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感话题.情感情感的魅力01020304情感的处理情感是小说的动力现代小说:激情过后情感的魅力普鲁斯特的作品以“细腻”而自成一格,人们用“把一根头发劈成四根”来形容他的风格。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的那边中,他多次谈到儿时的他把临睡前得到母亲的一吻看得多么重要,这一吻在他心上产生多么强烈的感情激荡。其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一次斯万先生来访,外祖父和父亲没有让他亲吻母亲就打发他上楼睡觉。这对他来说简直天塌地陷:“我等于没有领到盘缠就得上路母亲还没有吻我,还没有以此来给我的心灵发放许可证,让她的吻陪我回房。”他萌生了反抗的念头,给母亲写了一个纸条,说有要紧的事必须当面禀告,求她上楼来。但母亲
2、不来。“我的心突突乱跳,阵阵作痛,本指望逆来顺受求得安宁,结果反而心中烦乱陡增。”然后他下定决心,“不再勉强自己在见到妈妈前入睡,我要等妈妈上楼睡觉时,不顾一切地去同她亲一亲”。等到母亲上楼,他“扑上前去。她先是一愣,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随后她现出怒容”,就在这时,平时一向严厉的父亲上楼来了。孩子以为这下子“完了”,谁知父亲却说:“事情明摆着,这孩子心里不痛快,脸色那么难看,做父母的总不能存心折磨他吧!等他真弄出病来,你更要迁就他了。他的房里不是有两张床吗?今晚你就陪他睡吧!”一个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小细节,在一个渴望温情和爱抚的病弱而敏感的孩子心中,却兴起如此多的曲折和波澜。那种细微的心理感受
3、,孩子气的“鬼心眼”,使琐碎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跌宕的情节和新奇的趣味。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充满情感也是关于情感的天才之作。实例情感质量是人的品质的重要指标。一篇渗透着情感的小说,可能比一篇思想深刻、复杂多义的小说,打动更多的人。感悟“情感”常常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量外,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的存在,使小说可以超越知识水平、地位教养,被广大的读者理解。感情的投入日本文学理论家厨川白村在其苦闷的象征中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人生苦闷的象征。托马斯沃尔夫:“我所以写作,是因为写作的这条激流般的力量流过了我,将我挟带而去,我没有办法不
4、写那书是它自己写出来的。”感情的记录“文学是人学”,既然以人为本,就无法不写人性、写人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性的复杂无不由情感体现:嫉妒、悲愤、喜悦、狂热、迷恋、恼恨、悔恨、忧伤、凄楚、悲苦小说里的爱恨情仇永远都不会过时。我们被那些有血性的人物所打动,被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打动,也被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情感文章是写不尽、做不完、听不厌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光飞逝,光阴似箭”。在写作中,作者不仅仅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更要按照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里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
5、问我:“狗感冒了吗?”“是呀!从昨晚就咳个 不停。”我说。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一个养狗的痛苦经验: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讶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
6、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流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经过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
7、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孽?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实例 悲悯情怀悲悯情怀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感悟它是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山羊兹拉特中,作者不仅将爱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更把关
8、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山羊。情感使文学艺术得以升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橘子中,那个贫苦的姑娘向守候在铁道边的弟弟们抛去橘子的一瞬间,点燃了我们的同情,令我们“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悲悯情怀悲悯情怀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感悟“如果要不让情感枯竭,就要学会关怀动物。因为,如果一个人对动物冷酷无情,那么他对其他人也会一样。从一个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略晓其善心。”-康德“从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的伟大与否和道德进步的程度。”-甘地“一个高尚的人生活中最好的一部分,就是他在那些微小的,无名的,不经意的举动中
9、体现出的慈悲和怜爱的胸怀。”-沃兹沃斯情感的处理安东诺夫卡苹果与礼拜二午睡时刻在表现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实例 在有些小说里,作者并不掩饰和忌讳感情的充溢和显露。我们能从在有些小说里,作者并不掩饰和忌讳感情的充溢和显露。我们能从安东诺夫卡苹果在桥边那里,读出叙述人明确向我们传达出的安东诺夫卡苹果在桥边那里,读出叙述人明确向我们传达出的感情信息。而在礼拜二午睡时刻里,作者的感情是躲在幕后不出场感情信息。而在礼拜二午睡时刻里,作者的感情是躲在幕后不出场的,我们只能从人物的言行里、从小说内容材料的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的,我们只能从人物的言行里、从小说内容材料的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情感。感悟这两种情感处
