严惩私斗。(5)制定军功爵制,定军功爵20级,自公士、上造至关内侯、彻侯,各以

18、爵位定占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和服饰等次。宗室贵族无军功者无爵。无功不得铺张。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再次下令变法。(1)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共财。(2)推行县制。以若干都乡邑聚为一县,全国设41县,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3)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准许买卖。(4)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斗、桶、权、衡、丈、尺。(5)废除礼乐、仁义说教,禁止游学,“燔诗书而明法令”,以吏为师。在推行新法时,严惩阻碍新法的守旧贵族。“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民勇于公战,怯于死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攻魏,夺回大片土地,封彻侯,食商於之地十五邑。孝公死,惠文王立,商鞅受猜忌,走投无路,被车裂。但新法沿用不改。七国变法

19、后的变化 韩、赵、齐、燕等国也进行了改革。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对官吏严加考核,论功行赏。赵武灵王改革军制,胡服骑射。齐威王用邹忌为相,中央集权,招收流民开荒,在临淄西门稷下设立学宫,集中各国学者讲学著书。燕王哙让位子之,燕齐之战。各国经过变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取消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封制度,逐步建立以职官选任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君权力和地位。(2)建立了一套新的中央和地方军政体制。战国中期以后,诸侯相继称王,设将相分掌军政大权。相下设御史、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地方逐渐实行郡县制,

20、郡守、县令长由国君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乡有三老、廷椽,里有里正。里中有什伍。国君还直接任免军事统帅,以虎符调兵。三、七雄纷争与“合纵”、“连横”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过程中,是完成统一的前奏,伴随着策士导演的合纵与连横的政治活剧。1,魏国称雄。战国初期,魏国首先变法成为强国,魏文侯与武侯时连年对外用兵。前408年,占秦之河西。前406年灭中山。前404年,联赵、韩败齐军。前391年败楚军,占大梁、襄陵。称雄中原。前369年,魏惠王继位,国势渐衰,韩、赵攻魏,大败魏军。前364年,秦攻魏于石门(山西运城西南),杀魏军6万。前362年,秦攻魏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俘公孙痤,占庞城。齐国也与魏争夺淮

21、泗诸侯控制权。魏惠王于前361年由安邑(今夏县北)迁都大梁,避秦锋芒。又与韩、赵重新结盟。在大梁发展生产,前356年,鲁、宋、卫、韩国国君来朝,魏国再度称雄。为对付魏国,齐赵联盟。前354年,赵攻卫,魏发兵救卫,当年十月攻破邯郸。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袭大梁,围魏救赵。魏军撤兵途经桂陵(今长垣西南)遭伏击大败。秦乘魏无暇西顾,占魏少梁、安邑。魏归还邯郸,与赵结盟,转而攻秦。前350年一举收复河西失地。秦孝公与魏惠王讲和。此后5年,魏与齐、赵、秦多次战争,最终取胜。魏惠王于前344年举行逢泽之会,赵肃侯、秦公子少官及淮泗诸侯与会,会后一起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因韩国未与逢泽之会,于前342年

22、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田婴、孙膑攻魏。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率兵10万应战。次年,孙膑退兵减灶,诱敌追击,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之战全歼魏军精锐,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齐、秦、赵又从三面攻魏,为对付秦,魏惠王与齐威王于前334年在徐州相会,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马陵之战后,三晋衰落,齐秦雄峙东西,互相争夺与国,孤立敌国,合纵与连横在这一情势下应运而生。2,合纵连横,原是三晋适应当时形势的一种对策。从地域上看,三晋居中,北合燕,南联楚形成南北一线,故称合纵。东连齐,西连秦,就是连横。就策略讲,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可对秦,可对齐;连横可连秦,可连齐。在

