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实。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因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
2、看好了。 尊重观众,是中国戏曲的一贯作风。比方说,坐楼杀惜中刘唐的自报家门就是。刘唐一上场,就对观众说:某,赤发鬼刘唐是也。这原本是不应该的事,因为宋代的刘唐不可能和我们说话。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们说话,就不该害怕当时官府的差人听见,然而当刘唐说到“奉了梁山”几个字时,却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然后才压低了声音接着说“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可见,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能真实的,还是尽量真实。更何况,在中国艺术看来,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 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因此它的舞台表演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造型观,不是力求形似的“具象造型观”,而是
3、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意象造型观”的要义,是“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象,不过是传情表意的手段,是可以不必斤斤计较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面对假想物空着手进行的形体表演)虽然也有虚拟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从喝酒、吃饭、睡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过意似,则“旦角上马如骑狗”,或者揩眼泪时袖子和眼睛隔着几寸远,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摘编自易中天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材料二: 相对于西方的写实戏剧,中国戏曲
4、的“写意性”即舞台演出形式,倾向于与生活原型拉开距离,以一种经过虚拟、象征或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 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如开门没有门,双手作开门状表示;骑马没有马,用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等等。虚拟表演可以形成一种虚拟的舞台时空。从根本上说,这种舞台时空不是实际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它们是一种“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存在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想象之中。虚拟表演还可以为观众创造一种虚拟的动作对象。如人物上楼梯,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楼的动作,楼梯是没有的,但观众却能
5、理解那是上楼梯而不是别的,因为演员通过表演已使楼梯存在于观众的心目中。 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它可以指现实中的桌和椅,但更多时候则象征皇宫、官府、帅帐等其他地方。如桌上摆一官印则象征着舞台环境是官府;桌椅旁立一竿绣旗,则象征帅帐等等。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脸谱艺术不是忠实地描绘和再现人的五官的本来面目,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加以改造和创新,将角色的形象虚化成了象征性的脸谱符号,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服饰的颜色和样式也具有象征性:黄“蟒”象征皇帝,白“靠”(甲衣)象征儒雅英俊的武将,等等。 中国戏
6、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嗓音宽阔洪亮,性格粗犷豪爽,动作节奏鲜明大方,恼怒时即大喊“哇呀呀”;而以小生表现的王金龙,说话要用小嗓,走路要迈方步,举止文雅,风度潇洒,高兴时的笑是“啊!啊!啊哈哈哈”这些表现形式,用的是夸张手法,它要比生活中的原型更强烈,更典型,更具观赏性。 在漫长的戏曲发展过程中,这种“写意性”是如何形成的呢?“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戏曲通过演员的虚拟、象征的动作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去营造一种空灵变换、似与不似的戏剧情境,观众的想象力被最大程度地激活,戏曲艺术的写意特征也就形成了。
7、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因此,戏班在表演时就不可能过多地依赖布景和道具。民间戏班“撂地作场”的演出方式,不允许他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条件去搭建复杂的布景。久而久之,中国戏曲就形成了写意性特征。(摘编自刘筠梅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注重虚拟性,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性,因此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B.中国艺术
8、认为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正体现了这一思想。C.虚拟的表演给演员和观众创造了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以及虚拟的动作对象,这是外国戏剧所没有的。D.中国戏曲舞台上没有过多的布景和道具,其根本原因是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国画中的“意到笔不到”“逸笔草草”均体现了中国艺术不力求形似而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B.戏曲谚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它是借助虚拟性的表演,调动观众想象,形成特
9、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C.中国戏曲舞台常采用桌椅、脸谱、服饰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为的是很好地体现中国戏曲艺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虚中写实”的写意性特征。D.中国戏曲中把曹操化妆成白脸,而且眉眼细小、皱纹粗大、嘴上部还有两颗大黑痣,是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多疑、奸诈、阴险的性格特征。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的一项是( )A.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曾跟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副对子:“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B.戏曲有时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曲调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获胜后的喜悦。C.中国戏曲
