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武汉 先秦至新中国六渡桥导入: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黄陂区境内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市北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在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清初,“中俄茶叶之路”开辟,作为起点的汉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之都,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汉口开埠后,对外贸易更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先秦武汉先
2、秦武汉 武汉的历史可上溯至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东湖放鹰台遗址即属距今50006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类型。黄陂区境内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距今4000多年,兴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盘龙城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道境内,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也是迄今中国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1、新石器时代武昌放鹰台遗址,张西湾城址2、夏商周盘龙城遗址3、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地区成为楚国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北部,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距今60004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以“
3、三苗”氏族为主体的“苗蛮集团”星布于滠水干支流域,历经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更迭与积累,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二二)秦汉武汉秦汉武汉1、西汉时期,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孙樊建将樊哙墓迁葬于江夏(今武昌)灵泉山下,从汉代起,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迁此隐居,形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东汉末年,在今汉阳月湖
4、附近筑却月城。2、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黄鹄山(今蛇山)近江处修筑夏口城。黄鹤楼3、西晋末到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使武汉地区的冶炼、制瓷、造船、纺织和贸易都有较大发展。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王琳在郢州城立萧庄为皇帝,武汉第一次成为首都。4、黄陂置县于北周【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有1400余年的建县(区)史。曾为南司州【北齐置,治黄城(在今武汉市黄陂区东北),领安昌一郡。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东,倒水以西,应城市、武汉市黄陂区以北地区。包括今黄陂区,安陆市,广水市,黄州区,新洲
5、区,新县,大悟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地。梁大通二年(528年)改名北司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南司州。北周平北齐改名申州。南朝陈太建5年(573)入陈,改名司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入北周,改名黄州。武德三年,复设南司州。】州府驻地,苏东坡在此留下:次韵答贾耘老发出“五年一梦南司州,故乡不敢居温柔。东来六月井无水,仰看古堰横奔牛。”的感叹。黄陂人杰地灵,文化璀璨。“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三)唐宋元武汉(三)唐宋元武汉1、隋开皇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隋文帝开皇17年(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城头山),属沔州(后更
6、名为复州),炀帝大业2年(606年),改汉津为汉阳。】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至此,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初步确立了双城格局,成为长江流域商业重镇和东南贡赋转运中心。2、自唐以来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是长江商船集散的中心,有“东南巨镇”之誉。木兰文化武汉市黄陂区,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的木兰文化。木兰传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而修建于北宋末年的“双凤亭”,被喻为“二程”理学文化的萌芽地。3、宋代,江夏的制瓷业尤为发达,当代发掘武昌东南宋代22座瓷窑群,其中以青白瓷(影青瓷)最具特色。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
7、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驻军鄂州(今武昌),使武昌成为全国水师基地。4、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迁都汉阳,年号太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迁都武昌,次年,陈友谅战亡,陈理在武昌继位,陈友谅葬于蛇山之麓。一、明清武汉1、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桢受封楚王;次年,江夏侯周德兴在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楚王府。正德元年(1506年),汉口被定为漕粮交兑口岸,后又诏准衡、永、荆、岳及长沙等地的漕粮全在汉口交兑,汉口由此而成为湖广漕粮储存、转运的中心。享有“楚中第一繁盛处”美誉。2
8、、清初至清中期,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出现,源头就在汉口,汉口茶叶出口额居全球第一,国内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则占国内茶叶出口总量的60%,汉口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和世界茶叶贸易之都。1858年8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增辟汉口为通商口岸,1861年3月20日,勘定租界地458亩,次日签订租约,是为汉口开外国租界之始。此后,先后开辟了德、俄、法、日五国租界。汉口租界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依次为: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
9、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889年8月8日,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在其主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在汉阳,创建了以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为代表的我国最早的钢铁工业、军火工业基地,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武昌,建成了以“布纱丝麻”四局为代表的民族轻纺工业基地湖北织布局,并开近代教育先河,大力兴办自强学堂、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在汉口,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后湖长堤,将汉口的面积扩大了几十倍,使汉口真正变成了“大汉口”。在其督鄂的18年里,奠定了武汉门类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汉阳铁厂 湖北
10、织布局自强学堂 两湖书院二、民国武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革命惨烈,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10月18日,革命军和清军在汉口、汉阳爆发阳夏战争。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外交、财政、交通、司法4部开始行使职权,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合组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首都,2月21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开始运作。1937年1112月,武汉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和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5月17日,武汉三镇全部解放。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委员会正式成立。合武昌市、汉口市和
11、汉阳县为武汉市,由中央直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设立的首个直辖市。三、新中国武汉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确定武汉为对外贸易口岸,武汉成为中南地区、西南乃至西北数省的对外贸易视窗。1982年10月,成为对外开放地区。1984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武汉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即计划单列市)。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巡谈话”第一站来到武昌。4月,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汉柜)建立,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债现货交易市场及最大的资金拆借中心。5月,被批准成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其后,武汉在旧有的全国三大工业中心、三大交通商业中心、三大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建成了新的全国三大制造业中心、三大科技开发中心、三大金融贸易中心,被认为在全国经济中起着“龙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