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剂与分析方法制剂与分析方法的建立及验证的建立及验证来源:网络及内部 编辑:刀刀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制剂的杂质研究制剂的杂质研究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分析方法验证分析方法验证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稳定性研究关注点稳定性研究关注点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一一 性状项性状项 对性状的描述很重要,既要严谨,又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即宽严适度。片剂:片剂:本品为白色片或类白色片;本品为糖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类白色至淡黄色 口服液:口服液:本品为澄清粘稠透明溶液或黄色粘稠液体,本品黏度、pH
2、值、相对密度、沉降体积比等 注射剂:注射剂: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本品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油状液体。本品为白色冻干粉末,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中呈白色颗粒悬浮液,静置后颗粒沉降于瓶底;本品为白色冻干块状物或粉末。胶囊剂:胶囊剂:本品内容物为类白色至微黄色粉末或颗粒;本品内容物为淡黄色至淡棕黄色油状液体;本品内容物为白色球形小丸。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二二 鉴别项鉴别项 药物的鉴别试验药物的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是用于鉴别药物的真伪,一般在药品检验中作为首先项目。鉴别试验主要用于证实鉴别对象是否为所标示的药物,但
3、常不用于鉴别未知物。鉴别的主要项目鉴别的主要项目1、性状:也可以列为鉴别项下,主要反映药物特有的物理性质,如外观、臭、味、溶解度及其物理常数等。其中溶解度、熔点等项目受被测物晶型、颗粒大小等因素影响,会使批间有差异。主要是对原料药的影响,但也会影响制剂的质量。在制剂鉴别试验中虽较少但有时也要考虑。2、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是以药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一般鉴别试验可能只证实为某一类药物,而不能证实是哪一种药物,需进行专属鉴别试验,方可确认。3、专属鉴别试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4、test)是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是根据药物间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的不同,选用某种药物特有的灵敏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三三 检查项检查项 制剂检查项较多,随剂型不同而不同。重要的有:固体制剂:重量差异、片重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溶出度和释放度和有关物质(杂质)等;液体制剂:可见异物,溶液颜色,澄清度,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有关物质(杂质)等。以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可见异物检查法为例分别讨论。1、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
5、量的程度。各国药典先采用计数法,USP21版将计数法改为计数-计量混合型检查法,ChP1990年版开始采用计量法,其他国家药典也相继采用计量法。美国等国外药典的含量均匀度检查法不断改进。但是,ChP1990年版以后,该检查法一直几乎不变。2、溶出度检查法、溶出度检查法2010年版药典第二增补版已增加可采用光纤在线检测的相关内容,并规定检测结果不得用于仲裁。3、可见异物检查法可见异物检查法该检查法在药典整合中遇到了问题,主要是各部原订的限度,整合在一起时就相互不对应,正在协调统一之中。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制剂的杂质研究制剂的杂质研究杂质研究涉及杂质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杂质确认、杂质限度的确定及杂
6、质控制等诸方面。一一 杂质定义和种类杂质定义和种类ICH将药品中杂质按其属性分为无机杂质、挥发性杂质和有机杂质三类。包括:无机杂质无机杂质无机杂质可能来源于生产过程,它们通常是已知和已鉴定的,包括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或其他残留金属,无机盐,其他物质(如过滤介质、活性炭等)等。在新药的研制过程中应对残留催化剂进行评估,在标准中是否收载相应的检查项目,应进行分析讨论。标准限度应根据药典标准或已知的安全性数据来制定。采用 ICP-MS 分析各类阳离子,离子色谱分析阴离子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但目前国内对无机杂质的控制要求仍相对简单,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USP制订药品重金属或限量元素总体控制解
7、决新方案,增加三个新通则:元素杂质-限度、元素杂质-测定法、膳食补充剂中的污染元素。无机杂质无机杂质新通则目的是规定药物中元素杂质含量的限度,这些元素以杂质存在于原料药和制剂(包括天然物和rDNA生物制品)、国家处方集的辅料、和美国药典膳食补充剂纲要的膳食补充剂和营养成分中。膳食补充剂在通则-膳食补充剂中元素杂质(2232)中另有规定。挥发性杂质挥发性杂质目前的焦点是残留溶剂分析,参照ICH“Q3C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按照常用的69种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分为4类控制限度,是指在药物合成中使用的(或用于制备溶液或混悬液的)有机或无机液体,由于它们一般具有已知毒性,故较易选择控制