10、理方式都让我们感动。节制胜于放纵大部分小说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有一定节制的,没有任由情感在小说中放纵和恣肆。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花在煽情上的力气越大,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古希腊的雕塑作品古希腊的雕塑作品拉奥孔拉奥孔表现的是父子三人与巨蟒在生死搏斗中苦苦挣扎的情表现的是父子三人与巨蟒在生死搏斗中苦苦挣扎的情形。在表现拉奥孔痛苦的瞬间时,没有表现他的哀号,而是表现他的叹息。形。在表现拉奥孔痛苦的瞬间时,没有表现他的哀号,而是表现他的叹息。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分析这幅雕塑作品时,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艺术最
11、美妙的时刻,是到达顶点前的那一顷刻,即最具包孕性的顷刻。“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像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文学在表达感情时,也应尽量避免对情感“顶点”过于饱满的表现,而宁愿“降格”处理,让它停留于一定的分寸之上。在表达情感时,也不宜采取同步同度方式,而应当有所克制,避免浮躁和浅薄,保持一种平和、稳重的叙述风格。蓄势待发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情感在小说中的表现,既能打动读者,又不至于令人厌烦。献给爱斯美的故事里,写献给爱斯美的故事里,写“我我”士兵士兵X X得了精神崩溃症,作者没有直接写得了精神崩溃症,作者没有直接写烦躁、抑郁的情绪,而是通过烦躁、抑郁的情绪,而是通过X X和朋友
12、克莱的对话与行动表现出来的。在表现战争创伤和朋友克莱的对话与行动表现出来的。在表现战争创伤的后半部分,作者没有继续使用便于抒情的第一人称叙述,而是选用了不利于抒情的的后半部分,作者没有继续使用便于抒情的第一人称叙述,而是选用了不利于抒情的第三人称叙述,对情感采取第三人称叙述,对情感采取“降格降格”处理,以免陷入第一人称叙述不由自主的抒情里。处理,以免陷入第一人称叙述不由自主的抒情里。尽管尽管“怀着爱和凄楚怀着爱和凄楚”,却没有让小说沉浸在期期艾艾的抽泣和声泪俱下的控诉中,却没有让小说沉浸在期期艾艾的抽泣和声泪俱下的控诉中,仍然保持着坚强的尊严。仍然保持着坚强的尊严。海明威的美国太太的金丝雀中,
13、夫妇俩在火车上偶遇性格开朗的“美国太太”,毫不知情的她与妻子关于婚姻、家庭的闲谈背后是这对夫妇正在前往巴黎办理分居手续的真相,虽是个人婚恋变故,但其中的情感张力却一直处于蓄积状态,这种状态在真相大白之际尤令人震惊。情感是小说的动力作为小说的线索在某种程度上,情感不仅是小说中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契诃夫契诃夫:苦恼苦恼 生活是那样艰苦和令人绝望,然而比这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无人倾听。情感在这里,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苦恼要倾诉,倾诉受挫,再倾诉,又受挫最后对人倾诉不成,不得不转之于马。橘子中的情感是先抑后扬的。情感,沟通了“我”和小姑娘两个人物之间那种因社会阶级
14、差别而造成的隔膜,理解和尊重在“我”心里油然升起。作为小说的基调情感也能像雾一样笼罩在小说里,营造小说的氛围和基调。在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怀着爱和凄楚里,“爱和凄楚”像一首乐曲的和声,成为笼罩小说的基调。小姑娘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我”被战争折磨得精神濒临崩溃。战争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心灵创伤,毁掉了人们的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这凄楚的情绪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然而小姑娘那调皮和乐观的态度里散发出的“爱”,将“我”从战争的创伤中拯救出来。在这悲凉的底色上,闪烁着一点“爱”的亮光,两种情绪交织着,使小说哀而不伤。现代小说:激情过后在漫长的小说发展史中,情感在小说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哲学
15、思想和小说美学的发展,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情感经历了一个逐渐“冷却”的过程。在早期的小说中,叙述者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在小说中现身,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全知的叙述视角是这些小说最常使用的叙述角度。从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开始,到19世纪初流行的浪漫主义,小说比较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在浪漫主义那里,情感得到了小说史上最自由的抒发。小说里充满了奔放的情感,流动着作者掩饰不住的激情。进入文学上的现代之后,机器工业时代中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在小说中直抒胸臆成为一种矫情。现代小说开始刻意回避情感的暴露,不仅作者“离场”,而且情感退席,甚至小
16、说里的人物也缺乏感情色彩。无论是K(城堡)、局外人(局外人),还是洛根丁(恶心),都不再具有卡西莫多的痴情(巴黎圣母院)、聂赫留朵夫的负疚之情(复活)、于连的野心与狂热(红与黑)。我们也难以见到葛利高里“跪了下去,亲着儿子冰凉的粉红色的小手”而轻声呼唤儿子的场面(静静的顿河),不能再看到娜塔莎热泪盈眶、用痴迷的目光望着安德来公爵的场面(战争与和平)。现代主义小说里的人物,是些远离现实生活的人,是经过作者的情感过滤之后刻意制造出来的不苟言笑、没有情感的冷面“符号”。博尔赫斯的沙之书里不急于写“我”被这奇书纠缠的心理,而着重探讨这书的神秘。法国“新小说”派的小说里,甚至取消了“人”,只写物。这些小说不想以情感来打动你,只是想引起你对一些抽象问题的思索。现代主义小说是启智型的小说,它们略去了可能干扰你思考的场景背景、人物性格,透过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来考验你的智慧和理解力。它们陶醉于哲学的追问中,关注抽象的“人性”,而忽略了“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