10、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不太关注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D.关汉卿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借异常的现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阮老宁刘立勤 老牛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老宁。 老宁从学员班毕业时,不仅声音倒仓【注】唱不了戏,体形也变了,膀粗腰圆屁股大,上舞台是没戏了。老团长就让他学中阮。 老团
11、长说了中阮的历史,又背白居易的诗:“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然后捞过一把中阮,当场弹拨了一曲春江花月夜。那柔和圆润富有诗意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立马揪住了老宁的心。老宁答应了。 那一刻,同学老牛杠了一句:“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不管,乐乐呵呵地弹起中阮。他看起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其实心细如发。老团长教他学中阮时,他不仅学习技法,还研究乐器的历史与特性。尤其是在弹奏曲目时,他喜欢畅想音乐创造的意境,从而使自己的演奏入情入景情景交融,给人带来无尽的美感。 记得那一年中秋,老宁约了几个好友去仙娥湖赏月。我们看着月亮,吃着月饼,品着美酒,老宁演奏了
12、一曲彩云追月。其时风轻云淡,月光如水,湖面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小舟,乐声超尘拔俗,仿佛把我们的魂儿都收走了。 中阮再好,在乐队里也只是可有可无的伴奏乐器,不像二胡杨琴锣呀鼓呀不可或缺。老宁常常被老团长喊去敲小锣,或是充当舞台督导。老团长也给他排过中阮独奏渔舟唱晚,终是曲高和寡应者寥寥。老宁心里有点儿落寞。他就想学作曲,老牛又来了一句:“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牛唱不了戏玩不了乐器,在办公室跑业务,到处签合同,红得像燃烧的煤球。他想让老宁和他一起跑业务,老宁懒得搭理他,一门心思学作曲。 老宁懂音乐。更懂花鼓戏。他作曲的花鼓戏雨神在省里会演一下子就唱响了,竟然获得一等奖。老宁高兴呀,天天抱着中阮,把
13、雨神的曲子弹得风生水起。他给自己打气:“老宁,继续努力,再整出几部更好的作品。”然而剧团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别说排戏演戏,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后来,老宁的同学帮忙,把他调到了博物馆。博物馆闲,老宁闲得腰痛,就找领导说他想去做田野调查,收集文物。我们那里是个穷地方,哪有什么文物?倒是流传着不少花鼓民歌。花鼓民歌真是好听呀,流莺啼鸣一般婉转。人总得干一点儿啥吧,老宁计划收集民歌。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牛。老牛当罢了团长又当上文化局副局长了,他希望得到老牛的支持。老牛却来了一句:“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犟,你不支持,他也要干。 真开始收集了,有人就知道了民歌的价值。歌手唱民歌是高兴,张开嘴
14、巴说唱就唱。可当老宁拿着笔记本和录音机上门收集民歌时,好多歌手却只是默默地笑,就是不开口唱。老宁再次上门时,就买份礼物,或是给份工钱,他们就咿呀咿呀唱起来了。歌儿真的好听,老宁高兴了,可他的工资就不够花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老宁不管不顾。唱花鼓唱民歌的多是一些老人,再不收集就失传了。老宁又把歌手请到县里,他掏钱报销路费食宿,还要给工钱。幸亏老婆开了一家小饭馆,来者有地方吃肉有地方喝酒。钱不够用,他就偶尔拉开饭馆的抽屉抽几张油乎乎的票子。偶尔得到一首好歌,他便手舞足蹈,然后抱着中阮坐在大院门口弹奏起优美的曲调。 过了十几年吧,老宁收集的民歌资料装了大半间屋子。看到那些资料,他想,如果不整理整理
15、印出来,真应了老牛的话,没啥用了。要是自己整理出版,可能得卖房子,或者盘出老婆的小饭馆。那时,老牛已经是文化局局长了。他又找到老牛,老牛还是那句话:“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觉得有大用处呀。他四处“化缘”寻求支持,这才发现那东西真的没用道士化缘能给人消灾祈福,和尚化缘能给人许个来生,民歌能给人带来什么?我们那里也是真穷,偶尔遇上一两个懂行的答应支持,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老宁和自己赌上了,弄不来钱就自己贷款,自己整理,掏钱请人打印,一头浓密的黑发渐渐成了荒漠沙滩。得知昔日的同学在省里当上了领导,老宁就背着那些资料找到了老同学。老同学对老宁的工作大加赞赏,便从省里寻求支持,给县领导写信提议
16、拨款,在报纸上发文章鼓动呼吁。老宁高兴得又弹奏起了中阮。 书终于出来了,皇皇十大卷。老宁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真是高兴呀,费心吃力地抱了一套书给老牛送去。此时老牛已经是分管文化的副县长了,老宁想让他感受一下花鼓民歌的魅力。可牛副县长坐在椅子,上动都没动,只是云淡风轻地来了一句:“呵呵,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 老宁听了,笑了一声,抱起那套书转身就走了。【注】倒仓,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青春期“变声”过程是专业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就“废”了,再不能唱戏了,很多人倒仓失败后从事了其他相关的工作。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老宁开始收集花鼓
17、民歌之后,歌手们才懂得民歌的艺术价值,可见,老宁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B.老宁四处“化缘”时发现民歌真的没用,“民歌能给人带来什么”不仅写出普通人的想法,也透露出老宁对自己的怀疑。C.小说写中阮、花鼓戏等魅力独特,传承久远,但是在新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受到了冲击,暗含着作者对人们的警示。D.老宁最后抱起书转身就走,表明他终于明白他和老牛追求不同,离开前的“笑”则隐含着他对老牛坚守目标的佩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唱花鼓民歌的歌手向收集民歌的老宁“索要”报酬一事,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起到突出主要人物老宁的作用。B.老牛有比较强烈的功利心,不重视“无用”的传