8、方法。根据各品种生产工艺确定控制对象;推荐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检测。有机杂质有机杂质包括:起始物、副产物、中间体和降解产物等,如何按照QbD(quality by design)的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分析方法并保证分析方法的耐用性则是有机杂质谱分析的关键。对于药物制剂,需要进行控制的杂质还包括其活性组分的降解产物或活性组分与赋形剂和(或)内包装/密封系统的反应产物。有机杂质有机杂质 药物中的杂质随不同来源(不同生产厂或不同工艺过程)而异(见右图)。ICH要求(制剂中的杂质)要求(制剂中的杂质)一般情况下,存在于原料药中的杂质在制剂中不需要监控,除非它们也属于降解产物。制剂中的降解产
9、物是指制剂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因如光照、温度、pH、水或与赋形剂和/或包装系统互相反应而导致原料药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杂质。制剂中的杂质制剂中的杂质应对制剂生产和/或稳定性考察中发现的降解产物进行综述。包括对可能降解途径和因与赋形剂和/或包装容器反应所产生杂质的科学评价。应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包括研发中生产的批次和拟上市生产批次的试验结果。应对不属于降解产物的杂质进行说明。应对拟上市的有代表性批次中杂质概况与用于研究的批次作比较,对差异进行讨论。制剂中的杂质制剂中的杂质发现任何降解产物,如果大于鉴定阈值时应予鉴定;若无法鉴定某一降解产物,则予以说明。在制剂标准中应包括以下降解产物检查项:制剂中
10、的杂质制剂中的杂质杂质(或降解产物)的界定是获得和评估一些数值的过程,这些数值用于建立安全阈值(水平),单个的或某些已明确的杂质(或降解产物)含量在此阈值水平下是安全的。应对设定的杂质(降解产物)限度提供包括安全性在内的依据。二二 制剂杂质研究主要思路制剂杂质研究主要思路制剂由至少一种API添加各种辅料(或不加)按一定工艺制成,其杂质包括原料药带入的杂质,在制剂制备过程和贮藏期间产生的降解产物,以及药物之间、药物与辅料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降解产物。由于制剂比原料药所含杂质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数目也可能要多,使制剂的杂质研究较原料药复杂,复方制剂又较单方制剂更复杂。确定各杂质的来源,对其定性和归属,
11、限度确定必须以归属为基础。如对于毒性杂质,需明确归属才能严格控制,制定合理的限度。即使对于微量的未知杂质,由于来源于不同主药,其可接受的限量可能不同,一般也应确定来源,除非杂质的量小于制剂中含量最小药物可接受的未知杂质限量。制剂杂质的来源归属是杂质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二二 制剂杂质研究主要思路制剂杂质研究主要思路复方制剂有关物质控制基本原则和单方一样,可看作是在做两个或者三个产品,不过是同时分析几个物质。相关的指导原则有ICH Q3A和Q3B和FDA相关的工业指南。首先通过对原料药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等分析,初步预测制剂中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杂质的分析预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试验,
12、对杂质来源进行归属。三三 杂质研究方法与步骤杂质研究方法与步骤 3.1 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 API生产厂的技术资料,一般有DMF的会提供可公开的部分,包括工艺流程,合成路径和所有潜在杂质的信息。同品种在USP、EP中的情况,如杂质种类和限量。初步了解制剂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杂质和降解产物。了解原研单位的相关资料和如何控制杂质的,如仿制药的进口注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信息。3.2 杂质来源的分析预测杂质来源的分析预测原料药引入的杂质不是制剂杂质研究重点,主要关注降解产物。通过对各原料药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等分析,初步预测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如酯键、酰胺键易水解,通过分析可确定水解
13、产生的杂质。原料药及单方制剂稳定性试验对(复方)制剂中杂质的预测具重要参考意义,原料药及单方制剂贮藏中易出现的降解产物在(复方)制剂中一般也会存在。如对原料药稳定性及降解研究有助于确定不同制剂工艺(如是否接触水分、是否经高温处理、是否避光等)可产生的杂质;通过对各原料药化学结构分析,可初步判断主药间是否存在作用而产生杂质。3.3 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是获取杂质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建立是一个复杂工程,原则就是方法要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方法应能有效分离各杂质,灵敏度除应符合一般要求外,还要关注对制剂中含量较小的药物所产生杂质的检
14、出能力。方法必须具有稳定性指示功能(stability indicating),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都有稳定性指示功能的要求,因此,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一般采用相同的色谱条件。评价方法是否具有稳定性指示功能的主要依据就是stress study(破坏实验)。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HPLC-UV法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检测手段,在杂质研究中普遍采用,但是,对于杂质检测来讲,得到的色谱图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极性太强化合物可能被掩盖(与溶剂峰重叠),极性太小化合物保留在柱上难以被洗脱。无紫外吸收不能被检出,或在检测波长处吸收相差较大的多种化合物不能被同时有效检出。如图A是