23、长平之战后,合纵连横变为六国并力抗秦或各自与秦联盟。前323年,魏约赵、韩、燕、中山,相与称王,成合纵之势。秦相张仪向秦惠文王提出连横之议,争取魏国。前322年,张仪至魏,魏以之为相。张仪劝魏王弃纵亲秦,不听,秦出兵夺魏曲沃、平周,又大败韩军,魏惧,亲秦。前319年,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公孙衍合纵之策,魏国赶走张仪,相公孙衍。次年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兵败函谷关。此后几年,秦国连续大败赵、韩,魏也受制于秦。秦国势力向东扩张。齐楚联盟抗秦。张仪至楚,以六百里商於之地骗怀王绝秦。楚绝亲后发现受骗,发兵攻秦,丹阳(河南淅川)战败,死8万人,蓝田又战败,西北门户被秦攻破。前

24、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灭蜀,国势日强。魏衰后,关东齐国最强。齐于前301年联合魏、韩攻楚方城,宛、叶以北尽为韩、魏所得,楚国一蹶不振。前298年,三国又联合攻秦,苦战三年,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割地请和。不久,秦用范睢远交近攻策略拉拢齐国,同时与公元前293年派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拔5城。秦、齐、韩、魏争战之际,赵武灵王于前307年为对付东胡、林胡、楼烦等三胡,实行胡服骑射而强盛。秦昭襄王于前288年派魏冉入齐,约齐湣王同时称东帝、西帝,联合秦、齐、韩、魏、燕攻赵。苏秦在齐发动合纵,齐湣王背秦去帝号,合燕韩赵魏攻秦,秦被迫去帝号,归还所占魏赵土地。齐衰。前286年,齐灭宋。次

25、年秦乘机约各国攻齐,大败齐军。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取齐国70余城,破临淄,各国瓜分齐地,仅余莒与即墨两城。齐湣王被楚将杀死。燕惠王继位,乐毅出走,齐将田单设火牛阵夜袭燕军,燕转危为安,但一蹶不振。长平之战。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郢都,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次年又夺楚巫郡、黔中。前263年,白起攻占韩国南阳。韩上党郡被秦切断与韩联系降赵,秦赵争上党,赵将廉颇与秦将王龁(he)、白起相持长平(今山西高平)三年。前260年,秦用反间计使赵以赵括代廉颇,秦军围困赵军46天,赵括身死,秦坑杀40万赵降军。前259年秦围邯郸。前257年魏楚救赵,魏将晋鄙畏秦不进,信陵君无忌窃符杀鄙发兵攻秦。楚春

26、申君黄歇也派兵救赵,秦军大败。前256年秦灭西周。前249年,灭东周。前242年,秦占魏国20余城,与齐接境,将三晋切断。前241年,赵、楚、魏、韩、卫合纵攻秦至蕞(今临潼东),秦军反攻,联军溃败。楚迁都寿春。合纵抗秦彻底结束。四、秦灭六国前238年秦王政亲政,任用尉缭、李斯为谋士,王翦父子和蒙武父子为将军,一面重金收买六国权臣破坏抗秦部署,一面发兵东征,先后消灭六国。前230年,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亡,以其地置颍川郡。前229年,王翦攻赵,李牧、司马尚坚守抵御,秦收买赵王宠臣郭开,以反间计杀李牧、废司马尚。次年秦军入邯郸,赵王迁献图籍降。赵公子嘉率宗族逃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代王,前

27、222年为秦将王贲所俘。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次年秦攻下燕都蓟,燕杀太子丹谢罪,燕王喜迁居辽东,前222年为王贲所俘。前225年,王贲率军10万攻魏,以水灌大梁,魏王假降。前224年,王翦带兵60万伐楚,次年俘楚王负刍,楚亡。又次年,平定楚江南地,降服越,置会稽郡。前221年,王贲灭燕后南下攻齐,数天即取临淄,齐王建降,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统一的意义 为何秦能迅速统一?统一的意义。结束连年混战,1,人民得以在较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2,地域辽阔,交通方便,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其他?第三节 东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一,春秋战国间生产关系的变动 西周中期以