18、统文化的价值,却一直做文化领域的相关领导,具有讽刺意味。C.作者在讲述老宁达成心愿的故事时,不断设置困难,这种尽量拉开故事到达终点距离的技巧,正是小说成功的重要手段。D.小说中多次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真实自然,自始至终叙述“我们”的所见所闻。8.“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9.作者为什么以“中阮老宁”为小说标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
19、,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般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注】,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
20、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成出命,不敢有恨。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 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注】召信臣:西汉时曾任南阳
21、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B.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C.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D.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
22、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意为帝王的诏书、命令,“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皇帝告诫晓谕。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视事三年”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任治理三年C.比,意为挨着,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不同。D.恨,意为怨恨,与报任安书中“恨私心有所不尽”中的“恨”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在担任侍御史期间,杀掉了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的萧广,受到皇帝的赏赐,后又受皇帝派遣去讨伐贼人杨异。B.杜诗任南阳太守时,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人们比作召信臣。C.杜诗认为将领
23、们辛勤劳累无休止地坚守边疆将会有怨言和不满,很难再要求他们为国立功,应当轮换调用将帅。D.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再长期担任要职,功臣难免怀恨在心,于是上疏请求降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唯匈奴未譬圣德,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弓也。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14.请简要概括杜诗的优秀品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5.下列对这首
24、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一“屠”字,把风当作刀,希望清风“杀掉”暑热,却不能成功,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强烈憎恶。B.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C.颔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连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直接表达对民生的忧虑。D.颈联宕开一层,诗人因暑热而思冰雪,由热思寒,从而触发了对清凉世界昆仑山和蓬莱岛的联想。16.本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中有两句诗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
25、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寒冷的极区,你举目瞭望,常常看到 、五光十色的极光。天幕上,群星闪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宛如皓月当空,向大地倾泻下一片光华。极光形状各异,世界上简直找不
26、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瑰丽景象,时动时静, ,是大自然这个魔法师,以苍穹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更令人 的还有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其本色不外乎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隐显明暗组合起来,一下子就变成了神奇的万花筒。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B.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C.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要是肯答应,你可以帮我另一个忙。D.鱼啊,我本来就不该出海到这么远的地方,这对你对我都不好。19.请在
27、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 。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寿终正寝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京剧名伶是靠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眼界开阔、博采众长为京剧改革
28、和创新作出巨大贡献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4分)22(4分)乡土中国片段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
29、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 、 。(各5个字以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间流传着诸多象棋谚语,譬如,有时人们说“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有时人们又会说“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
30、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解析】1.A.“中国戏剧注重虚拟性,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性,因此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一段“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可知,中国戏剧的虚拟性和西方戏剧的写实性,与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并非因果关系。