15、某注射液稳定性考察中286nm检测有关物质的色谱图,图B为改用230nm检测的色谱图。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 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检测波长应兼顾主药和各杂质的吸收情况来选择,必要时在分别在特定波长下检测特定杂质。对无紫外吸收的杂质,可改用其他类型检测器,如选择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其灵敏度高于示差折光检测器。ECD检测器对于无紫外吸收的杂质检测在灵敏度方面更具优势,如USP30中阿奇霉素有关物质检测在原HPLC-UV方法基础上增加HPLC-ECD方法,并作为检测结果的仲裁方法。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关注不同方法间的互补与验证HPLC
16、-MS应用已非常广泛,但在标准中应用实例还不多,要从必要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考虑选择。应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与验证,如HPLC与TLC的互相补充,反相HPLC系统与正相HPLC系统的相互补充,HPLC不同检测器的相互补充等。药物杂质多样性决定了有时以现有技术难以使用一种检测手段同时检测所有杂质,如采用TLC法检测无紫外吸收且极性过大的杂质,用HPLC法检测其他杂质。关注不同杂质色谱行为的差异关注不同杂质色谱行为的差异杂质比较复杂且多是未知物,极性、油/水分配等特性有时相差较大,等度洗脱法难以在较短时间完全洗脱所有杂质,梯度洗脱法可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分离极性相差悬殊的物质。合适的
17、梯度不仅可优化各物质保留时间,较短时间内全部洗脱各种杂质,同时还可改善峰形,提高检测灵敏度。在国外杂质研究中广为应用,呈现出逐步取代等。但与等度法相比,梯度法操作复杂,可引起色谱基线漂移,影响结果精密度。如果等度法可有效检出相关杂质,应作为首选,但方法学验证中,梯度法在验证等度法是否有效检出所有相关杂质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新的杂质检测手段采用新的杂质检测手段国际上杂质研究不断吸纳分析科学新成就,色谱仪器越来越专业化(凝胶色谱、离子色谱、逆流色谱等相继用于检测),色谱与光谱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如HPLC-UV、HPLC-MS、HPLC-NMR、GC-MS、GC-IR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方法,但是,
18、在杂质结构分析鉴定中,各种光谱技术(UV、IR、MS、NMR和X-射线衍射法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各类数据库越来越丰富,联机智能化解析系统越来越普及,为杂质研究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利器。采用新的杂质检测手段采用新的杂质检测手段杂质检测逐步呈现出全面检出(梯度洗脱,多检测手段互补、明确灵敏度要求)、有效分离(规定最难分离物质对色谱峰的分离度)、目标明确(特定杂质、非特定杂质)、准确定量(外标、校正因子、归一法相结合)的趋势。反观国内杂质研究情况则基本沿用十几年一贯制的反相HPLC-UV组合的检测方法,色谱柱仍局限于C8、C18及-CN等常规填料,洗脱方式基本采用简单的等度洗脱法,对杂质定量也多为
19、自身对照法,差距较为明显。4 杂质谱分析与杂质确认杂质谱分析与杂质确认以杂质谱为主线,以安全性为核心,将杂质研究与化学、生产与控制、药理毒理及临床安全性研究等环节密切联系,通盘考量。遗传毒性杂质对细胞DNA产生损伤,不能仅研究主成分、还应包括杂质的遗传毒性。杂质谱含所有杂质种类、含量、来源及结构等信息。通过杂质谱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杂质概貌(包括来源和结构);应确保杂质有效检出和确认;跟踪杂质谱对安全性或临床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评估杂质可接受水平;结合生产时杂质谱的变化,评估杂质安全性风险,确立安全的杂质控制水平。4 杂质谱分析与杂质确认杂质谱分析与杂质确认从制备工艺和产品结构分析入手,评估、预
20、测可能存在的副产物、中间体、降解物以及试剂、催化剂等大体杂质概况,考证建立的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将它们逐一检出,并进行相应的验证工作,是杂质研究的主动思维,而传统的被动行为仅从建立的一种检测方法所检出的有关物质归属其来源情况,容易出现杂质漏检的情况,难以全面掌握杂质谱。杂质谱分析对于合理确定杂质限度、降低杂质安全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4 杂质谱分析与杂质确认杂质谱分析与杂质确认杂质控制理念变迁为三个主要阶段:纯度控制:通过对纯度控制间接实现杂质控制。杂质限度控制:单纯的“限度控制”理念存在缺陷。杂质谱:诸杂质的种类与含量被总称为杂质谱(impurity profiles)。理想的控制理念是针对药品中
21、每一个杂质,依据药理、毒理学试验结果和生理活性逐一制定其质控限度。在标准中按“杂质谱控制”的理念对药品中杂质进行控制是杂质控制的最终目标,而对杂质结构的推断则是杂质研究/控制过程中最重要环节。5 杂质限度确定的基本思路杂质限度确定的基本思路综合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结果综合判定,除用含杂质的 样品也可用该杂质进行毒理试验,为杂质限度的确定提供依据。某已知杂质的毒性文献记载,可作为杂质限度确定的依据之一。对杂质的控制及其限度:还应考虑 非临床安全性和临床研究用样品的杂质概况,工艺稳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批次大生产产品的杂质概况汇总和分析。5 杂质限度确定的基本思路杂质限度确定的基本思路确定杂质限度
