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重点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
2、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
3、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背景知识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1听课文录音朗读磁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
4、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4重要句子的翻译。(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
5、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6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提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
6、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7“谪守”与哪个词对应?“谪守”与“迁客”对应。8第1自然段的叙述交代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9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胜景、大观。10这一自然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种效果的?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
7、,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1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
8、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2“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1自然段哪里照应?“前人之述备矣”是说很多著名诗人已经写过许多咏岳阳楼的名篇佳作。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13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14第2自然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句引出
9、了哪些文段?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3、4自然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15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字,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作者以宏大的手笔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然后作者妙笔一转,由写景开始转向抒情,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宏伟的岳阳楼,将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继续深入课文,感受范文正公的心情。1第3、4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第3自然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
10、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第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2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4第5自然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
11、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6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忧”,又以什么为“乐”呢?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
12、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8“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上做官。9“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
13、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10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
14、给人印象极深。11本自然段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12赏析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子。(1)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到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2)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
15、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3)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与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4)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13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
16、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1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首先是句式整齐,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变化。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三
17、部分(第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交代文章的写作时间。1剪裁的繁简得宜。作者胸有全局,布置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词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2情景的相互交融。喜时则万物俱明,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写悲则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啸令人战
18、栗,猿啼催人泪下,使不说悲而悲怆欲绝;写喜则择取轻捷的水鸟,闲适的游鱼,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3结构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4文字的整饬对称。本文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 跃 金,静 影 沉 璧”,工 于 对 仗,协 和 音 律。“明”“惊”“顷”“青”“金”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明显加大朗读的力度,范读,
19、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我毫不吝啬课堂上的时间。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手头资料讨论,然后再提问,完善后出示译文,译文是我结合教材、教参,还有其他资料精心整理出来的,比较准确。疏通完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把这篇文章作为现代文分析,结合考点设计一些问题,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也是中考的一个趋势。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
20、景抒情风格。2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重点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
21、石公,湖广公安(现在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合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作品风格直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亦有所批判。作品有袁中郎全集。1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作者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2“公安派”简介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
22、、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1教学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代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3自然段交代出游缘
23、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1一词多义。(1)时:冻风时(经常)作于时(这时)冰皮始解(2)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3)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4)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满足)(5)然:晶晶然(的样子)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2)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3难句翻译。(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词类活用)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
24、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倒装句、主旨句)(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4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5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作了铺垫。6作者从哪
25、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共四个方面。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7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图画。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8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26、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9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
27、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借鉴,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10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11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12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28、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13文中运用拟人修辞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
29、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第一
30、部分(第1自然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满井春色及郊游所感。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议论,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2抓住特征,细腻地描摹勾勒早春的美好景致。满井游记选取了初春特征性景物,细腻描写满井早春的景色,勾画出一片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声有色,色彩浓淡相宜,形态各异,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情感与景致达到了完美统一。3先总后分,写景富有层次。作者写满井郊外
31、春景层次分明,先总写春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依次写了水、山、柳条、麦田等景物;再由景及人,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游人;最后写了“皆有喜气”的鱼和鸟。富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营造了物我交融、情趣盎然的画卷。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再议,在议中分析,逐层深入。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本课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