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卖家):青草 文档编号:471445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

2、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

3、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

4、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

5、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

6、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

7、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范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1.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宗教意识逐渐衰淡,人世景物日渐有了自己的现实品格,山水也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B.山水画契合了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思绪和观念: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C.在宋朝,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自然山水满足了他们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这是山水画成

8、熟于城市生活发达的宋代的全部原因。D.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社会变异的反映,与现实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观因素。禅宗的流行带来了山水画的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阀贵族不同于由乡村而城市的地主士大夫,他们与下层人民隔绝严厉,乡村并未成为这一阶层普遍的情感寄托。B.中国山水画追求主客一体,西方风景画主客二分,在西方画家眼中,风景只是他们观看的对象,并不寄予主观感情。C.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色,画家的精神内化于自然山水之中。D.董源、范宽、王希孟、赵孟頫画作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作风格不一,作品中的山水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

9、的精神。3.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A.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B.寒玉萧萧风满枝,新泉细火待茶迟。自惊岁暮濒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C.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蓑。D.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4.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5.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一、二,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家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

10、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已经被他硬实实踩出一条路。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都是蓬蓬勃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的,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上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反而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拄

11、着头休息了一下。咳,老了,过去哪有途中歇息的?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想到儿子老党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爹”“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死前,也是乡干部呢。“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龟孙,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

12、家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头换到了右肩。不去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桔红,有的橙黄,虽然比鹌鹑蛋还要小,不

13、到成熟的季节,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您的子女,我们都是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也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畅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衣服都没穿。 老党像吃了根冰棍,心里凉爽极了。他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儿子,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乡长,谁说要走了?”“”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乡

14、长,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点点头,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除此之外,乡长,还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乡长”

15、“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抱住了儿子,眼里的泪欢快地流了出来。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B.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龟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C.小说多用伏笔,如“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为下文儿子介绍沙棘的“大用处”,决定留下

16、来守边、治沙、扶贫埋下伏笔。D.小说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两代种沙棘守家护边的故事,表现了老干部的默默坚守、无怨无悔,展现了年轻人的创新活跃、开拓进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清晰;以“家”为标题,以小见大,升华主旨,表现了戍疆干部代代相承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深沉的爱。B.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清新隽永,故事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使得故事情节紧凑集中,体现了小说的艺术张力。C.小说选材精妙,以一当十,如作为防沙治沙植物的“沙棘”又具观赏性还能助力脱贫创收,主要人物则隐寓作为共产党员的一对党氏父子。D.小说家是发生在差不多一天时间里的故

17、事,节奏紧凑、时间集中;所选事件十分典型、有力,着重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8.赏析文章中的画线句子。9.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劝学(节选)荀子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

18、: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9、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数: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没:通“殁”,死亡。大分:大的原则、界限。箸:通“著”,显明。蝡:同“蠕”,微动。傲:浮躁。囋:形容言语烦碎。向:通“响”,回音。方:仿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C

2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11.下列对文言现象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必就士”与“金就砺则利”的“就”都为动词,理解为“靠近,接近”。B.“古之学者必有师”和“今之学者为人”中的“学者”都解释为“求学的人”。C.“句读之不知”与“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与“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句式相同,都是判断句。12.下列对文意的

21、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4.本文在分析说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4段“学莫便乎近其人”的观点和师说中的哪些说法意思相近?(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

22、诗,完成下列各题。送春词刘禹锡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注】“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16.“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

23、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是词人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玩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2)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等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而获得的。人要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与自我检查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3)“没有人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的说法一致。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

24、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朱光潜先生也曾 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看好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 ,没事找事; 、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 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运用谨严的保障。“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和在实践中更加不断地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

25、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针见血大惊小怪言不尽意行稳致远B.义正词严大惊小怪词不达意厚积薄发C.一针见血小题大做词不达意行稳致远D.义正词严小题大做言不尽意厚积薄发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更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B.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提高和完善。C.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26、修正和提高,还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D.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此以外,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其他声音B.虽然,一直有一些杂音存在于社会上C.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D.然而,有些杂音一直存在于社会上(二)语言文字运用(5分)21.下面是一位同学参加学校“最美青年”颁奖会的发言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今天,我十分荣幸莅临本次“最美青年颁奖会”。我谨代表贵校的全体同仁向忝列“最美青年”的同学致

27、以崇高的敬意!你们的青春故事有正能量,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生命因你们而精彩!(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泽山院士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在王泽山看来,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19岁上大学时,他 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选择了装药设计。 王泽山为人低调谦和,但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中,他总是 抢占制高点。在日常的科研中,他从不一味跟踪、模仿

28、国外的理论和成果,他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突破点,发觉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和细节,为一筹莫展的难题提供 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正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惟其如此,才使我国获得了火炸药领域引领国际的实力,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

29、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觅,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

30、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解析】1.A“中唐前后于是山水画诞生了”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选项忽略“似乎”这一限制词,且文中说的是“独立”,选项说的是“诞生”,二者概念不同。C“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错误,材料

31、一第三段说的是“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是地主士大夫,没有“门阀士族”。D“直接反映”错误,文中说的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故选B。2.C.“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便创始于此”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可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只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但不代表就是最古老的绘画,无法说明“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故选C。3.A.“乞求无得”是归的原因,

