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腰椎滑脱初步认识2一、腰椎滑脱症的研究历史一、腰椎滑脱症的研究历史v1854年Kilian最早定义脊椎滑脱(spondylisthesis):一椎体在另一椎体上部分或完全的滑移;v1855年Robert确定:峡部滑脱基础病变部位在峡部;v1982年Neuman命名退变性滑脱,并将先天性滑脱与峡性滑脱分开。3二、腰椎滑脱症的病因病理二、腰椎滑脱症的病因病理v遗传学说:白种人发病26,爱斯基摩人发病50,28儿童患者父母有峡部缺损;v创伤学说:应力骨折、疲劳骨折,运动员和重体力者多见;v峡部发育障碍与外伤混合学说:先天发育不良为基础,后天应力损伤为诱因。v退变学说:椎间盘退变、间隙变窄,节段性不
2、稳,关节突增生,椎体旋转。4v真性滑脱:一侧或两侧椎弓根峡部崩裂、不连续,患椎向前滑移v假性滑脱:又称退行性性滑脱,无峡部崩裂,而是因间盘退变或其他原因致椎间位置滑移v腰椎滑脱症:当腰椎滑脱同时伴慢性下腰痛、腰骶神经卡压症和马尾综合征等表现,则称为腰椎滑脱症。三、腰椎滑脱的分型5腰椎滑脱的Wiltse分型(1976年病因病理学)6腰椎滑脱的Marchetti分型(1991临床学分类)7腰椎滑脱分度8v目前对于腰椎滑脱的分级,尚无基于矢状面参数的分析进行分类。即使常用的Meyerding 分级,也是根据手术指南和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制定的。然而,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矢状面参数对于腰椎滑脱的评估、发病机
3、制、治疗均有重要意义。v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转归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密切相关。9脊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 解剖学参数:骨盆投射角(PI)用来描述骨盆的形态,该参数存在个体差异,但不受体位和拍片体位的影响,成年后达到稳定状态。1011 姿势相关性参数:v骨盆倾斜角(PT)v骶骨倾斜角(SS)用来描述骨盆的空间方位,受个体体位和姿势的影响。12腰椎滑脱基本参数测量13国人参数参考值尽管白种人和黄种人PI,SS不同,但是SS/PI,PT/PI之间的比例是相同的根据 PT 和 SS 的大小确定骶骨-骨盆矢状位平衡状态PT/SS比值正常人约为1:314不同参数值之间换算SS=
4、(PI*0.5481)+12.7LL=(SS*1.087)+21.6115Roussouly腰椎滑脱机制说 Roussouly 等对低度滑脱提出两种不同的发生机制:PI 增大,往往意味着较高的骶骨倾斜角(SS)存在,LL 也代偿性地增大,也就表明 L5S1间隙存在较高的剪切力,L5椎弓根的张力增大。相反,PI 的减小意味着 SS 变小,会导致 L4及 S1后柱结构在过伸情况下遭到 L5椎体后柱顶撞,从而引起“胡桃夹”效应。1617vSchuller 等报道,相比较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腰椎滑脱人群的 PI(66 vs.54)和 SS(42 vs.33)显著增大。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
5、t,PT)增大出现骨盆的后倾是为了应对 PI 增大而出现的自我调整。18vBarrey 等的数据显示:腰椎滑脱患者的 PI 较正常人群(60 vs.52)明显升高,而在椎间盘突出或者椎间盘退变的患者中,PI 是正常的。作者推测,PI 增大、L5终板的倾斜度、骨盆的形态改变是腰椎滑脱的预判因素。19Jimbo 等通过长期随访腰椎滑脱患者发现:vPI 的增大不仅关系到滑脱的发生,还关系到滑脱的进一步发展。v椎间盘病变或椎体滑脱引发脊柱前凸减少,C7铅垂线(C7plumb line,C7PL)和重力线前移,脊柱的屈曲度变大。v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患者脊柱代偿性出现 SS 减小和 PT 增大(骨盆后倾)
6、。由于 PT 的变化决定了骨盆后倾的程度,因此,患者 PI 的增大可以使这种代偿性改变得以实现。20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分型vLabelle 等组成的脊柱畸形研究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通过对脊柱 X 线侧位片的分析,可以对 3 个方面进行评估:(1)椎体滑移程度(Meyerding 分度);(2)PI 的大小;(3)腰骶盆部序列矢状位平衡(包括 PI、PT、SS、C7PL)。21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分型SDSG小组通过研究,系统地将 L5S1节段滑脱分两大型六亚型v低度滑脱(滑移程度为 0、1、2 度或者滑移程度50%)。v高度滑脱(滑
7、移程度为 3、4 度及椎体前移或者滑移程度50%),22 低度滑脱从影像学分析(侧位 X 线片)上分为 3 个亚型:v第 1 型,PI45(胡桃夹型);v第 2 型,45 PI 60;v第 3 型,PI60v上述三型主要是由于 L5S1间剪切力造成的滑脱。23v第 4 型:该型为骨盆平衡型,(大SS小PT)(具体以 SS(0.844835PT)25.021 为界);v第 5 型:后倾型骨盆(小SS大PT),C7PL在股骨头之后,为平衡型脊柱v第 6 型:,后倾型骨盆(小SS大PT),C7PL落于股骨头之前,为失衡型脊柱2425vKawakami 等 提出 L1S1骶骨水平距(L1axis S1
8、distance,LASD)的概念,是指 L1中心铅垂线到 S1上终板后上角的距离,该参数治疗前后的变化对评估手术疗效有显著影响。v如患者的 LASD35 mm,术中椎体滑脱并未纠正,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均不佳。26vPark 等的研究显示 LL 与 PT、SS 之间存在线性相关。vVialle 等证实 LL 与 PI、SS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vRoussouly 等及 Mac-Thiong 等也证实了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与 PI、SS 呈正相关性。27vHresko等对等对133例重度发育型腰椎滑脱例重度发育型腰椎滑脱患者的研究中认为应根据骶骨患
9、者的研究中认为应根据骶骨-骨盆矢状位平骨盆矢状位平衡状态决定手术策略:衡状态决定手术策略:平衡型骨盆(PT/SS 正常),无需完全复位滑脱;后倾型骨盆(PT/SS 偏大)中平衡型患者尽可能复位治疗,但不强求后倾型骨盆(PT/SS 偏大)不平衡型患者应当考虑完全复位,恢复腰骶椎生理弧度、纠正腰骶椎后凸畸形。28尽可能复位治疗,但不强求考虑完全复位,纠正腰骶椎后凸畸形291、术后恢复PT/SS 的比例尤为重要v术后术后PT/SS 的比例大小最重要,反应骨盆的平衡情况vPT/SS比值正常人约为1:3,对于术前严重失平衡患者PT/SS 的比例至少恢复到1:2302、关注术后理想的C7铅垂线位置v既要关注既要关注C7骶骨后角距离(骶骨后角距离(C7PL,SVA),也要关注),也要关注C7PL/SFD(髋关节(髋关节-骶骶骨后角距离)的比例。骨后角距离)的比例。vC7PL/SFD小于小于为代偿平衡,大于为代偿平衡,大于代代偿失平衡偿失平衡313、滑脱术后理想的参数值vSVA小于小于50mmvPT小于小于20vSpinal-PelvicharmonyLL=PI9vPT/SS小于vC7铅垂线不得超过骶骨后角与髋关节轴水平连线中点32Addyourcompanyslogan