22、的基本原则是As Low As Reasonable Practicable(ALARP),包括:杂质的活性或毒性,是评估杂质可接受水平的核心要素,限度确定的首要依据。工艺、生产中正常波动和制备工艺耐用性反映出的产品质量批内一致性和批间重复性。分析方法能达到的检测水平,可接受的误差和精密度。稳定性,产品储运过程中控制降解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拟定贮藏条件下能使产品保持其规定质量指标的有效期。6 异构体杂质异构体杂质药物的异构体也常是药物的杂质,应在药品标准中进行控制。手性异构体杂质控制 手性药物质量研究的一个关键就是对药物光学纯度的控制。分析手性药物光学纯度的常用方法有:比旋度法、圆二色光谱法和手
23、性色谱法。比旋度法较为简单,但影响比旋度数值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可采用圆二色光谱法和手性色谱法,可以更为准确直观地反映各立体异构体杂质的变化情况。6 异构体杂质异构体杂质 互变异构体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在两种官能团异构体间产生平衡互相转换,相应的异构体称为互变异构体。大多数互变异构都涉及氢原子或质子的转移,以及单键向双键的转变。互变异构体在平衡中的分布与具体的因素有关,包括温度、溶剂和pH值等。常见的互变异构包括:酮-烯醇,例如酮-烯醇互变异构。酰胺-亚胺酸,例如腈水解反应。内酰胺-内酰亚胺,杂环中的酰胺-亚胺酸互变异构,例如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烯胺-亚胺,烯胺-烯胺,例如磷酸吡哆醛催化的
24、酶反应。6 异构体杂质异构体杂质 互变异构体分析研究互变异构体的常用方法有NMR、拉曼和紫外等光谱方法。6 异构体杂质异构体杂质 互变异构体分析平衡体系中互变异构体组分的变化引起了荧光发射峰的位置发生大幅度位移。6 异构体杂质异构体杂质 互变异构体分析 在常温下兰索拉唑以I和II式两种构型同时存在于溶液中,两种构型间不断翻转互变,从而使部分BNR谱线变宽。温度上升,两种异构体翻转互变速度不断加快,I式与II式构型中某些信号化学位移逐步靠近,宽峰变窄,甚至合并成单峰;温度的下降,两种异构体翻转互变速度下降,在丙酮中温度降到70C后,化合物以一种稳定构型存在。6 异构体杂质异构体杂质 互变异构体分
25、析 四四 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1 分别测定各原料药、原料药按处方比例混合物、辅料、原辅料混合物、制剂样品在确定的杂质检查色谱条件下的HPLC图谱,对上述图谱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制剂色谱图中辅料峰、由各原料药引入的杂质峰。另外,可通过比较各原料药的HPLC图谱与原料药混合物的HPLC图谱初步确定原料药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通过比较原料药混合物的HPLC图谱、辅料的HPLC图谱以及原辅料混合物的HPLC图谱,可初步确定原辅料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通过比较原辅料混合物的HPLC图谱与制剂的HPLC图谱,可初步确定制剂过程是否引起主药的降解和杂质的增加。四四 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
26、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2 对各原料药、原料药按处方比例混合物、辅料、原辅料混合物、制剂分别进行光、热、湿影响因素试验,测定试验前后样品的HPLC图谱并进行比较分析,可明确制剂中药物在强光、高温、高湿条件下的主要降解产物,对(复方)制剂中的降解产物进行归属,并可通过上述比较研究,基本确定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辅料之间在剧烈条件下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是否产生新的杂质。四四 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3 对各原料药、原料药混合物、辅料、原辅料混合物、制剂分别进行稳定性加速试验(试验条件一般选择40,相对湿度75),测定不同时间样品的HPLC图谱并进行比较分析,并与制剂长期留样试验样品
27、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可进一步明确(复方)制剂中各杂质的归属,明确药物在加速试验条件下及一般贮藏条件下的主要降解产物,为确定贮藏条件及质量控制重点建立基础。四四 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杂质归属研究的注意事项4 尽可能地采用杂质对照品定位和测定,其次采用加校正因子定量法,再其次是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要逐一进行单个杂质的测定,一般不要以总杂质作为杂质指标。如果两个成分响应值相差很大,自身对照外标法也不可靠。选择可行的方法。要注意观察样品外观性状、主药含量等变化,以与杂质检查结果相互印证。国外标准常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对杂质进行归属,但是在国内重现性非常差。如一个品种参照国外药典制定质量标
28、准,把各个成分的降解产物分别计算,但是在复核时没有重现性,最后才确定为总杂质。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分析方法验证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检验方法验证的重要性药品检验方法验证的重要性设计的检验方法应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证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CHP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审中心-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USP通则1225药典分析方法验证、通则1226药典分析方法确认,均依照ICH Q2(R1)。USP明确规定:分析方法验证:建立方法要验证,修订方法要验证;分析方法确认:应用方法时要确认方法是否适用。验证的目的(验证的目的(CHP)“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