31、C.“这是外国戏剧所没有的”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表演的虚拟性是中国戏剧的最大特色,但作者并没有说外国戏剧没有表演的虚拟性。D.“其根本原因是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结论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可知,造成中国戏曲舞台上没有过多的布景和道具结果的原因有两点,作者并没有指出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
32、戏班必须轻装上路是根本原因。故选B。2.C.“为的是很好地体现中国戏曲艺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虚中写实的写意性特征”说法错误。中国戏曲舞台常采用桌椅、脸谱、服饰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是因为材料二最后一段所说的“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故选C。3.A.从材料二第三段“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脸谱艺术不是忠实地描绘和再现人的五官的本来面目,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加以改造和创新,将角色的形象虚化成了象征性
33、的脸谱符号,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可知,中国戏曲中人物具有象征性,而“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正体现了这种象征性。属于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B.“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获胜后的喜悦”,属于材料二第二段所说的“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C.“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不太关注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属于材料二第三段“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服饰的颜色和样式也具有象征性”所说的情形,
34、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D.“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借异常的现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是关于戏剧内容情节的,与中国戏剧的写意性没有关系,无法体现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故选D。4.材料二共七段。首先作者对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进行阐释,“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即舞台演出形式,倾向于以一种经过虚拟、象征或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点出将要讨论的问题。接着,在二至四段中,作者分别从表演的虚拟性、象征性符号和夸张手法三个方面,用大量例子分析了写意性的具体表现。如“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如开门没有门,双手作开门
35、状表示;骑马没有马,用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等等”“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等。最后,在五至七段,作者重点分析写意性形成的原因,指出“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5.王骥德的话是从两方面指出了中国戏曲的特点。其中“出之贵实”是指戏曲源于生活。戏曲是群众的艺术,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内容,
36、反映实际生活,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其中“用之贵虚”是指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从材料一第一段“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好了”可知,中国戏曲的艺术不追求真实性,而是以所谓“以歌舞演故事”的虚拟方式演出。而中国戏曲中的“虚”,恰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从材料二中第二段“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第三段“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
37、号”,第四段“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嗓音宽阔洪亮,性格粗犷豪爽”。正是通过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夸张的表演,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充分的表现出来。【答案】1.B2.C3.D4.材料二首先对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进行阐释,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表演的虚拟性、象征性符号和夸张手法三个方面,用大量例子分析了写意性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写意性形成的原因。5.“出之贵实”是指戏曲源于生活,“用之贵虚”是指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虚”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具体体现在: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夸张的表
38、演。【解析】6.A.“歌手们才懂得民歌的艺术价值”“老宁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错。根据原文“真开始收集了,有人就知道了民歌的价值可当老宁拿着笔记本和录音机上门收集民歌时,好多歌手却只是默默地笑,就是不开口唱。老宁再次上门时,就买份礼物,或是给份工钱,他们就咿呀咿呀唱起来了”,可以看出歌手们所谓知道的价值是向老宁要酬劳才恳录民歌,因此并非懂得民歌的艺术价值,老宁的辛苦也未得到回报。B.“也透露出老宁对自己的怀疑”错。原文“老宁觉得有大用处呀。他四处化缘寻求支持,这才发现那东西真的没用道士化缘能给人消灾祈福,和尚化缘能给人许个来生,民歌能给人带来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老宁真正认识到民歌作为民族