28、后,土地制度逐渐演变,“田里不鬻”的规定松弛,阶级关系也出现变动。奴隶主贵族不再有绝对统治地位,平民地位上升,奴隶开始有一定人身自由。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逐步推广,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发展。奴隶制集体生产的基础发生动摇,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根本性变动,最重要的标志是私田发展引起的井田制瓦解与崩溃。私田扩大和发展的原因。1,开荒垦植范围不断扩大。2,土地自由交换。各级统治者也争夺和交换田邑。随着私田扩大,出现了新的封建式的剥削方式。针对公田上奴隶的消极怠工和逃亡,大量私田占有者把土地分成小块,招徕奴隶或破产农民租种以收租,封建地主和依附农民(私属徒、隐民、族属、宾氓等)

29、同时在新的剥削方式中出现。税收制度的变化。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和新的封建剥削方式的合法性。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推行变法,封建制度日趋完备。自耕农在数量占主导地位,国家直接控制,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从国家直接受田,等级为编户,负担“粟米之征”的地税和“布缕之征”的军赋,以及“力役之征”的徭役,由专门官吏监督官吏,因而称为“公民”。还有部分依附于私门地主的农民称为“私民”,实为佃农,向地主“见税什五”,向私门服役,但可免除徭役。还有部分雇农,称为“佣客”。他们均有一定人身自由。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商业领域,开始出现独

30、立的手工业者和自由经营的商人。春秋中叶“工商食官”制度衰落,手工业者可列肆而居,商人可四方贸易。春秋战国间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为秦汉封建大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二、农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 1,铁器铸造始于西周末春秋初,春秋中期使用较广泛。战国普遍使用。犁铧,钁、锄、锸、镰是常见农具。“深耕易耨”,促进开荒垦植,有助于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秦国修都江堰、郑国渠。吴国凿邗沟,魏国开13条渠引漳水灌溉邺田,2,春秋以后牛耕出现。商鞅变法,普遍推行牛耕。畜力和铁器结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3,农业技术进步,辨土施肥,有粪肥、绿肥草木灰等底肥和追肥。亩产提高,可达150公斤。三、手工业与商业迅速

31、发展 手工业门类增多,出现了冶铁、煮盐、漆器制造等部门。青铜器铸造工艺趋向精巧,生活实用器大量出现。使用了分铸法,金银错、焊接、鎏金等工艺。商业活动空前活跃,各国都城成为商业中心。各国自铸货币。四、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 社会大变动带来了空前的思想活跃,代表各政治力量的思想家纷纷提出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看法,表述政治见解和主张,形成思想、学术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学者,史称“诸子百家”。按其思想倾向和学术主张可分为儒、道、墨、法、名、兵、阴阳、纵横、农、杂等家,尤以儒道墨法四家最著名。1,儒家。孔子创立。孔子以六艺教授学生,开私人讲学之风。提倡“仁”,以“礼”为规范,重建周公的礼乐

32、制度。重人事,远鬼神。孟子为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曾游学稷下,游说诸侯,提倡“仁政”,重视民众。儒家集大成者为荀子,主张富国强兵,圣王用政治权威统一人心。针对孟子性善说,提出性恶说。也重视庶民。2,道家。春秋后期的“隐者”们创立的学派。最早代表是杨朱,约与墨子同时,主张“贵己”。杨朱后最有影响的是老子,约与孔子同时,有道德经传世,主张清静无为,贵无轻有,小国寡民。含有辩证法因素。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为庄子,著庄子,主张顺乎自然。道教倾向于消极厌世,在人生哲学的思考上很深刻。3,墨家。创始人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反对厚葬,具有庶民思想特色。后学整理其思想为墨子。信徒多是劳动者,号“墨者

33、”,首领称“钜子”,纪律严格。4,法家。法家是随七国变法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流派。前期有李悝、商鞅、申不害,后期集大成者为韩非。李悝著法经六篇,为法家创始人。商鞅在秦变法,为“法”派,有商君书传世。申不害助韩昭侯变法,为法家“术”派。还有与孟子同时的慎到,号慎子,为“势”派。韩非为韩国贵族,与李斯同为荀子学生,入侵受秦王政重用,遭李斯陷害死。韩非综合法家三派学说,反对儒家说教和游侠行为,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秦王朝行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古代史-4第四章-东周-精选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