29、品质量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
30、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生物学测定有更多的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生物学测定有更多的影响因素,一般要使用动物、细胞或生物分子,因此对于影响因素,一般要使用动物、细胞或生物分子,因此对于生物学测定的判断标准另作说明。生物学测定的判断标准另作说明。”需验证的项目和内容(CHP)分析项目:分析项目:鉴别试验、杂质限度检查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添加剂等添加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査中,其溶出量等的测
31、试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验证内容:验证内容: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ICH需验证的分析类型(项目)和验证的分析特性(内容)和中国药典相似。一一 准确度准确度(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原文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
32、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如已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此项可豁免验证。一一 准确度准确度(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可用主成分(原料药)的响应因子。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一一 准确度准确度(3 校正因子的准确度校正因子的准确度)待测定物质与
33、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本文气GC法和HPLC法中相对重量校正因子。可采用实测的相对校正因子与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标准曲线斜率比值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紫外检测器时,可将实测的相对校正因子与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在指定的波长和溶剂条件下吸收系数比值进行比较。准确度()=A/B100%A为替代物(对照品)标准曲线斜率(UV吸收系数);B为被替代物(待测物)标准曲线斜率(UV吸收系数)。一一 准确度准确度(4 数据要求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取相当于100%浓度水平
34、的供试品,用至少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化学药,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在1.2:1,1:1,0.8:1左右,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对于校正因子,应报告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和相对标准偏差(RSD%)。一一 准确度准确度(样品中待测成分含量与回收率限度样品中待测成分含量与回收率限度)二二 精密度精密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
35、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二二 精密度精密度1.重复性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2.中间精密度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二二 精密度精密度3.重现性法定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进行重现性试验。例如,建立药典分析
36、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获得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的目的、过程和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及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对该一致性的影响(原文: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样品本身质量的均匀性和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4.数据要求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精密度RSD可接受范围参考表2。二二 精密度精密度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精密度RSD可接受范围 三三 专属性专属性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专属性不够,应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1.鉴别反应应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