39、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民歌收集,百折不挠,而从世俗人的角度看,民歌不能给人带来具体现实的利益,所以并不支持。“老宁和自己赌上了,弄不来钱就自己贷款,自己整理,掏钱请人打印”,表明老宁执著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贵精神。C.正确。D.“离开前的笑则隐含着他对老牛坚守目标的佩服”错。老宁的“笑”表明老牛对自己做法的不认可并不在意,他有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对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追求和传承孜孜不倦,此处神态描写恰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鲜明和伟大。故选:C。7.D.“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自始至终叙述我们的所见所闻”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运用全知视角来写老宁的所作所为所想
40、。故选:D。8.“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从主题上看,此句反复出现,表明老宁在搜集整理民歌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困难受阻,突出传承传统文化的艰难,同时,又可以看出老牛对他做法的反问并未动摇老宁的决心,问句的反复出现,体现出老宁在文化传承上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总有一部分艺术传承人承担使命,给传统文化带来光明和希望。从情节结构上看,此句在文中四次出现,不断反复,贯穿了小说始终,同时又呼应开头“老牛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老宁”,这样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紧凑。从人物形象看,这一句话说明老牛对老宁做法的不理解,也表现出老牛世俗的功利思想,老宁执着坚守做好
41、艺术传承,对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热情地追求,与老牛急功近利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更突出老宁作为民族艺术的传承人,他热情、坚韧、执着,具有可贵的责任担当精神。9.从题目的表层内容来看,点明小说主人公是“老宁”,老宁喜欢的乐器是“中阮”。从小说的结构来看,“老宁”作为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是文中的线索性人物。从题目的深层内涵来看,“中阮”是老宁喜欢弹奏的乐器,同时也是他生活中快乐的源泉和心灵归宿;“中阮”是古老而又不大知名的古老乐器,代表着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急需传承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用“中阮”称呼修饰老宁,暗示老宁对传统文化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可贵的百折不挠
42、的传承精神,既突出人物热情、坚韧、执着的性格特点,又能有力地暗示主题。【答案】6.C7.D8.表现老牛的功利思想,与老宁对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追求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表现出老宁在追求过程中遭遇不少困难,反复出现,又突出他的坚持;四次出现,贯穿小说始终,同时呼应开头“老牛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老宁”,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9.“老宁”点明小说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中阮”是老宁快乐的源泉和心灵归宿;“中阮”代表着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具有象征意义;用“中阮”称呼老宁,暗示老宁坚持不懈的追求,既可表现人物特点,又能表现主题。【解析】10.“苟冒虚请”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
43、除A、C;“力”是“能经营剧事”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为: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11.A.“敕,意为帝王的诏书、命令”错,表述绝对敕,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皇帝告诫晓谕”说法错误,“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杜诗告诫晓谕下属萧广。12.D.“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
44、有不称职的地方”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及文末“帝惜其能”可知,杜诗有才能,可见杜诗上书请求辞职所说,“牧养不称,奉职无效”,只是一个自谦的借口。13.唯:只有;陵虐:肆意欺凌;中国:中原地区;解甲:脱下盔甲;囊弓:收藏起弓箭。句子翻译为:只有匈奴还没有被圣德感化(领悟到圣德),肆意欺凌我国中原地区百姓。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功德:形容词作名词,有功之人;殊恩:异常的恩典;放退:辞职。句子翻译为:建武八年,我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14.根据原文“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
45、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可知,杜诗善于治乱,治理有方。根据原文“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可知,杜诗生活节俭,清廉公平。根据原文“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般足”可知,杜诗体恤百姓,以民为本。根据原文“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可知,杜诗审时度势,顾全大局。【答案】10.D11.A12.D13.只有匈奴还没有被圣德感化(领
46、悟到圣德),肆意欺凌我国中原地区百姓。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建武八年,我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14.善于治乱,治理有方;生活节俭,清廉公平;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杀掉,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木戟,又
47、派他去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皋县令,到任治理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 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只有匈奴还没有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