32、“满面风霜尘土气”是归的状态,由此可知,应是失意而归,一生偃蹇的遭遇写照。不合要求。B.由“临镜”“红颜”可知,诗歌的主人公应为女子,“自惊岁暮濒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展现的是时不我待、红颜易逝的担心。不合要求。C.“水影山光”“春风波上”“垂垂烟柳”展现画面美好的景物,“听渔歌”“好着轻舟一钓蓑”则体现了诗人对渔人寄情山水的快活、自由之情的向往。与“基本音调”的内涵相合。D丑石半蹲如猛虎下山,长松倒卧如同水中游龙,是豪放的气概,与“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不合。故选C。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中国山水画,提及“欧洲风景画”“西方风景画”应该是为阐述中国山水画服务。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欧洲

33、风景画”。由“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这是说欧洲风景画成熟与资本主义的原因,而“如”意思是“像”,“这”指的是前面所说的“中国山水画”,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二者在成熟方面是有相近性的,二者放在一起构成类比;结合“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欧洲风景画”,它们的成熟都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反映。材料二第三段一开始提到“西方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接着下文说“相

34、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由此可知,因为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引出了下文“风景”和“山水”的比较,如“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以此说明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而没有风景画。5.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的原因,然后分点作答。由材料一第二段“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第三段“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

35、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可知,这些士大夫在山水画中所描述的画面是他们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与现实生活、场景是有距离的,并非写实。由材料二“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可知,因为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山水画体现的是人的精神,而非客观的地貌图像。所以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答案】1.B2.C3.C4.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类比,阐明两者的成熟都是社会变异的曲折

36、反映;引出“风景”与“山水”的比较,指出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将自然与精神相结合的特点。5.中国山水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画,不是写实的风景;中国山水画受“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解析】6.A.“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分析错误,开篇第一段是比较粗略地勾勒了老党的外貌、神态和语言,不是“细腻刻画”。故选A。7.B.“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清新隽永”表述错误,从上文老党和儿子的对话来看,文章的语言应该是平实、极富生活气息;如“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读起来亲切自然。故选B。8.“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桔红,有的橙黄”,从视觉

37、角度对叶片闪闪发光的颜色进行描写,对果实又分别着眼于颜色和形体的描写,“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从嗅觉角度描写果实的香味,表现了老党对沙棘的喜爱之情,暗示了老党对沙棘成熟的期待。“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您的子女,我们都是这个乡的子民”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沙棘果以人的情感,给老党带来极大的心理慰藉,表达了老党对沙棘果浸入的深厚情感和殷殷期望。9.结构上,“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与前文“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儿大不由爷,翅

38、膀硬了就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相照应,情节结构更完整圆合。人物形象上,“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把“他们”比喻成“沙棘”,表现了老党父子扎根边疆的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旨上,“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赞美了像老党父子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使小说主旨更突出。【答案】6.A7.B8.视觉、嗅觉相结合。划线语言从视觉角度对叶片闪闪发光的颜色进行描写,对果实又分别着眼于颜色和形体的描写,从嗅觉角度描写果实的香味,表现出沙棘虽未成熟但已叶片发光、散发香味的盎然生机,表现了老党对沙棘的喜爱之情,暗示了老党对沙棘成熟的期待。使用拟人

39、的修辞手法。沙棘果挤挤扛扛,仿佛对老党说话,赋予沙棘果以人的情感,给老党带来极大的心理慰藉,表达了老党对沙棘果浸入的深厚情感和殷殷期望。9.使情节结构更完整圆合。小说极力刻画老党希望儿子也来参与种植沙棘治理沙漠,当“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时,情节形成了完美的“闭环”结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张力。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把“他们”比喻成“沙棘”,(或以“沙棘”象征父子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党父子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象征了老党父子未来将继续扎根建设此地,表现出他们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高尚节操)。使情感更富有意蕴。老党辛苦种植沙棘治理沙漠的行为令人敬佩,儿子的加入不仅感动了老党,

40、更感动了读者,浓烈的艺术感染力溢出纸背。使小说主旨更突出。通过对老党父子治沙行为等的描写,深情地赞美了像老党父子这样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及其伟大、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戍疆干部代代相承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深沉的爱)。【解析】10.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与“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对偶句,四小句均应断开。排除BD。“兰槐之根是为芷”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是对偶句,中间应断开。排除C。故选:A。11.C.第一个“之”为结

41、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的。故选:C。12.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错误,原文说“终乎读礼”,意思是“到阅读礼记为止”,礼是最终目标。“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可见是礼乐诗书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故选:C。13.“学数”,学习的科目;“终”,尽头;“须臾”,片刻;“舍”,舍弃。译文: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寄托”,容身,藏身;“用”,因为;“躁”浮躁。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

42、心浮躁的缘故。14.文章运用举例(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是举例论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是对比论证。有理有据,说理透彻。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思维严密,观点给人以启迪。“学莫便乎近其人”意思是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强调向良师益友学习的重要性,和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意思相近。【答案】10.A11.C12.C13.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

43、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14.文章运用举例(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说理透彻。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思维严密,观点给人以启迪。“学莫便乎近其人”强调向良师益友学习的重要性,和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意思相近。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

44、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状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

45、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面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

46、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解析】15.D.“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误,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和痛苦。故选:D。16.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颔联“残妆”“含露泣”等词写暮春时节兰花凋零、兰露如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和失意。颈联“容颜改”写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表明时间流逝,借此作者抒发了对年华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叹。颈联中“心事违”指不得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青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