37、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负反应。2.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三三 专属性专属性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对于杂质检查,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杂质之间能否得到分离。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方法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
38、研究可能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二法的结果,杂质检查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四四 检测限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鉴别试验和杂质检查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常用的方法如下。1.直观法(原文:非仪器分析目测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四四 检测限检测限3.基于响应值
39、标准偏差和标准曲线斜率法DL=3.3/S(:响应值的偏差;S: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测得,如:(1)测定空白值的标准偏差;(2)标准曲线的剩余标准偏差或是截距的标准偏差来代替剩余标准偏差SE(即通过线性回归法计算纵坐标预测值所产生的标准误差),在Excel中的函数是STEYX。四四 检测限检测限4.数据要求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检测限数据需用实际样品进行验证。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五五 定量限定量限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杂质和降解产物用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方法的定量限。常用的方法如下。1.直观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
40、试验出能被可靠地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或量。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定量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五五 定量限定量限3.基于响应值标准偏差和标准曲线斜率法QL=10/S(:响应值的偏差;S: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测得,如:(1)测定空白值的标准偏差;(2)标准曲线的剩余标准偏差或是截距的标准偏差来代替。4.数据要求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定量限数据需用实际样品进行验证。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定量限结果。六六 线性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
41、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同一对照品(或工作对照品)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取同一对照品(或工作对照品),制备一系列对照品(或工作对照品)溶液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份测试样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必要时,还可采用描述浓度-响应关系的非线性模型。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或其它数学模型)。七七 范围范围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
42、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一般为测试浓度的80%120%;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査,范围一般为测试浓度的70%130%,特殊剂型,如气雾剂和喷雾剂,范围可适当放宽;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一般为限度的20%,如规定了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杂质测定,范围应根据初步实际测定数据,拟订为规定限度的20%。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进行,用百分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七七 范围范围在中药分析中,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对于有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
43、的成分,其验证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一般为限度的20%。校正因子测定时,范围一般应根据其应用对象的测定范围确定。八八 耐用性耐用性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所建立的方法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并注明可以接受变动的范围,可以先采用均匀设计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单因素分析等确定变动范围。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的提取次数、时间等。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